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善良點亮人性之光 以行動書寫人間至愛——施甸縣老麥鄉楊柳村村民 楊德品

用善良點亮人性之光 以行動書寫人間至愛——施甸縣老麥鄉楊柳村村民 楊德品

楊德品,男,1963年4月生,漢族,施甸縣老麥鄉楊柳村寺後組農民,盲人。

現年56歲的楊德品坦然面對不幸的命運,頑強地扛起生活重擔,數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的養母,即便生活再艱難,他總是微笑面對並一直寬慰腿殘的母親:“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腳,媽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楊德品沒有上過一天學,卻用幾十年的行動書寫著中華傳統的孝道仁親;他的世界裡沒有太陽,但他是鄉親們心裡一道溫暖的陽光。這對相依為命、苦守年華的母子,用樂觀與關愛創造了“富足”的生活。楊德品用善良點亮人性之光、以行動書寫人間真愛的事蹟感動了身邊無數人,他也於2015年被評為施甸縣第二屆“善洲故里 德潤民心”十大身邊好人、2017年12月入選“中國好人榜”、2018年榮獲“保山市第三屆道德模範”稱號。

命運多舛

1963年4月,楊德品出生在施甸縣由旺鎮木蘭村的一戶普通人家。那年12月的一天,家裡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他們正是老麥鄉楊柳村寺後組楊水榮、餘正英夫婦。楊水榮夫婦先前也生過幾個孩子,但沒到一歲都夭折了,這次從山區的老麥鄉來到壩區的由旺鎮,就是來領養楊德品的。就這樣,出生才8個月的楊德品被養父母帶到了新家。

不知不覺,楊德品來到新家已有8年了,雖然說生活條件苦了些,但楊水榮夫婦將楊德品視為己出,楊德品還是度過了快樂、開心的童年。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8歲那年的一天,楊德品對父母說他眼睛痛,父母當時就急了,連忙把他送到大隊聯合診所找醫生看。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太差,醫生看了之後也沒說出導致眼痛的具體原因,父母只好帶著楊德品回家了。回到家後,楊德品整整睡了五天。到第六天的早晨,楊德品睜開眼睛時,突然覺得眼前一片漆黑,楊水榮夫婦這才發現,這個可憐的孩子雙目失明瞭。雖然到了上學年齡,可是由於雙目失明,當同齡人都開心上學時,楊德品就只能在家裡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了婚嫁年齡,由於是盲人且家庭困難,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所以楊德品至今還是孤身一人。母親後來生養的妹妹也因害怕家庭的拖累而遠嫁他方。

那場突如其來的疾病雖然讓楊德品雙眼失明,並讓他跌入了生活的深淵,看不到世界、不能讀書、不能戀愛。可這個性格倔強、心地善良的孩子並沒有怨天尤人,他坦然面對命運的不幸,並在黑暗中摸索著學會了生火、做飯、挑水、砍柴等家務活,自學了篾編技藝,通過那雙滿布傷痕的靈巧雙手,編出美麗耐用的籃子、簸箕、籮筐等生活用品,並源源不斷地賣往集市,以微薄的收入來補貼家用。他常說,上天還是對他好的,雖然眼睛瞎了,卻讓他健康地活著。

楊德品的世界是黑暗的,但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樂觀向上的性格又讓他的天地敞亮寬廣。

連遭變故

自從楊德品雙目失明後,養父母給了楊德品最堅實的保護。隨著歲月的流逝,楊德品在一天天中感受到了父母的逐漸蒼老。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2012年,作為家庭生活一大支柱的母親,因家裡沒有做飯的柴火,在雨中就揹著籃子到山上找些柴火回家做飯。由於年紀大了,已經83歲,在背柴火的過程中不小心傷到了腿,回到家又因下雨地面太滑,在自家院場重重地摔了一跤,把髖關節給摔斷了。由於家裡太窮,沒得到正規治療,從那時起,母親餘正英就再也沒有站起來過。

2014年,變故再次襲擊了這個貧窮而殘破的家,積勞成疾的父親突然撒手人寰。給了他半生關愛的父親走了,天似乎坍塌了一半。母親握著他的手安慰兒子:彆氣,別急,日子總要過。楊德品擦乾眼淚,挑起了這個家的重任。他知道——這個時候更要勇敢面對,他懂得——他才是母親的一片天。

從此,家庭的重擔壓在了楊德品一人身上,家裡、家外、照顧母親的所有活計都由他一個人承擔。

獨擔重擔

父親去世後,楊德品成了家裡的頂樑柱。村裡時常會沒有自來水。每當這個時候,楊德品常常需要在晚上12點以後去村裡的一口井裡挑水。因為從楊德品家到井邊必須經過一條進村公路,白天車多人多危險,所以楊德品只能選擇晚上去,常常摔得鼻青臉腫。母親見了每次都哭,母親說他愛笑,儘管摔得很疼,可是楊德品總會微笑著安慰她說:“媽,不疼,不疼”。近幾年,老麥鄉多數人都種起了經濟價值高的烤煙,但由於烤煙需要精細管理,看不見作物的楊德品就種些玉米和蔬菜。從家裡到農地還有一段路程,為了防止走錯,楊德品就只能在去地裡的路邊或是地邊放個石頭做記號,每逢雨水季節去地裡幹活,是最讓母親心疼的事。有時在地裡幹著活,突然就下起大雨,楊德品就只能站在地裡任雨淋,他也想找個避雨的地方,但是由於眼盲,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哪裡可以避雨。

2015年11月份,家裡沒做飯的柴火了,楊德品要到離家1公里的地裡砍,3米多高的核桃樹連爬了好多次都沒爬上去,楊德品就在樹幹上砍了好多階梯,最後才爬了上去。他一邊摸索著一邊砍,突然一不小心砍到了左腳的大拇指,由於眼睛看不到,他自己以為傷得不嚴重,所以還是堅持繼續砍餘下的樹枝。後來,有村民去地裡幹活,看到他爬著的樹幹和地上流了許多血,就告訴他腳趾傷得很嚴重,這時他這才從樹上下來,去村衛生室包紮。即便是受了傷,他依然像往常一樣,把飯做好端到母親床前。探路的竹竿畢竟難以代替眼睛。這次受傷後,母親很不放心兒子一個人去地裡,楊德品也擔心母親一個人在家裡,於是就經常有這樣的場景:兒子每天出門時總把母親背在身上,到了地裡就讓母親坐在田埂上或柴草垛上,陪著在地裡幹活的兒子說說話;等幹完活,兒子背上的母親再指引著兒子回家……

遵從母願

由於家裡太困難,楊德品母子倆一年到頭捨不得吃一次肉。楊德品母子納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後,生活起居仍然讓大家牽掛。為了讓母子倆的生活更有著落,當地民政、殘聯等部門為他們安排了入住養老院的事宜。可是,當人們把這個消息告訴母子倆的時候,母親卻不願意離開,她只想在這個生活了一輩子的家裡度過餘生。細心的楊德品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卻能感受到母親的焦慮,他不願母親為難,婉言謝絕了大家的關心。他說:“我看不見,我媽就是我的眼睛;我媽走不了,我就是媽的雙腳;媽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我在哪裡,都不會讓媽餓著,生活再難,也要笑眯眯地走下去。”

在那個低矮圍牆、簡陋屋瓦、四壁空蕩的家中,56歲眼盲的兒子和89歲腿殘的母親相依為命、苦守年華,無疑是艱難困苦的。而仁孝、善良以及對溫暖美好人性的期盼,也造就了一個樂觀如禦寒冬衣、親情如爐火映照、守望如珠貝熠熠閃光的“富足”之家。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讓生命有了內涵;這種簡單而質樸的善良,讓歲月溫暖而綿長。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善良需要用行動點亮的話,楊德品無疑是點亮人性之光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