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堆場披上金衣裳,山東日照港上演精彩蝶變'

""煤堆場披上金衣裳,山東日照港上演精彩蝶變

光明網訊(記者 黎夢竹)昔日一片機器轟鳴、車輛穿梭的港口堆場,如今已變成全國首例退港還海華麗變身的柔軟“金沙灘”。日照城市東南隅正經歷完一場蛻變。

在上世紀80年代,日照石臼區域海域因水深條件好、不凍不淤等優勢被交通部選中,成為了我國“北煤南運”和煤炭出口的深水港址。日照海濱這個平凡的小漁村“石臼”,從此被打破了寧靜,日照港也在隆隆的機器轟鳴中孕育而生。而日照的煤炭碼頭和日照港石臼港區煤堆場,也成為了日照港業務發展的第一塊基石。

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港口建設與城市發展相互制約的矛盾日益凸顯:煤炭作業區域緊挨風景區,貨場在裝卸、短倒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對燈塔風景區、萬平口旅遊景區以及周邊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運輸鐵路穿城而過,也影響了城市美感;煤堆場的存在讓當地很多村民長期無法親近大海。

"煤堆場披上金衣裳,山東日照港上演精彩蝶變

光明網訊(記者 黎夢竹)昔日一片機器轟鳴、車輛穿梭的港口堆場,如今已變成全國首例退港還海華麗變身的柔軟“金沙灘”。日照城市東南隅正經歷完一場蛻變。

在上世紀80年代,日照石臼區域海域因水深條件好、不凍不淤等優勢被交通部選中,成為了我國“北煤南運”和煤炭出口的深水港址。日照海濱這個平凡的小漁村“石臼”,從此被打破了寧靜,日照港也在隆隆的機器轟鳴中孕育而生。而日照的煤炭碼頭和日照港石臼港區煤堆場,也成為了日照港業務發展的第一塊基石。

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港口建設與城市發展相互制約的矛盾日益凸顯:煤炭作業區域緊挨風景區,貨場在裝卸、短倒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對燈塔風景區、萬平口旅遊景區以及周邊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運輸鐵路穿城而過,也影響了城市美感;煤堆場的存在讓當地很多村民長期無法親近大海。

煤堆場披上金衣裳,山東日照港上演精彩蝶變

山東日照港(黎夢竹/攝)

如何讓港口更好地承載綠色發展理念,與城市實現融合發展,在岸線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走在前列?在這一背景下,海龍灣項目應運而生。

山東港灣建設集團工會主席馮偉偉介紹,“海龍灣”因為形狀酷似海龍而得名,項目全稱是港口工業岸線退岸還海修復整治工程,該工程是全國首個港口工業岸線退岸還海工程。本工程將燈塔廣場至煤碼頭棧橋根部近2公里的港口工業岸線調整為生態旅遊岸線,通過建設隔沙堤、攔沙堤、護岸等設施,利用波浪及潮流泥沙運動規律,經人造和自然淤積形成金沙灘46萬平方米,新增陸域面積29.18萬平方米。

工程概算總投資為6.1億元,修復岸線1882米,目前工程已建設完成。與此同時,日照港口的“東煤南移”工作也已經啟動,原來的煤堆碼頭將撤離到遠離市區的南部港區,居民們自從徹底告別了“不敢開窗”煤灰天。整體修復完成後,海龍灣與燈塔景區、石臼老燈塔等一系列具有海洋特色和時代印記的新老建築融合,形成集生態海岸、歷史建築、海洋文化於一體的靚麗景觀。日照海龍灣“退港還海”“還海於民”,不僅還給城市一條美麗“金腰帶”,全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修復整治生態也有了前例可依。

“去年以來,白海豚、數千只海鷗、魚類及各種海洋生物頻繁出現在海龍灣施工海域。同時還在施工海域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海龜,退港還海項目生態修復已初見成效。”馮偉偉說。

如今,日照港已從漁村荒灘,成長為吞吐量超過4億噸的國家重要沿海港口、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港集團副總經理王建波看來,東煤南移工程是日照港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關鍵工程,可以優化港口功能佈局,改善港城空間關係,提升城市的品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