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第一|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都在華山醫院!'

""上海的第一|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都在華山醫院!

圖說:謝毅教授和小高合照

1996年,一名26歲的上海年輕人與一位11歲的杭州小患者配型成功。同年8月,在中國第一家紅十字醫院——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施行了我國第一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術。20多年來,累計已有265萬人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實現捐獻8000餘例。

"上海的第一|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都在華山醫院!

圖說:謝毅教授和小高合照

1996年,一名26歲的上海年輕人與一位11歲的杭州小患者配型成功。同年8月,在中國第一家紅十字醫院——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施行了我國第一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術。20多年來,累計已有265萬人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實現捐獻8000餘例。

上海的第一|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都在華山醫院!

圖說:醫院現在的設備

26歲上海人救11歲男生

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是通過體外循環的方式採集供者血液裡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給患者以挽救其生命。華山醫院是中國骨髓移植南方片牽頭單位,血液科李佩副主任醫師在臨床工作20多年來,經手了數百例造血幹細胞採集工作,在這血脈相連的故事背後,是她和同事默默守護著捐獻者的健康、澆灌著珍貴的“生命種子”。

1992年3月,“中華骨髓庫”籌建,上海在國內首批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宣傳徵募工作。1996年,11歲的小高患上了白血病,跑遍各大醫院,無計可施,父母帶著他來到上海,尋求“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最難的是找到匹配的造血幹細胞,而在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群中,只有萬分之一的配對成功率。小高十分幸運,在中華骨髓庫報名登記的1000多份志願者資料中,發現了一個人類白細胞抗原全相合的人!

1996年8月,小高幸運地接受了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時任華山醫院副院長、血液科主任的謝毅教授完成。那時,李佩還是一名剛來血液科工作的年輕姑娘,參與了採集、檢測、移植的全過程,十分有感觸。她說,此前採用的是骨髓移植,要在供髓者的髂骨上多點打洞抽取骨髓液。華山醫院採用更為先進的方法,即從捐獻者的外周血中直接分離所需的“母”細胞,輸入患者體內。

小高移植後康復,後來還考上大學,找到工作。

"上海的第一|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都在華山醫院!

圖說:謝毅教授和小高合照

1996年,一名26歲的上海年輕人與一位11歲的杭州小患者配型成功。同年8月,在中國第一家紅十字醫院——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施行了我國第一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術。20多年來,累計已有265萬人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實現捐獻8000餘例。

上海的第一|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都在華山醫院!

圖說:醫院現在的設備

26歲上海人救11歲男生

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是通過體外循環的方式採集供者血液裡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給患者以挽救其生命。華山醫院是中國骨髓移植南方片牽頭單位,血液科李佩副主任醫師在臨床工作20多年來,經手了數百例造血幹細胞採集工作,在這血脈相連的故事背後,是她和同事默默守護著捐獻者的健康、澆灌著珍貴的“生命種子”。

1992年3月,“中華骨髓庫”籌建,上海在國內首批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宣傳徵募工作。1996年,11歲的小高患上了白血病,跑遍各大醫院,無計可施,父母帶著他來到上海,尋求“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最難的是找到匹配的造血幹細胞,而在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群中,只有萬分之一的配對成功率。小高十分幸運,在中華骨髓庫報名登記的1000多份志願者資料中,發現了一個人類白細胞抗原全相合的人!

1996年8月,小高幸運地接受了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時任華山醫院副院長、血液科主任的謝毅教授完成。那時,李佩還是一名剛來血液科工作的年輕姑娘,參與了採集、檢測、移植的全過程,十分有感觸。她說,此前採用的是骨髓移植,要在供髓者的髂骨上多點打洞抽取骨髓液。華山醫院採用更為先進的方法,即從捐獻者的外周血中直接分離所需的“母”細胞,輸入患者體內。

小高移植後康復,後來還考上大學,找到工作。

上海的第一|我國首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移植,都在華山醫院!

圖說:李佩醫生(右)在工作中

採集工作的“幕後英雄”

這些年,李佩見證了數百位志願者實現救人的願望,也見證了上海市紅十字造血幹細胞捐贈事業的發展歷程。從志願者同意捐獻的那一刻起,李佩就要全程跟進。早年,她帶著志願者做檢查。“醫院還沒有建立體檢中心,所有的檢查分散在各科室、各樓層。一圈兜下來,少說也要半天。”李佩回憶道。

結果出來後,李佩負責審核,簡單的“通過”二字,包含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要為等待移植的患者負責,也要為奉獻愛心的供者負責,絕對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此後,她把供者收進病房,打3-5天的動員劑,為供者介紹採集流程、注意事項等,最後完成採集。另一頭,等候的患者清髓待捐。

在病房裡,她對待志願者如親人,確保沒有一個提問被冷落,沒有一聲呼喚被忽略。李佩說,比起技術層面的工作,解釋和交流是她更主要的任務。“幾乎所有人都是首次捐獻,難免緊張不安,我們要安撫他,同時也在流程和服務上,盡最大可能的讓供者們感到安心。”

上海目前有兩家定點醫院採集造血幹細胞,華山和市一。有時在市一醫院發生捐獻者動搖或者家屬阻礙,李佩也會作為“加油團”成員趕過去,幫助做好解釋工作。有一次,一名在上海讀書的女大學生完成高配,完成動員即將開始採集時,病房裡衝進了一大群家屬,堅決不同意捐獻。不管李佩怎麼解釋、勸說,就是沒用。在捐獻全程,捐獻者有權在任一步“叫停”,但是在病人已清髓送入移植倉時“叫停”,李佩還是感到了無奈和失落。最終,病人沒有等到最合適的“生命種子”,只能採用了備選方案移植。“能實現高配猶如中彩票,可以救人一命,又對身體無害,我們也希望促成捐獻。”

這些年,李佩最大的感觸就是,越來越多人慢慢消除了誤解,採集也已成為常態化工作。現在,爽快同意捐獻的志願者佔據多數,家人從顧慮到支持,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

上海創造多個“全國第一”

20多年來,在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征途上,申城一直走在全國的最前列。1999年,全國首家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組織——志願者俱樂部在滬成立;2001年,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唐錚實現了向外省市提供造血幹細胞的“第一例”;2005年2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學生(現為華山醫院超聲醫學科醫生)陳莉成為迄今為止年齡最小的捐獻者,當時年僅18歲。實際上,從陳莉開始,已經有5位華山醫院醫務人員成功捐獻了造血幹細胞;2006年至今,485位華山人的標本在華山醫院集體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還有很多年輕的華山人在大學期間就已入庫了。

2015年,申城又創新開展了造血幹細胞捐獻微信入庫報名工作,通過微信報名獲取口腔拭子採集樣本,免去了抽血和路途奔波,為全國開展非血液採集入庫的工作先行先試。同時,保護患者和捐獻者的救助體系也越來越完善。2010年,上海制定 《上海市紅十字會救助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實施方案》,有效地緩解了患者 (家庭)的經濟負擔,進一步體現紅十字人道、博愛的精神。上海還建立造血幹細胞跨國轉運綠色通道,簡化了涉外捐獻移植進程,從而為造血幹細胞高效、快捷跨國轉運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上海累計在庫志願者超過16萬人,實現了444例捐獻,向德國、美國、意大利、韓國、日本以及香港、臺灣地區捐獻20例。捐獻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是上海這座有溫度的城市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奉獻者。“造血幹細胞捐獻無損健康,希望18-45歲健康青年共同參與捐獻工作。”工作生活中,李佩總是這樣告訴親朋好友和患者。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