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生物技術 艾滋病 哈爾濱工業大學 轉基因 蘭州理工大學 2017-05-11
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點擊蘭州理工大學關注我們

驕傲!

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從2014到2017年,3年時間,3個世界性難題相繼攻破,3次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雜誌,這就是畢業於蘭州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黃志偉團隊的傲人成績。

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黃志偉教授做實驗

01

從哈佛回國 3年破解3個世界性科學難題

黃志偉生於江蘇南通。2003年6月,畢業於我校石油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2008年,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2009到2012年,在哈佛大學免疫與感染疾病系Laurie H. Glimcher院士實驗室做博士後;2012年,他放棄國外邀請,回國加盟哈爾濱工工業大學,現為哈工大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年科學家工作室負責人,生命科學中心負責人。先後獲得“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

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黃志偉教授和團隊成員翻閱《nature》

2014年1月,黃志偉團隊揭示了世界頂級結構生物學家們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結構,研究論文《艾滋病病毒Vif“劫持”人CBF-β和CUL5 E3 連接酶複合物的分子機制》(簡稱“Vif”)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該項研究第一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領域一直關注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結構,破解了這一領域30餘年的謎團。

2016年4月,黃志偉團隊揭示出Cpf1的工作機理,使Cpf1成為特異和高效的全新基因編輯系統提供了結構基礎,研究論文《CRISPR-Cpf1結合crRN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簡稱“CRISPR-Cpf1”)在《自然》在線發表。該項研究讓人們可以更加高效地對目的基因進行“關閉”、“恢復”和“切換”等精準“手術”,使戰勝癌症和艾滋病等疾病成為可能。

2017年4月,黃志偉團隊揭示了Anti-CRISPR蛋白抑制SpyCas9活性的分子機制,為設計時間、空間特異性地或條件性地精確控制SpyCas9基因編輯活性的工具提供了結構基礎,研究論文《Anti-CRISPR蛋白抑制CRISPR-SpyCas9活性的分子機制》(簡稱“Anti-CRISPR”)在《自然》在線發表。該成果是黃志偉校友團隊繼CRISPR-Cpf1(Nature,2016;RNA Biology,2017)、CRISPR-C2c1(Cell Research,2017)等研究成果之後,在病原與宿主相互作用和基因編輯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該研究為設計時間、空間特異性地或條件性地精確控制SpyCas9基因編輯活性的工具提供了結構基礎,為基因編輯工作可控和更加精確奠定了基礎。

02

科研的路上除了勤奮還是勤奮

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黃志偉教授和團隊成員做實驗

生命科學的實驗非常複雜且耗時,往往一個實驗就得通宵達旦地一直做下去,中間不能停歇,同時又要試驗不同的實驗條件、不同的方法等,因此做一個項目其實驗的數目通常是非常驚人的,這其中失敗是常有的事。就像艾滋病病毒Vif的結構,有的研究機構就做了30餘年而無進展。

黃志偉團隊在短短3年中取得了這麼多項重要成果,黃志偉說是“幸運”。難道真的只是幸運之神眷顧嗎?當然不是。黃志偉說:“科學研究有時如同走進了一個迷宮,怎麼選擇路線很關鍵,這需要科學的判斷和邏輯的思考。而科學的判斷則是基於你數十年的科研經歷和積累的知識。”確實,他在學習期間就如飢似渴地吸收積累了大量的知識,直到現在還堅持每天看文獻,其中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科學》《細胞》更是每期必看,而且要第一時間閱讀,對其中相關的研究論文更是仔細研讀、反覆研讀。

兩篇《自然》雜誌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一年級博士生董德在實驗最緊張的那3個月,平均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6個小時,每天凌晨3、4點回寢室睡覺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甚至有一次連續做實驗做了兩個白天一個晚上。他說:“早就聽說團隊很忙,但直到進入了團隊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忙碌!”甚至春節過年他也只是休息了3天,但他覺得這不算什麼。因為還有比他更忙的,那就是他的導師黃志偉。黃志偉幾乎沒有週末和假期的概念,經常在實驗室熬個通宵,甚至過年都不休息,初一還在辦公室寫論文。黃志偉說:“在科學的道路上除了勤奮還是勤奮,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努力、再努力。”

03

嚴查實驗筆記 手把手教做實驗

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實驗筆記

對於導師黃志偉,學生們有說不完的佩服與感動。

團隊每位成員的桌面或實驗臺上都有一本厚厚的實驗記錄筆記。黃志偉會不厭其煩、甚至三令五申對學生強調筆記的重要性,每天早上他到實驗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每本筆記。他說:“實驗記錄一定要記得詳細、要清楚,不好好做記錄,將來有些實驗重複不出來就很難找到問題所在。”在他看來,科學是嚴謹的,來不得半分馬虎。特別是生物實驗過程中,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問題,需要試驗N種方法,需要進行不同的嘗試。如果不記清楚實驗過程、記好筆記,將來就會很麻煩。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黃志偉要求下,大家都養成了仔細記筆記的習慣,一旦有問題可以隨時查看筆記找出問題所在。團隊成員郭瑩瑩有一次在做實驗時發現了蛋白沉澱,不知道為什麼。最終通過翻看實驗記錄,結合黃志偉的建議,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找到了原因。

黃志偉堅持按照“學生”和“科研工作者”的雙重身份要求、關心和培養學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科學的精神傳遞下去,讓每一個學生將來都能獨當一面,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因此,很多實驗黃志偉都親自動手,手把手教學生如何做實驗。這讓學生們感到非常幸運。董德最開始對實驗也並不是很清楚,對動手做實驗心裡充滿了忐忑,但現在已經成為了做實驗的行家裡手。他說:“非常難得的,我們從第一天進入實驗室就得到了黃老師的親手指導,一邊看一邊做筆記,讓我們知道怎麼做實驗、怎麼分析結果、怎麼看數據……現在心裡踏實多了。”

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黃志偉教授和團隊成員合影

一路走來,黃志偉知道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很不容易,這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離不開母校的培養和恩師的教誨,更離不開團隊的共同努力。他毅然決然的在科研的道路上徜徉。

精彩回顧

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驕傲!校友黃志偉團隊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