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報仇,十年不晚。SK海力士遭遇日本“突襲”,韓日存儲企業的恩怨還要回到上世紀80年代。

日本“突襲”,SK海力士或將停產!日韓內存業恩怨史跟匯率有關?

日本“突襲”,SK海力士或將停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G20峰會剛剛結束,中美科技角力大戰還未平息。隔天,中國兩大鄰居日韓就開始掐架了。

7月1日,日本突然對韓國發起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精準襲擊”,將加強3種半導體核心原料對韓國的出口管制,4日起,每次出口都必須向政府申請許可。同時,日本著手將韓國從“白色國家”清單中刪除,自8月1日啟動。

這三種受到出口管制的原材料分別為氟聚酰亞胺、抗蝕劑和高純度氟化氫,是智能手機、芯片等高新電子產業中重要的基礎性原材料,日本企業的產量佔全球產量大約70%至90%。

有業內人士表示,“日本此舉無疑是打到韓國的七寸。”

此事一出,韓媒用“進入緊急狀態”來形容韓企的反應。韓國政府的迴應也很強硬——召見日本大使抗議,敦促日本取消相關措施,並表示將採取訴諸世貿組織等反制措施。風波不斷的日韓關係再掀驚濤駭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日本出招的手法極為謹慎,置入90天“審查時間”,日本專家認為,此舉不致違反WTO的規則,或屬於規則上的灰色地帶,無論是哪一種,均保證即便韓國訴諸WTO公堂,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所定論。而韓廠的備料可能均不足支應3個月,遭此橫逆,待韓廠庫存用盡,也只能停止生產。就有消息明確指出,如果3個月後還無法從日本獲取必須原料,韓國內存大廠SK海力士恐將停產。

韓國是日本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日本經濟新聞》稱,這項“猛藥”措施可能會引起韓國“脫離日本”的行動。7月3日,韓國政府計劃每年投入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8.5億元)推進對半導體材料、零部件和設備研發。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兩個重量級鄰國突然翻臉?

據韓聯社報道,這是日本對韓國大法院就日本強徵勞工案判決的“經濟報復”。

去年10月,韓國最高法院作出終審裁決,認定日本新日鐵住金公司(現為新日本製鐵公司)在二戰期間把4名韓國原告擄到日本做苦力,所以日本要給這4名原告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8萬元人民幣)。此後,又有兩家日本公司遭到此類訴訟,日本相關公司的一些股份被韓國扣押。

在G20峰會上日韓政府高層又針對“二戰”勞工賠償事件進行談判,但是雙方沒有談攏,最終導致日本採取對韓國出口限制的措施。

自去年至今,圍繞二戰遺留的歷史問題爭端,讓日韓關係跌倒谷底,日本民間的“反韓”情緒高漲。在輿論氛圍下,日本從6月開始,就採取了對韓國的報復性手段——加強對韓國進口海產品的檢疫等。如今,日本政府決定對韓國出口的半導體加強管制,主要是因為日本在其中兩個領域所佔據的國際市場份額高達九成,實施制裁也是對韓國經濟打擊最為顯著。

日韓內存業恩怨史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廠商在資金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在良率上比美國人高出30%,因此在80年代後期壟斷了大部分內存市場。而在這個時候(1987年),三星電子只有不到10%的份額連前5名都進不去;美光的份額還不到5%。這兩家在當時抱團取暖,三星的核心技術,基本都來自美光。

由於工藝落後成本高,三星半導體到1986年虧損額高達3億美元。當時韓國企業花重金投入到內存行業,包括三星、現代、LG和大宇。日本廠商感受到了來自韓國的壓力,通過傾銷試圖壓垮韓商。

1985年,美日版本的“華為事件”爆發。美國商務部啟動了301反傾銷調查,並在1986年簽署了美日半導體協議,逼迫日本打開封閉的日本芯片市場。85年廣場協議的簽署和日元的升值,使得日本半導體產業一蹶不振,也給了韓國半導體廠商崛起的機會。

三星、現代電子和LG半導體已經成功進入六強。1995年,Micron的低價傾銷引起日本廠商的震動,被稱為Micron Shock。1997年日本鋼鐵退出DRAM生產並把工廠轉給日立和UMC,1998年松下退出,1998年日立退出和TI在美國的合資廠,到90年代末,日本廠商的市場份額,已經從90年代初的70%跌到42%。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企業由於負債率過高和外匯儲備不足,歐美債務收緊導致韓元在年底數週內暴跌60%,這卻意外極大增強了韓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1998年韓企在DRAM領域份額超過日本企業。

1999年是內存界的大變年,排名世界第三的韓國現代半導體(現在的Hynix)因政府施壓強娶了第五名LG半導體;同年日立和NEC合併了其內存部門產生了爾必達(Elpida);也在1999年,IBM宣佈退出和東芝合資的內存廠Dominion從而退出內存業務;剛剛完成收購德州儀器(TI)內存部門的美光(Micron)也在其時進入大陸市場。

同樣是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因產線損失導致中關村內存一週內翻三倍。

由於內存價格是有非常大的波動,而且經常是虧多賺少。很多上市母公司不喜歡自己的財報一會虧一會賺的,索性分拆了後公司業績穩定,管理層好拿獎金。只有一家公司例外,它就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這家家族公司一開始就持有堅定的信念,從未想過剝離內存業務而是不斷鉅額投入自有資金,也從不抄近路收購瀕臨倒閉的同行,三星的專注、韌性和凶悍使得它今天在內存領域獨佔鰲頭、雄霸天下。

為什麼內存價格會波動呢?內存芯片從投片到產出需要三個月時間,而生產內存的工廠需要數年時間建設和數十億甚至百億美元的投資,因此產能和需求之間是永遠無法平衡的。

內存行業玩的就是投資-產能過剩-供過於求-玩家退出-供不應求-投資的循環遊戲。

經過1999年的大整合,到2001年三星,美光,海力士和英飛凌四家公司擁有80%的市場份額。而日系廠商已經被甩到了車尾。

日本“突襲”,SK海力士或將停產!日韓內存業恩怨史跟匯率有關?

2001-2014DRAM市場份額

2001年也曾經出現過DRAM價格的狂跌,導致Hynix鉅虧25億美元。不過隨後中國無錫救了海力士,只投資2.5億現金建設總投資20億美元的先進12英寸晶圓廠。Hynix的無錫12英寸廠產能以及NAND閃存市場需求的暴增,使得Hynix起死回生,而DRAM價格則開始重新上升。

2007年,內存價格再次經歷暴跌。主要原因是內存廠商都把賭注壓到新版本的windows Vista上,因為這個操作系統對內存的需求大大提升。但由於Vista版本用戶體驗太差,消費者堅持選擇已經發布5年的windows XP。

原本期望Vista多用一倍內存的產能一下大大就供過於求了,而內存廠因為投資過大根本不能停產,因為停產虧得更多。2007底年內存價格暴跌到2006年底的1/4。

2007-2008年所有內存廠商都賠錢,只是看誰賠得快錢先燒光而已。2008年內存價格跌去7成,前三季度整個行業虧損80億美元。幾乎所有公司都在裁員,也很少有公司購買新的電腦,內存行業真正碰到史無前例的大崩盤,主流內存顆粒價格跌到材料成本以下,而且看不到何時能好轉。到了2010年,日本爾必達(Elpida)鉅虧12億美元,並在2012年宣佈破產。

與日系企業的命運不同,在Elpida破產的同時,Hynix債權人同意把約20%股權轉給韓國電信巨頭SK Telecom,並改名SK Hynix。有了大筆資金的支持,SK Hynix開始重新起飛。

2010年以後,智能手機開始取代PC成為內存的第一大客戶。智能手機裡面的內存分三類:DRAM、NAND Flash、NOR Flash。

兩國糾紛,內存動盪

目前為止,顯示面板方面,韓國是全球OLED面板的最主要供應國;半導體方面,韓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存儲器產業。根據IHS Markit的統計顯示,2018年OLED的市場規模為243億美元。從市場份額(按金額計算)來看,三星電子為84%,LG顯示器為12%,韓國企業掌握了96%,牢牢地掌握著全球市場。在DRAM和NAND Flash存儲器方面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半導體產業在韓國出口佔比中更是超過了20%。

日本廠商佔據全球氟化聚酰亞胺總產量的90%,而在光刻膠方面,被日本、美國企業壟斷。JSR 市佔比為28%、東京應化佔比為21%、信越化學佔比為13%、富士電子材料佔比為10%,這四家日本廠市佔率合計達到72%。此外美國羅門哈斯市佔率為15%。

在供應鏈角度來看,國海證券化工行業研究團隊認為:“由於光刻膠的重要性,下游企業對供貨企業的質量及供貨能力非常重視,通常採取認證採購的商業模式。伴隨高採購成本與認證成本,光刻膠生產廠家與下游企業通常會形成較為穩定的合作。”

同時,因為原材料的變動對於晶圓及面板生產良率具有較大影響,原則上是不能隨便任意切換。因此,韓國企業想要短期內找到替代方案,還有一定的難度。

日韓糾紛持續,勢必影響內存供貨。半導體和顯示面板是韓國的兩大高科技支柱產業,日本對韓國執行經濟制裁無疑對韓國的經濟造成重創,首當其衝的將會是Samsung、LG、 SK-Hynix 等巨頭,至於Apple、Google、 SONY、華為、OPPO、vivo 等等相關客戶亦將會遭受影響。

廠商起伏,只因一根紅線的挑撥?

日本廠商的衰落和韓國廠商的崛起,以及美德廠商的起伏,背後都有一根紅線在挑撥,那就是匯率。

日本半導體產業因為遭受美國製裁後一蹶不振,從而給了韓國企業可乘之機,此外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日元匯率的長期下滑。

日本“突襲”,SK海力士或將停產!日韓內存業恩怨史跟匯率有關?

英飛凌(奇夢達)、爾必達和海力士三家的命運,似乎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韓元的長期貶值是韓國經濟的發動機。每次金融危機導致的迅速貶值,都像給出口型的韓國企業打了強心救命針。目前中國大陸的存儲芯片行業正處在歷史上最佳時期,鉅額的投資和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視都讓對手非常關注。6月30日晚間,紫光集團官網公佈了一句話:經研究決定組建DRAM事業群,委任刁石京為事業群董事長、高啟全為CEO。高啟全現任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長江存儲執行董事及代行董事長、武漢新芯CEO。高啟全曾在多家半導體公司任職,包括曾擔任SK海力士前身現代電子的DRAM顧問以及DRAM廠商南亞科技總經理。

從市場份額來看,紫光所佔市場份額微乎其微。第三方機構DRAMeXchange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DRAM市場規模約為996.5億美元,由兩家韓國公司三星電子、SK海力士和一家美國公司美光科技控制了約95%的產量。就中國廠商而言,目前三大存儲器廠商分別是長江存儲、合肥長鑫和福建晉華,這三家公司幾乎全部是從2018年才引進設備,開始生產。

此外,紫光集團還披露,其旗下長江存儲已成功研發並小批量生產32層3D NAND閃存芯片,並用Xtacking技術突破了其芯片結構。但是在玩家眾多的NAND市場,三星仍然領先。第三方機構Statista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三星市場份額為29.9%,東芝為20.2%,美光科技為16.5%,西部數據為14.9%,SK海力士為9.5%,英特爾為8.5%,其他廠商總和僅佔0.5%。

早在2017年,三星電子就開始在中國加大投資,擴大存儲器產品產能。2018年,三星電子再度對外稱將增資擴產,這一動作也引發了SK海力士、美光科技、東芝、英特爾等巨頭的擴產。

從各大內存巨頭的擴產來看,未來存儲器似乎很難真正面臨缺貨,而應該是不斷降價的情況。但是,這種分析沒有把更上游的日系廠商考慮進去。

除了競爭對手的競爭之外,中國的存儲企業將面臨兩大風險:一方面是先進製造工藝的封鎖,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先進的光刻機會遭到進一步的封鎖。另一方面是上游材料的封鎖,這也是這次SK海力士早遇到的危機。

1989 年, 日本公司佔據了世界存儲芯片市場53% 的份額, 而美國僅佔 37% 。到了2016年,日本企業的整體份額下降到不足10%。生產半導體芯片需要30多種設備、19種材料。只要1種設備或1種材料無法供給,就無法完成半導體芯片的生產。日本企業在大家注意不到的上游材料領域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壟斷地位。從材料領域來看,日本半導體材料的總體份額超過了66%。在這19種材料中,日本擁有超過50%份額的材料就佔到了14種!

日本“突襲”,SK海力士或將停產!日韓內存業恩怨史跟匯率有關?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以說,日企並未出現所謂的“衰退”,它們只是換了一種賺錢的策略而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