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垃圾分類30年才見顯著成效 問題仍多繼續努力'

"

7月15日訊 老馬 日本的垃圾分類真的如此完美嗎?每個日本人都和我們想象一樣從不亂扔垃圾,毫無怨言的遵守分類規定嗎?回答是“恐怕也不見得”。日本垃圾分類的實施和普及本身並非一蹴而就,而且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各種認識的差異和煩惱,哪怕如今也不斷有新的問題產生。

"

7月15日訊 老馬 日本的垃圾分類真的如此完美嗎?每個日本人都和我們想象一樣從不亂扔垃圾,毫無怨言的遵守分類規定嗎?回答是“恐怕也不見得”。日本垃圾分類的實施和普及本身並非一蹴而就,而且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各種認識的差異和煩惱,哪怕如今也不斷有新的問題產生。

日媒:日本垃圾分類30年才見顯著成效 問題仍多繼續努力

日本家庭主婦在垃圾站分類投放垃圾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推廣垃圾的分類收集。90年代以後,為實現可循環性社會,日本逐步建立了以《廢棄物處理法》、《容器包裝循環利用法》等法律為基礎的垃圾分類收集及資源循環利用的標準和體系,且至今在不斷髮展和完善。

據日本環境省統計,日本的垃圾排放總量(不包括產業垃圾等)從2000年頂峰時的5483萬噸減少到了4317萬噸(2016年),循環再利用率也從1990年的5.3%提高至20%以上。可見,日本經過至少30年的努力,才在垃圾的分類和資源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也在國際上確立了“環保發達國家”的地位。

日本對垃圾的非法投棄等行為制定了嚴苛的懲罰制度。違法者可能被處以1000萬日元以下罰款或5年以下徒刑。即便如此,在分類制度一開始實施的時候,不瞭解規定或者嫌麻煩、抱著有僥倖心理的人不按規定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也一直存在。這也曾讓日本各地政府煩惱。為了提高民眾意識,加強社會監督,各地也循序漸進的摸索各種對策。

比如,為了貫徹垃圾分類,除了全國性法律外,各地也制定了當地的處罰規定。橫濱市就在2008年5月在日本全國率先引入了處罰規定。首先將對違規者進行指導和教育,接受3次指導後如果在一年內再次違反規定將處以2000日元的罰款。對不符合分類規定的垃圾進行貼條警告不予回收的做法已相當普遍,而有的地方甚至會對垃圾進行開袋檢查,以通過遺留的個人信息鎖定違反者。

日本各地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不同的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方式。一般而言,生活垃圾被大致分為四類,即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型垃圾。但在被視為垃圾分類收集“典範”的德島縣勝浦郡上勝町卻多達45類。

該町2003年在日本率先提出了“零浪費”宣言。町內沒有垃圾收集車,廚餘垃圾等可降解垃圾均要求各家作為堆肥等自行處理,可回收利用的資源垃圾類則由居民自行分類並送至收集處。在這裡,單塑料就可以被分為8類,紙張被分為9類。在回收前,當然都要求對飲料瓶、牛奶盒等進行清洗、乾燥並剪開後再分類投放。玻璃瓶還要根據透明、褐色、其他顏色等不同顏色進行分類。

從日本的家家戶戶來說,因為家庭成員意識上的不統一,過細的垃圾分類也會產生煩惱。由於日本家庭承擔家務的主要是女性,所以垃圾分類也大幅增加了主婦們的負擔。比如,一位主婦反映,“將紙和塑料分開投放”這在嘴上說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實際卻會遇到塑料商品上貼的紙質標籤怎麼都撕不掉等狀況。還比如說,很多地方要求使用透明垃圾袋,一些主婦因為擔心分類出錯而長期處於不安的狀態。

日本各地分類方法和規則的不同也讓許多個人與家庭感到困惑。有公司職員就表示,在工作單位紙類被分為可燃和混合紙類,但到了自己住處卻又要細分為瓦楞紙和紙板,有時根本搞不清楚。還有像遇到搬家或去異地探親的時候要習慣當地的投放規則和時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知道易拉罐是不是要壓扁了再扔”,一位家住橫濱的主婦還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她表示,看到公寓管理員一直把居民扔出來的鋁製易拉罐一個個踩扁然後收到袋中,但該市發放的手冊上卻寫著“易拉罐不要踩扁”,所以一直很困惑。之後向當地有關部門瞭解後才得知“真相”。的確,易拉罐踩扁不佔地方,更有利於收集和運輸,但由於當地的垃圾分揀工廠在分揀工序上的原因,踩扁後的易拉罐反而容易“漏網”。

還有像“扔紙質文件的時候是否需要將訂書釘去掉?”的問題,日本各地相關部門大多隻給出了模稜兩可的回答,即“儘可能去掉”、“不去掉也可以”。但據東京廢紙再生促進中心的專業人士表示“造紙廠商在對廢紙進行再生的時候會用水進行溶解,在這一過程中比重不同的訂書釘可以有辦法除去”,認為個人不必為拆訂書釘而耗費過多精力。

由此可見,很難說垃圾分類越細越好,根本還是要看各地的最終處理方式,因地制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