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區大走訪走出“幫民富、助發展、促和諧”新路徑

社會 中國江蘇網 2017-05-03

◎本報特約記者 於芳 馬嘉旎

“我家住5樓,以前水壓打不上去,有時候水管出來的水發黃,根本沒法吃,最近好了,市自來水公司來給我們整修管網,問題都解決了。”住在蝶夢社區人才家園的胡大爺說。

大走訪期間,多名居民反映人才家園小區出現用水難問題,蝶夢社區“第一書記”陳濤、業委會主任王月英和社區書記黃元帶領區民政局及蝶夢社區黨員幹部立即聯繫市自來水公司對小區進行自來水管網改造。

自全市“百千萬”走訪幫扶活動開展以來,雲龍區委、區政府層層壓實責任、建立領導帶頭“走遍全區”制度、固定包掛聯繫街道制度和“第一書記”聯繫社區制度“三項機制”,確保黨員幹部深入一線開展“三服務三走進”集中走訪幫扶活動,真正做到“幫民富、助發展、促和諧”。

走起來,俯下身子“訪民情”

“大走訪”要求黨員幹部不能單純地“聊天”“慰問”,而要帶著問題深入,村村、企企、戶戶全覆蓋,深入瞭解群眾生活問題和企業發展難題。

綠地北社區的兒童遊樂設施陳舊問題街道亟需解決,為確保居民安全使用健身遊樂設施,辦事處立即進行加固翻修。同時,還向有關部門申請,將該片區域內的健身娛樂設施統一更新。

萬科生活廣場項目由於地鐵施工時間緊,任務重,區發改局重大產業項目辦公室全過程靠前跟蹤服務,協助項目方辦理開工手續,對山體爆破存在的問題,積極協調,搶抓工期,從項目落地到預售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成為了名副其實為企業服務的“店小二”。

三個多月來,雲龍區黨員幹部帶著“筆桿子和調查表”走訪了近1.3萬戶家庭,1200家企業,梳理問題376件,解決問題259件,隨著“大走訪”活動的持續升溫,在雲龍,“大走訪”這件事兒已經變得家喻戶曉,廣大群眾和企業提出了問題、訴求和意見建議,滿懷希望地等待著處理、迴應和答覆,答好這張“答卷”,關鍵是要走進群眾,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所想、所願、所求。

紮下去,問題導向“解民憂”

民安小區是黃山街道老舊小區,走訪時,黨員幹部發現小區常年停放的“殭屍車”不下十輛,嚴重影響原本就空間有限的小區環境,辦事處隨即展開整治,調配車輛和人員,統一清理民安小區十幾輛“殭屍車”,贏得了小區居民的一致讚譽。

黃山街道副書記朱志強表示,群眾的“表情包”,就是檢驗我們工作的“晴雨表”,只有一家一戶地走訪、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才是對群眾最大的負責。

“走深訪透”是雲龍區大走訪的工作基礎,堅持“邊走訪入戶、邊服務群眾、邊解決問題”,把工作直通到基層一線,確保“每個忙都幫到點子上”。百姓和企業的需求多種多樣,黨員幹部把產業政策送下去,把基層訴求帶上來,把疑難問題解決掉,做到了真正“扎”下去。

浮上來,政策出臺“建長效”

大走訪很好,但能持續多久,會不會是一陣風?對群眾的這種擔心,今年3月底,雲龍區正式出臺了《推行“一線工作法”實施方案》,把大走訪變成“常走訪”,推動雲龍區黨員幹部和群眾、企業之間結穩定的“對子”、攀長久的“親戚”,把“常長細實”的要求落到實處。

包掛子房社區的黨員李光在談到區裡出臺相應政策時說:“在我們走訪的子房社區裡,有一部分因病致貧,空巢老人的家庭,生活非常困苦,區裡出臺的‘牽手助困精準幫扶計劃’就專門為他們這類特困家庭提供幫助,確保他們基本生活有保障、大病醫療有救助、失學兒童有學上、自主創業有支持,這是我們走訪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實用工具’。”

雲龍區“牽手助困”特困家庭幫扶救助工作是一項推動形成黨政主導、部門聯動、多方參與的長效幫扶救助工作機制。4月19日,第二批“牽手助困”特困家庭幫扶救助活動啟動,區委常委、副區長劉東亮表示,自今年1月開展首批“牽手助困”特困家庭幫扶救助活動以來,困難群眾不同程度得到了幫扶,救助成效明顯,群眾真切感受到了來自區委和區政府的關心關懷。他要求各部門要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群策群力做好第二批幫扶救助活動,打造雲龍特色亮點工程。

不僅如此,4月21日,雲龍區“關愛重點空巢老人——助老平安項目”啟動工作會議召開,這是與“牽手助困”特困家庭幫扶活動同步開展的一項民生工程,涉及到空巢老人的安全保障問題,近期將為全區89名重點空巢老人安裝消防噴淋和煙霧報警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