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為榮譽而殺戮,對受懲者和失敗者寬大,對卑鄙和營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賞生活中人為的詩 情畫意的藝術美和死後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這就是武士道。”

這是一個以旁觀者身份的西洋人對日本武士道的描述。

日本武士的起源與發展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圖片來源網絡

日本武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年代(即784年桓武天皇決定從奈良遷都至平安京開始——1192年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

早在9世紀時,因為日本徵兵制的改革,兵役成為日本貴族們的專權。正是在這個時期,日本的各地莊園勢力蓬勃發展。莊園領主為了莊園領地的安全開始訓練農民,組織了一批屬於自己的武裝勢力,這種武裝勢力也成為莊園領主後來進行擴張的一把利刃。

到了9世紀中期,這種武裝力量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專業軍事組織,但是其不像軍事組織那樣屬於上下關係,而是一種嚴格的宗族和主從關係

10世紀,各處勢力叛亂紛起,朝廷卻無力鎮壓,而隨著莊園的發展,莊園武士力量不斷增強,因此武士慢慢得到了中央的認可。

12世紀,貴族的政治權力逐漸弱化,而那些貴族便以“國”為單位對政治權以及土地控制權進行爭奪。隨著皇室與藤原氏(日本貴族姓氏)的鬥爭越來越厲害,武士的作用也被髮揮到了極致,這些武士從原來的農民也慢慢轉變成了職業武士。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最終這些武士最後歸附在了源氏平氏兩大貴族之下。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在12世紀末期,源賴朝成為“鎌倉之主”行使“東國”武家政權,而武士地位也水漲船高,他們成為了國家統治階級,行使武家政治的權威,主宰著國家的命運。

當然歷史興衰的必然性也同樣適用於日本武士。

19世紀,日本明治政府為了實行“徵兵制”,建立了一批規模更大的武裝力量“皇軍”“皇軍”的出現也就意味著武士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1876年,明治政府推出“廢刀令”。明治政府的這一舉措讓武士階級受到很大威脅,於是西鄉隆盛趁機慫恿武士,將矛頭指向了明治政府,明治政府與武士的鬥爭正式開始。而此時的明治政府在武器方面遠勝於武士,所以武士一直以來都處於被動狀態。

1877年8月,武士人數銳減到3500左右。8月中旬,日本武士已經無處可逃,只能反過頭來對付後面緊追的50000名明治政府士兵。最終,武士死的死,傷的傷,但是最終還是有奇蹟發生。西鄉隆盛帶領近千人居然突圍了!突圍後,西鄉隆盛逃回了老家鹿兒島縣,可是明治政府並沒有放過他,最終西鄉隆盛身處絕境,切腹而亡。

再來看日本武士這些有趣的怪相。

日本武士怪相一:弓箭大戰開打之前雙方約法三章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日本武士在平安時期的弓箭戰必須遵從這樣的規則:不能射殺對方馬匹,只能射殺馬上之人。

這與當時其他國家有很大不同,很多國家都會選擇射殺馬匹。因為馬匹體型較大,在遠距離射擊時,命中馬匹的概率要大於命中馬上之人的概率。而馬匹被射傷之後,武士從飛奔的馬上摔下來,已經摔得七葷八素,斷手斷腳,甚至直接摔死的都有,這對於射方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而日本武士與其他國家截然相反的做法是因為日本當時的地理形勢有很大關係。日本國土面積並不大,草原更不要談,要他們大量飼養馬匹是非常不現實的,這也就導致馬匹非常受到重視。一場戰鬥不管是哪一方贏,最終必定要死很多人,不管殺不殺馬,死去的人數也並不會減少,所以他們乾脆不殺馬。

日本武士怪相二:戰場上挑人打

在弓箭都射完以後,雙方都準備近身肉搏。但是也並不跑到敵方面前就可以任意廝殺,他們必須挑人戰鬥。

所謂的挑人戰鬥就是按照身份來挑選對手,他們通常是挑選與自身身份相同的敵人進行戰鬥。

就比如說,帶隊的將領只能找與自己等級相同的對方將領進行戰鬥,將領一般來說是不會跟對方普通武士戰鬥的。因為將領身份比對方高,他們認為跟這樣的對手戰鬥會拉低自己的身份。

日本武士怪相三:開戰之前自報家門

日本武士開打之前都要在對方面前高聲大喊:我祖上拜過某某官職,我父親擔任過某某職務,做過某某大事,在某某戰爭中取得勝利……當然他們也不忘介紹自己幹過某某事情。

而且唸完之後也不是直接開打,而是靜靜等待對手自報家門,等對手說完之後才能動手。乍一看,這跟相親貌似並無兩樣,可是他們卻樂此不疲。

其實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很簡單:

一、為了找到跟自己身份匹配的對手。

二、戰場敵我無情,不想自己被殺後成為無名之鬼。所以在後來很多武士都在自己的袖子上掛了一張白布,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

一場戰爭後,地面上將躺著很多綁有白布條的屍體。這在我們現在看來,不就是一些遊戲玩家死後留下暱稱一樣的情形嗎?

日本武士怪相四:戰場上各打各的,不允許隊友之間相互幫忙

日本武士在戰場上看到自己的隊友落敗不得插手幫忙。即使你幫了忙,隊友也不會感激你,反而還會與你翻臉,甚至殺了你。

隊友不幫他們,他們反而不會有什麼反應,因為日本武士認為他自己是一位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武士,戰死沙場是他們的榮譽。

這歷史上是非常奇怪的一個現象,沒有哪一個國家會有這樣的規定。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士氣是一支軍隊的咽喉,當沒有了士氣,就相當於咽喉被人扼住,活不長了。士氣一部分表現為凝聚力,也就是我們理解的團結,而日本武士卻偏偏丟棄這種團結。

其他國家士兵團結是為了戰鬥的勝利,或許是隻有團結才能逃命。但是日本武士不一樣,他們不需要這樣的團結,因為他們有武士道精神將他們凝聚起來,說白了,就像洗腦了一樣。

日本武士怪相五:戰場上戴鐵面(面具)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古代日本武士在戰場上要帶著一塊表情很凶的鐵面戰鬥。其實鐵面運用在戰場上是從中國開始的,但是佩戴的人不多,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鐵面將領就數蘭陵王莫屬了。在日本武士這邊,佩戴鐵面的就比較多了,所以日本鐵面比較出名,當然這也只有日本武士的將領才能佩戴。

為什麼他們會選擇戴上一塊這樣面目猙獰的面具呢?原因如下幾點:

一、站在迷信角度上看;戰場上生死由命,為了殺人之前不被對手記住自己的長相,怕被冤魂纏身。

二、站在防護角度上看;面具是鐵製的,可以起到防護作用,雖然打到臉的機率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確實很有效的。

三、站在氣勢角度上看;那些鐵面都是凶神惡煞的表情,這樣的表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威嚇對手,在心理上攻擊對方。

四、在身份地位的角度上看;能佩戴鐵面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所以有鐵面,他們一定會帶上,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

日本武士怪相六:行軍打仗背大紅包袱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在古代,日本武士騎在馬上身後總是會揹著一個紅色的大包袱。日本武士個子矮小,與這個大包袱就顯得格格不入。為什麼他們會選擇這樣一個紅色的大東西背在身上呢?難道就是為了吸引敵方注意?這不是欠揍嗎?

其實事實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他們背這個其實是為了保命。

最開始,其實這個大紅包袱只是一條紅色的布,就像一些影視中俠客的披風一樣,但它叫做“母衣”

武士披上母衣後在馬上疾馳,,在氣流的作用下母衣便鼓成一個很大的球。這個時候的鼓起母衣便可以發揮它的作用:阻擋視線。因為在弓箭戰中,母衣鼓起後,對方在後方很難看到敵人的身體,再加上日本武士體型小,所以更難以被射中,這大大減少了戰鬥中的傷亡。

不僅如此,母衣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安慰武士的內心。在日本學者眼中,母衣就像是母親的長衣一般,武士們穿上母衣就彷彿自己身處襁褓中一樣安全。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在後來,戰爭規模擴大,這樣的單純紅布母衣已經不再適用了。接著改版的母衣出現了,有人在母衣中加入了一種竹罩,也就是所謂的“母衣骨”。改版之後的母衣比原來的效果更好,因為它能抵擋住一些殺傷力較小的箭矢。

改版之後的母衣不僅有了防護能力,還增加了另一個功能:裝人頭

古代日本武士對榮譽的追求是非常強烈的,他們為了榮譽,往往會割下對手的頭顱回去邀功,而此時的母衣正好可以收納這些“戰利品”。

母衣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起著它獨特的作用,到了織田信長時期,戰場上新式武器——火槍出現,母衣的作用也被逐漸弱化,便逐漸開始淡出歷史舞臺。

但母衣並沒有就此消失,它還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在一些將領身上出現。

日本武士怪相七:配長短雙刀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在很多人看來,日本武士都配有兩把刀,一把長刀一把短刀,長刀用來戰鬥,短刀用來切腹自盡。但是真相卻並不是這樣的。

日本武士的長刀叫做“打刀”或者是“太刀”,全長在60釐米以上。短刀有兩種,一種就是普通短刀,全長在30釐米以下,還有一種叫做“脅差”,全長在30——60釐米。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武士多半是佩戴著打刀和脅差兩把。

因為脅差的長度在30——60釐米,這個用來切腹顯然太長,所以用脅差切腹自盡是不太可能的,真正用來切腹的是一把較短的匕首。而脅差的真正作用是備用武器,因為打刀在戰鬥中容易捲刃,打刀壞了之後,脅差的作用就開始發揮了。

日本武士怪相八:切腹自盡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日本武士的切腹鼻祖:藤原義。

藤原義出自權傾朝野的藤原家族,他雖為貴族,豐衣足食,但是卻幹著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勾當。當時日本官兵一直在調查他,最終發現了他的身份,以及他的所處位置。

當官兵將藤原義家團團圍住時,藤原義不慌不忙,似乎是已經做好了準備,拿起了一把太刀將腹部一字切開,並且挑出內臟。

誰也不知道,藤原義也許就是為了噁心一下日本官兵,但這卻成為了所有武士所尊崇的典範。在這之後,每一個武士都希望自己能有兩種死法,一種是能在沙場上戰死,另一種就是能夠切腹而死。

日本武士主要的切腹方式有這幾種:

一、在腹部從左到右切一刀,在從下到上切一刀。

二、在腹部從左到右切一刀,然後直插心臟,並且用力下滑,形成一個“十”字。

三、在腹部從左到右切一刀,然後迅速在喉嚨上割一刀。

武士切腹的規矩也非常多:

一、痛而不言,儘管很痛,但是不能出聲,要體現他們堅強的意志力。

二、死後屍體要端正,不能往左右傾斜,不能後仰,只能端正前傾。

三、雙膝合攏。

當然,切腹自己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完成的。因為切腹並不會很快死去,所以很多武士在切到一般時就痛得受不了,本想堂堂正正的自盡,卻變成了生不如死,滿地打滾,這有失武士風度,所以就有了“介錯”的出現。

“介錯”其實就是幫助武士切腹時快速解脫的一類人。在武士切了一刀後,迅速砍死武士,避免武士沉浸在痛苦之中。

到了後面,切腹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切腹,為了避免痛苦,武士選擇了另外的一種切腹方法:扇子切法

所謂的扇子切法就是用扇子在自己的腹部上比劃一個“十”字,代表切腹,然後“介錯”就迅速將武士的頭砍下。

日本武士怪相九:月代頭

日本武士九大怪相,每個怪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日本武士的髮型怪異,中前部分禿頭,只有兩邊或者中間有頭髮,這也就是所謂的月代頭。

最開始,想要留這種月代頭是要付出代價的。什麼代價?

“黑血流地,駭人之至。”當然,並不是說要放血,而是做這種髮型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因為這樣的髮型是用木製鑷子一根一根拔出來的,畫面你們自己腦補,這裡不多說。

不過人都是怕痛的,在後來,便把拔頭髮改成了剃頭髮。

為什麼武士會選擇這樣的髮型呢?

主要是為了方便戰鬥。因為在戰場上廝殺時,頭髮太長往往會遮擋視線,也許就是視線被遮擋的一瞬間,面臨的就將是死亡。

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在外征戰洗不了頭,奇癢無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了這樣禿一半的髮型。

(創作不易,請多支持!)

資料來源:

《江戶武家事典》

《慶長見聞集》

《武士道的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