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 2017-08-25

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神外前沿訊,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神經中心兼神經外科主任葛明教授,低調而溫和,平時就是喜歡“踏踏實實做好手術,不太喜歡對外說什麼”。但最近的一次關於術前腦積水分流的演講(詳見[演講]北京兒童醫院葛明: 兒童顱內腫瘤原則不做術前腦積水分流 避免終身帶管 醫生願為此承擔更大手術風險)卻引發了關注和一些爭議。

對於這個話題,兒童顱內腫瘤術前是否分流,是否放置分流管,葛明教授態度鮮明:為了避免患兒終身帶管,堅持術前不分流不放管。目前這個觀念已經逐步獲得了患者和業內的認可,這個做法也已經在北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全面推行,兩年左右時間做了300餘例此類手術。

葛明教授的履歷十分精彩,曾經師從王忠誠院士和亞洲第一刀張俊廷主任,經歷了顱底外科、功能神外、小兒神外三個領域的歷練,這樣的經歷在中國神經外科領域中也並不多見。

以下是神外前沿與葛明教授的對話實錄:

1、成長經歷:師從王忠誠 張俊廷 為何最終選擇小兒神外

神外前沿:您現在在小兒神外中偏哪個方向?

葛明:現在是小兒神外的疾病全都做,應該說小兒神外涵蓋了成人神經外科所有涉及的亞專科,包括腫瘤、血管病、功能,還有成人並不多見的先天畸形。

神外前沿:您此前在北京天壇醫院有怎樣的成長曆程?

葛明:1989年我從北醫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天壇醫院,一直跟著亞洲第一刀張俊廷主任,做了10多年顱底腫瘤。2003年醫院競聘中層幹部,就把我安排到張建國主任的的功能神外組了,主要做癲癇、帕金森、肌張力障礙、面肌痙攣和三叉神經痛等。2013年到神經外科一病區(小兒神外)擔任主任,做了不到兩年。

雖然說小兒神外不是成人神外的縮影,但其實也是一脈相通,只不過小兒的手術需要更精細一些,術後需要更多的呵護。

神外前沿:顱底、功能、小兒都做過的神外醫生好像很少?

葛明:應該不多。不久之前,北京兒童醫院升級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我從北京天壇醫院到北京兒童醫院來,還是有些優勢的,基本上對小兒神外各個亞專科都不“犯怵”,包括腦幹手術我們也能做。

神外前沿:在張俊廷主任那裡做過比較難的顱底手術嗎?

葛明:都做過,張俊廷主任在中國做的第一臺乙狀竇前入路巖斜區腦膜瘤,就是與我和吳斌我們三個人一起做的,從早上一直做到夜裡1點鐘。

神外前沿:從顱底外科到功能神外,有沒有心理落差呢?

葛明:肯定是有一些,其實我本身還是很喜歡做腫瘤的,但是當時醫院安排我去配合張建國主任開展工作,是一個新的領域。我2003年去的時候,當時功能神外有很多工作當時需要拓展,張建國主任很有眼界。可以說我們和張俊廷主任學了很多技術,和張建國主任在一起時學會了看得更遠。

神外前沿:在功能神外工作中有什麼收穫?

葛明:做DBS、VNS等神經調控技術,還有癲癇手術等。手術本身難度要求不高,但最關鍵的是術前的評估,這需要多學科合作。如果術前評估的好,手術效果就好。

顱底腫瘤手術是純靠手術技巧,而癲癇手術是判斷癲癇致癇灶很重要,切除致癇灶的手術技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

神外前沿:功能神外尤其癲癇治療,應該對現在的小兒神外有幫助,因為癲癇中很多是兒童患者?

葛明:對,癲癇很多是從兒童期起病,早期治療對防止發展成頑固性癲癇很有幫助。

神外前沿:在北京天壇醫院神外一小兒病區的工作有什麼收穫?

葛明:其實小兒神外的著名專家羅世祺是我的老師,我的導師是王忠誠院士,早在九十年代中期羅主任就帶著我們去貴陽支邊,那時就和馬振宇主任做了一個開拓性的工作,就是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的第一臺手術,治療三室後腫瘤。馬主任這個入路現在估計做了800多臺了,應該是世界上最多的了。

我到了小兒病區以後,看到很多患兒父母的焦慮與期盼,所以對小兒神經外科特別熱愛。

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說明:神外前沿拍攝照片時經過醫患雙方同意,並進行了隱私保護處理。照片內容:葛明主任查房,患兒系視路膠質瘤患者,術後視力正常,體重開始增加(患病時消瘦)

2、手術風險高,為何術前腦積水還要不分流不帶管?

神外前沿:來到北京兒童醫院後,推動了哪些新技術和理念?

葛明:我有很多理念之前難以實現,比如很多腦腫瘤的孩子有腦積水,在某些醫院就是要一律都做分流手術,這樣的話病人做手術時會容易很多,但是患兒會終身帶管,終身會受腦積水分流管的影響。

而我在北京兒童醫院這兩年已經做了有300例左右手術了,都沒有放分流管,術後也沒有再做分流的。這個理念,我們現在是全科室推廣,這兩年中只有2例術後被迫做分流的。

我覺得這個理念應該可以讓患兒受益終生。有分流管的話可能會帶來很多的併發症,比如堵管、感染等等,甚至將來出現裂隙腦室,如果不放管的話,就沒有這種負擔了。現在已經有了效果了,很多人都到這裡來,說聽說這裡不給放管才來的。

但是有一點必須強調,沒做分流的手術難度要大很多。

神外前沿:不放分流管這種做法,有沒有受到主流醫學界的認可,比如說寫入指南或共識?

葛明:至少張俊廷主任一直鼓勵我這麼做,但也有很多人不這麼做。但是我們這裡一定要這麼做,因為患兒會受益終身。現在這種理念在國際上也沒有統一標準,但我覺得是正確的。至於未來能否寫進指南,現在也不知道。但不放分流管這個觀點,大家現在是認可的。

當然,如果讓一般單位去開展的話,會冒很大的風險。可能在沒有處理好的時候,病人就出現腦疝而死亡,或者手術中造成顱內壓力特別高,開顱之後手術操作變得很狼狽,處理起來反而不好。

因為顱壓特別高的時候,腫瘤和腦組織像“開花饅頭”一樣就湧出來了,這時候沒有經驗的話,手術可能就顧不了這麼細了,就會損傷正常結構和腦幹等。

這時就需要經驗,也需要提前有心理準備,要迅速打開,把腦脊液放出來。有經驗的醫生能夠找到原因在哪裡,需要趕緊打通中腦導水管,但有的醫生可能就慌亂了。所以要有一定技巧和基礎才能這麼做。

神外前沿:不放管這個要求,國內只有這裡在做嗎?

葛明:國內其他醫院在腦積水情況不重的情況下,也有不放管的。我們這裡是無論什麼情況,只要屬於腫瘤引起的腦積水都不做分流。

3、成立打通內外科的兒童神經中心

神外前沿:現在北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有多少醫生?

葛明:神經外科10個醫生,功能神外有3個,一共13個。我來北京兒童醫院之後,院裡成立了神經中心,我是神經中心主任同時還兼著神經外科主任,神經中心下設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功能神經外科三個科。

成立神經中心可以說救了很多孩子,因為很多患兒起病時跑到神經內科去看,比如有些患兒發現走路不穩等症狀,以為是內科的病,但是照片子發現脊髓裡血管畸形出血,就能馬上到我們神外來,因為我們是一箇中心了。但是如果在過去,內科會診很可能會耽誤時間,很多這類病人再來外科治療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很可能終身癱瘓了。

神外前沿:在神經外科體系中,北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是什麼地位?

葛明:在神經外科體系,北京天壇醫院是無可置疑的老大,我的老師王忠誠院士真是高瞻遠矚,我當時去工作時天壇神外還沒有江湖老大的地位。1995時,王忠誠院士年做了一件事得罪了很多人,但是現在看來做的太英明瞭,當時把科裡一些正當年的老主任全換下來了,當時最年輕的主任和我現在的年齡差不多,就是因為不用顯微鏡。當時那些人都不理解,但王忠誠院士讓更年輕的張俊廷、馬振宇等當主任,他們才40歲出頭,從此之後天壇醫院神外飛速發展。

北京天壇醫院江湖老大的地位大家是公認的,而北京兒童醫院的神經外科起步較晚,在2007年建科到現在才10年,和天壇沒法比。但是北京兒童醫院在張金哲院士帶領下,把中國小兒外科從無到有建立起來了,也一直想發展小兒神外。

我們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在倪鑫院長的領導下,正在向成為中國小兒神經外科領軍團隊做不懈努力,當然要想成長為天壇醫院那樣的神經外科地位,至少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行。我們科室現在每週四都進行業務學習,從外面請人來講一些新進展新文獻,這兩年來,科室裡的年輕醫生成長的特別快。

受訪者簡介:

葛明,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神經中心主任兼神經外科主任。

1983年就讀於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1989年畢業後在北京天壇醫院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曾任功能神經外科病房副主任、小兒神經外科病房主任。2015年5月調入北京兒童醫院,工作以來參加神經外科手術5500餘例。

師從我國神經外科奠基人王忠誠院士及“亞洲第一刀”張俊廷教授,對兒童視路膠質瘤、鞍區腫瘤、三腦室後部腫瘤、後顱窩腫瘤和腦幹腫瘤,癲癇的外科治療及VNS治療,肌張力障礙的DBS治療,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手術操作能力。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小兒學組副主委、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神經損傷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小兒神經外科學組委員等學術職務。

往期訪談:(點擊標題打開)

[第55期專訪]寧夏醫科大學孫濤:癲癇治療將有哪些突破 寧夏腦計劃聚焦顳島網絡

[第54期專訪]天壇醫院桂松柏: 垂體瘤等顱底腫瘤年手術200臺以上 神外手術有量變才能有質變

[第53期專訪]三九腦科蔡林波:採用心理干預手段 讓腦幹膠質瘤患兒順利完成放療 有效緩解症狀

[第52期專訪]天壇醫院劉丕楠: 垂體瘤手術已累積1500例以上 內鏡技術發展不可逆轉 外科治療最終都將內科化

[51專訪]三博腦科於春江:對膠質瘤 垂體瘤和聽神經瘤的治療經驗與思考 聽神經瘤全切率98%

[50專訪]長海醫院胡小吾:1000例以上帕金森病DBS手術經驗總結 提高治療效果的三大關鍵因素是什麼

[49專訪]瑞金醫院卞留貫: 垂體瘤手術要有內科思維 Cushing病手術緩解率已達90%

[48專訪]瑞金醫院趙衛國: 20餘年主刀4500餘例微血管減壓手術 堅決反對“假手術”

[47專訪]南方醫院陸雲濤:寰枕交界區疾病 神經外科有優勢

[46專訪]北京天壇醫院王群: 對腦深部癲癇及腫瘤的治療應關注局部激光手術(LITT)新技術

[45專訪]解放軍總醫院餘新光: 科室年手術量4000臺以上 通過DSI等技術發展腦功能研究和建立精準神經外科體系

[44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下): 間質內放療治療顱咽管瘤及內鏡治療腦幹海綿狀血管瘤等新探索

[43專訪]海軍總醫院張劍寧(上):基於立體定向技術 在腦腫瘤間質內放療 腦組織活檢和伽瑪刀治療上已積累全國最大宗病例

[42專訪]天津腫瘤醫院李文良:腦膠質瘤治療尚未找到真正切入點 手術仍然是主要手段

[41專訪]天壇醫院孟凡剛: 神經調控手術適應症廣泛 但應積極穩妥地開展

[40專訪]麻省總院Batchelor: 腦膠質瘤的靶向治療不能只依靠一種靶向藥物

[39更新]專訪南方醫院漆松濤: 顱咽管瘤治療有誤區 提出膜性神經外科學概念

[38專訪] 宣武醫院李建宇: 帕金森病外科團隊年手術量300臺以上 病灶定位是關鍵

[37專訪]宣武醫院胡永生:功能神經外科治療頑固性疼痛優勢明顯 已積累國內最大宗病例

[36專訪]天壇醫院喬慧: 20年超2萬例監測 北京天壇醫院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團隊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35專訪]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志文: 腦血管手術技術水平要求高 腦膠質瘤重在綜合治療

[34專訪]中山腫瘤陳忠平:腫瘤醫院中神經外科發展之路 膠質瘤惡性程度最高的膠母5年生存率達28%

[33專訪]廣州軍區總醫院王偉民: 術中喚醒手術先行者14年經驗 膠質瘤全切率達77.8% 癲癇和功能區腦血管畸形手術應用前景廣闊

[32專訪]北大國際醫院劉獻增: 電生理才是神經腫瘤術中監測金標準 經顱導航磁刺激等技術值得期待

[31專訪]張冰克: 兒研所小兒神外開診七個月以來完成手術過百臺 以嬰幼兒患者為主

[30專訪]北大醫學部常青: 率先發現髓母細胞瘤分子標誌物Mir-449a 有助於獲得精確診斷和精準治療機會

[29專訪]天壇醫院張凱:讓發病率很高的額葉癲癇不再“迷茫” 影像學進步令其手術治療效果堪比顳葉癲癇

[28專訪]天壇醫院謝堅: 300餘臺高難度島葉膠質瘤手術經驗 全切率96.1% 致殘率11.0% 對外側豆紋動脈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27專訪]301醫院凌至培: 率先應用多通道微電極電生理記錄技術幫助帕金森手術更精準定位

[26專訪]宣武醫院菅鳳增:沒有顯微技術的脊柱外科就是在“走夜路”

[25專訪]天醫總院楊學軍: 率先應用經顱磁刺激技術 膠質母細胞瘤影像學全切除率95%以上

[24專訪]天壇醫院高之憲: 近2000臺膠質瘤手術經驗的忠告

[23專訪]北京天壇張建國:DBS治療帕金森病的技術突破將出現在哪裡

[22專訪]張亞卓:手術仍是脊索瘤首選治療方式 質子放療等有待觀察 藥物仍在研發中

[21專訪]華山醫院吳勁鬆: 低級別膠質瘤經合理治療 10年存活率可超70%

[20專訪]宣武醫院徐庚:應用纖維剝離術 挑戰島葉膠質瘤手術治療

[19專訪]天壇醫院張建國: 神經調控可以“替代”部分手術

[18專訪]林松:通過電生理監測和超早期化療等手段治療膠母(GBM)

[17專訪]林松: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決定性因素 怎樣才能做到精準切除

[16專訪]肖新如 :只有手術才能給顱底腦膜瘤帶來治癒機會

[15專訪]肖新如:手術不可能治癒腦膠質瘤 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最有前途

[14專訪]王任直 :垂體腺瘤雖是神經外科常見腫瘤 但應多科協作

[13專訪]王任直 :反對濫用伽瑪刀 垂體腺瘤治療必須多科室協作

[12專訪]馬文斌:今年將開展腦膠母細胞瘤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11專訪]馬文斌:國際前沿技術怎樣讓中國腦膠質瘤患者受益

[10專訪]江濤:針對復發GBM的新藥今年臨床試驗 免疫治療大有前途

[9專訪]張玉琪:腦膠質瘤治療主要取決於手術切除程度 而不是化療

[8專訪]張玉琪: 答顱咽管瘤、兒童腦腫瘤等熱點問題

[7專訪]天壇於書卿: 術中B超造影等影像引導技術讓膠質瘤手術更為精準

[6專訪] 天壇於書卿:基因治療膠母細胞瘤效果良好 正在開展臨床試驗

[5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基因技術等腦膠質瘤治療最新進展

[4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分子檢測可能是腦膠質瘤的突破口之一

[3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下)

[2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上)

[1專訪]李文斌:搭建膠質瘤治療國內一流團隊

專訪北京兒童醫院葛明:腦腫瘤術前不分流避免患兒終身帶管

▼醫患註冊請點擊“閱讀原文”;值班微信zhizixiaobia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