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頂商人如何辦成轟動大事?必要時敢耍詭伎倆,關鍵時有博弈智慧

1900年5月以來,隨著義和團的大量湧入,京城的局勢越來越遭,與洋人開戰,已成一觸即發之勢。

為此,頭腦冷靜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一再給朝廷上摺子,請求慈禧立即對拳匪格殺勿論,否則與洋人戰端一開,朝廷必將大禍臨頭。

與東南封疆大吏一樣憂心忡忡、密切關注時局的還有一人,此人便是紅頂商人、太常寺少卿盛宣懷。

盛宣懷之所以憂心忡忡,主要原因不在家國情懷,而在於義和團在京津一帶拆毀了由他掌控的北洋鐵路、電線,損害了他的商業利益;而他密切關注時局的動機就大了,憑藉頂級紅頂商人的敏銳嗅覺,他不僅在此次危機中嗅到了讓北洋領袖李鴻章東山再起的可能,而且嗅到了讓自己名聲大震的難得契機。

簡而言之,在盛宣懷看來,此次危機更像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切的關鍵,就在於自己能否在這個敏感而艱難的時刻搞出足夠有影響力的大手筆。

紅頂商人最看重的往往是後臺不倒,在這一點上,盛宣懷在此前一段時間的處境並不妙,他的總後臺李鴻章因為甲午慘敗先受朝廷打擊,後又被外放兩廣,境遇近似遭到冷藏。

為了扭轉北洋系的頹勢,所以盛宣懷此次大手筆的中點落點自然要落在李鴻章的東山再起上。

紅頂商人如何辦成轟動大事?必要時敢耍詭伎倆,關鍵時有博弈智慧

1900年6月10日,通過電報第一時間得知西摩爾大軍正向京城進發的消息後,盛宣懷抓住劉坤一、張之洞欲求和局的心理,立即給這兩位封疆大吏發去了電報。在電報中,盛宣懷借危機鼓動劉張兩位大佬,勸其最好能力薦”李傅相(李鴻章)重回北洋,以促和局“。

雖說劉坤一、張之洞有極力求和之心,但給李鴻章背書的結果必將罪京城正得勢的主戰派端王集團,兩位官場老狐狸不可能這麼仗義,所以兩人很客氣地把盛宣懷所請暫且擱置到了一邊。

見沒搬動這兩位官場老狐狸,盛宣懷沒有停止運作,轉而他又做起了榮祿的工作。在給榮祿的上書中盛宣懷說,洋兵進京,局勢更加危急,眼下只有讓李傅相回京,重鎮北門,與洋人和談,才能化解危局。

此番說法最終說服了榮祿。

在榮祿的保奏下,6月15日慈禧發佈上諭:著李鴻章迅速來京。

一開始,李鴻章對盛宣懷運作出的這次北上機會持的還是樂觀的看法,可正準備動身,盛宣懷另一封緊急電報卻又把他攔了下來。

大沽炮臺已失陷,此時北上,和談恐難成功。

如此一來,李鴻章猶豫不前了。

就在這個時候,受“洋人尚有續去之兵”的刺激,慈禧突然由不反對和談轉向主戰,盛宣懷借和談保北洋鐵路、航運、電報的設想就此徹底化為泡影。

眼見全局不能保,不甘北洋實業遭受致命打擊的盛宣懷退而求其次,開始尋求儘量將損失降到最小。

怎麼才能將損失降到最小呢?

盛宣懷構想了一個計劃,慈禧和主戰派要打就讓他們在京津地區打,東南地區可以通過與洋人互保的方式來實現避戰。

具體怎麼個互保法呢?

盛宣懷的具體計劃是這樣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可以先和各國駐上海領事簽署一項協議,雙方承諾一旦朝廷和各國開戰,洋人的軍隊不進入兩位總督管轄地區,而各國僑民和商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由兩位總督負責保護。

簡單說就是我保洋人商務,洋人保我東南安全。

表面上看,這個計劃甚為膽大包天,實質上卻是高明的審時度勢,盛宣懷不僅看透了地方趨強的時局,更拿捏到了東南封疆大吏藉機自恃的微妙心理。

果然,當盛宣懷把具體計劃彙報給劉坤一、張之洞時,兩位封疆大吏是欣然同意。在他們看來,盛宣懷在這個時候拿出這個計劃,就是合適的人在關鍵時刻拿出了合適的主意

然而,在凶險的時局下,如此膽大包天的計劃,說是一回事,做成又是另一回事。

畢竟抗旨不遵、分裂朝廷的罪名,從封疆大吏到紅頂商人誰都不願揹負,誰也揹負不起。

紅頂商人如何辦成轟動大事?必要時敢耍詭伎倆,關鍵時有博弈智慧

越想躲開什麼,什麼來的越快。

6月20日,就在盛宣懷代表兩位總督與各國洋人即將達成協議時,慈禧突然給各督撫發來了一道戰爭動員的緊急諭旨。此道諭旨宣佈,大清與各國洋人已進入戰爭狀態,各省督撫要積極備戰,通盤籌畫於選將、練兵、籌餉,接濟京師不使朝廷坐困,聯絡一氣,共挽危局。

給各省督撫發出動員諭旨後,第二天,慈禧在北京緊跟著向全國發布了戰爭總動員令。

很顯然,有這兩道諭旨在,盛宣懷、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壓力瞬間就大了。先不說在慈禧要求開戰之時,他們在東南和洋人握手言和,這是不是叛國,單就人臣無外交,公然挑戰朝廷權威,抗旨不遵這一條,就夠他們人頭落地的了。

究竟該怎麼辦?

關鍵時刻,還是紅頂商人的膽子大,路子野。他給東南兩總督出主意:第一、咱們可以鑽一鑽諭旨的空子,諭旨上不是讓我們“聯絡一氣,共挽危局”嗎?東南聯合起來和洋人互保,何嘗不是聯絡一氣呢?這至少可以作為我們必要時狡辯的說辭。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怎麼做才能避開抗旨的嫌疑?

盛宣懷給劉坤一、張之洞的建議是,先把慈禧那道戰爭總動員令在各自的轄區內私扣下來,等到與洋人互保的協議簽了,然後再公開。這樣生米煮成熟飯,自然就沒了抗旨的嫌疑。

但兩位總督認為這個辦法還不夠高明。慈禧的動員令是明發上諭,按規定,總督接到後要立即宣告,否則便有私扣聖旨的大罪。

所以即便隱瞞,也隱瞞不了多久,更容易遭到追查。

那怎麼辦才算高明呢?

幾人合計後,一致想到了尚未正式發聲的李鴻章。

據說讓李鴻章一錘定音地宣佈——”二十五詔(即6月21日),粵斷不奉,所謂矯詔也!“便是盛宣懷的主意。

若真是,盛宣懷在此次危機中的博弈智慧可謂是高明之極,既給眼前鬆了綁,又給日後留了路。

因為“矯詔”一說巧妙地化解了抗旨的風險,以上海道餘聯沅和盛宣懷為代表的東南地方代表團再無顧慮,6月26日,他們和各國列強駐滬領事開始舉行“東南互保”簽約階段的最後會談。

因為事先已有多次商談,本次會談簽約本是好辦之事。但讓上海道、盛宣懷等人沒料到的是,會談一開始,列強領事團中的領袖人物,美國人古納就執拗地提出了一個刁鑽的問題:“今日各督撫與各國訂立互保之約,倘若貴國皇帝又下旨來殺洋人,你們遵辦否?”

面對這問題,上海道竟一時語塞。

但盛宣懷卻絲毫不糾結,他當場“坦然”道:“今日訂約系奏明辦理。”

好一個該撒謊時就撒謊。

紅頂商人如何辦成轟動大事?必要時敢耍詭伎倆,關鍵時有博弈智慧

由此一把甩開洋人的糾纏後,兩江和湖廣總督衙門與各國駐滬領事團的《互保章程》最終簽署。

有意味的是,在盛宣懷的操縱下,兩天後,慈禧的總動員令才在上海正式公開。

據說,搞出東南互保這個大手筆後,盛宣懷還不甘心,之後他又向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提出了這樣一個讓人驚愕的三步走計劃——

第一步,各省響應慈禧的號召,以矯詔難奉,清君側為名,組建勤王之師。劉坤一、張之洞等坐鎮東南,穩定後方,由山東巡撫袁世凱統率“勤王之師”,進京清君側,剷除主戰派端王集團,進而以維護兩宮名義將皇權抓到手裡。

第二步,由李鴻章迅速北上,以朝廷的名義直接和各國列強和談,實現停戰和穩定。

第三步,李鴻章取代慈禧,參照列強國體、政體,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總統。

可惜,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人都覺得這個計劃太大,太冒險,而李鴻章因甲午戰敗而受損的名望似乎也難以擔起這樣的大任。

但劉張袁也沒有徹底否掉盛宣懷的這個計劃,據說這三人私下認為,如果洋人攻陷北京,慈禧和光緒遭遇不測,推選李鴻章出來當總統,倒是可行的。

其實,如此不顧一切地推舉李鴻章,倒不是因為盛宣懷對李鴻章有多忠誠,說到底,他不過是想借李鴻章去做更大的紅頂商人。

有一幕很能說明這一切。

東南互保後,盛宣懷因中外斡旋,保得東南半壁免遭侵擾而名利雙收。然而當李鴻章要他同自己一起北上和談時,他卻以家父不許這個蒼白的理由回絕了李鴻章。

李鴻章沒有為難他,臨行前給盛宣懷留了一句話:“和議成,我必死。”

縱觀這段歷史的整個過程,眾總督彷彿都成了盛宣懷取名利的棋子,官位不高,角色卻不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