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


"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在山水畫中,點苔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歷來被畫家所重視。明唐志契雲:“ 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此何得輕言之。” 近代畫家黃賓虹認為:“山水打點,似人物畫點睛。點非微不足道,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可見,在山水畫創作中。點苔技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它既能狀物達意,豐富畫面內涵,又能點睛傳神,突顯被襯物的神采風韻,起到強化、突出藝術形象的作用。

"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在山水畫中,點苔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歷來被畫家所重視。明唐志契雲:“ 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此何得輕言之。” 近代畫家黃賓虹認為:“山水打點,似人物畫點睛。點非微不足道,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可見,在山水畫創作中。點苔技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它既能狀物達意,豐富畫面內涵,又能點睛傳神,突顯被襯物的神采風韻,起到強化、突出藝術形象的作用。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苔點的表現技法是在皴法形成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皴法的一種演變。從點的形態來看。有圓點、橫點、豎點、斜點、逆鋒點、馬蹄點、泥裡拔釘點、大小混點、色點等多種形式。點可以是具象的,用來表現山石、地坡、枝幹上和樹根旁的苔鮮雜草,以及峰巒上的遠樹等;它也可以是抽象的,什麼都不代表,只是作為一種符號或造型元素。“ 點” 雖然很小,但它同樣講究用筆、用墨,即使一小點也應有鋒、有腰、有筆根。有濃淡、焦渴之變化,運筆分輕重、徐疾,或如蜻蜒點水、高山墜石。或勾點結合、點中帶揉,手法靈活多變。點的組合有分合、聚散,講究自然節奏感。在具體運用中,點作為一個基本的造型元素與線、面有機結合,並形成一個整體,而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從山水畫發展過程來看,苔點的功能和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在山水畫中,點苔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歷來被畫家所重視。明唐志契雲:“ 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此何得輕言之。” 近代畫家黃賓虹認為:“山水打點,似人物畫點睛。點非微不足道,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可見,在山水畫創作中。點苔技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它既能狀物達意,豐富畫面內涵,又能點睛傳神,突顯被襯物的神采風韻,起到強化、突出藝術形象的作用。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苔點的表現技法是在皴法形成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皴法的一種演變。從點的形態來看。有圓點、橫點、豎點、斜點、逆鋒點、馬蹄點、泥裡拔釘點、大小混點、色點等多種形式。點可以是具象的,用來表現山石、地坡、枝幹上和樹根旁的苔鮮雜草,以及峰巒上的遠樹等;它也可以是抽象的,什麼都不代表,只是作為一種符號或造型元素。“ 點” 雖然很小,但它同樣講究用筆、用墨,即使一小點也應有鋒、有腰、有筆根。有濃淡、焦渴之變化,運筆分輕重、徐疾,或如蜻蜒點水、高山墜石。或勾點結合、點中帶揉,手法靈活多變。點的組合有分合、聚散,講究自然節奏感。在具體運用中,點作為一個基本的造型元素與線、面有機結合,並形成一個整體,而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從山水畫發展過程來看,苔點的功能和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一、“點” 是皴的延伸


在山水畫技法的演變中,皴由線發展而來,苔點技法亦是皴法的一個演迸。與“點”相似的皴法有釘頭皴、雨點皴、芝麻皴、豆瓣皴、米點皴等,這些皴法是畫家深入生活、觀察自然,並在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表現了畫家的藝術追求。

如北宋畫家范寬非常重視寫生,他認為與其師古人,不如師造化:他常居山林危坐,觀察雲煙風月,日夕為真山寫照,善與山水傳神。其代表作《溪山行旅途》描寫的是關中景色,畫中山峰巍然聳立、氣勢磅礴,一線飛瀑直瀉深谷。為了將自己真實的感受傳達給受眾,畫家用一種十分質樸的豆瓣皴來表現山石質感。這種皴法上粗下細,落筆重而收筆輕,形似豆瓣。使用時佈滿山頭,筆筆不留空隙,排列大小相間,聚散有致,把山林蒼鬱、渾厚的感覺表現得極其充分。單純而又樸實的技法.突出了高山巨峰的本質。

宋代畫家米芾獨創米點皴,他的山水畫最大特點就是用淡墨側筆橫點。作畫時,先用筆蘸清水潤澤出山石的大體輪廓,而後以淡墨漬染,中墨筆破出並皴出層次,再用大小錯落的稍濃橫點疊垛,適當地留出空白,筆筆可見。山的上半部用墨較濃、用筆密;山的下半部用墨較淡,用筆疏。表現山石形狀皆用橫點,沒有一根輪廓線。畫樹先用墨筆沒骨寫出樹幹、枝梢,樹葉用或濃或淡的筆墨疊垛而成,一片朦朧溼潤之狀。畫面以點代皴,依靠豐富的墨色變化,生動地表現了江南水鄉山谷隱現、林梢出沒、煙雨迷茫、雲霧飄渺的奇幻景趣。

近代畫家黃賓虹的點苔,技法純熟.絕去雕飾,顧盼生姿,虛靈飄逸。作畫時,其常用溼筆、散筆、破筆層層加點,凡點苔處,極呈蒼鬱茂樸、渾厚華滋之感。在他的畫中,有的點在輪廓線內,有的點在山石形體之外,甚至距離輪廓線較遠處。有的以點攢簇而成,如同雨點一般密集,並夾雜一些短條子皴。這些皴點結合的苔點。猶如冰雹夾雨,勢如破竹,每一個苔點都力透紙背,給人以擲地有聲、如聞鼓點之感.被點過的山石質感顯得極其厚重。因而畫面層次分明,脈絡清楚,重點突出,神采飛揚。

"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在山水畫中,點苔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歷來被畫家所重視。明唐志契雲:“ 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此何得輕言之。” 近代畫家黃賓虹認為:“山水打點,似人物畫點睛。點非微不足道,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可見,在山水畫創作中。點苔技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它既能狀物達意,豐富畫面內涵,又能點睛傳神,突顯被襯物的神采風韻,起到強化、突出藝術形象的作用。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苔點的表現技法是在皴法形成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皴法的一種演變。從點的形態來看。有圓點、橫點、豎點、斜點、逆鋒點、馬蹄點、泥裡拔釘點、大小混點、色點等多種形式。點可以是具象的,用來表現山石、地坡、枝幹上和樹根旁的苔鮮雜草,以及峰巒上的遠樹等;它也可以是抽象的,什麼都不代表,只是作為一種符號或造型元素。“ 點” 雖然很小,但它同樣講究用筆、用墨,即使一小點也應有鋒、有腰、有筆根。有濃淡、焦渴之變化,運筆分輕重、徐疾,或如蜻蜒點水、高山墜石。或勾點結合、點中帶揉,手法靈活多變。點的組合有分合、聚散,講究自然節奏感。在具體運用中,點作為一個基本的造型元素與線、面有機結合,並形成一個整體,而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從山水畫發展過程來看,苔點的功能和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一、“點” 是皴的延伸


在山水畫技法的演變中,皴由線發展而來,苔點技法亦是皴法的一個演迸。與“點”相似的皴法有釘頭皴、雨點皴、芝麻皴、豆瓣皴、米點皴等,這些皴法是畫家深入生活、觀察自然,並在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表現了畫家的藝術追求。

如北宋畫家范寬非常重視寫生,他認為與其師古人,不如師造化:他常居山林危坐,觀察雲煙風月,日夕為真山寫照,善與山水傳神。其代表作《溪山行旅途》描寫的是關中景色,畫中山峰巍然聳立、氣勢磅礴,一線飛瀑直瀉深谷。為了將自己真實的感受傳達給受眾,畫家用一種十分質樸的豆瓣皴來表現山石質感。這種皴法上粗下細,落筆重而收筆輕,形似豆瓣。使用時佈滿山頭,筆筆不留空隙,排列大小相間,聚散有致,把山林蒼鬱、渾厚的感覺表現得極其充分。單純而又樸實的技法.突出了高山巨峰的本質。

宋代畫家米芾獨創米點皴,他的山水畫最大特點就是用淡墨側筆橫點。作畫時,先用筆蘸清水潤澤出山石的大體輪廓,而後以淡墨漬染,中墨筆破出並皴出層次,再用大小錯落的稍濃橫點疊垛,適當地留出空白,筆筆可見。山的上半部用墨較濃、用筆密;山的下半部用墨較淡,用筆疏。表現山石形狀皆用橫點,沒有一根輪廓線。畫樹先用墨筆沒骨寫出樹幹、枝梢,樹葉用或濃或淡的筆墨疊垛而成,一片朦朧溼潤之狀。畫面以點代皴,依靠豐富的墨色變化,生動地表現了江南水鄉山谷隱現、林梢出沒、煙雨迷茫、雲霧飄渺的奇幻景趣。

近代畫家黃賓虹的點苔,技法純熟.絕去雕飾,顧盼生姿,虛靈飄逸。作畫時,其常用溼筆、散筆、破筆層層加點,凡點苔處,極呈蒼鬱茂樸、渾厚華滋之感。在他的畫中,有的點在輪廓線內,有的點在山石形體之外,甚至距離輪廓線較遠處。有的以點攢簇而成,如同雨點一般密集,並夾雜一些短條子皴。這些皴點結合的苔點。猶如冰雹夾雨,勢如破竹,每一個苔點都力透紙背,給人以擲地有聲、如聞鼓點之感.被點過的山石質感顯得極其厚重。因而畫面層次分明,脈絡清楚,重點突出,神采飛揚。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二、“點”的意境表達


所謂意境是指畫面中體現出來的境界與情調。在山水畫創作中,“點”的作用不僅僅是狀物,更重要的是達意。五代董源擅長描寫江南尤其是家鄉鍾陵的山水,在表現技法上.喜歡平淡自然,不作奇峭之筆,對“點”的運用極具豐富性。代表作《瀟湘圖》描寫了瀟湘二水交匯處的景色,山石多用披麻、雨點皴法,山頂多作礬頭。樹叢用墨點攢簇而成,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淺渚,山石輪廓線淡而柔,上面苔點較多,用筆圓曲柔和,用墨清潤淡雅,幹筆、溼筆、破筆交相輝映,充分表現了江南植被茂密、空氣溼潤、峰巒出沒、雲霧顯晦的自然風貌,畫面平淡天真、意境幽深。

北宋巨然的山水畫以高山大嶺、層巒疊嶂、復峰重崖為主,山頂礬頭尤為突出。林間多用卵石,樹幹勾染,樹葉用墨點簇而成。他的皴筆以大披麻和長條見多,先以淡墨溼筆勾皴,而後在山體上用焦墨破筆,錯落有致地點上一些狀如瓜子的大點。因其下筆堅定,苔點的附著力很強,由破筆造成的幹筆毛點具有蒼莽之氣。這使墨色在溼潤清淡的山體上有了濃淡、乾溼變化,畫面顯得秀潤在骨,蒼鬱華滋。

清代畫家石濤在苔點的運用上更是別具一格、不拘成法。他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皴法繁密。筆法遊動,運筆遲滯,如以老辣之筆作篆書,既蒼莽,又桀驁。畫面表現的雖是冬景,卻無蕭疏荒寒之感。皴法是披麻皴、荷葉皴、捲雲皴的糅合,灑落滿紙的苔點,信筆直戳,有的成“個”字鋪排。有的成“介”字密攢,猶如交響樂中的鼓點,或強或弱,或高或低,或急或緩,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感。畫面靈動而不雜亂,顯示出蓬勃的生機與朝氣。

"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在山水畫中,點苔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歷來被畫家所重視。明唐志契雲:“ 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此何得輕言之。” 近代畫家黃賓虹認為:“山水打點,似人物畫點睛。點非微不足道,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可見,在山水畫創作中。點苔技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它既能狀物達意,豐富畫面內涵,又能點睛傳神,突顯被襯物的神采風韻,起到強化、突出藝術形象的作用。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苔點的表現技法是在皴法形成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皴法的一種演變。從點的形態來看。有圓點、橫點、豎點、斜點、逆鋒點、馬蹄點、泥裡拔釘點、大小混點、色點等多種形式。點可以是具象的,用來表現山石、地坡、枝幹上和樹根旁的苔鮮雜草,以及峰巒上的遠樹等;它也可以是抽象的,什麼都不代表,只是作為一種符號或造型元素。“ 點” 雖然很小,但它同樣講究用筆、用墨,即使一小點也應有鋒、有腰、有筆根。有濃淡、焦渴之變化,運筆分輕重、徐疾,或如蜻蜒點水、高山墜石。或勾點結合、點中帶揉,手法靈活多變。點的組合有分合、聚散,講究自然節奏感。在具體運用中,點作為一個基本的造型元素與線、面有機結合,並形成一個整體,而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從山水畫發展過程來看,苔點的功能和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一、“點” 是皴的延伸


在山水畫技法的演變中,皴由線發展而來,苔點技法亦是皴法的一個演迸。與“點”相似的皴法有釘頭皴、雨點皴、芝麻皴、豆瓣皴、米點皴等,這些皴法是畫家深入生活、觀察自然,並在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表現了畫家的藝術追求。

如北宋畫家范寬非常重視寫生,他認為與其師古人,不如師造化:他常居山林危坐,觀察雲煙風月,日夕為真山寫照,善與山水傳神。其代表作《溪山行旅途》描寫的是關中景色,畫中山峰巍然聳立、氣勢磅礴,一線飛瀑直瀉深谷。為了將自己真實的感受傳達給受眾,畫家用一種十分質樸的豆瓣皴來表現山石質感。這種皴法上粗下細,落筆重而收筆輕,形似豆瓣。使用時佈滿山頭,筆筆不留空隙,排列大小相間,聚散有致,把山林蒼鬱、渾厚的感覺表現得極其充分。單純而又樸實的技法.突出了高山巨峰的本質。

宋代畫家米芾獨創米點皴,他的山水畫最大特點就是用淡墨側筆橫點。作畫時,先用筆蘸清水潤澤出山石的大體輪廓,而後以淡墨漬染,中墨筆破出並皴出層次,再用大小錯落的稍濃橫點疊垛,適當地留出空白,筆筆可見。山的上半部用墨較濃、用筆密;山的下半部用墨較淡,用筆疏。表現山石形狀皆用橫點,沒有一根輪廓線。畫樹先用墨筆沒骨寫出樹幹、枝梢,樹葉用或濃或淡的筆墨疊垛而成,一片朦朧溼潤之狀。畫面以點代皴,依靠豐富的墨色變化,生動地表現了江南水鄉山谷隱現、林梢出沒、煙雨迷茫、雲霧飄渺的奇幻景趣。

近代畫家黃賓虹的點苔,技法純熟.絕去雕飾,顧盼生姿,虛靈飄逸。作畫時,其常用溼筆、散筆、破筆層層加點,凡點苔處,極呈蒼鬱茂樸、渾厚華滋之感。在他的畫中,有的點在輪廓線內,有的點在山石形體之外,甚至距離輪廓線較遠處。有的以點攢簇而成,如同雨點一般密集,並夾雜一些短條子皴。這些皴點結合的苔點。猶如冰雹夾雨,勢如破竹,每一個苔點都力透紙背,給人以擲地有聲、如聞鼓點之感.被點過的山石質感顯得極其厚重。因而畫面層次分明,脈絡清楚,重點突出,神采飛揚。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二、“點”的意境表達


所謂意境是指畫面中體現出來的境界與情調。在山水畫創作中,“點”的作用不僅僅是狀物,更重要的是達意。五代董源擅長描寫江南尤其是家鄉鍾陵的山水,在表現技法上.喜歡平淡自然,不作奇峭之筆,對“點”的運用極具豐富性。代表作《瀟湘圖》描寫了瀟湘二水交匯處的景色,山石多用披麻、雨點皴法,山頂多作礬頭。樹叢用墨點攢簇而成,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淺渚,山石輪廓線淡而柔,上面苔點較多,用筆圓曲柔和,用墨清潤淡雅,幹筆、溼筆、破筆交相輝映,充分表現了江南植被茂密、空氣溼潤、峰巒出沒、雲霧顯晦的自然風貌,畫面平淡天真、意境幽深。

北宋巨然的山水畫以高山大嶺、層巒疊嶂、復峰重崖為主,山頂礬頭尤為突出。林間多用卵石,樹幹勾染,樹葉用墨點簇而成。他的皴筆以大披麻和長條見多,先以淡墨溼筆勾皴,而後在山體上用焦墨破筆,錯落有致地點上一些狀如瓜子的大點。因其下筆堅定,苔點的附著力很強,由破筆造成的幹筆毛點具有蒼莽之氣。這使墨色在溼潤清淡的山體上有了濃淡、乾溼變化,畫面顯得秀潤在骨,蒼鬱華滋。

清代畫家石濤在苔點的運用上更是別具一格、不拘成法。他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皴法繁密。筆法遊動,運筆遲滯,如以老辣之筆作篆書,既蒼莽,又桀驁。畫面表現的雖是冬景,卻無蕭疏荒寒之感。皴法是披麻皴、荷葉皴、捲雲皴的糅合,灑落滿紙的苔點,信筆直戳,有的成“個”字鋪排。有的成“介”字密攢,猶如交響樂中的鼓點,或強或弱,或高或低,或急或緩,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感。畫面靈動而不雜亂,顯示出蓬勃的生機與朝氣。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三、“點”的空間塑造


在山水畫中,點的大小、濃淡、虛實變化會產生較強的空間感。通常近處的點大,濃而實,遠處的點小,淡而虛。點在空間中還具有確定位置、隱虛顯實的作用。如需要在畫面上突出某一部分,可用較濃的點及暢快的筆墨使之凸顯,以強化物象的視覺效果。反之,如果要將某一個部分虛而隱之,可用較淡的點,以艨朧的筆墨虛而化之,通過強調筆墨的虛實對比變化而達到空間的塑造。

如元代山水畫家王蒙,以寫景稠密著稱,擅長運用濃淡不同的墨點來統籌畫面氣韻,以表現山林茂密蒼茫的氣氛。其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描繪了家鄉高峻巍峨的卞山氣勢。此圖技法豐富。山頭打點的方法多樣,有渾點、破竹點、胡椒點、破墨點等,各種筆法、墨法互用,表現出山石樹木的潤溼之感。畫面渲染不多.近處墨線濃而實,遠處墨線淡而虛,用筆繁而不亂、層次分明,充分呈現出空間的深度和廣度.成功地表現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潤華秀的景色。

"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在山水畫中,點苔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歷來被畫家所重視。明唐志契雲:“ 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此何得輕言之。” 近代畫家黃賓虹認為:“山水打點,似人物畫點睛。點非微不足道,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可見,在山水畫創作中。點苔技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它既能狀物達意,豐富畫面內涵,又能點睛傳神,突顯被襯物的神采風韻,起到強化、突出藝術形象的作用。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苔點的表現技法是在皴法形成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皴法的一種演變。從點的形態來看。有圓點、橫點、豎點、斜點、逆鋒點、馬蹄點、泥裡拔釘點、大小混點、色點等多種形式。點可以是具象的,用來表現山石、地坡、枝幹上和樹根旁的苔鮮雜草,以及峰巒上的遠樹等;它也可以是抽象的,什麼都不代表,只是作為一種符號或造型元素。“ 點” 雖然很小,但它同樣講究用筆、用墨,即使一小點也應有鋒、有腰、有筆根。有濃淡、焦渴之變化,運筆分輕重、徐疾,或如蜻蜒點水、高山墜石。或勾點結合、點中帶揉,手法靈活多變。點的組合有分合、聚散,講究自然節奏感。在具體運用中,點作為一個基本的造型元素與線、面有機結合,並形成一個整體,而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從山水畫發展過程來看,苔點的功能和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一、“點” 是皴的延伸


在山水畫技法的演變中,皴由線發展而來,苔點技法亦是皴法的一個演迸。與“點”相似的皴法有釘頭皴、雨點皴、芝麻皴、豆瓣皴、米點皴等,這些皴法是畫家深入生活、觀察自然,並在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表現了畫家的藝術追求。

如北宋畫家范寬非常重視寫生,他認為與其師古人,不如師造化:他常居山林危坐,觀察雲煙風月,日夕為真山寫照,善與山水傳神。其代表作《溪山行旅途》描寫的是關中景色,畫中山峰巍然聳立、氣勢磅礴,一線飛瀑直瀉深谷。為了將自己真實的感受傳達給受眾,畫家用一種十分質樸的豆瓣皴來表現山石質感。這種皴法上粗下細,落筆重而收筆輕,形似豆瓣。使用時佈滿山頭,筆筆不留空隙,排列大小相間,聚散有致,把山林蒼鬱、渾厚的感覺表現得極其充分。單純而又樸實的技法.突出了高山巨峰的本質。

宋代畫家米芾獨創米點皴,他的山水畫最大特點就是用淡墨側筆橫點。作畫時,先用筆蘸清水潤澤出山石的大體輪廓,而後以淡墨漬染,中墨筆破出並皴出層次,再用大小錯落的稍濃橫點疊垛,適當地留出空白,筆筆可見。山的上半部用墨較濃、用筆密;山的下半部用墨較淡,用筆疏。表現山石形狀皆用橫點,沒有一根輪廓線。畫樹先用墨筆沒骨寫出樹幹、枝梢,樹葉用或濃或淡的筆墨疊垛而成,一片朦朧溼潤之狀。畫面以點代皴,依靠豐富的墨色變化,生動地表現了江南水鄉山谷隱現、林梢出沒、煙雨迷茫、雲霧飄渺的奇幻景趣。

近代畫家黃賓虹的點苔,技法純熟.絕去雕飾,顧盼生姿,虛靈飄逸。作畫時,其常用溼筆、散筆、破筆層層加點,凡點苔處,極呈蒼鬱茂樸、渾厚華滋之感。在他的畫中,有的點在輪廓線內,有的點在山石形體之外,甚至距離輪廓線較遠處。有的以點攢簇而成,如同雨點一般密集,並夾雜一些短條子皴。這些皴點結合的苔點。猶如冰雹夾雨,勢如破竹,每一個苔點都力透紙背,給人以擲地有聲、如聞鼓點之感.被點過的山石質感顯得極其厚重。因而畫面層次分明,脈絡清楚,重點突出,神采飛揚。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二、“點”的意境表達


所謂意境是指畫面中體現出來的境界與情調。在山水畫創作中,“點”的作用不僅僅是狀物,更重要的是達意。五代董源擅長描寫江南尤其是家鄉鍾陵的山水,在表現技法上.喜歡平淡自然,不作奇峭之筆,對“點”的運用極具豐富性。代表作《瀟湘圖》描寫了瀟湘二水交匯處的景色,山石多用披麻、雨點皴法,山頂多作礬頭。樹叢用墨點攢簇而成,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淺渚,山石輪廓線淡而柔,上面苔點較多,用筆圓曲柔和,用墨清潤淡雅,幹筆、溼筆、破筆交相輝映,充分表現了江南植被茂密、空氣溼潤、峰巒出沒、雲霧顯晦的自然風貌,畫面平淡天真、意境幽深。

北宋巨然的山水畫以高山大嶺、層巒疊嶂、復峰重崖為主,山頂礬頭尤為突出。林間多用卵石,樹幹勾染,樹葉用墨點簇而成。他的皴筆以大披麻和長條見多,先以淡墨溼筆勾皴,而後在山體上用焦墨破筆,錯落有致地點上一些狀如瓜子的大點。因其下筆堅定,苔點的附著力很強,由破筆造成的幹筆毛點具有蒼莽之氣。這使墨色在溼潤清淡的山體上有了濃淡、乾溼變化,畫面顯得秀潤在骨,蒼鬱華滋。

清代畫家石濤在苔點的運用上更是別具一格、不拘成法。他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皴法繁密。筆法遊動,運筆遲滯,如以老辣之筆作篆書,既蒼莽,又桀驁。畫面表現的雖是冬景,卻無蕭疏荒寒之感。皴法是披麻皴、荷葉皴、捲雲皴的糅合,灑落滿紙的苔點,信筆直戳,有的成“個”字鋪排。有的成“介”字密攢,猶如交響樂中的鼓點,或強或弱,或高或低,或急或緩,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感。畫面靈動而不雜亂,顯示出蓬勃的生機與朝氣。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三、“點”的空間塑造


在山水畫中,點的大小、濃淡、虛實變化會產生較強的空間感。通常近處的點大,濃而實,遠處的點小,淡而虛。點在空間中還具有確定位置、隱虛顯實的作用。如需要在畫面上突出某一部分,可用較濃的點及暢快的筆墨使之凸顯,以強化物象的視覺效果。反之,如果要將某一個部分虛而隱之,可用較淡的點,以艨朧的筆墨虛而化之,通過強調筆墨的虛實對比變化而達到空間的塑造。

如元代山水畫家王蒙,以寫景稠密著稱,擅長運用濃淡不同的墨點來統籌畫面氣韻,以表現山林茂密蒼茫的氣氛。其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描繪了家鄉高峻巍峨的卞山氣勢。此圖技法豐富。山頭打點的方法多樣,有渾點、破竹點、胡椒點、破墨點等,各種筆法、墨法互用,表現出山石樹木的潤溼之感。畫面渲染不多.近處墨線濃而實,遠處墨線淡而虛,用筆繁而不亂、層次分明,充分呈現出空間的深度和廣度.成功地表現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潤華秀的景色。

畫山容易點苔難,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

四、“點”的調節、平衡作用


在山水畫創作中,點的分合聚散對佈局能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會使本來缺乏生氣的畫面煥然一新。當畫面佈局過於疏朗,以及諸物象之間筆墨關係顯得過於鬆散支離時,可用“ 點” 聚而合之,使畫面疏而不空、分中有合、氣脈相通。而當畫面構架過於緊促稠密,諸物象之間顯得過於擁擠時,可用“ 點” 分而散之、間而斷之,使其密而不擠、聚中有散、氣息暢通。正如清代華琳所說:“至若有脫節,苔可以接也;皴有遺漏,苔可以補也;合者欲其分,苔可以分也;連者欲其斷。苔可以斷也。”

其次,苔點的運用不僅可以增添畫面的情趣,而且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點在“石嘴山脊處”,可明確結構關係;點在“山顛石隙處”,可表示陰陽向背起伏;點在“山水交互處”,可加強層次變化;點在“輪廓未明處” ,可確定其前後空間關係;點在“分界凹凸處”,可醒脈絡轉折。此外,點還能渲染氣氛,加強畫面氣勢與節奏.突出重心,吸引人的注意力。

“苔點”作為畫面的構成要素,在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同的藝術家運用“ 點” 可以創作出不同的藝術作品,其語言表達形式豐富多樣。我們通過對“ 苔點” 的探索與研究.應充分認識到“點” 的審美功能和藝術價值,吸取前人的寶貴經驗,拓寬視野。勇於創新,力求創作出富有時代氣息的繪畫作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