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控股迴應8股東退出系誤傳 網紅人均營銷費63萬市值兩月縮水70%

來源:長江商報

被稱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的如涵控股,自上市後就不被看好,其股價便連連下跌,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市值卻已經縮水70%,而如今阿里巴巴等股東的退出的傳言,無疑使得如涵控股“雪上加霜”。

企查查數據顯示,5月29日,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阿里巴巴、君聯資本、賽富投資、崑崙萬維、遠鏡創投、啟明創投、鐘鼎資本等均退出該公司股東行列,同時4名董事退出。退出後,該公司共有4位自然人股東,分別為馮敏、安南、沈超和張妤。同時,該司董事人員也有變動。

6月2日,長江商報記者獲悉,對於市場傳聞稱阿里巴巴等8股東退出傳聞,如涵控股內部人員迴應稱,該消息具有誤導性,杭州如涵不是如涵控股體系內公司,相關股東退出杭州如涵併成為如涵控股股東,正是後者上市重組的一部分。

市值兩個月縮水70%

該人士表示,杭州如涵是杭州涵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前股東;經過如涵控股的上市前重組,杭州涵意的控制權已經轉至如涵控股,杭州如涵已不再是如涵控股體系內的公司。

資料顯示,如涵控股於2019年4月3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最終版招股說明書,正式登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RUHN”,其中披露阿里巴巴、君聯資本、賽富投資均為如涵控股的股東,在上市發售股份後的持股比例均為7.5%,其股份受制於上市後180天的鎖定期,並沒有被出售或轉讓。

值得注意的是,如涵控股在上市首日暴跌37.2%破發,並在5個交易日內持續下跌,截至今年6月3日,其股價報3.75美元,較IPO發行價12.50美元已跌去八成,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市值也已經縮水70%。

實際上,如涵控股“網紅+社群+電商”的模式,雖然能夠為電商平臺帶來高營收,但是這種網紅經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2017-2019財年,如涵控股在電商平臺分別實現了12億元,20億元,22億元的GMV。其中張大奕店鋪為如涵總營收貢獻收入佔比為50.8%、52.4%、53.5%。張大奕品牌佔總營收入的比例過且在上升趨勢,足以說明其依賴性過強。

孵化網紅伴隨巨大營銷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同營收的逐年增長對比,如涵控股卻在持續虧損。

數據顯示,2017至2018財年,如涵的運營虧損從2183萬元擴大至7235萬元,淨虧損從4010萬元擴大到8995萬元。

對於虧損原因,如涵控股曾解釋稱,這主要是由於產品銷售和營銷費用、履行費用等項目的支出較多。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的前9個月,如涵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1.58億元,同比增長41.34%;履行費用為9951.7萬元,同比增長39.33%。

另一方面,孵化新網紅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頭部網紅的出現具有極大的機會性,幾乎難以依靠孵化出現,而小眾網紅的孵化又伴隨著巨大的營銷成本,與其所帶來的回報相抵消。

數據顯示,如涵網紅的營銷費用在逐年增加,從2016年第二季度的992萬增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7084萬,人均網紅營銷費用在2018年第四季度為每人63萬元,而這些花費大量資金和時間培養的網紅,絕大部分都沒有一線網紅的帶貨能力。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說道,“每個網紅都有生命和流量的週期。正如同爆款的打造過程一樣,很難保證有持續的效應,一旦後續開發跟不上,便會出現斷層。此外,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如何管理這些網紅,保持持續的進步和產品價格,都是如涵面臨的考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