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000日俄對馬島海戰的啟示

日本 海軍 武器 驅逐艦 木緣花海 木緣花海 2017-09-28

對馬島海戰是日本海軍與俄國海軍在1905年發生的一次交戰。日本海軍聯合帝國艦隊以損失戰艦9艘,死亡117人的微弱代價,取得了擊傷擊毀俄國戰艦31艘,斃敵5000人,俘虜6000人的驚人戰績。

117:5000日俄對馬島海戰的啟示

對馬島海戰情況略圖

對馬島海戰是日本海軍與俄國海軍在1905年發生的一次交戰。日本海軍聯合帝國艦隊以損失戰艦9艘,死亡117人的微弱代價,取得了擊傷擊毀俄國戰艦31艘,斃敵5000人,俘虜6000人的驚人戰績。此戰徹底擊敗了由38艘戰列艦組成的俄國太平洋第2特混艦隊,消除了俄國在東北亞的影響,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向世界證明了日本海軍是一支不可輕視的海軍力量,同時也為自己入侵中國東北和朝鮮清除了障礙。

歷史的回顧

海戰起因:日俄戰爭爆發後,俄國太平洋艦隊接連失利,傑出的海軍將領馬卡洛夫也在旅順口海戰中與艦同沉。為扭轉在遠東的不利局勢、重新奪回制海權,俄國政F決定在波羅的海艦隊內組建出一支特混艦隊----太平洋第2特混艦隊前往遠東。與英國締結軍事聯盟的日本為在遠東抗衡俄國,消除俄國在東北亞的影響,確立自己的地位,同時為入侵中國東北和朝鮮清除障礙,決心對俄國海軍予以沉重打擊。

艦隊編成:日本聯合帝國艦隊編成:第一戰隊:"三笠"(旗艦)、"敷島"、"富士"、"朝日"、"春日"、"日進";第二戰隊:"出雲"、"淺間"、"常磐"、"吾妻"、"八雲"、"磐手";第三戰隊:"笠置"、"千歲"、"新高"、"音語";第四戰隊:"浪速"、"高千穗"、"明石"、"對馬";第五戰隊:"嚴島"、"鎮遠"、"鬆島"、"橋立";第六戰隊:"須磨"、"千代田"、"秋津洲"、"和泉"。另有21艘驅逐艦、57艘魚雷艇。指揮官為東鄉平八朗(Heihachiro Togo)海軍上將。

俄國太平洋第2特混艦隊編成:第一分隊:"蘇沃羅夫公爵"、"亞歷山大三世"、"博羅季諾"、"鷹";第二分隊:"奧斯利亞比亞"、"西索伊-維利基"、"納瓦林"、"海軍上將納西莫夫";第三分隊:"尼古拉一世"、"海軍上將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謝尼亞文"、"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巡洋艦分艦隊:"奧列格"、"阿芙樂爾"、"莫諾馬赫"、"德米特里.頓斯科伊"、"斯維特拉娜"、"金剛石"、"珍珠"、"綠寶石";另有10艘驅逐艦、8艘輔助船。指揮官為羅日傑斯特文斯基(Zinovi Petrovich Rozhdestvenski)海軍上將。

117:5000日俄對馬島海戰的啟示

作戰經過:1905年5月27日清晨4時45分,日本輔助巡洋艦"信濃丸"首先發現了俄國艦隊,5時5分,東鄉平八朗下令全艦隊出擊,1小時後日本艦隊開始尾隨俄國艦隊前進。中午11時15分雙方進行試探性交火。11時30分,俄國艦隊司令羅日捷斯特文斯基下令改變陣形,以利戰鬥。下午1時30分,日、俄雙方接近至10海里,而此時的俄國艦隊尚未把混亂的陣形恢復。下午2時5分,為獲得有利攻擊陣位,東鄉毅然下令敵前大轉向,即著名的"U"型轉彎。2時8分,俄國艦隊旗艦"蘇沃羅夫公爵"率先向日本艦隊開火。2時11分,完成轉向的日本艦隊旗艦"三笠艦"發炮還擊,雙方主力艦在6000米距離內開始炮戰,對馬海戰正式開始。

日本艦隊利用6分鐘時間完成"U"型轉向後,漸次採用搶佔T字橫頭的戰術穿過俄國艦隊,向俄國先頭戰艦攻擊。在日本艦隊的轉向過程中,俄國艦隊曾打傷了日本兩艘裝甲巡洋艦"出雲"、"淺間",但在轉向完成後,日本艦隊利用其較高的航速和射速、以及火炮彈藥威力方面的優勢,漸漸奪取了戰場主動權。俄國艦隊旗艦"蘇沃羅夫公爵"號遭到日方炮火的集中猛烈射擊,船舵被打壞,軍艦失去控制,艦隊司令羅日捷斯特文斯基也身受重傷,全部上層建築都被打爛,被迫退出戰列在海面上漂浮。俄國艦隊立刻陷入了沒有指揮的混亂局面。俄國第二分隊的旗艦"奧斯利亞比亞"遭到6艘日本軍艦的集中轟擊,遭到重創沉沒,全艦900名官兵倖存300餘人。此後,失去統一指揮的戰列艦"亞歷山大三世"、"博羅季諾"、"鷹"、"西索依-維利基"也先後被重創。

“亞歷山大三世”下午2時45分雙方巡洋艦展開激烈交鋒,主要是在日本第三、四戰隊和俄國巡洋艦分隊之間展開。戰鬥中,日本3艘巡洋艦被重創,俄國數艘輔助船發生火災。至下午4時左右,俄國艦隊敗局已定,前往海參崴的航道也已被封鎖,由於雙方艦隊在煙霧中經常失去接觸,航線混亂,雙方開始了混戰。4時45分,日本第五、六戰隊投入戰鬥,不久,俄國巡洋艦"斯維特拉娜"號被擊沉,另一艘舊式巡洋艦"頓斯科伊"在頑強地抵抗住6艘日本巡洋艦的圍攻,並擊傷其中的兩艘("浪速"、"音羽")後,為避免被俘而由船員自行鑿沉。

117:5000日俄對馬島海戰的啟示

"奧列格"、"阿芙樂爾"、"珍珠"及其他幾艘驅逐艦、輔助船,向北突圍不成,便一直南下逃往菲律賓。雙方的主力艦在4時45分、5時30分曾兩次相遇,但俄國戰艦都受了重創,無法發起有力的攻擊,結果3艘戰列艦相繼被擊沉。晚7時,被打得千瘡百孔的"亞歷山大三世"號戰列艦沉沒,艦員全部遇難,10分鐘後,"博羅季諾"號彈藥庫被日本"富士"號擊中,彈藥庫被摧毀,並引起了鍋爐爆炸,當即下沉,全艦官兵僅1人獲救。在海上漂浮的旗艦"蘇沃羅夫公爵"依然遭到日方炮擊,俄國驅逐艦"狂暴"號冒險靠近旗艦,接走艦上傷員,其中包括艦隊司令羅日捷斯特文斯基。7時20分,日本驅逐艦發射魚雷將"蘇沃羅夫公爵"號最終擊沉,全艦僅倖存20人。晚7時30分,日本所有重型艦隻撤出戰場,準備用魚雷艇和驅逐艦發起夜間攻擊,白天戰鬥告一段落。

晚7時30分至28日凌晨5時,日方21艘驅逐艦、37艘魚雷艇向殘餘的俄國艦隻發起魚雷攻擊,俄國第三分隊因接受過反魚雷進攻訓練,因而大都倖存下來。而第二分隊的艦隻大部被擊沉,"西索伊-維利基"、"海軍上將納西莫夫"、"納瓦林"先後被魚雷擊沉,舊式裝甲巡洋艦"莫諾馬赫"在艦艏被魚雷炸掉的情況下,仍頑強的擊沉了向它發射魚雷的日本魚雷艇,後因傷勢嚴重,於凌晨5時由艦員自行鑿沉。

清晨5時過後,殘餘的俄國艦隊緩緩地朝海參崴方向行駛。但在上午9時,再次被日本艦隊包圍,遭到日艦猛烈的炮擊,擔任俄國艦隊司令的涅鮑加托夫海軍少將決定投降。10時53分,"尼古拉一世"、"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海軍上將謝尼亞文"、"鷹"等4艘戰列艦投降。載有艦隊司令羅日捷斯特文斯基的"魯莽"號也向日方投降。但其餘的艦艇或進行了抵抗後被擊沉,或成功逃走。"海軍上將烏沙科夫"號上的俄國官兵看到日本的勸降信號後,毅然用炮火做了回答,最後為了不讓這艘用俄國著名海軍將領命名的戰艦落入敵手,艦長下令自行鑿沉。巡洋艦"綠寶石"號在逃往海參崴的途中觸礁,被艦員炸沉。餘下幾艘分別逃往上海、馬尼拉、馬達加斯加等中立國港口,最終逃回海參崴的只有巡洋艦"金剛石"號和另2艘驅逐艦。對馬海戰至此結束。

117:5000日俄對馬島海戰的啟示

勝利的啟示

對馬島海戰在日俄兩國的海軍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於日本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今年,在日俄對馬島海戰100週年的紀念儀式上,一位歷史學家說:"對馬島海戰標誌著日本作為現代軍事強國的崛起。"對馬島海戰表明日本海軍從19世紀末開始長達十年的轉型終於取得了成功,那麼勝利的啟示是什麼呢?

啟示之一:創立特色艦——提升整體作戰能力

日本認識到要想對海軍進行革新,就必須要創立一支新型艦隊,並且要在很多方面獨具特色。主要做法有:第一,不惜巨資創建現代海軍艦隊。通過包括中日甲午海戰在內的多次作戰,日本海軍意識到自己的艦隊力量還不夠強大,決心創立一支新型艦隊,即要有能力對付來自西方海軍艦隊的威脅。這支新型艦隊的主力戰艦共有六艘。日本海軍花費鉅額資金向英國購買了四艘新型戰列艦,自行建造了另外兩艘。第二,認真吸取他國海軍發展經驗進行艦船改造。為了能夠使艦隊在裝甲防護和武器彈藥方面超過世界上其它任何一支海軍艦隊,日本海軍利用先進的裝甲技術對由英國制.造的四艘新型戰列艦進行了改造,並充分考慮在速度和艦炮口徑上與另外兩艘已建好的戰艦相匹配。這樣就使六艘戰艦在作為一個獨立作戰單位時能夠最有效地發揮作用。第三,完善艦隊作戰編組結構。當時,許多國家都只是一味地建造戰列艦。但日本海軍以陸軍作為參照,根據在每次作戰中步兵總是需要炮兵、騎兵、工程兵等其它兵種支援的情況,得出戰列艦在海戰中同樣也需要少量的其它類型的軍艦做補充。日本海軍則敏銳的認識到一支艦隊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它可以用裝甲巡洋艦去搜尋追蹤敵人,用小型魚雷艇攻擊近岸來犯之敵等。於是建造了多種類型的艦船,進一步完善了艦隊的作戰編組結構。

啟示之二:改良武器彈藥——增強戰場殺傷威力

日本海軍艦隊的技術與構造設計大部分來源於西方國家,但是他們在艦炮的炮彈的裝藥特性、彈體的厚度和引信上做了不少文章,進行了大量獨特的技術革新。西摩茲炸藥(譯者注:Shimose gunpowder法國所發明的一種炸藥,此處為音譯)和以前的炸藥相比,它必須在高壓高溫下才能引爆,引爆後威力巨大。日本海軍為了把這種炸藥特性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採用了一種較薄的彈殼,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裝藥量,而且還能產生較大的爆炸效果。在引信改革上,日本海軍突破常規,使用了新型即爆衝擊引信(Ijuin fuze),即一旦受到撞擊就會立刻引爆的衝擊引信。日軍這種組合技術在近代海軍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與當時的海軍戰術思想是背道而馳的。以前的炮彈是在穿入對方船體後引信才引發爆炸。那個時候,海軍所用的彈藥主要是強調利用堅硬無比的穿甲彈體,在射入船體後造成其內部的爆炸,從而達到最大的破壞效果。日本人相信他們的這種特殊彈藥不用穿破船甲,就可以大量殺傷對方甲板上的有生力量。在對馬島海戰,日本海軍將這種彈藥與最新的液壓控制主炮技術相結合,給俄國海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傷。

117:5000日俄對馬島海戰的啟示

啟示之三:革新戰術原則——挖掘新型戰艦潛力

戰術原則的革新應歸功於當時的始建於1888年的日本海軍參謀學院。這所學院立足發展新的海軍戰術來挖掘新型戰艦的作戰能力,到日俄戰爭時極大地促進了日本海軍的革M性發展。這所學院負責海軍理論教學任務,它重點強調阿爾弗烈德·薩耶爾·馬漢(譯者注:1840-1914,美國海軍軍官和歷史學家,他的作品如《海上力量對歷代的影響》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範圍內海軍軍備競賽)的觀點,同時也重視海軍戰術的實際應用性和指揮官在激戰中的思維與決策能力。日本海軍思想家們運用西方的海軍作戰思想和他們自己的經驗與大量的實戰結果形成了聯合艦隊編隊戰術,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日本海軍戰艦要比對手具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靈活的機動能力。

在這種戰術思想中,日本人認識到各艦集火射擊的最大效果的編隊不是縱隊隊形,而是把自己的艦隊正面擺在敵艦面前,形成T字編隊,在交戰時以自己的T字橫頭來對付對方的縱隊隊形,這樣可以極大地發揮出交叉火力效果。在充分吸取了英國海軍上將傑姬·費希爾(Jackie Fisher)的觀點後(譯者注:傑姬·費希爾認為當交戰雙方都運用橫隊隊形時,艦隊機動速度快的一方就會取得作戰的勝利。)於是日本海軍戰術家們又進一步把"T"型戰術發展成了"L"型,進行了進一步的創新與完善。針對"T"型戰術運用中有時會讓敵人從己方編隊隊形中逃脫出去的缺陷,日本海軍認為應臨時組建一支機動欺騙編隊來配合主力進攻。當第一縱隊與敵直接交火後,另一支從意想不到的方位向敵發起進攻,這樣把敵陷入己方的交叉火力之中,這兩支編隊形似"L"型,迎面逐漸把敵人圍住,防止他們逃跑。這兩種戰術著眼於日軍戰艦的速度優勢和良好的機動性能,在對馬島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