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稜縣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建設美麗繁榮和諧丹稜

三農 種植業 環境保護 畜牧業 眉山網 2017-06-24

“三長制”謀求綠色發展“最大公約數”

特約通訊員 楊瑤 眉山網記者 李勇軍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綠色正在裝點丹稜人的新夢想。丹稜縣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按照“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的新要求,全域實施點長治氣、河長治水、田長治土,掀起了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的“三大戰役”,謀求丹稜人民綠色發展“最大公約數”。

點長治氣 天更藍

“以前燒水煤氣,氣味刺鼻嗆人,現在改燒天然氣,完全沒有味道。”6月6日,丹稜縣恆發陶瓷“煤改氣”生產線點火試生產,生產車間沒有異味、乾淨規範,返聘工人胡永安對目前的工作環境很滿意。

過去,因為工作環境差,丹稜縣瓷磚企業常鬧“用工荒”。現在,“煤改氣”破解汙染難題,工人們爭先恐後返崗,4個人競爭1個崗位。恆發陶瓷負責人吳棟樑坦言:“雖然‘煤改氣’1條生產線投資了1200萬元,但產量大、產品質量高、用工成本低,經濟效益將提高25%以上。”

據悉,丹稜縣抓住大氣汙染源頭的“牛鼻子”,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點長制”,通過獎勵補助、金融服務等政策支持,按照三級點長制進行網格化監管,率先在陶瓷建材企業全面實施“煤改氣”清潔能源替代工程,併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打造以“煤改氣”為主的“全域清潔能源替代示範縣”,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目前,丹稜縣第一批“煤改氣”轉型升級企業9家,改造16條生產線,已有13條生產線投產,6月底完成第一批改造。今年12月底前,該縣第二批將改造生產線37條,總投資1.66億元,實現全部陶瓷建材企業“煤改氣”,將從汙染源頭為環境保護減負,讓“丹稜藍”成為常態。

河長治水 水更清

炎炎夏日,“不知火”果樹枝頭掛滿了拇指大小的“綠瑪瑙”,丹稜縣石河村1組村民董仁國正在從思蒙河抽水灌溉“不知火”果園。董仁國說,以前因為畜禽糞便汙染,不能直接抽河水灌溉果園。現在水清見底,生產種植更方便。

石河村1組處於思蒙河丹稜段下游,上游汙染,下游受災。以前,該縣邊汙染邊治理,下大力氣也難見長效,不僅降低了群眾信任,也破壞了政府形象。半年前,該村黨支部書記倪紅有了新稱呼:網格河長。他說:“這半年的治理,村民不僅看到了成效,更感受到了決心。”

丹稜縣各級相關幹部有了新“身份”:河長。該縣通過建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河長制,對縣域內思蒙河、安溪河、金牛河實行縣級河長管護,通過河長負責、一河一策、綜合施策、多方共治,解決了跨部門、跨領域、跨流域地治理癥結。該縣以水環境生態補償考核壓實責任,做到以塊為主、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初步形成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的分級治理體系。

“河長制”如何實現“河長治”?該縣黨政主要領導“掛帥出征”擔任河長,通過摸清家底,查找生活汙水、畜禽養殖、工業汙染和農業面源汙染四大類汙染源,製作“作戰圖”。目前,該縣通過聯合執法,開展畜禽汙染治理,已關閉禁養區養殖場115戶;設立河長制工作公示牌20個,河道清淤99.7公里,縣域河流基本實現河暢、水清。

田長治土 地更綠

“養樹必先養根,養根貴在土質。”這是丹稜縣2017年“不知火果王”黃國全總結的種植經驗。他說:“有機肥不僅能增加土壤肥力,更能保水保肥,好肥才能出好果。”

在丹稜縣,果農為了種出優質“不知火”,已形成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共識。據該縣農業局桔橙專家袁興亮介紹,丹稜縣農業種植面積33.2萬畝,其中69%約23萬畝種植果樹。有機肥替代化肥,不僅發展空間大,而且能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據悉,該縣經過多年摸索,將畜禽養殖廢棄物、秸稈等農業固體廢棄物轉化為養分投入,把柑橘生產、畜牧養殖、沼氣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展循環農業。2016年,全縣推廣有機肥種植面積15萬畝,施用有機肥22萬噸,土壤、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實現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一箭雙鵰”的實效。

循環農業破解了農業面源汙染防治難題,畜禽養殖糞便變廢為寶,化肥用量大幅減少,丹稜縣已積極申報2017年柑橘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據農業專家測算,經過三年增施有機肥、綠肥種植等綜合治理措施,該縣柑橘年均節本增收達到4億元,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764元。

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丹稜縣防患於未然,將全域實施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田長制”,縣、鄉、村各級田長各司其職,針對土地肥力、灌溉排水、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優化設計,為土壤汙染防治保駕護航,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生態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