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21人》丨詩人蒲小林:遂寧一座可以談詩說愛的城市

作家介紹

蒲小林,四川遂寧射洪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協全委會委員,遂寧市作家協會主席。曾出席《詩刊》第七屆“青春回眸”詩會和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等。

作品入選多種年度選本和選集,部分作品被譯成英、德、法、日、意、韓、俄、西班牙、阿拉伯等語言介紹到歐美、東亞、東南亞及澳洲。著有詩集《命運的風景》、《時光的背影》)、《十年--蒲小林詩選(英漢版)》、《也不是因為風》和散文集《靈魂的聲音》等多部。現居四川遂寧。

《21城·21人》丨詩人蒲小林:遂寧一座可以談詩說愛的城市

作家薦城

遂寧是一座優雅的城市,一座有內涵的城市,一座註定要讓人想念的城市。在我眼中,遂寧的樣子,就是母親的樣子,父親的樣子。這片土地養育了我,從我降世那一刻起,就註定我此生要與這座城市血肉相連,休慼相關。無論是我的出生地射洪縣,還是我目前的居息地遂寧,在我心中都是同等重要的。遂寧的變化,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驚訝。我幾乎見證了它從貧瘠到富饒,從殘舊到完善,從灰頭土臉到優雅明媚的全過程,它的每一次變化,都凝聚著一代又一代遂寧人的心血與智慧。

當然,代表一座城市的並不僅僅是山川高樓和迷人風光,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風貌、高潔的心靈 和進取的精神,因而在我看來,人,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靈魂,人,才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風景。遂寧有16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有近400萬勤勞智慧的人民,隨著文明城市的創建和文明程度的日漸提升,遂寧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21城·21人》 | 遂寧一座可以談詩說愛的城市--訪遂寧作家蒲小林

“作家與城市,本就是同根同源。如果離開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離開熟知並賴以生存的一草一木,創作便成了無本之木,而諸如關注現實,置身時代,文學的責任與擔當等等,也都將成為一紙空談。”著名詩人蒲小林接受採訪時對四川發佈客戶端記者說。

詩人是城市的見證者和啟蒙者,寫詩就是觸及靈魂,就是寫遂寧的那一條河、那一抹綠,那一段情。

蒲小林是土生土長的遂寧人,是一名見證遂寧城市變化的詩人、作家,他引領和帶動了大批本土文學創作者,把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凝於筆端,用樸實的詩句和精美的文字不斷向外界呈現出遂寧的文化和時代的變遷。

在寫什麼

個人體驗和真實感受

初次見到蒲小林,是在遂寧市渠河路一家非常文藝的茶館,四周的陳設質樸清雅。“蒲老師,你好!可以談談你作品的創作心得嗎?”“在我的詩歌世界中,關注衰老、孤獨、生命,死亡,人間煙火味很重。”蒲小林告訴記者。

一條河,從天上來,從悠悠天地風姿綽約的懷抱中來,以萬頃碧波,賜予我遼闊,賜予我明媚,賜予我春風十里,無限江山。粼粼的波光,暗藏著這座城市的方向,舉出我的蘆花和夢想,從你的倒影中,我看見時光和站姿。在蒲小林撰寫的《遂寧頌》中,記者能體悟到他對城市的熱愛,對遂寧未來的發展寄託了極大的希望。

蒲小林說, 文學創作是既是對外在對象鑑別、認知的過程,也是對一切運動與靜止進行心靈處理、加工、昇華的過程,但這一切,來源只有一處,那就是生活,真正的文學,只源於一個作家真切的生命體驗。因而,他的作品,沒有一篇不是寫個人真實的生活體驗,沒有一首不是與時光流逝、時代變遷,萬物興衰相互關聯的。甚至可以說,都是從遂寧這片活生生的土地上誕生的,如果離開遂寧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離開熟知並賴以生存的一草一木,我的創作便成了無本之木。

《21城·21人》丨詩人蒲小林:遂寧一座可以談詩說愛的城市

有什麼困惑

10年封筆只為把城市寫的更好

蒲小林生於遂寧市射洪縣大榆鎮張家口村,少年時就對詩歌情有獨鍾。真正愛上詩歌,是讀中學時父親帶他來到金華山,登上一代文宗陳子昂讀書檯後。

高遠眺,眼前萬里碧空,四野蔥鬱蒼莽,涪江浩浩如練,洶湧奔騰而來。這時,再迎風而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泣下……”蒲小林胸中,激起了無法抑制的澎湃激情。

就在這一瞬間,詩歌,在蒲小林的心中打下了一道永遠也無法抹去的鉻印;詩歌寫作,也由此成為了其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1987年,蓬溪赤城湖筆會召開。《當代》《四川文學》《星星詩刊》等中省大型文學期刊的主編編輯、作家詩人洪清波、腳印、白航等雲至而來。年僅24歲,在文學創作中還默默無聞的蒲小林沒有參會資格,他只得將自己的兩篇詩稿交蓬溪文友帶到了筆會上。

“沒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電話,說我的詩歌引起了關注,叫我馬上去開會。”蒲小林說,接到電話的一瞬間,自己的心臟都快跳出胸腔了,那種驚喜、激動的心情,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20世紀80年代,隨著“傷痕文學”引發全國關注和討論,文學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五四”之後難得一見的文學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甚至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和命運。在當年的《星星詩刊》上,蒲小林處女作《拔河》順利刊發。處女作發表之後,蒲小林的詩歌創作便一發不可收。他的作品,入選多種年度選本和選集,有的還被收入大、中學閱讀教材。部分作品被譯成英、德、日、西班牙、法、韓文等介紹到歐美、澳洲、韓國等。先後出版了《命運的風景》、《時光的背影》、《十年:蒲小林詩選(中英版)》、《也不是因為風》和散文集《靈魂的聲音》等個人作品集。

任何事情的發展,從沒有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世紀之交時的蒲小林,也站在了詩歌創作的十字路口上。“多年後慢慢發現,以前的作品幾乎都是靠一腔激情在寫作,對人、自然、社會、生命本身的理解不夠。眼界窄,思考少,沒有深度。”對自己很不滿意的蒲小林,甚至燒燬了自己辛苦創作的詩集,封筆10餘年未寫詩歌。

書中自有黃金屋。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閱讀,經常的思考。蒲小林開始在中外書籍中拜謁前人,尋找路徑。在尋找中,蒲小林一步步走來,一點點突破。從過去的粗淺感性,到後來的深刻理性;從最初的激情奔放,到後來的冷靜精細。蒲小林說,閱讀和生活,是幫助他前進的兩大“法寶”。

《21城·21人》丨詩人蒲小林:遂寧一座可以談詩說愛的城市

肩上的責任

讓更多的人記住遂寧觀音故里

“遂寧是我的家鄉,是我靈魂的居所,也是我創作的源泉。”蒲小林說,作為作家,他享受過這座城市山水和泥土的恩惠,親歷過這座城市風雨和陽光的洗禮。遂寧之於他,猶父母之於子。

作家是大地之子,是人民之子,作家必須義無反顧地融入時代潮流,為腳下的土地,為父老鄉親,也為自己畢生的美學追求。“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是作家義不容辭的神聖責任和使命。單就一座城市而言,作家也應該是一座城市的啟蒙者,開拓者和代言人,一座城市,一旦缺少了作家,缺失了文化,再壯闊的亭臺樓閣與錦繡山河,也註定是單薄而殘缺的,有時甚至是孤獨而萎縮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與靈魂,文化讓一座城市成為巨人,而作家讓一座城市羽翼翩然,充滿活力。

如果只能讓其選擇一個地方和這座城市對話,詩人蒲小林說:“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涪江,它蜿蜒、深邃,以千年的清澈與明淨養育了這座城市和開一代詩風的初唐詩人陳子昂,以及有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之美譽的張船山等千千萬萬的傑出兒女,沒有涪江,就沒有遂寧,就沒有遂寧的鐘靈毓秀。”

如果要對這個城市說一句話,那麼,蒲小林想說:遂寧,是一座可以談詩,可以說愛的城市,一座可以讓任何人一見鍾情的城市,一座需要用一生才能忘記的城市。遂寧歡迎你,歡迎更多的名人來遂寧體驗生活,感受這座1660年觀音文化之鄉的獨特魅力。

四川發佈客戶端記者 李海波

想獲取更多政務新聞及服務資訊,請下載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政務客戶端——四川發佈。

《21城·21人》丨詩人蒲小林:遂寧一座可以談詩說愛的城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