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計量方法“龍泉碼”沿用成俗警示誠信

杉木 林業 三農 民俗 江西晨報 2017-05-17
遂川計量方法“龍泉碼”沿用成俗警示誠信遂川計量方法“龍泉碼”沿用成俗警示誠信

“不為五斗米折腰”“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秤不離砣,公不離婆”……在中國的成語和俗語中,有關計量的說法比比皆是,由此可見,計量方法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江西各地的計量方式尚無統一標準,而是存在很多極具地方特色的計量習俗,如誕生於我省遂川縣、曾在全國通用300多年的“龍泉碼”便是其中之一。

遂川森林資源豐富

自古為木材產地

遂川縣位於我省西南邊陲,是兩省八縣的交界處,境內有耕地38.2萬畝、林地369萬畝、水面5.32萬畝、村鎮道路及其他用地59.4萬畝,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

因地處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遂川全縣降水量豐富,陽光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這些優異的自然條件是其森林資源豐富的重要原因。記者從遂川縣林業局瞭解到,遂川縣森林覆蓋率達77.4%,有木本植物1300餘種,盛產杉木、毛竹等,其中紅心杉作為優質杉木用材自古享譽中外。

據擔任過當地林木採運中心經理的陳安平介紹,遂川縣林業經營歷史悠久,古時當地所產的林木沿著蜀水河經五斗江、橋頭入萬安的谷中、彭門以及泰和縣的蘇溪,集中於馬家洲(今泰和縣馬市鎮)後,再浮江而下至吉安、南昌、九江、蕪湖、南京、常州、鎮江等地銷售,每年運銷木材總量可達數十萬立方米。

衍生諸多講究

伐木前種樹以保護生態

千百年來,遂川人從事著林業經營,也因此衍生並流傳著許多獨特的習俗。陳安平感慨道:“那時,就連簡單的伐木也有許多講究,伐木前要‘拜山’,伐木過程中也有許多禁忌。”

當地人所說的“拜山”,其實就是植樹。上山伐木前,工人要集體祭拜山神,然後每個參與伐木的人都要親手種下一棵樹。“所謂靠山吃山,如果一味地砍樹而不種樹,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遂川縣文化館研究館員黃宇告訴記者,“這就是為什麼即使當地人千百年來不斷伐木,遂川依舊坐擁青山綠水的原因所在。”

“拜山”儀式後的第二天,伐木便可以開始了。據黃宇介紹,伐木也有講究,當地人認為“樹往山上倒,竹往山下倒”,如此才能順利完工。在我省民俗專家黎傳緒看來,這存在著一定的科學依據:“樹多枝,往山上的方向倒才不會誤傷人,也方便工人砍掉多餘的枝葉;竹子細長、枝節少,朝山下倒更方便運輸。”

深入靈魂的林工號子

山林裡的民俗風景線

現已年逾八旬的陳安平早已退休,但回憶起曾經的林業經營生涯,他仍舊滿腹激情:“最忘不了的是穿插在伐木過程中的林工號子,現在時常閉目遐思,總覺得記憶中林工號子的烙印刻進骨髓太深,以至於耳邊時常響起。”

陳安平告訴記者,以前條件艱苦、物質匱乏,遂川林業經營中包括砍伐、搬運等在內的所有工序幾乎都是靠工人的雙手完成的。因為勞動強度大,工人們往往通過統一的號子振奮精神、調動力量、把握節奏。如放樹時,一聲“喔喝喝”的綿延長嘯後,接著便是大樹倒地的轟隆聲;還有集材時,往往是2名工人用夾鉤鉤起木頭的一端,拖著原木走,或是4名工人用夾鉤抬著原木走,為統一步伐、協調動作,便會齊聲喊出“嗨喲嗨喲”的號子。

“我們的林工號子雖然格調簡單、節奏單一、音律不美,甚至形式有些呆板,與外面那些非常著名的勞動號子無法相比,但都是遂川林業勞動者自己的‘吶喊’,非常具有地方特色。”黃宇說。

傳統計量方法不一

引發鄰里矛盾重重

伐木工人將樹木搬運下山後,便要與木材商人進行交易。據黃宇介紹,古時沒有統一的計量方法,最簡單、最快速的木材計量方法是“估堆”,也就是交易雙方按照木材堆積的大小議定價格,但這種方法很難看準木材的大小、長短及優劣。

此外,人們還會採用“秤稱”的計量方法,即按照木材重量計價。但由於木材幹溼程度不一,比重懸殊,加之秤的計重量有限,導致交易中存在諸多不便。

還有就是採用“定尺寸、定重量、定價格”的三定計價法,按木材尺寸的大小固定其標準重量,再按標準重量計算其價格。

由於以上三種方法在交易中很不方便,成交後不是賣方吃虧便是買方上當,奸刁的木商居多,大多數時候都是林農吃虧,因而買賣雙方常常出現矛盾。加上當時從事木材經營的買方和賣方基本上都是鄰里關係,買賣雙方之間的矛盾常常演變成鄰里糾紛,所以,迫切需要一種約定俗成的計量方法來改善這種狀況。

“龍泉碼”相沿成俗

警示商人誠信經營

木材計量盼良法,天降大任於斯人。在此期間,恰逢任職南京監察御使的郭維經因母喪回鄉守孝,他家就在遂川杉木中心產區,鄰里之間、買賣雙方的矛盾最激烈。

為緩解這一狀況,郭維經與女兒郭明珠在總結前人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巧妙地將交易中通用的稱量單位應用於木材交易,把木材重量濃縮為“斤”“兩”“錢”“分”,以五尺大之杉木定為“一斤”,三尺之木定為“一兩”,一尺五寸之木定為“一錢”,八寸之木定為“一分”。因遂川縣古稱龍泉,這種計量方法遂以地名命名為“龍泉碼”。

由郭維經父女發明的“龍泉碼”計量方法通俗易懂、操作簡單,深受當地木材經營者的認可。久而久之,遂川“龍泉碼”相沿成俗,並得到大力推廣,成為全國通用的計量方法,廣為流傳了300餘年。這種計量方法不但有利於計量的準確性,更對木材商人起著警示作用,猶如一杆秤,促進了交易市場的公平,從而緩解了買賣雙方之間的矛盾。

時至今日,在遂川各行各業的商鋪中,依然常常可見一套“龍泉碼”測量工具。“它與商鋪中常備的秤、算盤等工具一樣,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不再僅僅是一種測量工具。秤提醒著商人在交易中要公平,‘龍泉碼’則警示著商人要誠信經營。”黎傳緒介紹道。

贛地傳統計量習俗繁多

頗為有趣極富寓意

在江西,像遂川“龍泉碼”一樣誕生於民間、相沿成俗、具有獨特意義的計量方法還有很多,如“胭脂尺”與“魯班仙尺”等。據於都民俗愛好者王仲雲介紹,被譽為“魯班仙尺”的“五尺”流傳於贛州地區,它用正方形的杉木拋光製作而成,用水墨標示刻度,是舊時贛州人居家旅行必備良品。

之所以要用“五尺”,正是因為它具有美好的寓意,“5的倍數加1或者2,正好可以對應小黃道‘生、老、病、死、苦’中的‘生’和‘老’,喻意著吉祥,蘊含著人們最傳統的祈福。”黎傳緒告訴記者。

王仲雲舉例告訴記者,木匠師傅給當地居民做門時,就會用“魯班仙尺”量出高度6.6尺、寬度3.6尺,這樣做出的門可以保佑家人出入平安、無病無災。過去,人們對“魯班仙尺”極為依賴,甚至在喬遷新居時,也要拿它來出擋煞鎮邪,並將其視為鎮宅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