佛經伴我度過受屈辱的日子,帶我走出陰霾的是常不輕菩薩

特別喜歡《妙法蓮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讀到此經卷六——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品,這樣描述常不輕菩薩:“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嗔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佛經伴我度過受屈辱的日子,帶我走出陰霾的是常不輕菩薩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而語之言: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諸人聞已,輕毀罵詈;不輕菩薩,能忍受之。不知道怎麼的,每次讀到這一段,都特別的有感觸,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釋迦佛也是像我們這樣從凡夫位開始一個階位,一個階位這樣依福德因緣次第修上來的。

沒有讀佛經之前,自己也沒有什麼判斷能力,在一個團體中,大家都說,只有我們學的這個才是正法,我也跟著附和,身陷其中,沒有什麼思維能力,以為那些委屈可以安忍。看似發心,其實只是一顆讓人擺佈的棋子罷了,如今的她們與當初身在其位的自己,沒什麼兩樣。

佛經陪伴我走過心路歷程,堅持讀佛經,我就感覺環境的重要性,正知正見是從佛經建立的,智慧在佛經裡面。一個佛弟子,連佛經都不讀,人云亦云,都是自己搞自己。

佛經伴我度過受屈辱的日子,帶我走出陰霾的是常不輕菩薩

讀了佛經之後,才知道成佛之路的五十二階位,每尊佛當年是如何歷事諸佛、供養諸佛一步步增上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需要學修的階段,看似表相的事情,別人做得歡喜時,何須去打斷對方,去隨喜別人,多鼓勵,每個人學到大乘了義法,都是需要累積福德資糧。

不輕菩薩被眾人輕毀罵詈,她能忍受之,我每次讀到這裡,內心就很慚愧,經歷世事,我也曾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情,能忍受之,不易!那些辱罵中,那些冤枉中,那些貼標籤中,我的內心從不計較到後來近乎崩潰,從開始的反擊到後來的無言,看似安忍了,其實那都不是忍,是搞不過那些人,或者說是沒能力搞了。

佛經伴我度過受屈辱的日子,帶我走出陰霾的是常不輕菩薩

我有時常常想起那些受屈辱、很艱辛的日子,內心似有許多不甘,覺得不公平,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感覺自己從有理都變成有錯的一方了,優點似乎越來越少,有時會覺得那一切好陌生。好在有佛經相伴,能堅強地活著,努力在佛道上精進著,既已深信因果,就應該知道這一切也都是自己倉庫裡面有這樣的種子,能了業緣就好。

如果我沒有來讀佛經,我就不認識這位常不輕菩薩,我就觸動不到那份“能忍受之”。沒有多讀幾部佛經,我也不知在《無量壽經》中有這樣的經文:“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佛經伴我度過受屈辱的日子,帶我走出陰霾的是常不輕菩薩

這經典中就講有些人不知情義、不知恩義,所以很多事情會造成人不知恩與義,情義不懂,所以造成許多恩恩怨怨。讀熟佛經,建立正知正見,智慧在佛經裡面,觀察自己,觀察身邊人事物,真修還是著相修行,那是看得清清楚楚,佛經讀了,生活才不苦,淡然處之。

陪伴我度過那些混沌日子的是佛經,帶我走出這場陰霾,是常不輕菩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