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入門手冊——每個小白都能看得懂'

攝影 照相機 尼康 F-2戰鬥機 Aperture Agoni一半 2019-09-02
"

一、相機四大模式(以Nikon相機為例):

P(Program)程序自動

相機設定快門速度和光圈以獲得最佳曝光。(與AUTO傻瓜擋的區別是仍然可以設置曝光補償、感光度、測光模式、白平衡等)

S(Shutter)快門優先

用戶選擇快門速度,相機選擇光圈。主要應用場景就是那些對快門速度比較敏感的場景,用於鎖定動作(快速的運動)或者模糊動作(長時間曝光)。

A(Aperture)光圈優先——攝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

用戶設置光圈,相機選擇快門速度以達到最佳效果。畫面的明暗,再通過曝光補償來調節。(一般攝影師常駐檔位)

M(Manual)手動

相機的快門、光圈、感光度全部由人工設置完成。主要應用在一些對曝光要求很嚴格的狀態下。

在M檔時,一般情況下,測光標尺處於正值區域時(曝光過度),要將快門速度和/或光圈的數值增大(即使速度更慢,光圈更小);測光標尺處於負值區域時(曝光不足),要將快門速度和/或光圈的數值減小。(即平衡到中點區域,獲得最佳曝光)

"

一、相機四大模式(以Nikon相機為例):

P(Program)程序自動

相機設定快門速度和光圈以獲得最佳曝光。(與AUTO傻瓜擋的區別是仍然可以設置曝光補償、感光度、測光模式、白平衡等)

S(Shutter)快門優先

用戶選擇快門速度,相機選擇光圈。主要應用場景就是那些對快門速度比較敏感的場景,用於鎖定動作(快速的運動)或者模糊動作(長時間曝光)。

A(Aperture)光圈優先——攝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

用戶設置光圈,相機選擇快門速度以達到最佳效果。畫面的明暗,再通過曝光補償來調節。(一般攝影師常駐檔位)

M(Manual)手動

相機的快門、光圈、感光度全部由人工設置完成。主要應用在一些對曝光要求很嚴格的狀態下。

在M檔時,一般情況下,測光標尺處於正值區域時(曝光過度),要將快門速度和/或光圈的數值增大(即使速度更慢,光圈更小);測光標尺處於負值區域時(曝光不足),要將快門速度和/或光圈的數值減小。(即平衡到中點區域,獲得最佳曝光)

攝影入門手冊——每個小白都能看得懂

二、攝影三大元素:光圈、感光度ISO、快門速度

1.光圈

光圈就是鏡頭裡調節進光孔大小的裝置。(即一扇窗,窗越大,進入的光線越多,圖片更亮)

常見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每兩擋相鄰光圈值之間進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從F4調整到F2.8,進光量便多一倍;從F2.8到F2又多一倍。數字越大,光圈越小。

①大光圈(f/1.4、f/1.8、f/2.8等),適用於光線不足時。效果:景深變淺;增加曝光時間(快門速度慢),照片變亮;凝固時間(快速移動的物體)。

②小光圈(f/11、f/16、f/22等),適用於光線充足時。 效果:景深變深;捕捉時間(流水、車軌);讓光點變散射狀,即光芒。

光圈大=數字小=背景模糊/景深淺=拍人像(光圈數值越小,清晰的區域越小)

光圈小=數字大=背景清楚/景深深=拍風景(光圈數值越大,清晰的區域越大)

鏡頭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成像最好的那檔光圈就是最佳光圈。

A.景深:能夠清晰成像的距離。

景深小,前景清晰,背景模糊;景深大,前景清晰,背景同樣清晰。

B. 影響景深有三個因素:

拍攝時採用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淺;

拍攝時採用鏡頭焦距越長景深就越淺;

拍攝時相機與被攝對象距離越近景深就越淺。

光圈有三個作用:

A、控制進光量,這直接影響到圖片是否能正確曝光,是拍攝成功與否的關鍵;

B、控制景深,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雖然焦距和拍攝遠近都影響景深,但焦距和被攝物遠近的改變同時也會影響構圖,如果構圖確定,我們能控制景深的武器就只剩下光圈了;

C、光圈影響圖片的清晰度,任何一個鏡頭都是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的時候解像度差。

攝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光圈優先。光圈優先就是手動定義光圈的大小,相機會根據這個光圈值確定能正確曝光的快門速度。

2.感光度ISO

即感光元件CMOS對光線的敏感程度。

① ISO50以下為低感光度

在這一段可以獲得極為平滑、細膩的照片。只要條件許可,只要能夠把照片拍清楚,就儘量使用低感光度,比如,只要能夠保證景深,寧可開大一級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擋。

② ISO100—200屬於中感光度

在這一段,需要認真考慮這張照片做什麼用,要放大到什麼程度,假如你能夠接受噪點,中感光度設定降低了手持相機拍攝的難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條件下拍攝的安全係數,使成功率提高。

③ ISO400以上是高感光度

感光度對攝影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獲得更快的快門速度;其二是畫質,越低的感光度帶來更細膩的成像質量,而高感光度的畫質則是噪點比較大。

當ISO值越高,則可在相同光源環境下提供更快的快門速度,能有效避免手抖拍虛的情況發生。

低ISO可提供給影像拍攝三大好處,分別為高畫質、低噪點與慢速快門。Eg.低感光所帶來的效用,是可以讓快門速度降低,拍出另一番的影像風味。舉例來說,像是山中川流的細水、瀑布,可能就需要使用低於1/2 秒的快門,來換取動感的水流;若在晴朗的戶外,也可將光圈開大(F2.8),降低ISO來確保快門速度在機身極限範圍內(1/4000秒或1/8000秒),以減少過曝的機會,取得較為柔散迷人的景深效果。

在夜景的部份,則主要是利用在需要凝結瞬間的情境,藉由高ISO大光圈的方式凍結眼前的美景,例如高山星空銀河、夜間民俗慶典、手持城市夜景等等,都是高ISO可掌控的主題範圍。

建議值:晴朗的室外使用ISO100;陰鬱的天氣使用ISO200;室內使用ISO400或更高。

(ISO感光度越高,感光元件CMOS對光越敏感,滿足曝光所需要的進光量越少。)

3. 快門速度

快門:快門就是相機裡控制曝光時間的裝置。

速度與曝光時間成反比:速度快,曝光時間短

快門速度快的時候,高速運動的瞬間被凝結了;快門速度慢的時候,一個運動的過程被凝結下來(比如車流、流水成了夢幻的帶狀,也即是“糊了”)。

安全快門速度:想手持拍攝到一張不手震的照片,最簡單便是快門要夠快,但快門太快相對就可能會發生曝光不足的情況。 所以經過不斷拍攝,攝影師就得出一個“最慢而又不手震的快門值”理論,那便是大家熟知的“安全快門”了。傳統上,簡單而籠統的安全快門定義是︰快門值不慢於1/鏡頭焦距。Eg.你使用的是50mm,快門值1/50便可以拍到一張不手震的照片了。

手持攝影的基本規則:快門速度是用鏡頭焦距的倒數。

一般情況下,拍行走或快速移動時,設在1/250秒左右;

拍更快的自由落體或飛馳的物體,提高到1/400秒左右;

拍快速飛行時,設在1/800秒以上。(僅為建議值)

"

一、相機四大模式(以Nikon相機為例):

P(Program)程序自動

相機設定快門速度和光圈以獲得最佳曝光。(與AUTO傻瓜擋的區別是仍然可以設置曝光補償、感光度、測光模式、白平衡等)

S(Shutter)快門優先

用戶選擇快門速度,相機選擇光圈。主要應用場景就是那些對快門速度比較敏感的場景,用於鎖定動作(快速的運動)或者模糊動作(長時間曝光)。

A(Aperture)光圈優先——攝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

用戶設置光圈,相機選擇快門速度以達到最佳效果。畫面的明暗,再通過曝光補償來調節。(一般攝影師常駐檔位)

M(Manual)手動

相機的快門、光圈、感光度全部由人工設置完成。主要應用在一些對曝光要求很嚴格的狀態下。

在M檔時,一般情況下,測光標尺處於正值區域時(曝光過度),要將快門速度和/或光圈的數值增大(即使速度更慢,光圈更小);測光標尺處於負值區域時(曝光不足),要將快門速度和/或光圈的數值減小。(即平衡到中點區域,獲得最佳曝光)

攝影入門手冊——每個小白都能看得懂

二、攝影三大元素:光圈、感光度ISO、快門速度

1.光圈

光圈就是鏡頭裡調節進光孔大小的裝置。(即一扇窗,窗越大,進入的光線越多,圖片更亮)

常見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每兩擋相鄰光圈值之間進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從F4調整到F2.8,進光量便多一倍;從F2.8到F2又多一倍。數字越大,光圈越小。

①大光圈(f/1.4、f/1.8、f/2.8等),適用於光線不足時。效果:景深變淺;增加曝光時間(快門速度慢),照片變亮;凝固時間(快速移動的物體)。

②小光圈(f/11、f/16、f/22等),適用於光線充足時。 效果:景深變深;捕捉時間(流水、車軌);讓光點變散射狀,即光芒。

光圈大=數字小=背景模糊/景深淺=拍人像(光圈數值越小,清晰的區域越小)

光圈小=數字大=背景清楚/景深深=拍風景(光圈數值越大,清晰的區域越大)

鏡頭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成像最好的那檔光圈就是最佳光圈。

A.景深:能夠清晰成像的距離。

景深小,前景清晰,背景模糊;景深大,前景清晰,背景同樣清晰。

B. 影響景深有三個因素:

拍攝時採用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淺;

拍攝時採用鏡頭焦距越長景深就越淺;

拍攝時相機與被攝對象距離越近景深就越淺。

光圈有三個作用:

A、控制進光量,這直接影響到圖片是否能正確曝光,是拍攝成功與否的關鍵;

B、控制景深,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雖然焦距和拍攝遠近都影響景深,但焦距和被攝物遠近的改變同時也會影響構圖,如果構圖確定,我們能控制景深的武器就只剩下光圈了;

C、光圈影響圖片的清晰度,任何一個鏡頭都是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的時候解像度差。

攝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光圈優先。光圈優先就是手動定義光圈的大小,相機會根據這個光圈值確定能正確曝光的快門速度。

2.感光度ISO

即感光元件CMOS對光線的敏感程度。

① ISO50以下為低感光度

在這一段可以獲得極為平滑、細膩的照片。只要條件許可,只要能夠把照片拍清楚,就儘量使用低感光度,比如,只要能夠保證景深,寧可開大一級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擋。

② ISO100—200屬於中感光度

在這一段,需要認真考慮這張照片做什麼用,要放大到什麼程度,假如你能夠接受噪點,中感光度設定降低了手持相機拍攝的難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條件下拍攝的安全係數,使成功率提高。

③ ISO400以上是高感光度

感光度對攝影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獲得更快的快門速度;其二是畫質,越低的感光度帶來更細膩的成像質量,而高感光度的畫質則是噪點比較大。

當ISO值越高,則可在相同光源環境下提供更快的快門速度,能有效避免手抖拍虛的情況發生。

低ISO可提供給影像拍攝三大好處,分別為高畫質、低噪點與慢速快門。Eg.低感光所帶來的效用,是可以讓快門速度降低,拍出另一番的影像風味。舉例來說,像是山中川流的細水、瀑布,可能就需要使用低於1/2 秒的快門,來換取動感的水流;若在晴朗的戶外,也可將光圈開大(F2.8),降低ISO來確保快門速度在機身極限範圍內(1/4000秒或1/8000秒),以減少過曝的機會,取得較為柔散迷人的景深效果。

在夜景的部份,則主要是利用在需要凝結瞬間的情境,藉由高ISO大光圈的方式凍結眼前的美景,例如高山星空銀河、夜間民俗慶典、手持城市夜景等等,都是高ISO可掌控的主題範圍。

建議值:晴朗的室外使用ISO100;陰鬱的天氣使用ISO200;室內使用ISO400或更高。

(ISO感光度越高,感光元件CMOS對光越敏感,滿足曝光所需要的進光量越少。)

3. 快門速度

快門:快門就是相機裡控制曝光時間的裝置。

速度與曝光時間成反比:速度快,曝光時間短

快門速度快的時候,高速運動的瞬間被凝結了;快門速度慢的時候,一個運動的過程被凝結下來(比如車流、流水成了夢幻的帶狀,也即是“糊了”)。

安全快門速度:想手持拍攝到一張不手震的照片,最簡單便是快門要夠快,但快門太快相對就可能會發生曝光不足的情況。 所以經過不斷拍攝,攝影師就得出一個“最慢而又不手震的快門值”理論,那便是大家熟知的“安全快門”了。傳統上,簡單而籠統的安全快門定義是︰快門值不慢於1/鏡頭焦距。Eg.你使用的是50mm,快門值1/50便可以拍到一張不手震的照片了。

手持攝影的基本規則:快門速度是用鏡頭焦距的倒數。

一般情況下,拍行走或快速移動時,設在1/250秒左右;

拍更快的自由落體或飛馳的物體,提高到1/400秒左右;

拍快速飛行時,設在1/800秒以上。(僅為建議值)

攝影入門手冊——每個小白都能看得懂

三、延伸

1.曝光(Exposure) AE-自動曝光 AF-自動對焦

是指被攝影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線,通過照相機鏡頭投射到感光片(cmos)上,使之發生化學或物理變化,產生顯影的過程。

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光圈(值)大小其實就是那個小圓窗戶開多大,快門(速度)就是窗戶打開多久。假設窗戶只打開1/4,時間為4秒鐘可以正確曝光的話,很顯然,窗戶打開一半,時間2秒鐘也能讓底片正確曝光,因為1/4*4=1/2*2=1,進光量都是一樣多。同樣的,如果窗戶全開,曝光時間就只需要1秒了。

結論:一張正確曝光的圖片可以有N種不同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

有三個因素能影響一張圖片是否正確曝光:光圈,快門速度,ISO。其中光圈和速度聯合決定進光量,ISO決定CCD/CMOS的感光速度。如果進光量不夠,我們可以開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門速度,還是不夠的話就提高ISO。大光圈的缺點是解像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門速度降低則圖片可能會糊,提高ISO後圖片質量也會下降 。沒有完美的方案,如何取捨要靈活決定。

2.測光與測光模式

曝光和測光是一對雙胞胎,如果不能準確測定光照強度,正確曝光就無從談起。

① 測光模式主要有三種:

點測光只測取景框內一個小點的光線強度(此小點大約為取景框面積的10%到1%,看不同機型)

中央重點測光是簡化的區域(平均)測光,只把取景框分為中央圓圈和四周兩塊,分別測光,然後加權平均(中央圓圈的權重為70%左右)。

區域(平均)測光則把取景框分為5到63塊(看機型不同),分別對每塊測光然後再加權平均得到光照強度。

大多數情況下用區域測光即可。在光線明暗反差很大時應該採用點測光。用區域(平均)測光或中央重點也可以,你可根據自己的藝術創意進行曝光補償。

3.曝光補償

正確曝光:照片要能真實反映拍攝時的環境亮度。如果一張正午戶外的照片被拍得昏暗如夜,這張照片就曝光不足,反之則是曝光過度。曝光是否準確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判斷的。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東西,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物體本身可以發光,比如太陽或燈泡;大多數情況是物體能反射外來光線。反射的光線越多,物體就越亮,反之則越暗。假設兩個極端,純黑色物體不會反射光線,反射率為零,而純白的物體反射率是100%。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取中間值就是不黑也不白的灰色,稱為柯達灰,也稱為18%中間灰。

(在P、S、A、M、SCENE和夜視模式下,曝光補償用於改變照相機建議的曝光值,從而使照片更亮或更暗。一般情況下,正值使拍攝對象更亮,負值則使其更暗。)

曝光補償的原則:白加黑減

如果構圖中有大片白色物體或者有燈等特別明亮的物體,就要相應增加曝光量(增大光圈or/and減低快門速度);如果取景框中有大片黑色的物體,則要減少曝光量。 一般來說,在光照比較平均的情況下相機的自動測光和曝光比較準確,但在明暗反差很大時自動曝光往往不準,需要手動曝光補償。

4.焦距

光線經過透鏡就會聚成一點(焦點) ,鏡頭的焦距就是從鏡片(或鏡片組)的中心到焦點的距離,單位是毫米(mm)。

標準鏡頭就是焦距等於底片(或CCD/CMOS)對角線長度的鏡頭。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把焦距為40-60mm的都稱為標頭。

廣角鏡頭(焦距小於35mm)能夠讓照相機“看得更寬闊”,因為它視角大。

長焦鏡頭(焦距大於70mm)能讓照相機“看得更遠”,但視角窄。長焦鏡頭也稱遠攝鏡頭或望遠鏡頭。

從焦距的定義就可以推斷出,廣角鏡頭都身材矮小,長焦鏡頭都高大威猛。

焦距越長,與被拍物體距離越近,則景深越淺,背景越模糊。

Eg. 當焦距為18-55mm時,f/3.5-5.6: 焦距最小時18mm,此時最大光圈為3.5;焦距最大時55mm,此時最大光圈為5.6。

5.光學變焦

就是通過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光學變焦倍數越大,能拍攝的景物就越遠。

變焦倍數=最大焦距值/最小焦距值。

一個28-280mm變焦鏡頭的光學變焦倍數就是280mm/28mm,即10倍。光學變焦倍數越大,裡面的鏡片就越多,鏡頭體積相應較大,畫質相對較低,光圈相對較小。

一個鏡頭是不是標準鏡頭(標頭)不是看它的焦距而是看它的視角,視角45度的就是標準鏡頭(人的單眼的視角就是45度)

6.RAW存儲格式

RAW英文是原始的意思,所以RAW文件又被稱為數碼底片。RAW是一種無損壓縮,後期在電腦上可以準確還原,沒有一點細節丟失。後期可以在電腦上給RAW圖片任意配置色溫(徹底解決白平衡問題),調整圖片的顏色,銳度,對比度,曝光補償等等,可以這麼說:RAW格式的圖片幾乎所有的參數都可以後期在電腦上調。桌面電腦比相機內的小電腦強大得多,我們後期手工精心處理RAW而轉換成的JPEG圖片肯定漂亮。但RAW文件最大的問題和TIFF文件一樣,太大了。

7.快門和光圈的成級變化及倒易率

T(快門速度s):1/2、1/4、1/8、1/15、1/30、1/60······

1/4的速度相比於1/2,進光量減少一倍。1/8的速度相比於1/4又減少一倍,相比於1/2則減少兩倍。

F(光圈):1、1.4、2、2.8、4、5.6、8、11、16、22······

1.4 的光圈相比於1,進光量減少一倍。同上

倒易率:從曝光公式可以看出,光照度(光圈)和時間的量值(快門速度)可以互相置換,只要曝光量相同,感光片上得到的曝光效果應到是一致的。

曝光量(E)=照度(I )×時間(T )

光圈大一檔=快門慢一檔

光圈小一檔=快門快一檔

8.白平衡與色溫

白平衡是描述紅、綠、藍三基色混合生成後白色精確度的一項指標,描述光線的顏色傾向。在日光燈的房間裡拍攝的影像會顯得發綠,在室內鎢絲燈(白熾燈)光下拍攝出來的景物就會偏黃,而在日光陰影處拍攝到的照片則偏藍,其原因就在於白平衡的設置上。

色溫的單位是開爾文。和華氏溫度、攝氏溫度一樣,開爾文也是溫度的一種計量單位。色彩和開爾文溫度的關係起源於黑體輻射體(對它加熱直到它發光),在不同溫度下呈現的色彩就是色溫。當這個黑色物體受熱後開始發光時將變成暗紅色,如果繼續加熱就會變成黃色,然後是白色,最後就會變成藍色。

所以,色溫從低到高的變化規律:紅—橙—黃—白—藍白

在各種不同的光線狀況下,目標物的色彩會產生變化。在這方面,白色物體變化得最為明顯:在室內鎢絲燈光下,白色物體看起來會帶有橘黃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拍攝出來的景物就會偏黃;但如果是在蔚藍天空下,則會帶有藍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拍攝出來的景物會偏藍。為了儘可能減少外來光線對目標顏色造成的影響,在不同的色溫條件下都能還原出被攝目標本來的色彩,就需要數碼相機進行色彩校正,以達成正確的色彩平衡,這就稱為白平衡調整。

"

一、相機四大模式(以Nikon相機為例):

P(Program)程序自動

相機設定快門速度和光圈以獲得最佳曝光。(與AUTO傻瓜擋的區別是仍然可以設置曝光補償、感光度、測光模式、白平衡等)

S(Shutter)快門優先

用戶選擇快門速度,相機選擇光圈。主要應用場景就是那些對快門速度比較敏感的場景,用於鎖定動作(快速的運動)或者模糊動作(長時間曝光)。

A(Aperture)光圈優先——攝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

用戶設置光圈,相機選擇快門速度以達到最佳效果。畫面的明暗,再通過曝光補償來調節。(一般攝影師常駐檔位)

M(Manual)手動

相機的快門、光圈、感光度全部由人工設置完成。主要應用在一些對曝光要求很嚴格的狀態下。

在M檔時,一般情況下,測光標尺處於正值區域時(曝光過度),要將快門速度和/或光圈的數值增大(即使速度更慢,光圈更小);測光標尺處於負值區域時(曝光不足),要將快門速度和/或光圈的數值減小。(即平衡到中點區域,獲得最佳曝光)

攝影入門手冊——每個小白都能看得懂

二、攝影三大元素:光圈、感光度ISO、快門速度

1.光圈

光圈就是鏡頭裡調節進光孔大小的裝置。(即一扇窗,窗越大,進入的光線越多,圖片更亮)

常見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每兩擋相鄰光圈值之間進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從F4調整到F2.8,進光量便多一倍;從F2.8到F2又多一倍。數字越大,光圈越小。

①大光圈(f/1.4、f/1.8、f/2.8等),適用於光線不足時。效果:景深變淺;增加曝光時間(快門速度慢),照片變亮;凝固時間(快速移動的物體)。

②小光圈(f/11、f/16、f/22等),適用於光線充足時。 效果:景深變深;捕捉時間(流水、車軌);讓光點變散射狀,即光芒。

光圈大=數字小=背景模糊/景深淺=拍人像(光圈數值越小,清晰的區域越小)

光圈小=數字大=背景清楚/景深深=拍風景(光圈數值越大,清晰的區域越大)

鏡頭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成像最好的那檔光圈就是最佳光圈。

A.景深:能夠清晰成像的距離。

景深小,前景清晰,背景模糊;景深大,前景清晰,背景同樣清晰。

B. 影響景深有三個因素:

拍攝時採用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淺;

拍攝時採用鏡頭焦距越長景深就越淺;

拍攝時相機與被攝對象距離越近景深就越淺。

光圈有三個作用:

A、控制進光量,這直接影響到圖片是否能正確曝光,是拍攝成功與否的關鍵;

B、控制景深,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雖然焦距和拍攝遠近都影響景深,但焦距和被攝物遠近的改變同時也會影響構圖,如果構圖確定,我們能控制景深的武器就只剩下光圈了;

C、光圈影響圖片的清晰度,任何一個鏡頭都是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的時候解像度差。

攝影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光圈優先。光圈優先就是手動定義光圈的大小,相機會根據這個光圈值確定能正確曝光的快門速度。

2.感光度ISO

即感光元件CMOS對光線的敏感程度。

① ISO50以下為低感光度

在這一段可以獲得極為平滑、細膩的照片。只要條件許可,只要能夠把照片拍清楚,就儘量使用低感光度,比如,只要能夠保證景深,寧可開大一級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擋。

② ISO100—200屬於中感光度

在這一段,需要認真考慮這張照片做什麼用,要放大到什麼程度,假如你能夠接受噪點,中感光度設定降低了手持相機拍攝的難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條件下拍攝的安全係數,使成功率提高。

③ ISO400以上是高感光度

感光度對攝影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獲得更快的快門速度;其二是畫質,越低的感光度帶來更細膩的成像質量,而高感光度的畫質則是噪點比較大。

當ISO值越高,則可在相同光源環境下提供更快的快門速度,能有效避免手抖拍虛的情況發生。

低ISO可提供給影像拍攝三大好處,分別為高畫質、低噪點與慢速快門。Eg.低感光所帶來的效用,是可以讓快門速度降低,拍出另一番的影像風味。舉例來說,像是山中川流的細水、瀑布,可能就需要使用低於1/2 秒的快門,來換取動感的水流;若在晴朗的戶外,也可將光圈開大(F2.8),降低ISO來確保快門速度在機身極限範圍內(1/4000秒或1/8000秒),以減少過曝的機會,取得較為柔散迷人的景深效果。

在夜景的部份,則主要是利用在需要凝結瞬間的情境,藉由高ISO大光圈的方式凍結眼前的美景,例如高山星空銀河、夜間民俗慶典、手持城市夜景等等,都是高ISO可掌控的主題範圍。

建議值:晴朗的室外使用ISO100;陰鬱的天氣使用ISO200;室內使用ISO400或更高。

(ISO感光度越高,感光元件CMOS對光越敏感,滿足曝光所需要的進光量越少。)

3. 快門速度

快門:快門就是相機裡控制曝光時間的裝置。

速度與曝光時間成反比:速度快,曝光時間短

快門速度快的時候,高速運動的瞬間被凝結了;快門速度慢的時候,一個運動的過程被凝結下來(比如車流、流水成了夢幻的帶狀,也即是“糊了”)。

安全快門速度:想手持拍攝到一張不手震的照片,最簡單便是快門要夠快,但快門太快相對就可能會發生曝光不足的情況。 所以經過不斷拍攝,攝影師就得出一個“最慢而又不手震的快門值”理論,那便是大家熟知的“安全快門”了。傳統上,簡單而籠統的安全快門定義是︰快門值不慢於1/鏡頭焦距。Eg.你使用的是50mm,快門值1/50便可以拍到一張不手震的照片了。

手持攝影的基本規則:快門速度是用鏡頭焦距的倒數。

一般情況下,拍行走或快速移動時,設在1/250秒左右;

拍更快的自由落體或飛馳的物體,提高到1/400秒左右;

拍快速飛行時,設在1/800秒以上。(僅為建議值)

攝影入門手冊——每個小白都能看得懂

三、延伸

1.曝光(Exposure) AE-自動曝光 AF-自動對焦

是指被攝影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線,通過照相機鏡頭投射到感光片(cmos)上,使之發生化學或物理變化,產生顯影的過程。

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光圈(值)大小其實就是那個小圓窗戶開多大,快門(速度)就是窗戶打開多久。假設窗戶只打開1/4,時間為4秒鐘可以正確曝光的話,很顯然,窗戶打開一半,時間2秒鐘也能讓底片正確曝光,因為1/4*4=1/2*2=1,進光量都是一樣多。同樣的,如果窗戶全開,曝光時間就只需要1秒了。

結論:一張正確曝光的圖片可以有N種不同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

有三個因素能影響一張圖片是否正確曝光:光圈,快門速度,ISO。其中光圈和速度聯合決定進光量,ISO決定CCD/CMOS的感光速度。如果進光量不夠,我們可以開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門速度,還是不夠的話就提高ISO。大光圈的缺點是解像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門速度降低則圖片可能會糊,提高ISO後圖片質量也會下降 。沒有完美的方案,如何取捨要靈活決定。

2.測光與測光模式

曝光和測光是一對雙胞胎,如果不能準確測定光照強度,正確曝光就無從談起。

① 測光模式主要有三種:

點測光只測取景框內一個小點的光線強度(此小點大約為取景框面積的10%到1%,看不同機型)

中央重點測光是簡化的區域(平均)測光,只把取景框分為中央圓圈和四周兩塊,分別測光,然後加權平均(中央圓圈的權重為70%左右)。

區域(平均)測光則把取景框分為5到63塊(看機型不同),分別對每塊測光然後再加權平均得到光照強度。

大多數情況下用區域測光即可。在光線明暗反差很大時應該採用點測光。用區域(平均)測光或中央重點也可以,你可根據自己的藝術創意進行曝光補償。

3.曝光補償

正確曝光:照片要能真實反映拍攝時的環境亮度。如果一張正午戶外的照片被拍得昏暗如夜,這張照片就曝光不足,反之則是曝光過度。曝光是否準確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判斷的。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東西,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物體本身可以發光,比如太陽或燈泡;大多數情況是物體能反射外來光線。反射的光線越多,物體就越亮,反之則越暗。假設兩個極端,純黑色物體不會反射光線,反射率為零,而純白的物體反射率是100%。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取中間值就是不黑也不白的灰色,稱為柯達灰,也稱為18%中間灰。

(在P、S、A、M、SCENE和夜視模式下,曝光補償用於改變照相機建議的曝光值,從而使照片更亮或更暗。一般情況下,正值使拍攝對象更亮,負值則使其更暗。)

曝光補償的原則:白加黑減

如果構圖中有大片白色物體或者有燈等特別明亮的物體,就要相應增加曝光量(增大光圈or/and減低快門速度);如果取景框中有大片黑色的物體,則要減少曝光量。 一般來說,在光照比較平均的情況下相機的自動測光和曝光比較準確,但在明暗反差很大時自動曝光往往不準,需要手動曝光補償。

4.焦距

光線經過透鏡就會聚成一點(焦點) ,鏡頭的焦距就是從鏡片(或鏡片組)的中心到焦點的距離,單位是毫米(mm)。

標準鏡頭就是焦距等於底片(或CCD/CMOS)對角線長度的鏡頭。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把焦距為40-60mm的都稱為標頭。

廣角鏡頭(焦距小於35mm)能夠讓照相機“看得更寬闊”,因為它視角大。

長焦鏡頭(焦距大於70mm)能讓照相機“看得更遠”,但視角窄。長焦鏡頭也稱遠攝鏡頭或望遠鏡頭。

從焦距的定義就可以推斷出,廣角鏡頭都身材矮小,長焦鏡頭都高大威猛。

焦距越長,與被拍物體距離越近,則景深越淺,背景越模糊。

Eg. 當焦距為18-55mm時,f/3.5-5.6: 焦距最小時18mm,此時最大光圈為3.5;焦距最大時55mm,此時最大光圈為5.6。

5.光學變焦

就是通過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光學變焦倍數越大,能拍攝的景物就越遠。

變焦倍數=最大焦距值/最小焦距值。

一個28-280mm變焦鏡頭的光學變焦倍數就是280mm/28mm,即10倍。光學變焦倍數越大,裡面的鏡片就越多,鏡頭體積相應較大,畫質相對較低,光圈相對較小。

一個鏡頭是不是標準鏡頭(標頭)不是看它的焦距而是看它的視角,視角45度的就是標準鏡頭(人的單眼的視角就是45度)

6.RAW存儲格式

RAW英文是原始的意思,所以RAW文件又被稱為數碼底片。RAW是一種無損壓縮,後期在電腦上可以準確還原,沒有一點細節丟失。後期可以在電腦上給RAW圖片任意配置色溫(徹底解決白平衡問題),調整圖片的顏色,銳度,對比度,曝光補償等等,可以這麼說:RAW格式的圖片幾乎所有的參數都可以後期在電腦上調。桌面電腦比相機內的小電腦強大得多,我們後期手工精心處理RAW而轉換成的JPEG圖片肯定漂亮。但RAW文件最大的問題和TIFF文件一樣,太大了。

7.快門和光圈的成級變化及倒易率

T(快門速度s):1/2、1/4、1/8、1/15、1/30、1/60······

1/4的速度相比於1/2,進光量減少一倍。1/8的速度相比於1/4又減少一倍,相比於1/2則減少兩倍。

F(光圈):1、1.4、2、2.8、4、5.6、8、11、16、22······

1.4 的光圈相比於1,進光量減少一倍。同上

倒易率:從曝光公式可以看出,光照度(光圈)和時間的量值(快門速度)可以互相置換,只要曝光量相同,感光片上得到的曝光效果應到是一致的。

曝光量(E)=照度(I )×時間(T )

光圈大一檔=快門慢一檔

光圈小一檔=快門快一檔

8.白平衡與色溫

白平衡是描述紅、綠、藍三基色混合生成後白色精確度的一項指標,描述光線的顏色傾向。在日光燈的房間裡拍攝的影像會顯得發綠,在室內鎢絲燈(白熾燈)光下拍攝出來的景物就會偏黃,而在日光陰影處拍攝到的照片則偏藍,其原因就在於白平衡的設置上。

色溫的單位是開爾文。和華氏溫度、攝氏溫度一樣,開爾文也是溫度的一種計量單位。色彩和開爾文溫度的關係起源於黑體輻射體(對它加熱直到它發光),在不同溫度下呈現的色彩就是色溫。當這個黑色物體受熱後開始發光時將變成暗紅色,如果繼續加熱就會變成黃色,然後是白色,最後就會變成藍色。

所以,色溫從低到高的變化規律:紅—橙—黃—白—藍白

在各種不同的光線狀況下,目標物的色彩會產生變化。在這方面,白色物體變化得最為明顯:在室內鎢絲燈光下,白色物體看起來會帶有橘黃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拍攝出來的景物就會偏黃;但如果是在蔚藍天空下,則會帶有藍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拍攝出來的景物會偏藍。為了儘可能減少外來光線對目標顏色造成的影響,在不同的色溫條件下都能還原出被攝目標本來的色彩,就需要數碼相機進行色彩校正,以達成正確的色彩平衡,這就稱為白平衡調整。

攝影入門手冊——每個小白都能看得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