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六旬男幫啞妻找家19年,至今仍在路上
大河鄉土
1/13 家住河南信陽羅山縣高店鄉高廟村的李光和今年62歲,從1998年撿到被人拐賣而流落街頭的啞女,至2003年兩人結婚,再到目前,他一直幫助啞妻尋家,十九年間從未間斷,雖跑遍了南方5省,但一直沒有找到。圖為3月19日,在山西省永濟市238省道韓陽段附近,李光和與啞妻開著一輛用黑布包裹成篷車的三輪車,準備往西安方向去為啞妻找家。
2/13 李光和介紹,1998年3月28日,正在湖北南漳縣聯繫生意的他看見一個啞女正在大街上討飯,來來往往的人都不給她,當啞女跑到他跟前時,李光和給了她3塊錢,誰知啞女竟然不要。因為經常和村裡的啞巴溝通,李光和略懂一些啞語,看著連連比劃手勢的啞女,他明白了啞女不會用錢買東西,而是要吃飯,於是他就買了5塊錢的饃和一碗麵條給她吃。
3/13 吃過飯的啞女精神好了一些,又比劃著說李光和是好人,請他幫助找家。李光和問她:“你是咋來這裡的?家在哪裡?”啞女聽後比劃著說,她是被人拐賣出來的,在長途汽車上走了一夜也沒到達目的地,中途人販子在汽車上打瞌睡,她自己就悄悄跟著別人在一個小站下了車。下車的地方也不知道叫啥,人生地不熟的,啞女只好靠討飯沿著原路返回,約莫走了9個月後才到達南漳縣。圖為啞女看著李光和說話,自己也比劃著說當時的情況。
4/13 對於啞女的遭遇,心地善良的李光和非常同情,本打算第二天回老家的他,最終決定幫她打聽打聽。誰知在南漳一帶找了兩天也沒找到,李光和對啞女說:“我給你50塊錢,你自己慢慢想辦法吧”,不料想,啞女竟拉著他的衣服不丟,非要跟他一起走,無奈,李光和只好把啞女帶到了信陽老家。
5/13 回到信陽後,李光和為啞女治好了因長期飢飽不定而導致的胃糜爛、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結石等病,並於當年11月,又帶了2000塊錢和啞女一起去南漳一帶尋找,找了一個星期仍未打聽出任何消息。李光和一邊將啞女在老家安頓下來,一邊不時地到南方各地繼續查找。一直到5年後的2003年,啞女看到李光和這麼心善,一心要嫁給他,因不知道啞女的名字,也沒有身份信息,兩人在村裡辦了個婚禮就生活在了一起。圖為李光和整理三輪車。
6/13 結婚後,李光和從啞妻那裡進一步瞭解到,啞妻的家鄉是一個山區,附近有一個焦炭媒企業,距家30公里左右有一條河,家的附近還有鐵路。啞妻姊妹5人,她是老三,1970年左右出生,今年大約47歲。大姐會說話,是篾匠;哥哥是啞巴;弟弟是老四,會說話;最小的妹妹也是啞巴。圖為站在三輪篷車前的李光和與他的啞巴妻子。
7/13 啞妻的母親在她4、5歲時上吊自盡,父親可能是個屠夫。她本人先後嫁了兩任丈夫,和第一任丈夫生有一個男孩;和第二任丈夫生有一男一女,男孩今年大約23歲,女孩大約21歲,第二任丈夫的弟弟是個駝背,身高一米左右。李光和說,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啞妻生活上喜歡麵食,愛喝玉米粥。圖為李光和的啞妻拿著寫有簡單情況的傳單向路人分發。
8/13 十九年來,特別是兩人結婚後,李光和坐著火車到全國各地去尋找啞妻的家,已經跑遍了南方5省,花了不少錢,仍然沒有找到。圖為李光和展示他保存的部分火車票。
9/13 去年,李光和買了一輛三輪車,改造成可以睡覺的篷車,這樣不但花費降低了,還可以拉著啞妻隨走隨停,到一些偏僻的村莊也方便了很多。圖為李光和指著三輪車說:“下面裝生活用的東西,上面可以睡覺、休息”。
10/13 李光和在三輪篷車前後四角各插了一面小紅旗,篷車兩側都貼有一張寫著“啞巴女想回家,大家來幫她”等字樣的紅紙。黑布紅紙相互搭配,三輪車在馬路上非常顯眼。李光和說,這樣容易讓人看見。
11/13 圖為篷車內部。平時,李光和在前面開車,啞妻就坐在用竹子編制的席子上面。
12/13 李光和說,他是個農民,啞巴妻子也不識字,僅根據她的手勢比劃得到的信息,他自己實在分析不出她的家到底在哪裡。李光和希望有好心人看到這個報道和啞妻的照片後,能夠提供與以上信息相符的地址,這樣就可以儘量縮小尋找的範圍。圖為李光和與啞妻共同比劃著打電話的手勢,期盼網友向他們提供有關資料。
13/13 李光和說:“我已經62歲了,身體慢慢不好了,找了19年,暫不說花費了多少金錢,僅付出的精力已經讓我心力交瘁。這次出來尋找,也許是最後一次了。”圖為李光和與啞妻啟動三輪篷車,又踏上了為啞妻找家的路途。如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大河鄉土”(dahexiangtu)。
2017-04-0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