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過於自信,導致公司蒙受巨大損失

三井住友銀行是日本三井財團和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也是日本第三大商業銀行,世界十大商業銀行之一。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日本三井住友銀行

在80年代,從事銅貿易的住友財團在世界期銅交易市場上具有非常大影響力,光是它的首席交易員濱中泰男手中,就掌控了全世界5%的銅交易量,可以說他是個在期銅交易市場上呼風喚雨的人物。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因為他,讓三井住友銀行這家當時的期銅大鱷,在1996年的短短34個交易日裡,接連虧損,資金高達驚人的40億美元。

這到底是咋會回事呢?

原來在當時,日本經濟已經開始出現了衰退的苗頭,很多金融機構紛紛採取相應措施,準備縮緊期銅交易,以免出現財政危機。然而,濱中泰男卻很自信地認為,這種情況,只不過小菜一碟,以自己的實力足以對付。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自信在我們看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於是,他在5月底拉高現貨價格,想要帶動期銅價格,達到擠壓空頭,逼迫空頭離場的目的,而自己呢,則可以悠哉悠哉地退場。

可惜,濱中泰男對自己能力太過於自信,卻忽視了市場的規律。

對手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並沒有因為濱中泰男的這一舉動而驚慌失措,反而冷靜分析市場,與歐洲的一家基金公司,加拿大的礦業大王三方聯手,與濱中泰男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多空大戰。

於是,從1996年5月31日開始,僅僅34個交易日,LME銅的價格就從2712美元暴跌到1740美元,直接導致三井住友銀行巨損26億美元,爾後價格繼續暴跌,損失最後擴大到40億美元。

由於這件事的影響,不僅導致期銅指數直線下跌,因此而倒閉的公司不計其數。

這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三井住友銀行事件。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自信有時候會讓我們孤注一擲

事後,人們分析說,如果不是濱中泰男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如果不是他孤注一擲,可能這場席捲金融界的慘劇就不會發生。

而這種對自己能力盲目自信的舉動被稱為“史蒂夫病”,也可以稱為“優於平均效應”。

在職場中,不止是濱中泰男這種精英人士容易陷入這種過度自信的陷阱,很多普通人也會對自己的能力預估過高。

據研究者調查,在司機中有70%的人會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要高於其他人。同樣的,有94%的大學教授認為自己的能力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同時,調查還有一個結果顯示,能力越差的人越是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過渡自信,往往會讓我們盲目樂觀

雖然在工作中保持自信,能很好的幫助我們在面對困境的時候,冷靜沉穩地處理。但是,過分地自信卻讓我們在工作中失去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識,往往造成“我明明能力不差,為啥領導不賞識我”的錯覺。

而對於領導來講,對自己過分自信,會容易忽略下屬的工作能力,認為所有的業績都是自己的成就。即使下屬工作成績非常突出,他也不會看在眼裡,更不用說去肯定和鼓勵下屬了。

那麼,這種“迷之自信”是從哪裡來的呢?

錯誤的方式使自我評估產生了偏差

為啥自我評估會產生偏差呢?

這要從評估的方式來講。

有些職場人在對自己進行能力評估的時候,並不是單純地依靠工作完成的實際情況來評估,而是會更願意對自己未來可能的工作能力進行評估。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自我評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是有的時候自信會讓我們忽略這個情況

比如,有的人銷售業績並不見得有多好,但是他認為自己的銷售能力非常強,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銷售潛力非常大,在以後才會體現出來。

就這樣實際情況和自我評估就出現了偏差。

情緒影響了判斷力

我們的情緒容易受環境和事件的影響,而情緒又會對能力的判斷力產生影響。

比如,我們在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時候,雖然問題在工作中很常見,解決起來也不難、但是對客戶來講,要解決這個問題比登天還難。所以,在問題解除後,客戶對我們的工作能力大加讚賞,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自然心情愉悅,繼而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極大的自信,認為這麼難解決的問題都搞定了,看來自己的能力很不錯。事實上卻是,這種稀鬆平常的工作,誰都會做。

信息缺失導致評估產生偏差

職場人在互相比較的過程中,對自己信息的掌握往往要比掌握其他人的信息要更多些。也就是說,我們對其他人的評價是建立在缺乏相關信息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即使我們對自己能力做出了準確的評價,卻會因為對方信息的缺失,而有可能錯認為自己的能力高於比較對象的能力水平。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偏差無處不在

比如,某一個司機在和其他司機比較駕駛技術的時候,他是肯定熟知自己駕駛技術的,但對其他司機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就掌握的比較少了。所以,這個司機就無法正確確定其他司機的駕駛水平,也就會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要好於其他司機。

既然優於平均效應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過度的自信,如何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呢?

提高自我察覺能力

啥是自我察覺能力?

也就是我們自己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準確認識。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則把它定義為,這是一種能夠準確,清晰地認識自我的能力。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瞭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提高自己的覺察力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自我察覺能力呢?

01 放棄過度思考,瞭解當下的自己,多問問“是什麼”

提高自我察覺能力,就是要在評估自己能力的時候,要依據實際的情況來評估,而不是放眼未來,把可能實現的能力,當做自己現有的能力來評估,所以我們應該考慮當下的事情,而不是想著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夠多瞭解當下的自己呢?

可以多問問自己幾個“是什麼”。

比如,我現在感受到的是什麼?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我在想的是什麼?

我正在做的是什麼?

這樣問可以觀察到自己的想法、情緒和做的是什麼,但不去評判,也就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看待自己。

02 改變描述方式,提升對自己的瞭解

大多數自我覺察能力比較強的人,在描述事件的時候,通常會採用一種比較複雜的描述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單一的描述方式。

比如,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或者採用不同觀點來描述這些事情,其中包括對同一件事進行不同的,多樣的解讀。在講述事件的過程時,不會僅僅從一個層面來解釋“發生了什麼”,而是會從心理學方面,社會學或者管理學等幾個方面來講述發生了什麼,或者從自己,領導或者客戶等不同人物的立場上來說發生了什麼。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改變描述的方式

同時,也會需要發掘自己在事件發生過程中,感受到的各種情緒變化。這是因為,自知能力強的人,更願意接受並承認事件的複雜性。

03 增加職業生涯的經驗值

一個人豐富的職業經歷是提高自我察覺的另一個必要條件。如果一個人的職場經驗太少,那麼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啥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積累職場經驗了,同時,對自己的認更是弄不清楚。

所以,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工作激情是什麼,來源於哪裡,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力達到哪種程度,就是要不斷地去增加工作的經驗值。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無論是從事一份工作還是好幾份工作,只有在經歷過更多事情之後,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到自己的能力究竟是什麼樣。自己擁有怎樣的潛力,才能清楚自己對各類事情抱有什麼樣的態度,從而形成自己固有的價值觀。

從期銅大鱷到損失40億,居然是自信毀了日本三豐銀行首席交易員

成長是一個逐漸認清自己的過程

想要清楚的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

因為“自己”不存在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我們一直在變化,也一直在成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