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扶貧潛力巨大:生物質能開發做強“第二農業”

生物能源 能源 三農 農業 中國網 2017-06-10

原標題:綠色扶貧潛力巨大 抱團發展突破瓶頸 生物質能開發做強“第二農業”

不少人聽過“秸稈發電”,但社會對生物質能認知度低,怎麼提升?從業企業眾多,但惡性競爭激烈、整體水平低,怎麼實現跨越式發展?市場前景廣闊,但標準體系不健全,怎麼推動完善?……

近日,圍繞“綠色發展精準扶貧”主題,中國生物質能聯盟年會暨2017中國生物質能論壇在京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主辦,中國生物質能聯盟承辦。與會嘉賓紛紛表示,嚴酷的現實已經倒逼著人類社會尋找和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我們中國尤其如此。生物質能行業,代表著未來一大發展方向。

變廢為寶

讓億萬“廢品”替代億噸煤

“可利用資源4.6億噸,實際利用才3500萬噸。”在與會嘉賓看來,生物質能行業潛力巨大。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佈的《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全國可作為能源利用的農作物秸稈及農產品加工剩餘物、生活垃圾與有機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總量每年約4.6億噸標準煤。截至2015年,生物質能利用量約3500萬噸標準煤,其中商品化的生物質能利用量約1800萬噸標準煤。

生物質能,真的很“全能”。

能發電,2015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約103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20億千瓦時,當年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約為869億千瓦時。能做燃料,截至2015年,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800萬噸,主要用於城鎮供暖和工業供熱等領域。能做燃氣,截至2015年全國沼氣理論年產量約190億立方米。

與會專家表示,重要的是,這個產業很環保。原料一部分來自農林廢棄物,一部分來自生活垃圾。在生產清潔能源的同時,直接減少秸稈露天焚燒、生活垃圾和畜禽糞便汙染排放,減輕對水、土、氣的汙染。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程序表示,我國千年的傳統農業只利用了農田生物質產出的果實部分,而現代科技可讓另一半“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稱“第二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必將進一步強化,不再是弱質產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