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精準脫貧駐村幫扶總結表彰暨動員部署會議發言摘登

三農 農村改革 農業 新能源 河北新聞網 2017-04-01

當好前方工作隊的堅強後盾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

駐村幫扶一年來,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上下齊心協力,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等3個幫扶村全部通過脫貧驗收,今年將轉戰新的深度貧困村。

一、建機制、配強將。幫扶成效好不好,前方工作隊佔主導。一是優選人。廳黨組頂住全省工業轉型升級任務緊迫繁重的巨大壓力,抽出辦公室主任、規劃處處長、人事處處長3名廳級後備幹部和6名綜合素質高的機關幹部成立工作隊,第一時間與當地對接、進村工作。二是建機制。建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人事處牽頭、各部門配合,工作隊一線作戰的“前店後廠”機制,舉全廳之力抓幫扶。三是暖人心。對駐村幹部高看一眼、嚴管一分、厚愛一層,廳領導多次看望駐村幹部,送上慰問金、慰問品,協調解決幫扶中的實際困難。

二、聚合力、築保障。一是機關自身扶。在廳機關財政緊張情況下,與財政部門協調,專門劃撥幫扶項目經費90萬元。安排9萬元用於保障駐村工作隊辦公、生活、交通等費用。二是協調部門扶。積極向省發改、財政、交通、扶貧等部門溝通匯報,爭取資金、項目、政策的支持和傾斜。廳內各業務處也都把扶貧工作和業務工作擰在一起抓,加大資金投向、試點創建、示範引領等傾斜支持。三是爭取上級扶。廳領導多次帶隊跑辦國家部委,彙報全省扶貧開發和我廳駐村幫扶工作,爭取光伏扶貧資金400萬元。四是動員社會力量扶。工作隊聯繫伊利、君樂寶、唐山正元等熱心企業支持參與幫扶村扶貧開發。

三、強“造血”、拔窮根。一是建光伏電站。幫助3個村建成光伏電站5個,總投資879萬元、總容量1030千瓦,全部併網發電後每年可為村裡增收165萬元。二是強基礎設施。籌資600萬元實施村莊亮化、道路硬化、自來水入戶、公共廁所修建等項目,為每個幫扶村建起了黨員活動室、衛生室、文化廣場。三是幫農戶增收。推進耕地流轉,引導貧困戶將2000餘畝土地以較高的價格流轉給種植大戶,村民得到租金、務工兩份收入。四是用培訓扶智。依託省級民營經濟人才培訓基地開展政策解讀、知識培訓3期,培訓近500人,幫助貧困戶更新觀念、增強技能。

堅決帶出能拼善戰的駐村幫扶隊伍

中共淶水縣委

一年來,淶水縣委堅持協調服務,精準對接,從嚴管理,充分發揮省市縣選派的88個工作隊、264名機關幹部生力軍作用,實現了32個貧困村出列、8029名困難群眾脫貧的目標。

一、搭起平臺,握指成拳。為把工作隊擰成一股繩,精準發力,集中發力,縣委搭建了三個平臺:一是雙向對接平臺。為把最強的幫扶力量派到最需要的村,縣委提前介入,將88個貧困村劃分為五種類型,根據選派單位職能,採取雙向選擇、精準對接的辦法,實現優勢資源聚焦脫貧重點。二是交流互動平臺。以鄉鎮為單位,每月組織駐村幹部進行一次討論交流,分析進展情況,交流經驗做法,協調解決問題。三是教育培訓平臺。建立培訓觀摩交流機制,先後組織3次駐村第一書記集中培訓。

二、建起機制,統籌推進。縣委立足淶水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確立設施蔬菜、優質林果、生態養殖、農家遊和家庭手工業“4+1”扶貧主導產業,整體佈局,形成機制,落實到村,讓工作隊把更多精力放在一線。一是幫扶協調機制。先後4次組織召開協調會,解決駐村工作隊跑辦項目中遇到的實際問題30個,確保264個項目到村到戶。二是上下聯動機制。加強與省市派出單位溝通銜接,通過走上去彙報,請進來指導,積極爭取對駐村項目的支持。三是資源整合機制。縣委下大力整合財政、發改、交通、水利等部門資源,聚焦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的村,逐項制定解決措施,逐項明確到工作隊,集中打項目幫扶攻堅戰。

三、瞪起眼睛,真抓真管。一是強化制度約束。認真落實省委選派管理辦法,結合淶水實際,制定考勤、請銷假、工作例會、紀律約束等六項制度,輯印成冊,下發到工作隊,指導落實。二是強化督導問責。縣委對違反駐村紀律“零容忍”,先後18次組織明察暗訪,利用微信定位和管理軟件簽到,強力督導駐村紀律。三是強化考核獎懲。堅持依事考核,突出脫貧實績,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四是強化內生動力。駐村第一書記協助鄉鎮黨委整頓轉化後進黨支部16個、調整村黨支部書記3人、培養選拔農村致富帶頭人439名,著力打造不走的工作隊。

與貧困戶的脈搏一起跳動

省人社廳駐靈壽縣大夫莊村第一書記 張合林

脫貧攻堅怎麼幹?第一書記怎麼當?有三點體會讓我刻骨銘心。

一、必須擺正位子,真真正正融進去。入村的第一件事是走訪。一個叫孫富強的村民引起了我的注意。孫富強一家四口,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讀高中,他前些年因事故成了植物人,生活維繫全靠妻子一人和半畝薄地。“這樣的人家,我們不幫誰幫!”通過各種關係,我聯繫愛心人士解決了孩子每年5000元的學費。身在這個村,就是村裡人。我定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逢喪必到,逢難必幫,逢困必助,逢節必問。為鼓勵孩子們上進,我們通過社會捐贈為小學六個年級前三名學生設立了獎學金。有村民看病因3萬元醫藥費犯難,我和妻子帶他尋醫,只花1000多元就治好了病。

二、必須選對路子,實實在在幹起來。大夫莊村民有“三急三盼”,一是急修路,盼好走;二是急用水,盼長流;三是急產業,盼富有。看準了就幹。聽說要修路,沒做任何工作,17戶村民短短几天就主動拆除了路邊臨建,一條長2.57公里、寬5米的穿村路不到三個月建成。緊接著,隨著2眼機井的完工,徹底激起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熱情。

我們乘勢而上,打起產業扶貧攻堅戰。大夫莊千畝溼地,有大面積的野生西洋菜。能不能就地生財、變廢為寶?我18次邀請省地質、農業等方面專家現場勘察、研究,最終給出肯定答案:“可幹!”春節前,第一茬西洋菜上市,收入4萬元。在此基礎上,我們恢復了300畝湖面,實現“漁植共養”,年可獲利450萬元,戶均收入萬元以上。

三、必須撲下身子,切切實實做出來。去年7月,靈壽發生重大洪災,大夫莊受災嚴重,我們所住的房間進水,專家工作室也被沖塌。災情發生後,我們第一時間冒著大雨查險情、疏散群眾,全力解救遇險人員。整整一個月,我們都堅守在抗洪一線。一年來,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心裡裝著鄉親,鄉親心中也裝著我們。村民們自制的晾衣架不知什麼時候掛在了我們所住的房門上;一束小蔥、一把豆角,總在不經意間出現在我們院內。我們的心與鄉親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脫貧攻堅也因此有了無窮的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