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對於沈尹戌,有楚莊王孫和曾孫兩種說法;對於沈諸樑,也有沈尹戌之弟和之子兩種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沈尹戌與沈諸樑是楚莊王之後。也許是百度的影響力,今人大多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曾孫,而沈諸樑則是沈尹戌之子。

這實際上是接受了杜預之說。

雖然杜預以註解《左傳》聞名,但他所接觸到的史料,未必有東漢時期的王符與高誘豐富。畢竟,從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戰亂,文史資料佚失較多。因而沈尹戌與沈諸樑兩人的身世,也許東漢時資料更加豐富。所以,杜預之說未必就是史實。

更何況,依據《左傳》記載,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後的說法也存在疑點。

柏舉之敗後,沈尹戌從方城外趕回雍澨來阻止吳軍。雖然初戰告捷,奈何敵人眾多,沈尹戌本人也身受重傷,自知此次難以逃過一劫。因為沈尹戌曾經為吳王闔閭之臣,恥於被吳人擒獲,所以他問身邊部屬:“誰能帶我的頭顱逃走?”這時,一位跟隨他從吳國逃來的侍衛句卑慨然允諾道:“下臣卑賤,可以擔當此任嗎?”沈尹戌答道:“是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罷了,當然可以!”當戰鬥到最後一刻時,沈尹戌突然向句卑示意:“我不行了!”句卑便砍下了沈尹戌的頭、用戰袍包好,在將他的屍體藏好後,逃離了戰場!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對於沈尹戌,有楚莊王孫和曾孫兩種說法;對於沈諸樑,也有沈尹戌之弟和之子兩種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沈尹戌與沈諸樑是楚莊王之後。也許是百度的影響力,今人大多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曾孫,而沈諸樑則是沈尹戌之子。

這實際上是接受了杜預之說。

雖然杜預以註解《左傳》聞名,但他所接觸到的史料,未必有東漢時期的王符與高誘豐富。畢竟,從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戰亂,文史資料佚失較多。因而沈尹戌與沈諸樑兩人的身世,也許東漢時資料更加豐富。所以,杜預之說未必就是史實。

更何況,依據《左傳》記載,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後的說法也存在疑點。

柏舉之敗後,沈尹戌從方城外趕回雍澨來阻止吳軍。雖然初戰告捷,奈何敵人眾多,沈尹戌本人也身受重傷,自知此次難以逃過一劫。因為沈尹戌曾經為吳王闔閭之臣,恥於被吳人擒獲,所以他問身邊部屬:“誰能帶我的頭顱逃走?”這時,一位跟隨他從吳國逃來的侍衛句卑慨然允諾道:“下臣卑賤,可以擔當此任嗎?”沈尹戌答道:“是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罷了,當然可以!”當戰鬥到最後一刻時,沈尹戌突然向句卑示意:“我不行了!”句卑便砍下了沈尹戌的頭、用戰袍包好,在將他的屍體藏好後,逃離了戰場!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按《左傳》所記,沈尹戌曾為闔閭之臣,那麼他應該是在闔閭還沒篡位時在吳國出仕。大約是在楚靈王后期或楚平王初期時,沈尹戌才逃亡到楚國,並被楚平王任命為沈尹。以此而言,沈尹戌的父親或祖父就已逃到了吳國。

如果沈尹戌是楚莊王後裔,楚莊王之子或之孫逃亡吳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其子楚共王繼位,這年他才十歲。十歲幼童自然無法管理社稷,他只能依靠兩位叔叔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治國。子重和子反治國期間,為楚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地雷:因為不滿申公巫臣攜夏姬私逃晉國,兩人聯手將巫臣之族滅了。巫臣為此氣憤不已,憤而將吳國扶持成了楚國死敵。僅在公元前584年,在巫臣教唆下,吳國就七次入侵楚國!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對於沈尹戌,有楚莊王孫和曾孫兩種說法;對於沈諸樑,也有沈尹戌之弟和之子兩種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沈尹戌與沈諸樑是楚莊王之後。也許是百度的影響力,今人大多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曾孫,而沈諸樑則是沈尹戌之子。

這實際上是接受了杜預之說。

雖然杜預以註解《左傳》聞名,但他所接觸到的史料,未必有東漢時期的王符與高誘豐富。畢竟,從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戰亂,文史資料佚失較多。因而沈尹戌與沈諸樑兩人的身世,也許東漢時資料更加豐富。所以,杜預之說未必就是史實。

更何況,依據《左傳》記載,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後的說法也存在疑點。

柏舉之敗後,沈尹戌從方城外趕回雍澨來阻止吳軍。雖然初戰告捷,奈何敵人眾多,沈尹戌本人也身受重傷,自知此次難以逃過一劫。因為沈尹戌曾經為吳王闔閭之臣,恥於被吳人擒獲,所以他問身邊部屬:“誰能帶我的頭顱逃走?”這時,一位跟隨他從吳國逃來的侍衛句卑慨然允諾道:“下臣卑賤,可以擔當此任嗎?”沈尹戌答道:“是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罷了,當然可以!”當戰鬥到最後一刻時,沈尹戌突然向句卑示意:“我不行了!”句卑便砍下了沈尹戌的頭、用戰袍包好,在將他的屍體藏好後,逃離了戰場!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按《左傳》所記,沈尹戌曾為闔閭之臣,那麼他應該是在闔閭還沒篡位時在吳國出仕。大約是在楚靈王后期或楚平王初期時,沈尹戌才逃亡到楚國,並被楚平王任命為沈尹。以此而言,沈尹戌的父親或祖父就已逃到了吳國。

如果沈尹戌是楚莊王後裔,楚莊王之子或之孫逃亡吳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其子楚共王繼位,這年他才十歲。十歲幼童自然無法管理社稷,他只能依靠兩位叔叔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治國。子重和子反治國期間,為楚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地雷:因為不滿申公巫臣攜夏姬私逃晉國,兩人聯手將巫臣之族滅了。巫臣為此氣憤不已,憤而將吳國扶持成了楚國死敵。僅在公元前584年,在巫臣教唆下,吳國就七次入侵楚國!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可即便如此,楚共王也沒有撤換兩位叔叔,足見他對於王族人士的信任。楚共王執政時期,令尹和司馬兩大要職基本都是由王族擔任:不是親叔叔,就是親兄弟。公元前568年,因為陳國投靠晉國,楚共王曾殺死令尹子辛,這算是王族內部的一次小矛盾。但子辛為楚穆王之子,並非楚莊王之子。楚共王執政時期,楚莊王之後與他並沒有產生大的矛盾,當然也沒有理由出逃了。

楚共王去世後,其子楚康王繼位。楚康王的用人,整體上依然依賴王族人士。但在他執政期間,與王族人士發生過數次衝突。

公元前552年,楚康王提拔子南為令尹。子南即王子追舒,是楚莊王之子。一年後,因為子南寵幸庶人觀起,楚康王憤而殺死了子南。這是楚國公室第一次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那麼子南的後裔會逃亡吳國嗎?

子南的兒子棄疾,此時正在做楚康王侍衛。在決定要殺子南之後,楚康王每次看到棄疾都會哭泣。棄疾覺得奇怪,就主動問楚康王怎麼回事。楚康王答道:“令尹執政不善,您也知道;國家將治他罪,您還能留在這嗎?”棄疾一聽,心情極度複雜,可還是答道:“父親被殺,兒子卻留在王宮,國君還怎麼用?可洩露君命而加重罪行,下臣也不敢為!”之後,楚康王放心地殺死了子南,並將觀起車裂。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對於沈尹戌,有楚莊王孫和曾孫兩種說法;對於沈諸樑,也有沈尹戌之弟和之子兩種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沈尹戌與沈諸樑是楚莊王之後。也許是百度的影響力,今人大多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曾孫,而沈諸樑則是沈尹戌之子。

這實際上是接受了杜預之說。

雖然杜預以註解《左傳》聞名,但他所接觸到的史料,未必有東漢時期的王符與高誘豐富。畢竟,從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戰亂,文史資料佚失較多。因而沈尹戌與沈諸樑兩人的身世,也許東漢時資料更加豐富。所以,杜預之說未必就是史實。

更何況,依據《左傳》記載,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後的說法也存在疑點。

柏舉之敗後,沈尹戌從方城外趕回雍澨來阻止吳軍。雖然初戰告捷,奈何敵人眾多,沈尹戌本人也身受重傷,自知此次難以逃過一劫。因為沈尹戌曾經為吳王闔閭之臣,恥於被吳人擒獲,所以他問身邊部屬:“誰能帶我的頭顱逃走?”這時,一位跟隨他從吳國逃來的侍衛句卑慨然允諾道:“下臣卑賤,可以擔當此任嗎?”沈尹戌答道:“是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罷了,當然可以!”當戰鬥到最後一刻時,沈尹戌突然向句卑示意:“我不行了!”句卑便砍下了沈尹戌的頭、用戰袍包好,在將他的屍體藏好後,逃離了戰場!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按《左傳》所記,沈尹戌曾為闔閭之臣,那麼他應該是在闔閭還沒篡位時在吳國出仕。大約是在楚靈王后期或楚平王初期時,沈尹戌才逃亡到楚國,並被楚平王任命為沈尹。以此而言,沈尹戌的父親或祖父就已逃到了吳國。

如果沈尹戌是楚莊王後裔,楚莊王之子或之孫逃亡吳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其子楚共王繼位,這年他才十歲。十歲幼童自然無法管理社稷,他只能依靠兩位叔叔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治國。子重和子反治國期間,為楚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地雷:因為不滿申公巫臣攜夏姬私逃晉國,兩人聯手將巫臣之族滅了。巫臣為此氣憤不已,憤而將吳國扶持成了楚國死敵。僅在公元前584年,在巫臣教唆下,吳國就七次入侵楚國!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可即便如此,楚共王也沒有撤換兩位叔叔,足見他對於王族人士的信任。楚共王執政時期,令尹和司馬兩大要職基本都是由王族擔任:不是親叔叔,就是親兄弟。公元前568年,因為陳國投靠晉國,楚共王曾殺死令尹子辛,這算是王族內部的一次小矛盾。但子辛為楚穆王之子,並非楚莊王之子。楚共王執政時期,楚莊王之後與他並沒有產生大的矛盾,當然也沒有理由出逃了。

楚共王去世後,其子楚康王繼位。楚康王的用人,整體上依然依賴王族人士。但在他執政期間,與王族人士發生過數次衝突。

公元前552年,楚康王提拔子南為令尹。子南即王子追舒,是楚莊王之子。一年後,因為子南寵幸庶人觀起,楚康王憤而殺死了子南。這是楚國公室第一次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那麼子南的後裔會逃亡吳國嗎?

子南的兒子棄疾,此時正在做楚康王侍衛。在決定要殺子南之後,楚康王每次看到棄疾都會哭泣。棄疾覺得奇怪,就主動問楚康王怎麼回事。楚康王答道:“令尹執政不善,您也知道;國家將治他罪,您還能留在這嗎?”棄疾一聽,心情極度複雜,可還是答道:“父親被殺,兒子卻留在王宮,國君還怎麼用?可洩露君命而加重罪行,下臣也不敢為!”之後,楚康王放心地殺死了子南,並將觀起車裂。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在安葬了父親後,棄疾從人問他:“要逃亡嗎?”棄疾答道:“我參與殺父之事,能逃到哪去?”從人又問:“那麼還是留下來做臣子?”棄疾卻又答道:“拋棄父親、侍奉仇人,我實在是不忍信!”說完,棄疾便自殺了!

由此事可見,雖然楚莊王之後與公室有矛盾,但在楚康王時期矛盾並沒有走向激化,不足以讓他們逃向敵國。


楚康王時期還有另一次王族內部矛盾,可能涉及到楚莊王後裔。

公元前547年,王子牟因為獲罪逃出了楚國。但他逃亡到哪個國家,史書並未記載。王子牟是否為楚莊王之子?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對於沈尹戌,有楚莊王孫和曾孫兩種說法;對於沈諸樑,也有沈尹戌之弟和之子兩種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沈尹戌與沈諸樑是楚莊王之後。也許是百度的影響力,今人大多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曾孫,而沈諸樑則是沈尹戌之子。

這實際上是接受了杜預之說。

雖然杜預以註解《左傳》聞名,但他所接觸到的史料,未必有東漢時期的王符與高誘豐富。畢竟,從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戰亂,文史資料佚失較多。因而沈尹戌與沈諸樑兩人的身世,也許東漢時資料更加豐富。所以,杜預之說未必就是史實。

更何況,依據《左傳》記載,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後的說法也存在疑點。

柏舉之敗後,沈尹戌從方城外趕回雍澨來阻止吳軍。雖然初戰告捷,奈何敵人眾多,沈尹戌本人也身受重傷,自知此次難以逃過一劫。因為沈尹戌曾經為吳王闔閭之臣,恥於被吳人擒獲,所以他問身邊部屬:“誰能帶我的頭顱逃走?”這時,一位跟隨他從吳國逃來的侍衛句卑慨然允諾道:“下臣卑賤,可以擔當此任嗎?”沈尹戌答道:“是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罷了,當然可以!”當戰鬥到最後一刻時,沈尹戌突然向句卑示意:“我不行了!”句卑便砍下了沈尹戌的頭、用戰袍包好,在將他的屍體藏好後,逃離了戰場!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按《左傳》所記,沈尹戌曾為闔閭之臣,那麼他應該是在闔閭還沒篡位時在吳國出仕。大約是在楚靈王后期或楚平王初期時,沈尹戌才逃亡到楚國,並被楚平王任命為沈尹。以此而言,沈尹戌的父親或祖父就已逃到了吳國。

如果沈尹戌是楚莊王後裔,楚莊王之子或之孫逃亡吳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其子楚共王繼位,這年他才十歲。十歲幼童自然無法管理社稷,他只能依靠兩位叔叔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治國。子重和子反治國期間,為楚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地雷:因為不滿申公巫臣攜夏姬私逃晉國,兩人聯手將巫臣之族滅了。巫臣為此氣憤不已,憤而將吳國扶持成了楚國死敵。僅在公元前584年,在巫臣教唆下,吳國就七次入侵楚國!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可即便如此,楚共王也沒有撤換兩位叔叔,足見他對於王族人士的信任。楚共王執政時期,令尹和司馬兩大要職基本都是由王族擔任:不是親叔叔,就是親兄弟。公元前568年,因為陳國投靠晉國,楚共王曾殺死令尹子辛,這算是王族內部的一次小矛盾。但子辛為楚穆王之子,並非楚莊王之子。楚共王執政時期,楚莊王之後與他並沒有產生大的矛盾,當然也沒有理由出逃了。

楚共王去世後,其子楚康王繼位。楚康王的用人,整體上依然依賴王族人士。但在他執政期間,與王族人士發生過數次衝突。

公元前552年,楚康王提拔子南為令尹。子南即王子追舒,是楚莊王之子。一年後,因為子南寵幸庶人觀起,楚康王憤而殺死了子南。這是楚國公室第一次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那麼子南的後裔會逃亡吳國嗎?

子南的兒子棄疾,此時正在做楚康王侍衛。在決定要殺子南之後,楚康王每次看到棄疾都會哭泣。棄疾覺得奇怪,就主動問楚康王怎麼回事。楚康王答道:“令尹執政不善,您也知道;國家將治他罪,您還能留在這嗎?”棄疾一聽,心情極度複雜,可還是答道:“父親被殺,兒子卻留在王宮,國君還怎麼用?可洩露君命而加重罪行,下臣也不敢為!”之後,楚康王放心地殺死了子南,並將觀起車裂。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在安葬了父親後,棄疾從人問他:“要逃亡嗎?”棄疾答道:“我參與殺父之事,能逃到哪去?”從人又問:“那麼還是留下來做臣子?”棄疾卻又答道:“拋棄父親、侍奉仇人,我實在是不忍信!”說完,棄疾便自殺了!

由此事可見,雖然楚莊王之後與公室有矛盾,但在楚康王時期矛盾並沒有走向激化,不足以讓他們逃向敵國。


楚康王時期還有另一次王族內部矛盾,可能涉及到楚莊王後裔。

公元前547年,王子牟因為獲罪逃出了楚國。但他逃亡到哪個國家,史書並未記載。王子牟是否為楚莊王之子?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左傳·襄公二十六》記載,伍參之子伍舉娶王子牟之女為妻。伍參是楚莊王的嬖臣,他之所以討楚莊王喜歡,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兩人年齡相仿,有許多共同話題。這就意味著伍參兒子與楚莊王兒子應該是同一輩人,年齡相差無幾。正因如此,伍舉娶楚莊王孫女為妻的可能性較小。也就是說,王子牟為楚穆王之子的可能性更大。

即便王子牟是楚莊王之子,那麼他逃亡吳國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王子牟獲罪時為申公,申縣位於今河南南陽附近。楚國申縣臨近中原,王子牟逃亡,目的地更可能是鄭國、宋國、晉國等等,而不是偏遠的吳國。從隨後發生的事件中,這一推測可以得到證實。

因為是王子牟女婿,楚國就有人告發伍舉親自將岳父送走。伍舉生怕受牽連送命,也被迫逃亡了。伍舉先逃到了鄭國,計劃逃到晉國去。伍舉逃亡首選鄭、晉兩國,王子牟自然也是逃到了臨近之地。所以,即便王子牟是楚莊王之子,他也不大可能逃到了吳國。

楚康王死後,弟弟王子圍當上了令尹,事實上控制了楚國國政。王子圍執政時,多有殺戮。但真正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卻是在公元前541年:他殺死了堵敖,自立為王。其後,王子圍兩位弟弟王子比和王子皙分別逃往晉國和鄭國。其後,楚靈王執政期間雖然多有殺戮,但王族內部沒有再發生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對於沈尹戌,有楚莊王孫和曾孫兩種說法;對於沈諸樑,也有沈尹戌之弟和之子兩種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沈尹戌與沈諸樑是楚莊王之後。也許是百度的影響力,今人大多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曾孫,而沈諸樑則是沈尹戌之子。

這實際上是接受了杜預之說。

雖然杜預以註解《左傳》聞名,但他所接觸到的史料,未必有東漢時期的王符與高誘豐富。畢竟,從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戰亂,文史資料佚失較多。因而沈尹戌與沈諸樑兩人的身世,也許東漢時資料更加豐富。所以,杜預之說未必就是史實。

更何況,依據《左傳》記載,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後的說法也存在疑點。

柏舉之敗後,沈尹戌從方城外趕回雍澨來阻止吳軍。雖然初戰告捷,奈何敵人眾多,沈尹戌本人也身受重傷,自知此次難以逃過一劫。因為沈尹戌曾經為吳王闔閭之臣,恥於被吳人擒獲,所以他問身邊部屬:“誰能帶我的頭顱逃走?”這時,一位跟隨他從吳國逃來的侍衛句卑慨然允諾道:“下臣卑賤,可以擔當此任嗎?”沈尹戌答道:“是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罷了,當然可以!”當戰鬥到最後一刻時,沈尹戌突然向句卑示意:“我不行了!”句卑便砍下了沈尹戌的頭、用戰袍包好,在將他的屍體藏好後,逃離了戰場!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按《左傳》所記,沈尹戌曾為闔閭之臣,那麼他應該是在闔閭還沒篡位時在吳國出仕。大約是在楚靈王后期或楚平王初期時,沈尹戌才逃亡到楚國,並被楚平王任命為沈尹。以此而言,沈尹戌的父親或祖父就已逃到了吳國。

如果沈尹戌是楚莊王後裔,楚莊王之子或之孫逃亡吳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其子楚共王繼位,這年他才十歲。十歲幼童自然無法管理社稷,他只能依靠兩位叔叔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治國。子重和子反治國期間,為楚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地雷:因為不滿申公巫臣攜夏姬私逃晉國,兩人聯手將巫臣之族滅了。巫臣為此氣憤不已,憤而將吳國扶持成了楚國死敵。僅在公元前584年,在巫臣教唆下,吳國就七次入侵楚國!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可即便如此,楚共王也沒有撤換兩位叔叔,足見他對於王族人士的信任。楚共王執政時期,令尹和司馬兩大要職基本都是由王族擔任:不是親叔叔,就是親兄弟。公元前568年,因為陳國投靠晉國,楚共王曾殺死令尹子辛,這算是王族內部的一次小矛盾。但子辛為楚穆王之子,並非楚莊王之子。楚共王執政時期,楚莊王之後與他並沒有產生大的矛盾,當然也沒有理由出逃了。

楚共王去世後,其子楚康王繼位。楚康王的用人,整體上依然依賴王族人士。但在他執政期間,與王族人士發生過數次衝突。

公元前552年,楚康王提拔子南為令尹。子南即王子追舒,是楚莊王之子。一年後,因為子南寵幸庶人觀起,楚康王憤而殺死了子南。這是楚國公室第一次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那麼子南的後裔會逃亡吳國嗎?

子南的兒子棄疾,此時正在做楚康王侍衛。在決定要殺子南之後,楚康王每次看到棄疾都會哭泣。棄疾覺得奇怪,就主動問楚康王怎麼回事。楚康王答道:“令尹執政不善,您也知道;國家將治他罪,您還能留在這嗎?”棄疾一聽,心情極度複雜,可還是答道:“父親被殺,兒子卻留在王宮,國君還怎麼用?可洩露君命而加重罪行,下臣也不敢為!”之後,楚康王放心地殺死了子南,並將觀起車裂。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在安葬了父親後,棄疾從人問他:“要逃亡嗎?”棄疾答道:“我參與殺父之事,能逃到哪去?”從人又問:“那麼還是留下來做臣子?”棄疾卻又答道:“拋棄父親、侍奉仇人,我實在是不忍信!”說完,棄疾便自殺了!

由此事可見,雖然楚莊王之後與公室有矛盾,但在楚康王時期矛盾並沒有走向激化,不足以讓他們逃向敵國。


楚康王時期還有另一次王族內部矛盾,可能涉及到楚莊王後裔。

公元前547年,王子牟因為獲罪逃出了楚國。但他逃亡到哪個國家,史書並未記載。王子牟是否為楚莊王之子?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左傳·襄公二十六》記載,伍參之子伍舉娶王子牟之女為妻。伍參是楚莊王的嬖臣,他之所以討楚莊王喜歡,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兩人年齡相仿,有許多共同話題。這就意味著伍參兒子與楚莊王兒子應該是同一輩人,年齡相差無幾。正因如此,伍舉娶楚莊王孫女為妻的可能性較小。也就是說,王子牟為楚穆王之子的可能性更大。

即便王子牟是楚莊王之子,那麼他逃亡吳國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王子牟獲罪時為申公,申縣位於今河南南陽附近。楚國申縣臨近中原,王子牟逃亡,目的地更可能是鄭國、宋國、晉國等等,而不是偏遠的吳國。從隨後發生的事件中,這一推測可以得到證實。

因為是王子牟女婿,楚國就有人告發伍舉親自將岳父送走。伍舉生怕受牽連送命,也被迫逃亡了。伍舉先逃到了鄭國,計劃逃到晉國去。伍舉逃亡首選鄭、晉兩國,王子牟自然也是逃到了臨近之地。所以,即便王子牟是楚莊王之子,他也不大可能逃到了吳國。

楚康王死後,弟弟王子圍當上了令尹,事實上控制了楚國國政。王子圍執政時,多有殺戮。但真正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卻是在公元前541年:他殺死了堵敖,自立為王。其後,王子圍兩位弟弟王子比和王子皙分別逃往晉國和鄭國。其後,楚靈王執政期間雖然多有殺戮,但王族內部沒有再發生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29年,在觀從推動下,王子比、王子皙、王子棄疾三兄弟率陳、蔡之師發動叛亂,推翻了楚靈王統治,楚平王成功篡得王位。這次內亂中,楚靈王、王子比、王子皙都自盡而死;楚靈王的兒子盡數被殺,但王子比、王子皙的兒子下場如何不得而知。可即便他們倆的兒子幸而逃到了吳國,他們也不可能為沈尹戌的父輩——因為此時沈尹戌應該已經來到了楚國,即將擔任沈尹了!


楚平王執政數年後,受費無極蠱惑將太子建逼出楚國。太子建輾轉宋、鄭、晉三國卻無立足之地,最終被鄭人殺死。他的兒子白公勝,被迫逃到了吳國。這是楚莊王後裔逃亡至吳國唯一明確記載的案例;不過此時情勢,又豈能與楚共王、楚康王時期相提並論?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對於沈尹戌,有楚莊王孫和曾孫兩種說法;對於沈諸樑,也有沈尹戌之弟和之子兩種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沈尹戌與沈諸樑是楚莊王之後。也許是百度的影響力,今人大多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曾孫,而沈諸樑則是沈尹戌之子。

這實際上是接受了杜預之說。

雖然杜預以註解《左傳》聞名,但他所接觸到的史料,未必有東漢時期的王符與高誘豐富。畢竟,從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戰亂,文史資料佚失較多。因而沈尹戌與沈諸樑兩人的身世,也許東漢時資料更加豐富。所以,杜預之說未必就是史實。

更何況,依據《左傳》記載,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後的說法也存在疑點。

柏舉之敗後,沈尹戌從方城外趕回雍澨來阻止吳軍。雖然初戰告捷,奈何敵人眾多,沈尹戌本人也身受重傷,自知此次難以逃過一劫。因為沈尹戌曾經為吳王闔閭之臣,恥於被吳人擒獲,所以他問身邊部屬:“誰能帶我的頭顱逃走?”這時,一位跟隨他從吳國逃來的侍衛句卑慨然允諾道:“下臣卑賤,可以擔當此任嗎?”沈尹戌答道:“是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罷了,當然可以!”當戰鬥到最後一刻時,沈尹戌突然向句卑示意:“我不行了!”句卑便砍下了沈尹戌的頭、用戰袍包好,在將他的屍體藏好後,逃離了戰場!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按《左傳》所記,沈尹戌曾為闔閭之臣,那麼他應該是在闔閭還沒篡位時在吳國出仕。大約是在楚靈王后期或楚平王初期時,沈尹戌才逃亡到楚國,並被楚平王任命為沈尹。以此而言,沈尹戌的父親或祖父就已逃到了吳國。

如果沈尹戌是楚莊王後裔,楚莊王之子或之孫逃亡吳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其子楚共王繼位,這年他才十歲。十歲幼童自然無法管理社稷,他只能依靠兩位叔叔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治國。子重和子反治國期間,為楚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地雷:因為不滿申公巫臣攜夏姬私逃晉國,兩人聯手將巫臣之族滅了。巫臣為此氣憤不已,憤而將吳國扶持成了楚國死敵。僅在公元前584年,在巫臣教唆下,吳國就七次入侵楚國!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可即便如此,楚共王也沒有撤換兩位叔叔,足見他對於王族人士的信任。楚共王執政時期,令尹和司馬兩大要職基本都是由王族擔任:不是親叔叔,就是親兄弟。公元前568年,因為陳國投靠晉國,楚共王曾殺死令尹子辛,這算是王族內部的一次小矛盾。但子辛為楚穆王之子,並非楚莊王之子。楚共王執政時期,楚莊王之後與他並沒有產生大的矛盾,當然也沒有理由出逃了。

楚共王去世後,其子楚康王繼位。楚康王的用人,整體上依然依賴王族人士。但在他執政期間,與王族人士發生過數次衝突。

公元前552年,楚康王提拔子南為令尹。子南即王子追舒,是楚莊王之子。一年後,因為子南寵幸庶人觀起,楚康王憤而殺死了子南。這是楚國公室第一次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那麼子南的後裔會逃亡吳國嗎?

子南的兒子棄疾,此時正在做楚康王侍衛。在決定要殺子南之後,楚康王每次看到棄疾都會哭泣。棄疾覺得奇怪,就主動問楚康王怎麼回事。楚康王答道:“令尹執政不善,您也知道;國家將治他罪,您還能留在這嗎?”棄疾一聽,心情極度複雜,可還是答道:“父親被殺,兒子卻留在王宮,國君還怎麼用?可洩露君命而加重罪行,下臣也不敢為!”之後,楚康王放心地殺死了子南,並將觀起車裂。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在安葬了父親後,棄疾從人問他:“要逃亡嗎?”棄疾答道:“我參與殺父之事,能逃到哪去?”從人又問:“那麼還是留下來做臣子?”棄疾卻又答道:“拋棄父親、侍奉仇人,我實在是不忍信!”說完,棄疾便自殺了!

由此事可見,雖然楚莊王之後與公室有矛盾,但在楚康王時期矛盾並沒有走向激化,不足以讓他們逃向敵國。


楚康王時期還有另一次王族內部矛盾,可能涉及到楚莊王後裔。

公元前547年,王子牟因為獲罪逃出了楚國。但他逃亡到哪個國家,史書並未記載。王子牟是否為楚莊王之子?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左傳·襄公二十六》記載,伍參之子伍舉娶王子牟之女為妻。伍參是楚莊王的嬖臣,他之所以討楚莊王喜歡,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兩人年齡相仿,有許多共同話題。這就意味著伍參兒子與楚莊王兒子應該是同一輩人,年齡相差無幾。正因如此,伍舉娶楚莊王孫女為妻的可能性較小。也就是說,王子牟為楚穆王之子的可能性更大。

即便王子牟是楚莊王之子,那麼他逃亡吳國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王子牟獲罪時為申公,申縣位於今河南南陽附近。楚國申縣臨近中原,王子牟逃亡,目的地更可能是鄭國、宋國、晉國等等,而不是偏遠的吳國。從隨後發生的事件中,這一推測可以得到證實。

因為是王子牟女婿,楚國就有人告發伍舉親自將岳父送走。伍舉生怕受牽連送命,也被迫逃亡了。伍舉先逃到了鄭國,計劃逃到晉國去。伍舉逃亡首選鄭、晉兩國,王子牟自然也是逃到了臨近之地。所以,即便王子牟是楚莊王之子,他也不大可能逃到了吳國。

楚康王死後,弟弟王子圍當上了令尹,事實上控制了楚國國政。王子圍執政時,多有殺戮。但真正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卻是在公元前541年:他殺死了堵敖,自立為王。其後,王子圍兩位弟弟王子比和王子皙分別逃往晉國和鄭國。其後,楚靈王執政期間雖然多有殺戮,但王族內部沒有再發生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29年,在觀從推動下,王子比、王子皙、王子棄疾三兄弟率陳、蔡之師發動叛亂,推翻了楚靈王統治,楚平王成功篡得王位。這次內亂中,楚靈王、王子比、王子皙都自盡而死;楚靈王的兒子盡數被殺,但王子比、王子皙的兒子下場如何不得而知。可即便他們倆的兒子幸而逃到了吳國,他們也不可能為沈尹戌的父輩——因為此時沈尹戌應該已經來到了楚國,即將擔任沈尹了!


楚平王執政數年後,受費無極蠱惑將太子建逼出楚國。太子建輾轉宋、鄭、晉三國卻無立足之地,最終被鄭人殺死。他的兒子白公勝,被迫逃到了吳國。這是楚莊王後裔逃亡至吳國唯一明確記載的案例;不過此時情勢,又豈能與楚共王、楚康王時期相提並論?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綜上所述,從楚共王、楚康王、楚靈王時期歷次王族內亂中,楚莊王後裔逃亡吳國的可能性都極小,那麼沈尹戌怎麼可能是楚莊王後裔呢?

此外,《左傳·定公五年》記載:“葉公諸樑之弟後臧從其母於吳,不待而歸,葉公終不正視。”杜預註解時說:“諸樑,司馬沈尹戌之子葉公子高也。吳入楚,獲後臧之母。楚定,臧棄母歸。”杜預之說,當然並非完全不可能。

但如果沈尹戌是吳人,那麼還有另一種可能性。

沈尹戌從吳國逃亡楚國後,妻子卻沒來得及跟隨他逃亡,留在了吳國。後來楚國差點被闔閭所滅,沈尹戌之子後臧為保性命,被迫逃到吳國跟隨其母,直到楚國大局已定後才回到國內。如果不是沈尹戌之妻是吳女,後臧怎麼可能在吳、楚之間來去自如?因為後臧在楚國危難之際逃亡敵國,有投降嫌疑,所以葉公才會對他“終不正視”。如果這一推斷為真,那麼沈尹戌本為吳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沈尹戌為楚莊王後裔的記載本身,就存在多種異說。更何況從《左傳》記載來分析,沈尹戌為吳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也許沈尹戌為楚莊王後裔之說就是以訛傳訛。

"

沈尹戌,也許是楚國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之一。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率大軍伐楚。此時,沈尹戌曾提出一項絕妙的阻擊計劃:由令尹囊瓦率楚軍在漢水東岸穩固防守,與入侵的吳軍形成對峙;沈尹戌則率方城之外的楚軍燒燬吳軍留在淮汭的舟船,破壞吳軍的糧草供應線;隨後,沈尹戌再從大隧(今河南信陽的九里關)、直轅(今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冥阨(今湖北廣水的平靖關)進入南陽盆地,與漢水東岸楚軍主力同時發動攻擊,以現實對吳軍的前後夾擊,聚殲來犯之敵!

如果楚軍嚴格按沈尹戌計劃執行,楚國就不會有後來的滅國之禍了。

可惜,沈尹戌計謀雖然絕妙,奈何囊瓦身邊小人太多。在小人慫恿下,囊瓦私自改變作戰計劃,率兵跨過漢水與吳軍正面對決,卻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被一舉擊潰,楚國因此而遭遇了一場浩劫!

最後關頭,沈尹戌率軍從方城之外趕回,在雍澨(音shì,水名,今湖北京山西南)與吳軍拼死而戰,不幸壯烈殉國!

在沈尹戌戰死疆場後,沈諸樑也成為楚國一代名臣。沈諸樑,字子高,人稱葉公。普通人知道葉公,都是通過“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因此,很多人都誤以為葉公真如成語故事中所說,是表裡不一的人物。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但在歷史上,葉公不但能力出眾,在楚國威望也很高。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發起叛亂後,先後殺死了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並劫持了楚惠王。在此萬分危急時刻,正是葉公堅定地趕回郢都,率眾平息了白公勝之亂。

叛亂平息之後,楚人便推舉葉公一人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繼續輔佐楚惠王執政。楚國史上,能身兼令尹與司馬二職之人,葉公還是頭一位!

沈尹戌家族中有兩人都為楚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一代名臣,但他們的身世卻存在一個疑點:他們究竟是不是楚莊王後裔?


有關沈尹戌、沈諸樑二人關係及世系,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魏晉時期,杜預就認為:“(沈尹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樑父也。”然而,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卻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樑者,戌之第三弟也。”同為東漢時期的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樑葉公子高之父也。”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對於沈尹戌,有楚莊王孫和曾孫兩種說法;對於沈諸樑,也有沈尹戌之弟和之子兩種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說沈尹戌與沈諸樑是楚莊王之後。也許是百度的影響力,今人大多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曾孫,而沈諸樑則是沈尹戌之子。

這實際上是接受了杜預之說。

雖然杜預以註解《左傳》聞名,但他所接觸到的史料,未必有東漢時期的王符與高誘豐富。畢竟,從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經歷了多次戰亂,文史資料佚失較多。因而沈尹戌與沈諸樑兩人的身世,也許東漢時資料更加豐富。所以,杜預之說未必就是史實。

更何況,依據《左傳》記載,讓沈尹戌為楚莊王之後的說法也存在疑點。

柏舉之敗後,沈尹戌從方城外趕回雍澨來阻止吳軍。雖然初戰告捷,奈何敵人眾多,沈尹戌本人也身受重傷,自知此次難以逃過一劫。因為沈尹戌曾經為吳王闔閭之臣,恥於被吳人擒獲,所以他問身邊部屬:“誰能帶我的頭顱逃走?”這時,一位跟隨他從吳國逃來的侍衛句卑慨然允諾道:“下臣卑賤,可以擔當此任嗎?”沈尹戌答道:“是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罷了,當然可以!”當戰鬥到最後一刻時,沈尹戌突然向句卑示意:“我不行了!”句卑便砍下了沈尹戌的頭、用戰袍包好,在將他的屍體藏好後,逃離了戰場!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按《左傳》所記,沈尹戌曾為闔閭之臣,那麼他應該是在闔閭還沒篡位時在吳國出仕。大約是在楚靈王后期或楚平王初期時,沈尹戌才逃亡到楚國,並被楚平王任命為沈尹。以此而言,沈尹戌的父親或祖父就已逃到了吳國。

如果沈尹戌是楚莊王後裔,楚莊王之子或之孫逃亡吳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其子楚共王繼位,這年他才十歲。十歲幼童自然無法管理社稷,他只能依靠兩位叔叔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治國。子重和子反治國期間,為楚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地雷:因為不滿申公巫臣攜夏姬私逃晉國,兩人聯手將巫臣之族滅了。巫臣為此氣憤不已,憤而將吳國扶持成了楚國死敵。僅在公元前584年,在巫臣教唆下,吳國就七次入侵楚國!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可即便如此,楚共王也沒有撤換兩位叔叔,足見他對於王族人士的信任。楚共王執政時期,令尹和司馬兩大要職基本都是由王族擔任:不是親叔叔,就是親兄弟。公元前568年,因為陳國投靠晉國,楚共王曾殺死令尹子辛,這算是王族內部的一次小矛盾。但子辛為楚穆王之子,並非楚莊王之子。楚共王執政時期,楚莊王之後與他並沒有產生大的矛盾,當然也沒有理由出逃了。

楚共王去世後,其子楚康王繼位。楚康王的用人,整體上依然依賴王族人士。但在他執政期間,與王族人士發生過數次衝突。

公元前552年,楚康王提拔子南為令尹。子南即王子追舒,是楚莊王之子。一年後,因為子南寵幸庶人觀起,楚康王憤而殺死了子南。這是楚國公室第一次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那麼子南的後裔會逃亡吳國嗎?

子南的兒子棄疾,此時正在做楚康王侍衛。在決定要殺子南之後,楚康王每次看到棄疾都會哭泣。棄疾覺得奇怪,就主動問楚康王怎麼回事。楚康王答道:“令尹執政不善,您也知道;國家將治他罪,您還能留在這嗎?”棄疾一聽,心情極度複雜,可還是答道:“父親被殺,兒子卻留在王宮,國君還怎麼用?可洩露君命而加重罪行,下臣也不敢為!”之後,楚康王放心地殺死了子南,並將觀起車裂。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在安葬了父親後,棄疾從人問他:“要逃亡嗎?”棄疾答道:“我參與殺父之事,能逃到哪去?”從人又問:“那麼還是留下來做臣子?”棄疾卻又答道:“拋棄父親、侍奉仇人,我實在是不忍信!”說完,棄疾便自殺了!

由此事可見,雖然楚莊王之後與公室有矛盾,但在楚康王時期矛盾並沒有走向激化,不足以讓他們逃向敵國。


楚康王時期還有另一次王族內部矛盾,可能涉及到楚莊王後裔。

公元前547年,王子牟因為獲罪逃出了楚國。但他逃亡到哪個國家,史書並未記載。王子牟是否為楚莊王之子?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左傳·襄公二十六》記載,伍參之子伍舉娶王子牟之女為妻。伍參是楚莊王的嬖臣,他之所以討楚莊王喜歡,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兩人年齡相仿,有許多共同話題。這就意味著伍參兒子與楚莊王兒子應該是同一輩人,年齡相差無幾。正因如此,伍舉娶楚莊王孫女為妻的可能性較小。也就是說,王子牟為楚穆王之子的可能性更大。

即便王子牟是楚莊王之子,那麼他逃亡吳國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王子牟獲罪時為申公,申縣位於今河南南陽附近。楚國申縣臨近中原,王子牟逃亡,目的地更可能是鄭國、宋國、晉國等等,而不是偏遠的吳國。從隨後發生的事件中,這一推測可以得到證實。

因為是王子牟女婿,楚國就有人告發伍舉親自將岳父送走。伍舉生怕受牽連送命,也被迫逃亡了。伍舉先逃到了鄭國,計劃逃到晉國去。伍舉逃亡首選鄭、晉兩國,王子牟自然也是逃到了臨近之地。所以,即便王子牟是楚莊王之子,他也不大可能逃到了吳國。

楚康王死後,弟弟王子圍當上了令尹,事實上控制了楚國國政。王子圍執政時,多有殺戮。但真正將屠刀伸向楚莊王後裔,卻是在公元前541年:他殺死了堵敖,自立為王。其後,王子圍兩位弟弟王子比和王子皙分別逃往晉國和鄭國。其後,楚靈王執政期間雖然多有殺戮,但王族內部沒有再發生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公元前529年,在觀從推動下,王子比、王子皙、王子棄疾三兄弟率陳、蔡之師發動叛亂,推翻了楚靈王統治,楚平王成功篡得王位。這次內亂中,楚靈王、王子比、王子皙都自盡而死;楚靈王的兒子盡數被殺,但王子比、王子皙的兒子下場如何不得而知。可即便他們倆的兒子幸而逃到了吳國,他們也不可能為沈尹戌的父輩——因為此時沈尹戌應該已經來到了楚國,即將擔任沈尹了!


楚平王執政數年後,受費無極蠱惑將太子建逼出楚國。太子建輾轉宋、鄭、晉三國卻無立足之地,最終被鄭人殺死。他的兒子白公勝,被迫逃到了吳國。這是楚莊王後裔逃亡至吳國唯一明確記載的案例;不過此時情勢,又豈能與楚共王、楚康王時期相提並論?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綜上所述,從楚共王、楚康王、楚靈王時期歷次王族內亂中,楚莊王後裔逃亡吳國的可能性都極小,那麼沈尹戌怎麼可能是楚莊王後裔呢?

此外,《左傳·定公五年》記載:“葉公諸樑之弟後臧從其母於吳,不待而歸,葉公終不正視。”杜預註解時說:“諸樑,司馬沈尹戌之子葉公子高也。吳入楚,獲後臧之母。楚定,臧棄母歸。”杜預之說,當然並非完全不可能。

但如果沈尹戌是吳人,那麼還有另一種可能性。

沈尹戌從吳國逃亡楚國後,妻子卻沒來得及跟隨他逃亡,留在了吳國。後來楚國差點被闔閭所滅,沈尹戌之子後臧為保性命,被迫逃到吳國跟隨其母,直到楚國大局已定後才回到國內。如果不是沈尹戌之妻是吳女,後臧怎麼可能在吳、楚之間來去自如?因為後臧在楚國危難之際逃亡敵國,有投降嫌疑,所以葉公才會對他“終不正視”。如果這一推斷為真,那麼沈尹戌本為吳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沈尹戌為楚莊王後裔的記載本身,就存在多種異說。更何況從《左傳》記載來分析,沈尹戌為吳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也許沈尹戌為楚莊王後裔之說就是以訛傳訛。

沈諸樑是楚莊王後裔?那他家族何時到達吳國?或許他原就是吳人

因為葉公子高在楚國史上的崇高地位,後人才附會將他出身拔高,訛傳為楚莊王後裔。事實上,葉公高也許是一位曾經的吳人。如此說來,葉公子高是繼彭仲爽之後,楚國第二位非公族令尹——也是楚國曆史上第一位身兼令尹、司馬二職的非公族令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