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蒼山隱青,樹木蔥籠。昨天上午,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南山腳下的一處墓地前,一幅大紅色的橫幅格外引人矚目,上面書寫著:“18歲抗日犧牲葬皖 79載尋親英魂歸滬——向張潔亞烈士致敬!”抬頭望去,幾位特殊的祭掃者眼睛溼潤了,他們是一早坐了3個多小時的高鐵,專程從滬趕來的上海籍新四軍抗戰女兵張潔亞的親人,首次前來祭掃1940年在此犧牲的張潔亞。“姐姐啊,79年了,我把你的照片帶來了,我們終於‘相見’了……”今年已經79歲的張潔亞妹妹陳惠珍,對著張潔亞的墓碑泣不成聲,她把從上海帶來的一張張潔亞生前唯一留下的照片,放在了墓碑上。2個多月前,通過新民晚報的報道,張潔亞的親人終於找到了烈士的墓地,以及79年接力堅持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何灣鎮宋家三代人。

"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蒼山隱青,樹木蔥籠。昨天上午,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南山腳下的一處墓地前,一幅大紅色的橫幅格外引人矚目,上面書寫著:“18歲抗日犧牲葬皖 79載尋親英魂歸滬——向張潔亞烈士致敬!”抬頭望去,幾位特殊的祭掃者眼睛溼潤了,他們是一早坐了3個多小時的高鐵,專程從滬趕來的上海籍新四軍抗戰女兵張潔亞的親人,首次前來祭掃1940年在此犧牲的張潔亞。“姐姐啊,79年了,我把你的照片帶來了,我們終於‘相見’了……”今年已經79歲的張潔亞妹妹陳惠珍,對著張潔亞的墓碑泣不成聲,她把從上海帶來的一張張潔亞生前唯一留下的照片,放在了墓碑上。2個多月前,通過新民晚報的報道,張潔亞的親人終於找到了烈士的墓地,以及79年接力堅持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何灣鎮宋家三代人。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的家屬79年後首次來祭奠。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下同)

墓碑上,還“戴”上了一頂由福壽園新四軍廣場敬獻的灰藍色新四軍軍帽,令張潔亞彷彿“迴歸”新四軍隊伍,英姿颯爽地站在了大家的眼前。而她的親人們把一杯杯家鄉的泥土和大米,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墓碑前,又讓張潔亞彷彿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親人們的身邊。“姐姐15歲就參加革命,去了在安徽的新四軍部隊。”陳惠珍的喃喃自語,把在場所有人的思緒,引向了那個烽火年代,那個槍林彈雨的抗日戰場……

三個弟弟曾到繁昌尋姐

1922年4月出生於上海的張潔亞,原籍嘉定西王家宅(現普陀區長征鎮)。1937年,做過紡織女工的她,毅然投身革命隊伍,輾轉浙江、安徽,最終來到皖南新四軍部隊,成為一名抗戰女兵,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張潔亞調任繁昌地區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軍需處出納員。4月26日前後,在日偽的一次掃蕩襲擊中,因身帶很多錢幣和賬冊,行動不便,張潔亞中彈受傷,她不顧一切地把軍餉和各種財務賬冊等,隱藏到草叢深處。為了不使敵人發現,她又忍著痛,爬到另一個地方。由於流血過多,張潔亞最後不幸殉職。而她保存的軍餉、賬冊,完整無缺地回到了新四軍手中。

1952年3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政治部給張潔亞頒發了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但由於種種原因,張潔亞烈士的遺骸一直下落不明,她的親人幾十年來尋找她墓地的努力也始終沒有結果。今年4月,當地退伍軍人、志願者胡食萬得知何灣鎮村民宋家三代接力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故事,深受感動。他同時瞭解到,第三代守墓人宋峰其夫婦、宋玉梅夫婦希望能夠找到烈士的家人。 胡食萬主動表示,由他來完成這項艱鉅任務。

"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蒼山隱青,樹木蔥籠。昨天上午,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南山腳下的一處墓地前,一幅大紅色的橫幅格外引人矚目,上面書寫著:“18歲抗日犧牲葬皖 79載尋親英魂歸滬——向張潔亞烈士致敬!”抬頭望去,幾位特殊的祭掃者眼睛溼潤了,他們是一早坐了3個多小時的高鐵,專程從滬趕來的上海籍新四軍抗戰女兵張潔亞的親人,首次前來祭掃1940年在此犧牲的張潔亞。“姐姐啊,79年了,我把你的照片帶來了,我們終於‘相見’了……”今年已經79歲的張潔亞妹妹陳惠珍,對著張潔亞的墓碑泣不成聲,她把從上海帶來的一張張潔亞生前唯一留下的照片,放在了墓碑上。2個多月前,通過新民晚報的報道,張潔亞的親人終於找到了烈士的墓地,以及79年接力堅持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何灣鎮宋家三代人。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的家屬79年後首次來祭奠。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下同)

墓碑上,還“戴”上了一頂由福壽園新四軍廣場敬獻的灰藍色新四軍軍帽,令張潔亞彷彿“迴歸”新四軍隊伍,英姿颯爽地站在了大家的眼前。而她的親人們把一杯杯家鄉的泥土和大米,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墓碑前,又讓張潔亞彷彿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親人們的身邊。“姐姐15歲就參加革命,去了在安徽的新四軍部隊。”陳惠珍的喃喃自語,把在場所有人的思緒,引向了那個烽火年代,那個槍林彈雨的抗日戰場……

三個弟弟曾到繁昌尋姐

1922年4月出生於上海的張潔亞,原籍嘉定西王家宅(現普陀區長征鎮)。1937年,做過紡織女工的她,毅然投身革命隊伍,輾轉浙江、安徽,最終來到皖南新四軍部隊,成為一名抗戰女兵,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張潔亞調任繁昌地區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軍需處出納員。4月26日前後,在日偽的一次掃蕩襲擊中,因身帶很多錢幣和賬冊,行動不便,張潔亞中彈受傷,她不顧一切地把軍餉和各種財務賬冊等,隱藏到草叢深處。為了不使敵人發現,她又忍著痛,爬到另一個地方。由於流血過多,張潔亞最後不幸殉職。而她保存的軍餉、賬冊,完整無缺地回到了新四軍手中。

1952年3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政治部給張潔亞頒發了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但由於種種原因,張潔亞烈士的遺骸一直下落不明,她的親人幾十年來尋找她墓地的努力也始終沒有結果。今年4月,當地退伍軍人、志願者胡食萬得知何灣鎮村民宋家三代接力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故事,深受感動。他同時瞭解到,第三代守墓人宋峰其夫婦、宋玉梅夫婦希望能夠找到烈士的家人。 胡食萬主動表示,由他來完成這項艱鉅任務。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親屬向79年悉心守衛姐姐墓的宋家兄妹送上錦旗。

不過,幾經周折,胡食萬並未如願以償。直到他找到新民晚報記者,事情才有了決定性轉機。5月17日,新民晚報刊登了《皖南宋家三代接力79年守護新四軍女兵張潔亞之墓 惟願找到這位滬籍烈士的家人》的報道後,當天下午,原長征鄉黨委書記張四榮和張潔亞烈士的親人都看到了報紙,“多年尋親的願望實現了,我們都非常激動。特別要感謝新民晚報和志願者胡食萬。”張潔亞的侄孫女陳姍姍對記者說,他們把這個消息告訴張潔亞在臺灣的一個弟弟的家人後,弟弟的家人也非常高興,特地去父親的墓地報告,以示告慰。“姑奶奶的這個弟弟在世時,也多方尋找姐姐的墓地。他和另外兩個弟弟都到過繁昌一帶尋找,就是沒能找到,他們帶著遺憾,先後離開了人世。這次如果不是晚報的報道,我們可能還要尋找下去。”陳姍姍表示。

家鄉泥土、大米表達思念

“張潔亞的墓地找到後,我們再也等不及了,恨不得馬不停蹄就趕到安徽去看望她。”張潔亞的親人們心情迫切。這一天還是等來了。

經辦理相關手續後,在普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和長征鎮的關心支持下,昨天一早,張潔亞的妹妹陳惠珍、侄女範玉瑛和兩個侄子陳錫榮、陳海泉,以及侄孫女陳姍姍等一行5人,乘坐凌晨5時48分從上海站發車的高鐵,直奔南陵。南陵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的領導,早早地在繁昌西站迎接烈士親人。下車後,烈士親人們沿著當年張潔亞從繁昌前往何家灣的路線行進,一路“重溫”烈士曾經走過的抗戰征途。

上午10時40分許,豔陽高照,烈士親人們頂著高溫烈日,來到了何灣鎮南山腳下,邁步山間土路,宋家屋後有個小山坡,山間小路向上蜿蜒,就到了宋家的墳山,烈士的墓碑端立在老墳中間。拾級而上,一眼看到張潔亞烈士的墓地、墓碑,陳惠珍急步向前,一瞬間淚流滿面:“姐姐啊,我們終於找到你了,我們來看你了……“邊說邊撫摸墓碑,還拿出一張張潔亞烈士的照片,小心地放在墓碑上。張潔亞的侄子陳錫榮拿出一塊沾水的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著墓碑。

"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蒼山隱青,樹木蔥籠。昨天上午,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南山腳下的一處墓地前,一幅大紅色的橫幅格外引人矚目,上面書寫著:“18歲抗日犧牲葬皖 79載尋親英魂歸滬——向張潔亞烈士致敬!”抬頭望去,幾位特殊的祭掃者眼睛溼潤了,他們是一早坐了3個多小時的高鐵,專程從滬趕來的上海籍新四軍抗戰女兵張潔亞的親人,首次前來祭掃1940年在此犧牲的張潔亞。“姐姐啊,79年了,我把你的照片帶來了,我們終於‘相見’了……”今年已經79歲的張潔亞妹妹陳惠珍,對著張潔亞的墓碑泣不成聲,她把從上海帶來的一張張潔亞生前唯一留下的照片,放在了墓碑上。2個多月前,通過新民晚報的報道,張潔亞的親人終於找到了烈士的墓地,以及79年接力堅持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何灣鎮宋家三代人。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的家屬79年後首次來祭奠。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下同)

墓碑上,還“戴”上了一頂由福壽園新四軍廣場敬獻的灰藍色新四軍軍帽,令張潔亞彷彿“迴歸”新四軍隊伍,英姿颯爽地站在了大家的眼前。而她的親人們把一杯杯家鄉的泥土和大米,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墓碑前,又讓張潔亞彷彿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親人們的身邊。“姐姐15歲就參加革命,去了在安徽的新四軍部隊。”陳惠珍的喃喃自語,把在場所有人的思緒,引向了那個烽火年代,那個槍林彈雨的抗日戰場……

三個弟弟曾到繁昌尋姐

1922年4月出生於上海的張潔亞,原籍嘉定西王家宅(現普陀區長征鎮)。1937年,做過紡織女工的她,毅然投身革命隊伍,輾轉浙江、安徽,最終來到皖南新四軍部隊,成為一名抗戰女兵,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張潔亞調任繁昌地區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軍需處出納員。4月26日前後,在日偽的一次掃蕩襲擊中,因身帶很多錢幣和賬冊,行動不便,張潔亞中彈受傷,她不顧一切地把軍餉和各種財務賬冊等,隱藏到草叢深處。為了不使敵人發現,她又忍著痛,爬到另一個地方。由於流血過多,張潔亞最後不幸殉職。而她保存的軍餉、賬冊,完整無缺地回到了新四軍手中。

1952年3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政治部給張潔亞頒發了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但由於種種原因,張潔亞烈士的遺骸一直下落不明,她的親人幾十年來尋找她墓地的努力也始終沒有結果。今年4月,當地退伍軍人、志願者胡食萬得知何灣鎮村民宋家三代接力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故事,深受感動。他同時瞭解到,第三代守墓人宋峰其夫婦、宋玉梅夫婦希望能夠找到烈士的家人。 胡食萬主動表示,由他來完成這項艱鉅任務。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親屬向79年悉心守衛姐姐墓的宋家兄妹送上錦旗。

不過,幾經周折,胡食萬並未如願以償。直到他找到新民晚報記者,事情才有了決定性轉機。5月17日,新民晚報刊登了《皖南宋家三代接力79年守護新四軍女兵張潔亞之墓 惟願找到這位滬籍烈士的家人》的報道後,當天下午,原長征鄉黨委書記張四榮和張潔亞烈士的親人都看到了報紙,“多年尋親的願望實現了,我們都非常激動。特別要感謝新民晚報和志願者胡食萬。”張潔亞的侄孫女陳姍姍對記者說,他們把這個消息告訴張潔亞在臺灣的一個弟弟的家人後,弟弟的家人也非常高興,特地去父親的墓地報告,以示告慰。“姑奶奶的這個弟弟在世時,也多方尋找姐姐的墓地。他和另外兩個弟弟都到過繁昌一帶尋找,就是沒能找到,他們帶著遺憾,先後離開了人世。這次如果不是晚報的報道,我們可能還要尋找下去。”陳姍姍表示。

家鄉泥土、大米表達思念

“張潔亞的墓地找到後,我們再也等不及了,恨不得馬不停蹄就趕到安徽去看望她。”張潔亞的親人們心情迫切。這一天還是等來了。

經辦理相關手續後,在普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和長征鎮的關心支持下,昨天一早,張潔亞的妹妹陳惠珍、侄女範玉瑛和兩個侄子陳錫榮、陳海泉,以及侄孫女陳姍姍等一行5人,乘坐凌晨5時48分從上海站發車的高鐵,直奔南陵。南陵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的領導,早早地在繁昌西站迎接烈士親人。下車後,烈士親人們沿著當年張潔亞從繁昌前往何家灣的路線行進,一路“重溫”烈士曾經走過的抗戰征途。

上午10時40分許,豔陽高照,烈士親人們頂著高溫烈日,來到了何灣鎮南山腳下,邁步山間土路,宋家屋後有個小山坡,山間小路向上蜿蜒,就到了宋家的墳山,烈士的墓碑端立在老墳中間。拾級而上,一眼看到張潔亞烈士的墓地、墓碑,陳惠珍急步向前,一瞬間淚流滿面:“姐姐啊,我們終於找到你了,我們來看你了……“邊說邊撫摸墓碑,還拿出一張張潔亞烈士的照片,小心地放在墓碑上。張潔亞的侄子陳錫榮拿出一塊沾水的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著墓碑。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的侄子侄女向守墓人宋家兄妹下跪感恩。

當見到宋家第三代護墓人宋玉梅時,張潔亞的侄子陳錫榮和侄女範玉瑛情不自禁地跪下身子,向宋家人的默默守護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你們的前輩,當年冒著全家可能被敵人抓捕、殺害的危險,收葬張潔亞烈士的遺骸,並且守護至今,你們多年來為張潔亞烈士所做的一切,你們的恩情,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宋玉梅將兩人一一扶起,擺擺手說:“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烈士為了國家的解放事業,都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我們做這點小事,算不了啥!”

家鄉的鮮花、泥土、大米,上海的水果、糕點,還有大白兔奶糖等,烈士親人都帶來了,堆放在墓碑前,向張潔亞表達著無盡的思念和緬懷之情。

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

祭掃結束後,張潔亞烈士的親人們又專程登門拜訪了守墓人宋峰其家,並向宋家贈送了一面在上海就做好了的錦旗:“三代守墓八十載,烈士英靈歸故里”。向志願者胡食萬贈送的錦旗上,寫著“為烈士尋找親人,為時代鑄就軍魂”。兩面錦旗的字裡行間,透著滿滿的感動與謝意。福壽園新四軍廣場也向宋家贈送了一枚新四軍臂章。

為了紀念在1940年抗擊日軍的何家灣戰鬥中的英烈和官兵,張潔亞烈士的親人們還瞻仰了何家灣戰鬥紀念碑,獻上花圈。

"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蒼山隱青,樹木蔥籠。昨天上午,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南山腳下的一處墓地前,一幅大紅色的橫幅格外引人矚目,上面書寫著:“18歲抗日犧牲葬皖 79載尋親英魂歸滬——向張潔亞烈士致敬!”抬頭望去,幾位特殊的祭掃者眼睛溼潤了,他們是一早坐了3個多小時的高鐵,專程從滬趕來的上海籍新四軍抗戰女兵張潔亞的親人,首次前來祭掃1940年在此犧牲的張潔亞。“姐姐啊,79年了,我把你的照片帶來了,我們終於‘相見’了……”今年已經79歲的張潔亞妹妹陳惠珍,對著張潔亞的墓碑泣不成聲,她把從上海帶來的一張張潔亞生前唯一留下的照片,放在了墓碑上。2個多月前,通過新民晚報的報道,張潔亞的親人終於找到了烈士的墓地,以及79年接力堅持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何灣鎮宋家三代人。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的家屬79年後首次來祭奠。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下同)

墓碑上,還“戴”上了一頂由福壽園新四軍廣場敬獻的灰藍色新四軍軍帽,令張潔亞彷彿“迴歸”新四軍隊伍,英姿颯爽地站在了大家的眼前。而她的親人們把一杯杯家鄉的泥土和大米,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墓碑前,又讓張潔亞彷彿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親人們的身邊。“姐姐15歲就參加革命,去了在安徽的新四軍部隊。”陳惠珍的喃喃自語,把在場所有人的思緒,引向了那個烽火年代,那個槍林彈雨的抗日戰場……

三個弟弟曾到繁昌尋姐

1922年4月出生於上海的張潔亞,原籍嘉定西王家宅(現普陀區長征鎮)。1937年,做過紡織女工的她,毅然投身革命隊伍,輾轉浙江、安徽,最終來到皖南新四軍部隊,成為一名抗戰女兵,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張潔亞調任繁昌地區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軍需處出納員。4月26日前後,在日偽的一次掃蕩襲擊中,因身帶很多錢幣和賬冊,行動不便,張潔亞中彈受傷,她不顧一切地把軍餉和各種財務賬冊等,隱藏到草叢深處。為了不使敵人發現,她又忍著痛,爬到另一個地方。由於流血過多,張潔亞最後不幸殉職。而她保存的軍餉、賬冊,完整無缺地回到了新四軍手中。

1952年3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政治部給張潔亞頒發了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但由於種種原因,張潔亞烈士的遺骸一直下落不明,她的親人幾十年來尋找她墓地的努力也始終沒有結果。今年4月,當地退伍軍人、志願者胡食萬得知何灣鎮村民宋家三代接力為張潔亞烈士守墓的故事,深受感動。他同時瞭解到,第三代守墓人宋峰其夫婦、宋玉梅夫婦希望能夠找到烈士的家人。 胡食萬主動表示,由他來完成這項艱鉅任務。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親屬向79年悉心守衛姐姐墓的宋家兄妹送上錦旗。

不過,幾經周折,胡食萬並未如願以償。直到他找到新民晚報記者,事情才有了決定性轉機。5月17日,新民晚報刊登了《皖南宋家三代接力79年守護新四軍女兵張潔亞之墓 惟願找到這位滬籍烈士的家人》的報道後,當天下午,原長征鄉黨委書記張四榮和張潔亞烈士的親人都看到了報紙,“多年尋親的願望實現了,我們都非常激動。特別要感謝新民晚報和志願者胡食萬。”張潔亞的侄孫女陳姍姍對記者說,他們把這個消息告訴張潔亞在臺灣的一個弟弟的家人後,弟弟的家人也非常高興,特地去父親的墓地報告,以示告慰。“姑奶奶的這個弟弟在世時,也多方尋找姐姐的墓地。他和另外兩個弟弟都到過繁昌一帶尋找,就是沒能找到,他們帶著遺憾,先後離開了人世。這次如果不是晚報的報道,我們可能還要尋找下去。”陳姍姍表示。

家鄉泥土、大米表達思念

“張潔亞的墓地找到後,我們再也等不及了,恨不得馬不停蹄就趕到安徽去看望她。”張潔亞的親人們心情迫切。這一天還是等來了。

經辦理相關手續後,在普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和長征鎮的關心支持下,昨天一早,張潔亞的妹妹陳惠珍、侄女範玉瑛和兩個侄子陳錫榮、陳海泉,以及侄孫女陳姍姍等一行5人,乘坐凌晨5時48分從上海站發車的高鐵,直奔南陵。南陵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的領導,早早地在繁昌西站迎接烈士親人。下車後,烈士親人們沿著當年張潔亞從繁昌前往何家灣的路線行進,一路“重溫”烈士曾經走過的抗戰征途。

上午10時40分許,豔陽高照,烈士親人們頂著高溫烈日,來到了何灣鎮南山腳下,邁步山間土路,宋家屋後有個小山坡,山間小路向上蜿蜒,就到了宋家的墳山,烈士的墓碑端立在老墳中間。拾級而上,一眼看到張潔亞烈士的墓地、墓碑,陳惠珍急步向前,一瞬間淚流滿面:“姐姐啊,我們終於找到你了,我們來看你了……“邊說邊撫摸墓碑,還拿出一張張潔亞烈士的照片,小心地放在墓碑上。張潔亞的侄子陳錫榮拿出一塊沾水的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著墓碑。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的侄子侄女向守墓人宋家兄妹下跪感恩。

當見到宋家第三代護墓人宋玉梅時,張潔亞的侄子陳錫榮和侄女範玉瑛情不自禁地跪下身子,向宋家人的默默守護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你們的前輩,當年冒著全家可能被敵人抓捕、殺害的危險,收葬張潔亞烈士的遺骸,並且守護至今,你們多年來為張潔亞烈士所做的一切,你們的恩情,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宋玉梅將兩人一一扶起,擺擺手說:“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烈士為了國家的解放事業,都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我們做這點小事,算不了啥!”

家鄉的鮮花、泥土、大米,上海的水果、糕點,還有大白兔奶糖等,烈士親人都帶來了,堆放在墓碑前,向張潔亞表達著無盡的思念和緬懷之情。

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

祭掃結束後,張潔亞烈士的親人們又專程登門拜訪了守墓人宋峰其家,並向宋家贈送了一面在上海就做好了的錦旗:“三代守墓八十載,烈士英靈歸故里”。向志願者胡食萬贈送的錦旗上,寫著“為烈士尋找親人,為時代鑄就軍魂”。兩面錦旗的字裡行間,透著滿滿的感動與謝意。福壽園新四軍廣場也向宋家贈送了一枚新四軍臂章。

為了紀念在1940年抗擊日軍的何家灣戰鬥中的英烈和官兵,張潔亞烈士的親人們還瞻仰了何家灣戰鬥紀念碑,獻上花圈。

烈士後人遠赴安徽祭掃“南山墓地”,上海18歲抗戰女兵79年後終與親人“相見”

圖說:張潔亞烈士親屬向何家灣戰鬥紀念碑鞠躬。

在參觀美麗鄉村建設成就後,大家都稱讚新農村的新面貌,“烈士用生命換來新中國,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如果看到這些,他們的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的。”陳惠珍老人在隨後舉行的座談會上,道出了親人們的心聲。

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江躍中 安徽南陵今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