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

我們縱觀人類發展史,各民族、各國家為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都在進行競爭,這個過程有時是很血腥、很殘酷的,所謂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下面我簡單介紹下我們東邊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

民國政治家、思想家戴季陶先生曾說過:“日本在手術檯上已經解剖中國成百上千次了,而我們中國人對日本卻往往一無所知。”

我先說下有關日本的幾個問題,讓大家對日本歷史有個基本概念。第一個問題,日本人從哪裡來?一種說法日本人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海,留下的後代。另一種說法日本人是韓國人的後代,日本有天照大神,韓國有天孫大神。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東北人從朝鮮半島渡海過去的,也就是滿人和蒙古人的後代。不過日本人傾向認為自己是中國東北人。

"

我們縱觀人類發展史,各民族、各國家為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都在進行競爭,這個過程有時是很血腥、很殘酷的,所謂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下面我簡單介紹下我們東邊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

民國政治家、思想家戴季陶先生曾說過:“日本在手術檯上已經解剖中國成百上千次了,而我們中國人對日本卻往往一無所知。”

我先說下有關日本的幾個問題,讓大家對日本歷史有個基本概念。第一個問題,日本人從哪裡來?一種說法日本人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海,留下的後代。另一種說法日本人是韓國人的後代,日本有天照大神,韓國有天孫大神。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東北人從朝鮮半島渡海過去的,也就是滿人和蒙古人的後代。不過日本人傾向認為自己是中國東北人。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徐福東渡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叫日本?在隋煬帝楊廣,也就是公元569年的時候,日本還是中國的藩屬國,要向中國稱臣進貢,中國人稱日本為倭國,稱日本人為倭人,倭的意思,一是指國家小,二是指人個子矮小的意思。一開始日本人並不在意,但後來總覺得倭國,倭人有點貶低的意思,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就自稱為日本,就是日出之國的意思。日本人說,太陽從日本海上升起,從中國大陸落下,本是原本的意思,隋煬帝也就認可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中國不能搞種族歧視。

第三問題,日本人為什麼叫大和民族?日本早期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和就是和諧、和睦的意思。這裡包括二重含義:一是日本是個重視集體主義,重視團結、和睦的民族;二是反對個人主義,強調對集體的忠誠。至於為什麼要叫大和,很簡單,就是個小國,為了撐面子長個臉,還是不自信嘛!

第四個問題,日本皇帝為什麼叫天皇?還是在隋朝,日本人到中國來朝拜,稱日本皇帝為天子,所謂“日出處天子”,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的天子。楊廣這個人比較霸道,發火了,天下怎麼能有兩個天子?中國人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天下可以有很多國,國可大可小,大的有現在一個省或幾個省,小的也就一個縣,甚至更小,國中可以有王或者皇帝。一看隋煬帝不同意,日本人就讓步了,那就叫天皇吧。

"

我們縱觀人類發展史,各民族、各國家為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都在進行競爭,這個過程有時是很血腥、很殘酷的,所謂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下面我簡單介紹下我們東邊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

民國政治家、思想家戴季陶先生曾說過:“日本在手術檯上已經解剖中國成百上千次了,而我們中國人對日本卻往往一無所知。”

我先說下有關日本的幾個問題,讓大家對日本歷史有個基本概念。第一個問題,日本人從哪裡來?一種說法日本人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海,留下的後代。另一種說法日本人是韓國人的後代,日本有天照大神,韓國有天孫大神。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東北人從朝鮮半島渡海過去的,也就是滿人和蒙古人的後代。不過日本人傾向認為自己是中國東北人。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徐福東渡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叫日本?在隋煬帝楊廣,也就是公元569年的時候,日本還是中國的藩屬國,要向中國稱臣進貢,中國人稱日本為倭國,稱日本人為倭人,倭的意思,一是指國家小,二是指人個子矮小的意思。一開始日本人並不在意,但後來總覺得倭國,倭人有點貶低的意思,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就自稱為日本,就是日出之國的意思。日本人說,太陽從日本海上升起,從中國大陸落下,本是原本的意思,隋煬帝也就認可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中國不能搞種族歧視。

第三問題,日本人為什麼叫大和民族?日本早期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和就是和諧、和睦的意思。這裡包括二重含義:一是日本是個重視集體主義,重視團結、和睦的民族;二是反對個人主義,強調對集體的忠誠。至於為什麼要叫大和,很簡單,就是個小國,為了撐面子長個臉,還是不自信嘛!

第四個問題,日本皇帝為什麼叫天皇?還是在隋朝,日本人到中國來朝拜,稱日本皇帝為天子,所謂“日出處天子”,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的天子。楊廣這個人比較霸道,發火了,天下怎麼能有兩個天子?中國人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天下可以有很多國,國可大可小,大的有現在一個省或幾個省,小的也就一個縣,甚至更小,國中可以有王或者皇帝。一看隋煬帝不同意,日本人就讓步了,那就叫天皇吧。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日出之國

第五個問題,什麼是武士?武士是日本特有階層和現象。武士的本意是侍者,隨從的意思。武士最早就是會舞刀弄槍的農民,武士的產生是在九世紀中期,日本稱為平安時代,當時社會動盪,盜賊四起,貴族們為了自身的安全就組織私人武裝,中國人稱之為家丁,就是為貴族看家護院的人。這些人就成為武士的雛形。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朝廷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武士要遵守義、勇氣、仁、禮、誠信、名譽和忠義等道德和倫理規範,這就是武士道,或叫武士道精神。失去這些道德的武士,只能切腹自殺了,武士階層有點西方騎士和貴族的味道。

第六個問題,什麼是幕府?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和社會作用的增大,身份較高的沒落貴族、官僚和軍人也加入進來,形成武士團。武士團相互之間經過爭鬥、合併,就形成了武士集團。其中,當時最大的兩大集團都有天皇血統,也是貴族。分別是擁有桓武天皇血統的平氏集團和清和天皇血統的源氏集團。這樣日本原有的社會格局就改變了,形成了皇室、貴族和武士集團的三大統治階層。隨後,武士集團逐漸做大,形成朝廷不得不依靠的力量,武士集團取代原有的軍隊,又成為國家的武裝力量。

1156年,日本後白河天皇與其父親崇德上皇,爭權奪利,導致國家內亂,天皇依靠平清盛的武士集團戰勝了上皇,至此,平清盛成為太政大臣,相當於宰相,登上日本的政治舞臺,相當於軍人蔘政,軍人嘛,都比較霸道,所以天皇的權力就逐漸衰落。隨後,後白河天皇的兒子以仁王不甘心大權旁落,又聯合源氏集團打敗了平氏集團,這個亂的,那知道後果更糟,源氏集團的首領乾脆架空了天皇,建立了幕府,也就是軍政府,天皇則徹底成為擺設。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真得很少,日本進入了虛君制的幕府時期。武士集團雖然駕空了天皇,奪取了行政權,但天皇仍握有對武士集團首領“徵夷大將軍”的任命權,天皇和幕府又開展了一輪又一輪的權力鬥爭,1338年,日本還岀現了“南北朝時代”,一個是在京都的光明天皇,叫南朝,一是在奈良的吉野天皇,叫北朝。

"

我們縱觀人類發展史,各民族、各國家為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都在進行競爭,這個過程有時是很血腥、很殘酷的,所謂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下面我簡單介紹下我們東邊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

民國政治家、思想家戴季陶先生曾說過:“日本在手術檯上已經解剖中國成百上千次了,而我們中國人對日本卻往往一無所知。”

我先說下有關日本的幾個問題,讓大家對日本歷史有個基本概念。第一個問題,日本人從哪裡來?一種說法日本人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海,留下的後代。另一種說法日本人是韓國人的後代,日本有天照大神,韓國有天孫大神。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東北人從朝鮮半島渡海過去的,也就是滿人和蒙古人的後代。不過日本人傾向認為自己是中國東北人。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徐福東渡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叫日本?在隋煬帝楊廣,也就是公元569年的時候,日本還是中國的藩屬國,要向中國稱臣進貢,中國人稱日本為倭國,稱日本人為倭人,倭的意思,一是指國家小,二是指人個子矮小的意思。一開始日本人並不在意,但後來總覺得倭國,倭人有點貶低的意思,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就自稱為日本,就是日出之國的意思。日本人說,太陽從日本海上升起,從中國大陸落下,本是原本的意思,隋煬帝也就認可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中國不能搞種族歧視。

第三問題,日本人為什麼叫大和民族?日本早期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和就是和諧、和睦的意思。這裡包括二重含義:一是日本是個重視集體主義,重視團結、和睦的民族;二是反對個人主義,強調對集體的忠誠。至於為什麼要叫大和,很簡單,就是個小國,為了撐面子長個臉,還是不自信嘛!

第四個問題,日本皇帝為什麼叫天皇?還是在隋朝,日本人到中國來朝拜,稱日本皇帝為天子,所謂“日出處天子”,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的天子。楊廣這個人比較霸道,發火了,天下怎麼能有兩個天子?中國人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天下可以有很多國,國可大可小,大的有現在一個省或幾個省,小的也就一個縣,甚至更小,國中可以有王或者皇帝。一看隋煬帝不同意,日本人就讓步了,那就叫天皇吧。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日出之國

第五個問題,什麼是武士?武士是日本特有階層和現象。武士的本意是侍者,隨從的意思。武士最早就是會舞刀弄槍的農民,武士的產生是在九世紀中期,日本稱為平安時代,當時社會動盪,盜賊四起,貴族們為了自身的安全就組織私人武裝,中國人稱之為家丁,就是為貴族看家護院的人。這些人就成為武士的雛形。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朝廷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武士要遵守義、勇氣、仁、禮、誠信、名譽和忠義等道德和倫理規範,這就是武士道,或叫武士道精神。失去這些道德的武士,只能切腹自殺了,武士階層有點西方騎士和貴族的味道。

第六個問題,什麼是幕府?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和社會作用的增大,身份較高的沒落貴族、官僚和軍人也加入進來,形成武士團。武士團相互之間經過爭鬥、合併,就形成了武士集團。其中,當時最大的兩大集團都有天皇血統,也是貴族。分別是擁有桓武天皇血統的平氏集團和清和天皇血統的源氏集團。這樣日本原有的社會格局就改變了,形成了皇室、貴族和武士集團的三大統治階層。隨後,武士集團逐漸做大,形成朝廷不得不依靠的力量,武士集團取代原有的軍隊,又成為國家的武裝力量。

1156年,日本後白河天皇與其父親崇德上皇,爭權奪利,導致國家內亂,天皇依靠平清盛的武士集團戰勝了上皇,至此,平清盛成為太政大臣,相當於宰相,登上日本的政治舞臺,相當於軍人蔘政,軍人嘛,都比較霸道,所以天皇的權力就逐漸衰落。隨後,後白河天皇的兒子以仁王不甘心大權旁落,又聯合源氏集團打敗了平氏集團,這個亂的,那知道後果更糟,源氏集團的首領乾脆架空了天皇,建立了幕府,也就是軍政府,天皇則徹底成為擺設。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真得很少,日本進入了虛君制的幕府時期。武士集團雖然駕空了天皇,奪取了行政權,但天皇仍握有對武士集團首領“徵夷大將軍”的任命權,天皇和幕府又開展了一輪又一輪的權力鬥爭,1338年,日本還岀現了“南北朝時代”,一個是在京都的光明天皇,叫南朝,一是在奈良的吉野天皇,叫北朝。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聰明的一休

大家熟悉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裡的一休小和尚,其實是北朝後小松天皇的兒子,一個小王子,但他的母親的父親,也就是一休的外公卻是南朝的貴族,就是說一休又有南朝血統,那麼當時的北朝幕府“徵夷大將軍”,就不允許有一半南朝貴族血統的一休王子繼承王位,於是逼迫一休小小年紀就出家當和尚,這也是一場悲劇。後小松天皇,也就是一休的父親,這個血脈一直延續到今天,也就是現在日本明仁天皇的祖先。

好,這幾個問題我基本把日本的歷史簡單說了下,再回到當年,1840年,英國人用船堅炮利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同樣13年後,1853年,美國東印度洋艦隊司令佩裡准將率領四艘巡洋艦來到日本東京灣,日本當時已經閉關鎖國二百多年了,當時叫德川幕府,這個德川幕府比大清還臭,美國佬四艘軍艦往那一放,沒開一槍一炮,日本就投降了,還簽了一大堆不平等條約,國門也被迫打開了。下面我講下日本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先介紹下日本的基本情況,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端,面積37萬多平方公里,為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當時人口4000多萬,為中國的十分之一。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他6800多個小島。

1853年的黑船事件後,日本被迫開放國門,如何富國強兵,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1868年,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比中國洋務運動還晚了8年。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要求,中國是上層推動的改革,民眾基本上處於觀望的態度,我認為主要是民眾文化水平太低,中國的朝廷一直推行愚民政策,叫著“民可與之,不可知之。”,民眾的文盲率超過90%。而日本和中國正好相反,到了1853年的幕府時期,民眾的識字率已經達到了近50%,沒文化是很可怕的。

"

我們縱觀人類發展史,各民族、各國家為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都在進行競爭,這個過程有時是很血腥、很殘酷的,所謂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下面我簡單介紹下我們東邊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

民國政治家、思想家戴季陶先生曾說過:“日本在手術檯上已經解剖中國成百上千次了,而我們中國人對日本卻往往一無所知。”

我先說下有關日本的幾個問題,讓大家對日本歷史有個基本概念。第一個問題,日本人從哪裡來?一種說法日本人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海,留下的後代。另一種說法日本人是韓國人的後代,日本有天照大神,韓國有天孫大神。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東北人從朝鮮半島渡海過去的,也就是滿人和蒙古人的後代。不過日本人傾向認為自己是中國東北人。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徐福東渡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叫日本?在隋煬帝楊廣,也就是公元569年的時候,日本還是中國的藩屬國,要向中國稱臣進貢,中國人稱日本為倭國,稱日本人為倭人,倭的意思,一是指國家小,二是指人個子矮小的意思。一開始日本人並不在意,但後來總覺得倭國,倭人有點貶低的意思,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就自稱為日本,就是日出之國的意思。日本人說,太陽從日本海上升起,從中國大陸落下,本是原本的意思,隋煬帝也就認可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中國不能搞種族歧視。

第三問題,日本人為什麼叫大和民族?日本早期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和就是和諧、和睦的意思。這裡包括二重含義:一是日本是個重視集體主義,重視團結、和睦的民族;二是反對個人主義,強調對集體的忠誠。至於為什麼要叫大和,很簡單,就是個小國,為了撐面子長個臉,還是不自信嘛!

第四個問題,日本皇帝為什麼叫天皇?還是在隋朝,日本人到中國來朝拜,稱日本皇帝為天子,所謂“日出處天子”,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的天子。楊廣這個人比較霸道,發火了,天下怎麼能有兩個天子?中國人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天下可以有很多國,國可大可小,大的有現在一個省或幾個省,小的也就一個縣,甚至更小,國中可以有王或者皇帝。一看隋煬帝不同意,日本人就讓步了,那就叫天皇吧。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日出之國

第五個問題,什麼是武士?武士是日本特有階層和現象。武士的本意是侍者,隨從的意思。武士最早就是會舞刀弄槍的農民,武士的產生是在九世紀中期,日本稱為平安時代,當時社會動盪,盜賊四起,貴族們為了自身的安全就組織私人武裝,中國人稱之為家丁,就是為貴族看家護院的人。這些人就成為武士的雛形。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朝廷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武士要遵守義、勇氣、仁、禮、誠信、名譽和忠義等道德和倫理規範,這就是武士道,或叫武士道精神。失去這些道德的武士,只能切腹自殺了,武士階層有點西方騎士和貴族的味道。

第六個問題,什麼是幕府?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和社會作用的增大,身份較高的沒落貴族、官僚和軍人也加入進來,形成武士團。武士團相互之間經過爭鬥、合併,就形成了武士集團。其中,當時最大的兩大集團都有天皇血統,也是貴族。分別是擁有桓武天皇血統的平氏集團和清和天皇血統的源氏集團。這樣日本原有的社會格局就改變了,形成了皇室、貴族和武士集團的三大統治階層。隨後,武士集團逐漸做大,形成朝廷不得不依靠的力量,武士集團取代原有的軍隊,又成為國家的武裝力量。

1156年,日本後白河天皇與其父親崇德上皇,爭權奪利,導致國家內亂,天皇依靠平清盛的武士集團戰勝了上皇,至此,平清盛成為太政大臣,相當於宰相,登上日本的政治舞臺,相當於軍人蔘政,軍人嘛,都比較霸道,所以天皇的權力就逐漸衰落。隨後,後白河天皇的兒子以仁王不甘心大權旁落,又聯合源氏集團打敗了平氏集團,這個亂的,那知道後果更糟,源氏集團的首領乾脆架空了天皇,建立了幕府,也就是軍政府,天皇則徹底成為擺設。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真得很少,日本進入了虛君制的幕府時期。武士集團雖然駕空了天皇,奪取了行政權,但天皇仍握有對武士集團首領“徵夷大將軍”的任命權,天皇和幕府又開展了一輪又一輪的權力鬥爭,1338年,日本還岀現了“南北朝時代”,一個是在京都的光明天皇,叫南朝,一是在奈良的吉野天皇,叫北朝。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聰明的一休

大家熟悉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裡的一休小和尚,其實是北朝後小松天皇的兒子,一個小王子,但他的母親的父親,也就是一休的外公卻是南朝的貴族,就是說一休又有南朝血統,那麼當時的北朝幕府“徵夷大將軍”,就不允許有一半南朝貴族血統的一休王子繼承王位,於是逼迫一休小小年紀就出家當和尚,這也是一場悲劇。後小松天皇,也就是一休的父親,這個血脈一直延續到今天,也就是現在日本明仁天皇的祖先。

好,這幾個問題我基本把日本的歷史簡單說了下,再回到當年,1840年,英國人用船堅炮利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同樣13年後,1853年,美國東印度洋艦隊司令佩裡准將率領四艘巡洋艦來到日本東京灣,日本當時已經閉關鎖國二百多年了,當時叫德川幕府,這個德川幕府比大清還臭,美國佬四艘軍艦往那一放,沒開一槍一炮,日本就投降了,還簽了一大堆不平等條約,國門也被迫打開了。下面我講下日本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先介紹下日本的基本情況,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端,面積37萬多平方公里,為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當時人口4000多萬,為中國的十分之一。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他6800多個小島。

1853年的黑船事件後,日本被迫開放國門,如何富國強兵,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1868年,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比中國洋務運動還晚了8年。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要求,中國是上層推動的改革,民眾基本上處於觀望的態度,我認為主要是民眾文化水平太低,中國的朝廷一直推行愚民政策,叫著“民可與之,不可知之。”,民眾的文盲率超過90%。而日本和中國正好相反,到了1853年的幕府時期,民眾的識字率已經達到了近50%,沒文化是很可怕的。

改革者不但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德川幕府

日本明治維新是由長州藩和薩摩藩為首的武士,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重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實現了“王政復古”,天皇在被邊緣化了700年後,又重新掌權。日本是個小國,藩相當於中國的市縣一級,有的更小,也就是村。當時有兩種改革思路,一個是“尊王攘夷”,一個是“佐幕開國”。“尊王攘夷”就是要推倒幕府,重新樹天皇的權威,對外抵抗;“佐幕開國”就是要維持幕府的統治,對外就不抵抗了,開放吧。1864年四國列強的艦隊打到日本的下關,主張攘夷也就是抵抗論的人,也認為打不過,所以就放棄了攘夷的觀點了。最後,各藩達成妥協折中方案,1868年1月,又設立議事院,分上下兩院,各藩首領進入議事院,維護自身的權力,這其實就是一場政變,其實質是地方各武士集團聯合皇室,把德川幕府趕下了臺,同時,又成立了近代化的政府,幕府時代結束。

日本還模仿歐洲的君主立憲制,並參與普魯士和比時制定了憲法,憲法的起草人伊藤博文考察了歐洲的議會政治,意識到宗教對國民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希望天皇也能發揮宗教領袖的作用,於是在憲法的第一條就規定了“天皇萬世一系,神聖不可侵犯”,以達到對國民的精神控制。不過,雖然天皇名義上是國家元首,陸海軍統帥,在國會協助下行使立法權,但實際行政的實際操作權還是在武士集團的軍閥中。這就是日本在戰爭中經常發生以下克上和二戰結束後,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赦免天皇戰爭罪的原因之一。

明治維新是武士們自下而上的革命,他們一方面不屈服西方列強的壓迫,另一方面是他們意識到與幕府的權力鬥爭需要中央集權,同時又反對保存的公卿、藩主等封建勢力,所以主動放棄自己安身立命的封建制度和身份制度,這樣藩主所依靠的武士制度就不存在了,一箇中央集權的近代國家的就形成了,在這一點上,武士們所做所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按現在的說法是武士們具有壯士斷腕的精神,這也值得中國和亞洲各國學習的,改革者既要革別人的命,也要革自己的命。這樣的改革才能成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