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引言:人類不必理解萬物,人類只需做到相互理解。——芝華士·沃舒爾德

如今,廣義上的“宅文化”早已經完全融入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與之配套的消費鏈條,活動空間和文化輸出機制也以有條不紊的節奏運行著,“宅”這個詞本身也從最初的貶義詞變成了一個表達生活方式,基本上不帶有批判色彩和歧視眼光的中性詞。但是僅僅在並不遙遠的世紀初,作為宅文化的代表人群——“御宅族”,還依然是一個不是會遭受主流社會偏見對待的亞文化群體,而在2005年,隨著一部日劇的熱播,人們的觀念開始有所轉變,包括該片以盜版光盤的形式在我國ACG和日劇愛好者當中完成第一輪傳播後,“宅文化”這個概念本身也開始慢慢融入到社會語境當中,甚至現如今經過多年異化後由“宅文化”孕育而出的所謂“肥宅”形態,也可以在該劇中找到精神源頭。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這部日劇的名字叫做《電車男》,由同名小說改編,除了日劇外,還有電影(主演是“自毀型人格”的代表人物,玩家們喜聞樂見的山田孝之老師),舞臺劇,漫畫等多種媒體形式,下文描述以傳播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日劇為準,以回顧為輔,站在今天的視角重新審視該劇對宅文化的影響力以及宅文化群體在我國主流文化下的社會性“改造與被改造”,也會在專門章節介紹原作小說及其創作素材來源。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反差巨大的男女主人公

一、“屌絲”這個詞還沒有出現的年代裡,“宅男”身處鄙視鏈的底層

《電車男》作為一部11集完結的日劇,最大戲劇衝突就是身為御宅族的男主人公山田剛司相貌抱歉,事業平平,家庭普通,同時極度熱愛ACG文化,玩遊戲,逛漫展,出同人作品這些“阿宅的自我修養”一件不落,除了因為感情木訥而一直單身以外,生活上還算過得健健康康,舒舒服服。

女主人公青山沙織無論顏值還是氣質都妥妥處在女神級別,任職知名株式會社,才貌雙全,家境殷實,除了情感上被某前任渣男辜負過以外,生活上過得健健康康,舒舒服服。

兩個人都挺好那還拍個毛線日劇啊,為此,命運伸出了援手,沙織某天在下班的地鐵裡遭到一位醉漢騷擾,當其他乘客裝作無事發生時,同一車廂的山田看不下去了,原來他剛上車時就注意到了貌美如花的沙織,只不過出於一個宅男的自覺,他第一時間就刪除了頭腦裡所有大膽的想法,在女神光芒萬丈的陰影下守護著自己剛剛購買的限量手辦。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一屋子的手辦和遊戲

醉漢的出現激發了山田的正義之心,挺身迎向醉漢,雖然他菜到只能勉強招架,但好在列車員及時趕到,後來沙織與山田一起到派出所錄了口供,山田給沙織留下了家裡的通信地址,但卻忘記了要女神的聯繫方式,做了好事卻依然還是不免垂頭喪氣回到了家中(講真,就憑他的縮卵程度,要了聯繫方式又能怎麼樣呢?),打開電腦——那個時候還沒有移動端完善的社交網絡,在日本著名的BBS——2ch(被稱為“日本貓撲”)上與網友自嘲今天的經歷。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之後的故事總體上如俗套版展開,善良的沙織為山田送來了謝禮,一來一回兩人成為了普通朋友,但是對於山田來說,彷彿與生俱來的“御宅族”人設成為了他拉近與沙織距離的一道障礙。這時候熱心網友紛紛上線,群策群力制定出“電車男改造計劃”,要山田舍棄宅男屬性,成為一個具有異性吸引力的成熟男人。就這樣,山田磕磕絆絆開始了與沙織的交往,兩人先後經歷了海邊出遊,擺脫“追蹤狂”,山田為了去漫展而欺騙沙織等一系列誤會與和解,在網友的餿主意和鼓勵中,山田終於和沙織互訴衷腸,最終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二、並非來源於現實的現實的原作小說

日劇《電車男》所採用的所謂“原著小說”,其實更像是一篇實體版的帖子大全,據該書作者中野獨人(筆名,作者自己表明意思是“站在田野中的獨身男人”,可見他也是一個塞林格style的重度模仿者)偶然間在2ch網站上看到了一個叫做“電車男”的網友發帖記錄了自己在電車上英雄救美的經歷,表達出雖心有所向,但卻完全不知道如何與女神展開交流的尷尬,因為帖子發在了戀愛不順男人常常會用來大吐苦水的“毒男”專區,所以很快就吸引到網友圍觀,從最初的安慰,調侃,慢慢變成了鼓勵,支持,指導,而這位“電車男”不僅積極配合大家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而且每天都像日記一樣按時到專區彙報自己的情感進度,然後大家就繼續蓋樓,直到樓主走向新生活因此而不再更新的那一天。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電車男》中的幕後英雄——網友

根據發帖時間,和“電車男”有一天提及他剛剛去店裡購買了PS2重製版《勇者鬥惡龍5 天空的新娘》,因此整個事情發生的時間大致是在2004年這一年裡。那個時候的互聯網還遠不具備“人肉”功能,“電車男”在現實中的真實身份完全未知,所以也有人推測儘管2ch上確實保留了大量相關回帖,但事件本身或許並非真實,包括中野獨人的小說完全由回帖式的BBS網頁格式組成,其中為了保證時間連貫可行,難免會穿插作者的個人創作成分,進一步模糊了這個通話版美好的故事。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後來的一系列影視作品改編中,編導和演員表演都重強調的是電車男的“御宅族”屬性,不僅滿屋的手辦和隨口而出的玩家術語也成為當時國內玩家群體中最先主動宣傳這部日劇的重要原因,日劇的片頭曲還特意製作成了動畫片,劇中電車男一行人去漫展上搶購的兔女郎手辦也在現實中發售了同款周邊。而在2ch的原帖子裡,樓主“電車男”除了提及自己有一天購買了《勇者鬥惡龍》的遊戲外,從未強調自己的ACG愛好,甚至購買放在日本社會的背景下,購買《勇者鬥惡龍》與其說是一種玩家行為,不如說是一種社會行為,人家的“國民RPG”本來就是服務全體民眾的,好比在我國你能說一個看過動畫版《大鬧天宮》的人就一定是動畫片資深愛好者嗎?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同名作品的衍生漫畫

三、浪漫與衝突——《電車男》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

日劇《電車男》當年在日本曾創下了單集20%的超高收視率,很多影視媒體和普通觀眾表示這部劇雖然有著御宅族獨立於主流社會的文化屬性,但是其中積極改變自我,打破門第之別,追求所愛之人的故事依然迎合了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深深嚮往,美好到了什麼程度呢?電車男的勇氣固然值得肯定,另一方面當年女主人公人沙織的扮演者伊東美咲的寫真甚至是商業廣告海報都在秋葉原成為了熱銷品,二手也要以高於原價的花費才能買到。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電影版中山田孝之扮演的電車男,比電視劇版“偉岸”太多了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熱血高校》裡的芹澤多摩川,同樣是山田孝之

今天的觀眾,若是習慣了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各路妖魔鬼怪奇人異事撕扯罵街人肉取關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人間鬧劇,恐怕會對《電車男》裡面所有人伸出援手鼓勵和幫助電車男的行為感到不真實(畢竟這可不是在“戒色吧”)。21世紀初,互聯網傳播技術對於文化的負面意義已經開始灼燒人們尚且警惕的神經(如今大家都已經表示qtmd了),BBS上看似主題明確,實則一盤散沙的談論;譁眾取寵的照片;挑戰或者乾脆就突破道德底線的各種鏈接資源(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沒有那些傻X網友和色情影像,還要互聯網做什麼?”)越來越成為互聯網世界裡的大多數,而《電車男》裡面的網友們卻依然充滿了人類原始的同情與互助之心,即便素不相識,也肯儘自己一點微薄之力幫助彼此過上更好的生活。日劇裡面最燃的一幕,並非電車男與女神終成眷屬,而是在前面的幾集裡面一直坐在屏幕前的網友們從電車男的故事中獲得了勇氣,離開電腦邁出了各自在生活中艱難但又重要的一步,被拯救之人反過來成為了拯救者,網絡化社會關係由此呈現出積極向上的一面,這種團結共情放到如今的互聯網語境下,恐怕只會出現在全民捉姦,全民審判和全民八卦的時候吧?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最後,說回到“御宅族”的話題,《電車男》之後沒幾年,《生活大爆炸》成功引發了西方社會的宅男文化,從此你在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上開始看到“宅男”這個詞(最先被媒體拿出來寫稿定性的是金城武),“御宅族”,連同最原始也最正宗的稱呼“otaku”漸漸被淡化直到不被提及。

事實上,按照嚴格的定義來說,“御宅族”起碼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對各種參考資料有深度收集,整理,學習的能力。

2、擁有對所關心映像在諮詢爆發時的適應力(如果看不懂扎克·伯格的《守望者》就別說自己是“宅”了),跨領域的資料收集能力以及獨立解讀研究映像的能力。

3、永不滿足的求知慾和自我表現欲。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不知道圖中這位老人夠不夠資格呢?(hahahahahahah)

三條要求其實引申自職業影評人(不是現在爛大街的那種電影自媒體寫手,而是起碼出版過專著的電影作者)的評判標準,缺少其中一種,則只能算作愛好者。

但大眾傳播需要的不是學究,而是戴著眼鏡,穿著老土格子衫,揹著雙肩背,老大不小還喜歡各種遊戲和玩具,在女人面前一句完整話都說不利落的“宅男”。這樣的形象,會讓大多數本來就不思進取卻還自我感覺良好的男人感到進一步安心,也讓那些缺乏吸引力的女人明確了“老孃優秀到不要不要的,奈何男人都是這種傻逼”。至於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和“御宅族”沒有什麼關聯,純粹就是好吃懶做爛泥扶不上牆,也順手給自己打上一個“宅”的標籤,說到底,這種所謂“宅男”只是他們自己把媒體灌輸的刻板印象消費並加工而來的精神安慰。

因為一個人若不理解他人,便無法真正理解自己。

這部引發熱議的日劇,讓宅文化第一次以本來面目呈現在眾人面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