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林—田間地頭的扶貧使者

三農 農業 種植業 黑木耳 呼倫貝爾新聞 2017-06-08
趙清林—田間地頭的扶貧使者

“他給河南村帶來了希望,他是俺們的好村長……”在阿榮旗興安鎮河南村,說起趙清林來,全村的人都湊過來豎起大拇指,稱讚不絕。是什麼樣的好村長,這樣深得民心?他又具體做了些什麼?

“精神貧困” 亟待改變

河南村位於興安鎮西部20公里處,全村總面積21平方公里,轄 6 個村民小組,共有 544 戶1382人,2016年初有貧困戶54戶106人。有耕地2.37萬畝,由於地處偏僻,交通條件差,村民文化程度低,全村以種植、綜合養殖為主,經濟收入單一。

面對這樣的工作條件,趙清林從根源找起,遍訪貧困戶,根據每個家庭的情況制定幫扶計劃,村委會、老鄉家、田間地頭處處留下了他的身影。

2016年6月,趙清林遇到了這樣一位“精神上的貧困戶”。為了幫助他脫貧,村裡安排他當村裡的保潔員,可是他堅持了不到一個星期,就放棄了。“我才不吃這個苦,我也丟不起這個人”,當趙清林問他為什麼不肯堅持時,得到了這樣的回答。

趙清林說:“送錢送物確實讓困難家庭感受到了溫暖,但僅靠這些卻無法徹底幫他們改變現狀,幫他們走出困境。”外力必須通過內力才能起作用。如果貧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外力再強,可持續脫貧也是一句空話。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貧,貧困人口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精神貧困”是扶貧攻堅的最大敵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就不可能如期實現。

面對這種情況,趙清林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廣泛深入宣傳精準扶貧工作的相關政策。 針對廣大貧困群眾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和白天忙農活的實際情況,趙清林放棄週末休息時間,帶領村組幹部們入戶走訪調查,一對一宣傳精準扶貧政策,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

黨建引領,項目扶貧

通過深入調研思考,趙清林認為,只有調動一切資源,大力開展產業扶貧,才能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促進貧困人口參與產業發展,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提升收入水平。為此,趙清林全身心撲在工作上,根據村民的想法和需求,結合村情實際,積極探索脫貧辦法,跑項目、招客商、引資金……嘗試著能夠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各種路子。趙清林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在扶貧攻堅中的引領作用,在趙清林的帶領下,與8名黨員精心策劃了黑木耳種植,發動10多戶群眾一起參與,黑木耳種植不負眾望,增收8萬餘元,每人4500元。趙清林說:“村內貧困戶,身體好的就讓他們去木耳基地工作,讓他們有事做,有錢掙,也都從根本上脫貧了。”

加強新農村建設,步入小康社會

為儘快改善村裡的落後現狀,在趙清林的帶領下,2017年河南村自建房屋26棟,維修房屋102棟,硬化水泥路16公里,新建廣場1300平米,建立幸福小院7棟,共210平方米,維修村部225平方米,2016年新打飲水井3眼,家家戶戶的環境衛生,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村裡的活動室,衛生所,超市等等應有盡有。村裡的從金貴,沒有媳婦。父子倆一起生活,父親老年痴呆,是村內典型的貧困戶,“以前為了照顧老爹哪也去不了,家裡經常揭不開鍋,現在好了,老爹看病不用出門,醫生服務到家,政府又給蓋了房子,我也能在家養養雞鴨鵝,在菜園子裡種中草藥賺點零花錢了”,從金貴笑著對記者說。

2014年,於開文家房子被大火燒了,於開文老伴在大火中得了腦出血,再也不能說話了。趙清林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前往於開文家探望,看著家裡的災情,趙清林趕緊向政府彙報,並在2016年給於開文家蓋了房子。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村幹部眼中,農民就是自己的家人。

在脫貧攻堅的階段,趙清林要擔起扶貧“第一責任”,當好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先遣隊”、“主心骨”。趙清林把這份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在下一步的計劃中,他還科學謀劃了黑木耳、柞蠶、肉牛肉羊、中草藥,柳樹條子五大支柱產業。同時爭取建設柞蠶繭冷藏保鮮庫,反季節銷售蠶繭,積極帶動貧困戶發展副業脫貧致富。促進了全村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初步形成了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他希望以精準扶貧的實績,回報組織的信任,回報村民的期盼。

趙清林,只是內蒙古諸多農村黨支部書記中的一員。他雖然不善言談,但用實際行動擼起袖子抓發展、彎下腰來拔窮根,成為阿榮大地上決戰貧困、同步小康偉大征程中的“生力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