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回村扛鋤頭,曾摩擦不斷的村民抱團發展……獅子山頭故事多

三農 合作社 唐家山堰塞湖 農村 貴陽日報 2017-05-14

獅子山,名不見經傳。如果說獅子山有什麼意義的話,就是它是開陽縣高寨鄉久場村大壩組和唐家山組的分界線。

曾經,獅子山頭“事多”。大壩組和唐家山組都長期貧窮落後,村民想致富卻“各自為戰”,兩個村民組之間摩擦不斷,村民常因一點蠅頭小利大打出手。

如今,獅子山頭“故事多”。今年,久場村被列為貴陽市二十個特別困難村之一,各級黨委、政府幫扶力度空前,村民們也個個憋著一口氣,爆發出巨大能量———這次是一股把大夥兒凝聚在一起的強大正能量。

獅子山頭,格外熱鬧起來了。

一位“老司機”的迴歸

這幾天,唐家山村民組已經封山育林十多年的集體林地裡熱鬧起來,十多位村民成群結隊地鑽進老林,開動割草機、揮舞著鐮刀,他們可不是“搞破壞”,而是忙“大事”——發展林下養雞。

身背割草機、滿頭大汗的是“頭頭”李順凱。這位皮膚黝黑、身材細長的漢子曾經是個“老司機”,在貴陽開公交已有不少年頭,每月七八千元的工資也算收入頗豐。但聽到家鄉要脫貧發展的消息,他毅然回鄉,用握了多年方向盤的手,拿起了鋤頭。

李順凱有自己的“小九九”;“我今年51歲,公交司機55歲就得退休,最多隻能再幹4年。但回鄉參加脫貧攻堅戰,我是新兵,可以幹更長久,我想跟鄉親們一起致富。”

其實,跟李順凱一樣懷抱脫貧致富夢想的人不在少數,他指著周圍一起幹活的人介紹著——

“他,劉鋼,跟我一樣大,一直在家種地,種了30多畝,一直沒攢下幾個錢,現在跟著一起幹……”

“她,喻永菊,兩年前從福建打工回來在家帶孩子,現在看大夥幹得起勁也參與進來,不僅自己幹得起勁,還成為婦女帶頭人……”

“我們都一樣,都是唐家山組的人,我們都想富起來……”

這是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號角吹響後,從唐家山村民組集體林裡傳來的迴音。村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脫貧誓言。

“能人”帶頭建設合作社

曾經沉默的村落,為何今日能夠發出嘹亮的聲音?是扶貧政策落到了實處。

高寨鄉把“五問三算”(問家庭人員結構、問掌握技能情況、問外出從業狀況、問發展產業意願、問政策瞭解情況;幫助算好收入賬、支出賬、脫貧賬“三本賬”)作為扶貧大走訪活動的主要內容,真正把好政策傳播到了每家每戶,讓唐家山人心裡有了譜。

有著強烈發展意願的唐家山村民組積極爭取,獲得了第一個扶貧項目——總投資200萬元的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獅子山人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信心。

嚐到甜頭的村民們不滿足於“淺嘗輒止”。在李順傑等“能人”的帶頭下,於今年3月成立了開陽縣獅子山農民專業合作社,林下養雞項目正是他們準備發展的項目之一。

“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等方式籌集啟動資金,初期準備發展300餘畝林下養雞、100餘畝蔬菜種植以及其他經果林種植等,後期還將不斷擴大規模。”李順傑介紹道。

抱團發展的不僅是唐家山組,隔壁的大壩組也在“能人”劉國書的帶領下成立獅保利農業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農業種養殖發展。

劉國書以前在白雲區經營過生態種植園,對於農業產業發展有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據他介紹,去年春節回家過年,參加了村裡開的一場院壩會,討論村子的發展大計,大傢伙都說,別的村都能富,憑啥咱們要窮?別的老闆能來開發賺錢,憑啥咱們就不能自己當老闆?

會上的這番話讓劉國書久久不能入眠,經過一番思量,他在春節過後就辭掉了原本穩定的工作,回到村民組成立合作社,帶著大家一起發展。

“轉變觀念是發展的第一步。”劉國書說,“如果不能轉變觀念,我就不可能回來;如果不轉變觀念,合作社就不會成立;如果不轉變觀念,特別困難村就不可能脫貧致富。”

特別困難村的覺醒

不只是唐家山和大壩兩個村民組,久場村幾乎所有的村民組都動了起來——

黃土坡組探索建設50畝八月瓜種植示範基地;

久場村在原有3000畝清脆李的基礎上今年擴種2000畝;

“能人”楊帆帶頭髮展盆景花卉產業,下一步將作為省盆景協會種植基地進行打造,並開展訂單合作;

與嵐宇茶葉公司按照“公司讓利、扶貧資金買股、村集體經濟佔股、貧困戶持股”的方式,簽訂資金入股合同,扶貧資金入股公司發展茶產業……

規劃先行、謀定後動,方能事半功倍。

為使脫貧攻堅取得實效,久場村結合各工作組調研成果,將最初村裡提出的58個項目進行整合、篩選,最終編制了26個項目,之後徵求相關意見再經8次易稿後形成了《貴陽市特別困難村高寨鄉久場村扶貧解困定點包乾工作2017年實施方案》。

有規劃引領,有“能人”帶頭,村民抱團發展,獅子山人正形成強大的合力,在脫貧路上邁出鏗鏘步伐。

“老司機”回村扛鋤頭,曾摩擦不斷的村民抱團發展……獅子山頭故事多

■人物名片

“轉變觀念 抱團發展”

姓名:李順凱

年齡:51歲

身份:久場村村民

從“城裡”回到“鄉下”,從“老司機”變為“地道農民”,帶著村民一起打拼,李順凱夢想沒變。“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李順凱說,希望大家抱團發展,讓村裡的產業儘快壯大起來,讓村裡人儘快富起來。

“老司機”回村扛鋤頭,曾摩擦不斷的村民抱團發展……獅子山頭故事多

記者手記

“老司機”回村扛鋤頭,曾摩擦不斷的村民抱團發展……獅子山頭故事多

同一個夢想

讓他們同心同向

久場村的村民們實在太忙了,採訪大多是在他們幹活時進行的。他們嘴裡搭著話,手裡活不停;臉上淌著汗,嘴角溢著笑。

他們中有的人放棄曾經相對富足的生活,“從零開始”重新打拼,心裡無悔;他們辛苦工作不拿一分錢報酬,口無怨言。

吃完午飯,記者邀請村民們寫出他們的脫貧誓言。一位村民不假思索,“轉變觀念、抱團發展”脫口而出,其他村民紛紛表示贊同,文化不高的村民們達成了高度共識。

過去,獅子山像一道藩籬;現在,獅子山像一條紐帶。獅子山沒變,是人變了。

“眼下苦點沒什麼,只希望以後能過上好日子。”質樸的話語裡,流露的是不變的初心。

沒有紙筆,村民們翻出舊掛曆,用棉籤蘸著塗料寫下誓言。“轉變觀念、抱團發展”,堅定的誓言背後,是同一個小康夢。

同一個夢想,讓久場村村民同心同向。

■李必興 本報記者 李春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