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社會 當代先鋒網 2017-04-18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在黔北的莽莽深山裡、懸崖峭壁間,一條人工開鑿的水渠日夜流淌,這條盤旋在絕壁上的“天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涓涓流入團結行政村的民主自然村(舊稱草王壩)。

上世紀60年代初,為解決草王壩千百年來的無水困境,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支書黃大發帶領當地百姓艱苦修渠,歷經多次挫折失敗後,水渠於1995年春通村,徹底了結束當地“滴水貴如油”的歷史。這條渠,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大發渠”。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曾經,這裡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穀沙,過年才有米湯喝。”但在1995年春,西水東引的“大發渠”帶來了希望,隨著汩汩清流湧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場景,在草王壩已不是奢望。圖為“大發渠”俯瞰。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1997年,當代貴州通訊員王淼走進草王壩,用筆記錄了“大發渠”的來之不易。出於對黃大發的敬仰,他珍藏著當年的相關資料與照片。20年後,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一起,再次走進草王壩的他感慨萬千,“時間如白駒過隙,老人與水渠仍在”。圖為1998年第1期《當代貴州》封面及《通向富裕的天梯——記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掃描圖。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回憶36年的修渠時光,82歲的黃大發難掩激動。7200米的主渠、2200米的支渠,耗費無數個斗轉星移方才竣工。修渠工程雖險、難度也大,但卻創造了沒有一名村民傷亡的輝煌戰績。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上世紀60年代,黃大發帶領著村民們第一次修渠。卻因沒有技術、缺乏水泥等材料,工程以失敗告終。修渠失敗,老百姓們心灰意冷地散去。黃大發卻暗下決心,四處求教、自學水利技術。1989年,已是54歲的黃大發,向組織申請到鄉水利站跟班學習。三年的學習時間,他勤奮刻苦,掌握了不少修渠的程序與技術。1992年,在黃大發的努力下,水渠工程得以重啟。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無限風光在險峰”。擦耳巖是整條水渠的最險處、也是最美處。壁立千仞、草木不生,一條蜿蜒的清流卻能順著水渠貫通左右。這絕壁鑿渠的成果,得益於百姓萬眾一心的堅持,更得益於黃大發衝鋒在前、先行先試的勇氣。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人心齊、泰山移”。1995年,水渠通村,草王壩百姓的“求水之夢”終於劃上了圓滿句號。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昔日草王壩的荒山野坡變成了肥沃良田。水利貸款分攤、坡改梯農戶名冊,泛黃的信箋紙,記錄著過往的種種努力與奮鬥。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這是一雙飽經風霜、骨節突出的大手,手背青筋突暴,手掌佈滿了厚厚的老繭和刀刻似的紋路。長年累月地操勞,使這雙手粗糙得像枯老的松樹皮。在修渠的36年裡,這雙手受過傷、鑿過石、抬過泥、救過人……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離任後的黃大發仍心繫百姓,而百姓們也離不開他。修學校、修路、建設新農村……村裡大大小小的事,大家總是願意來問問他,聽聽他的看法。院壩座談會,是他建言獻策的另一“天地”。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如今的草王壩,翻天覆地換新顏。曾是白米飯都吃不起的貧困村,現在卻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宜居之地。養殖產業成了脫貧致富的門路,果林經濟成了致富奔小康的途徑......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在不缺水的年代,黃大發依舊不忘初心。巡渠護渠,在他的帶領下,已然成為草王壩的傳統。一條渠、引一溝水,一顆公心、贏一片民心。不求回報不計功名,45年的村幹部生涯裡,他把青春奉獻給萬千百姓、把一生交付於黨和國家。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堅定不移的信仰、一心為民的初心,感動無數人也必將影響無數人。“大發渠”的精神,歲月無語不能留聲、水波靜默不能銘記,但有山石留痕做見證。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琳

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森 王琳 韋一茜

(部分圖片來源於遵義市委宣傳部)

“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民間英雄”黃大發:開山劈石 絕壁鑿渠36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