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生態扶貧 綠了青山富了群眾

三農 林業 農業 經濟 西部看四川 2017-04-02

四川新聞網樂山3月30日訊(彭濤何苗馬邊緊緊抓住已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新機遇,以推進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為抓手,以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為導向,以實施生態扶貧為載體,加快推進生態產業發展,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就業扶貧、荒山復墾、發展農業、大興旅遊等方式,實現森林面積245.6萬畝,佔幅員面積的71.1%,活立木總蓄積達1582.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4.62%;實現林業總產值3.25億元,林農人均林業收入達1144元;實現生態旅遊綜合收入0.185億,較2010年增長225%。

生態修復育青山,激活脫貧資源。強力實施天然林保護一、二期工程,63.13萬畝國有管護、生態補償及集體公益林得到全面有效管護,兌現生態效益補償和管護資金632.37餘萬元;第一輪13.92萬畝退耕還林成果全面鞏固,新一輪退耕還林落實10.61萬畝,爭取1.5億元補助資金到縣,每年兌現退耕還林補助款3000餘萬元;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林改125.75萬畝,有序引導開展林權流轉,已流轉377宗,流轉面積30.55萬畝,讓“藍天白雲”“ 清澈流水”“ 四季常綠”“珙桐花開”“鳥語花香”成為常態。

為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馬邊縣整合各類扶貧資金830萬元,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1728名,負責集體森林資源管護和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工作,通過生態就業精準扶貧有效地杜絕破壞森林資源等違法行為的發生,讓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獲得工資性收入4800元,增加家庭收入,縣政府還為生態護林員購買人生意外傷害險,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確保1728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根據“挪窮窩、換窮業”的發展理念,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生產力低下地區的貧困人口,實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設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十二五到2016年,全縣投入彝家新寨住房建設及基礎配套設施資金11.98億元,完成彝家新寨建設163個村12551戶;2016年投入資金2.6億元,實施易地搬遷1033戶4207人,2017年計劃投入3.3億元,實施易地搬遷1267戶5554人。原居住地實現土地復墾,鞏固綠色屏障。

生態農業富荒山,促進造血增收。大力發展茶葉種植產業,打造“山水彝鄉秀美馬邊”。以創建美麗馬邊,發展經濟為導向,發展馬邊綠1號、名山131、福鼎大白、老川茶、烏牛早等知名品種,建成綠色有機茶葉原料基地22.5萬畝,投產18.3萬畝,幹茶產量9985噸,鮮葉產值7.64億元,幹茶產值10.01億元,綜合產值16億元,農民人均鮮葉收入4365元。成功打造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縣、國家茶葉技術體系示範縣、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四川省精品農業(有機茶)標準化示範區、四川省現代農業茶葉基地強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及“全國重點產茶縣”。大力發展產業基地,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採取“個人發展+企業+專合社+農戶”發展模式,發展人工商品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特色經濟林等產業。

截止目前,馬邊縣己發展商品用材林基地100.7萬畝,其中人工商品用材林基地59.5萬畝(非林地造林20萬畝),天然商品用材林基地41.2萬畝;發展以核桃、油用牡丹、油茶等為主體的木本油料產業基地6萬畝。全縣年均人工商品用材林採伐原木1.2餘萬立方米,產值達840餘萬元,竹筍4000餘噸,採筍群眾收益達2000餘萬元,竹材1310餘噸,竹農收益70餘萬元;青梅400餘噸,種植戶收益48餘萬元。大力發展加工營銷產業,延伸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積極招商引資外地優勢龍頭企業和培育扶持本土企業,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加收入。截止2016年,全縣共培育以嘉美木業、中天地木業、華興貿易公司、金涼山公司、綠康筍業、文彬農產品銷售中心為代表的木竹加工、銷售企業34家。全縣年木材加工和竹筍加工能力分別達15萬立方米和5000噸,加工和銷售企業吸納就業人員800人,勞務收入達1200萬元。

生態旅遊造金山,保障持續發展。發展森林旅遊,拓展貧困群眾增收渠道。依託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林業重大生態項目建設,按照“造點成珠、串珠成鏈、全域旅遊”的理念,築牢綠色屏障,大打“旅遊扶貧”牌。建成涼風寨、石丈空、穿牛鼻等一批初具規模的林家樂。積極開展馬兒山省級森林公園創建工作,已正式授牌,實現馬邊旅遊品牌創建零突破。全面完成以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森林生態旅遊總體規劃。截止2016年,全縣以林家樂為主體的森林旅遊產業己經形成,年旅遊產值達0.185億元。

做好發展規劃,打造生態旅遊景點線路。圍繞打造川西南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目的地,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和彝家新寨建設,著力打造“大明月照”“煙雨高峰”等一批特色小鎮和“世外梅林”“雲上苗嶺”等主題鄉村旅遊,做大“小涼山火把節”旅遊品牌。積極融入“樂-峨-馬-沐”旅遊環線和“成自瀘宜內-赤水-遵義”旅遊經濟帶。按照茶文化體驗區、林竹康養旅遊區、彝族文化旅遊區、高山探險旅遊區“四區佈局”,優先發展鄉村旅遊、民俗風情遊等休閒度假業態,有序開放打造“建設-民主-荍壩”旅遊環廊、大王山森林康養基地、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等特色景區,積極爭創荍壩國家丹霞地質公園,推動“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圍繞宜居宜業宜遊,打造山水園林城市。

以“青山綠水、秀美馬邊”形象為總體定位,圍繞“一心、一帶、四區”功能佈局,堅持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加快紅旗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啟動永樂溪特色小鎮建設,捆綁打造官帽舟休閒旅遊示範小鎮,推進西街片區、張壩片區、農科所棚改等項目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載力。圍繞“民俗生態城”建設,突出“古今交融、宜居宜業”,彰顯現代、山水、民族元素,厚植城市文化,漸進式打造“一城十景”,打造生態與現代相結合的山水宜居特色縣城。緊盯建設省級園林縣城目標,堅持南延北敞,實施重要路段、公共空間、城郊山地綠化改造,全面完成入城景觀通道建設和紅東路、繞城路、東建路“三路”綠化,加快擁堵路、繞城路、進城路的提檔升級,加大“兩違”整治力度,提升城市品質,著力塑造清潔、清爽、清新的城市形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