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
"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貴州赤水河

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在清代雍正之前都是以現在赤水市復興鎮或市區為縣城的老仁懷縣。三縣市分別建置也不是一帆風順,其間有不少精彩的歷史故事。我們今天就來回顧歷史,聽聽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剪不斷、理還亂的曾經往事。

"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貴州赤水河

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在清代雍正之前都是以現在赤水市復興鎮或市區為縣城的老仁懷縣。三縣市分別建置也不是一帆風順,其間有不少精彩的歷史故事。我們今天就來回顧歷史,聽聽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剪不斷、理還亂的曾經往事。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明代的古仁懷縣地域

古仁懷縣的建立

宋代之前,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三縣市的大部分地域屬於四川瀘州市合江縣管轄。宋代起,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大觀三年(公元一一O九年)建滋州,置承流、仁懷兩縣,仁懷縣之名始於此。宣和三年廢州為武都城,以仁懷為堡,承流併入仁懷”。元朝改為仁懷長官司,明朝萬曆二十九年,李化龍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後,改土歸流,正式設官,恢復建置。縣城由復興場(現屬赤水市復興鎮)遷至留元壩(現赤水市治所在地)。

"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貴州赤水河

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在清代雍正之前都是以現在赤水市復興鎮或市區為縣城的老仁懷縣。三縣市分別建置也不是一帆風順,其間有不少精彩的歷史故事。我們今天就來回顧歷史,聽聽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剪不斷、理還亂的曾經往事。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明代的古仁懷縣地域

古仁懷縣的建立

宋代之前,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三縣市的大部分地域屬於四川瀘州市合江縣管轄。宋代起,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大觀三年(公元一一O九年)建滋州,置承流、仁懷兩縣,仁懷縣之名始於此。宣和三年廢州為武都城,以仁懷為堡,承流併入仁懷”。元朝改為仁懷長官司,明朝萬曆二十九年,李化龍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後,改土歸流,正式設官,恢復建置。縣城由復興場(現屬赤水市復興鎮)遷至留元壩(現赤水市治所在地)。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清代的仁懷縣和仁懷廳

仁懷和赤水分別建置

明末清初,因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需要,在生界壩寶峰寺(現仁懷縣屬冠英鄉)設立行署,管理仁懷縣縣政務。當時遵義府的遵義、桐梓、綏陽、仁懷四縣及正安州屬四川省管轄,雍正六年將遵義府的一州四縣劃歸貴州管轄,仁懷縣因之同屬貴州,並將原屬貴州的永寧縣(現在的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劃歸四川管轄。雍正八年九月(公元一七三O年十月)移貴州遵義府糧捕通判駐仁懷舊城留元壩(赤水市區),仁懷縣署遷到生界寶峰寺。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仁懷縣知縣杜詮奉命在亭子壩(現仁懷縣治所在地)築城,雍正十三年竣工,縣城遷入亭子壩新城內,至今仍是仁懷縣(仁懷市)的治所。古仁懷縣原本有十里,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拔縣屬的仁懷、河西、土城三裡歸糧捕通判管轄(赤水市舊稱)。乾隆四十一年建仁懷直隸廳(赤水市舊稱),光緒三十四年改為赤水廳。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廢府、州、廳設縣,改赤水廳為赤水縣。仁懷與赤水分別建立時,仁懷轄七裡,赤水轄三裡,仁懷的面積幾乎是赤水的兩倍以上。

"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貴州赤水河

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在清代雍正之前都是以現在赤水市復興鎮或市區為縣城的老仁懷縣。三縣市分別建置也不是一帆風順,其間有不少精彩的歷史故事。我們今天就來回顧歷史,聽聽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剪不斷、理還亂的曾經往事。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明代的古仁懷縣地域

古仁懷縣的建立

宋代之前,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三縣市的大部分地域屬於四川瀘州市合江縣管轄。宋代起,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大觀三年(公元一一O九年)建滋州,置承流、仁懷兩縣,仁懷縣之名始於此。宣和三年廢州為武都城,以仁懷為堡,承流併入仁懷”。元朝改為仁懷長官司,明朝萬曆二十九年,李化龍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後,改土歸流,正式設官,恢復建置。縣城由復興場(現屬赤水市復興鎮)遷至留元壩(現赤水市治所在地)。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清代的仁懷縣和仁懷廳

仁懷和赤水分別建置

明末清初,因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需要,在生界壩寶峰寺(現仁懷縣屬冠英鄉)設立行署,管理仁懷縣縣政務。當時遵義府的遵義、桐梓、綏陽、仁懷四縣及正安州屬四川省管轄,雍正六年將遵義府的一州四縣劃歸貴州管轄,仁懷縣因之同屬貴州,並將原屬貴州的永寧縣(現在的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劃歸四川管轄。雍正八年九月(公元一七三O年十月)移貴州遵義府糧捕通判駐仁懷舊城留元壩(赤水市區),仁懷縣署遷到生界寶峰寺。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仁懷縣知縣杜詮奉命在亭子壩(現仁懷縣治所在地)築城,雍正十三年竣工,縣城遷入亭子壩新城內,至今仍是仁懷縣(仁懷市)的治所。古仁懷縣原本有十里,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拔縣屬的仁懷、河西、土城三裡歸糧捕通判管轄(赤水市舊稱)。乾隆四十一年建仁懷直隸廳(赤水市舊稱),光緒三十四年改為赤水廳。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廢府、州、廳設縣,改赤水廳為赤水縣。仁懷與赤水分別建立時,仁懷轄七裡,赤水轄三裡,仁懷的面積幾乎是赤水的兩倍以上。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民國時期的赤水縣、仁懷縣、習水縣

習水縣的建立

仁懷、赤水、習水三縣市,習水建立的歷史最短。習水縣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十年(公元一七五五年),設溫水經歷,道光二十年(公年一八三八年)改建為溫水經政廳,分管丁山、小溪、赤水、吼灘四里,行政上仍屬仁懷縣領導。民國三年(公元一一四年)將溫水經歷改為溫水分縣,從仁懷縣劃撥丁山、小溪、赤水、吼灘四里,作為溫水分縣的疆域,分縣治所設在溫水,民國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建立習水縣。仁懷縣劃撥出溫水分縣所轄的四里,同時還將赤水縣屬土城裡的小部分插花地東皇殿、太平場、圖書壩一併劃歸習水縣管轄。

習水分縣的建議是出於謝靜之的倡導,謝靜之,號汝卿,仁懷縣屬赤水裡官渡塘人,在清末任吉林民政使司民政使,官居一品,是封疆大吏,為西太后賞識,辛亥革命後,謝老由滬回故里,他認為:“仁懷縣轄區廣闊,赤水、丁山、小溪、吼灘四里,距縣城遙遠,鞭長莫及,兼以交通不便,山河梗阻,庶民納賦涉訟,無不呻吟於道途,要利政便民,必須分治。

那麼,為什麼要定名為習水縣呢?當時建立習水縣時,取縣名、定縣治所在地,也有過一番爭執。丁山、小溪、吼灘三裡的地方人士要求縣名定為“溫水縣”,縣治所在地設溫水。赤水裡的士紳們不同意,把縣名建議取“習水縣”,縣治設官渡塘。因為縣治所在地,是一縣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近水樓臺先得月”,士紳們當然要爭啊!平心靜氣而論,縣治在官渡塘,不如在溫水適中些。為什麼要取名“習水縣”,縣治又定在官渡塘?其中不是對事而對人的問題,謝靜之起了決定作用的。

以“習水縣”為名,其意義有二:一是習水是該縣的主要河流;二是在河中游高洞段產有鰼魚,巨口細鱗四鰓,類似松江之鱸(它和鱸魚的區別鰼魚背鰭,閏年長刺十三,平年只有十二),肉嫩味鮮,是魚類的上品。

"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貴州赤水河

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在清代雍正之前都是以現在赤水市復興鎮或市區為縣城的老仁懷縣。三縣市分別建置也不是一帆風順,其間有不少精彩的歷史故事。我們今天就來回顧歷史,聽聽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剪不斷、理還亂的曾經往事。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明代的古仁懷縣地域

古仁懷縣的建立

宋代之前,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三縣市的大部分地域屬於四川瀘州市合江縣管轄。宋代起,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大觀三年(公元一一O九年)建滋州,置承流、仁懷兩縣,仁懷縣之名始於此。宣和三年廢州為武都城,以仁懷為堡,承流併入仁懷”。元朝改為仁懷長官司,明朝萬曆二十九年,李化龍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後,改土歸流,正式設官,恢復建置。縣城由復興場(現屬赤水市復興鎮)遷至留元壩(現赤水市治所在地)。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清代的仁懷縣和仁懷廳

仁懷和赤水分別建置

明末清初,因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需要,在生界壩寶峰寺(現仁懷縣屬冠英鄉)設立行署,管理仁懷縣縣政務。當時遵義府的遵義、桐梓、綏陽、仁懷四縣及正安州屬四川省管轄,雍正六年將遵義府的一州四縣劃歸貴州管轄,仁懷縣因之同屬貴州,並將原屬貴州的永寧縣(現在的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劃歸四川管轄。雍正八年九月(公元一七三O年十月)移貴州遵義府糧捕通判駐仁懷舊城留元壩(赤水市區),仁懷縣署遷到生界寶峰寺。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仁懷縣知縣杜詮奉命在亭子壩(現仁懷縣治所在地)築城,雍正十三年竣工,縣城遷入亭子壩新城內,至今仍是仁懷縣(仁懷市)的治所。古仁懷縣原本有十里,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拔縣屬的仁懷、河西、土城三裡歸糧捕通判管轄(赤水市舊稱)。乾隆四十一年建仁懷直隸廳(赤水市舊稱),光緒三十四年改為赤水廳。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廢府、州、廳設縣,改赤水廳為赤水縣。仁懷與赤水分別建立時,仁懷轄七裡,赤水轄三裡,仁懷的面積幾乎是赤水的兩倍以上。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民國時期的赤水縣、仁懷縣、習水縣

習水縣的建立

仁懷、赤水、習水三縣市,習水建立的歷史最短。習水縣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十年(公元一七五五年),設溫水經歷,道光二十年(公年一八三八年)改建為溫水經政廳,分管丁山、小溪、赤水、吼灘四里,行政上仍屬仁懷縣領導。民國三年(公元一一四年)將溫水經歷改為溫水分縣,從仁懷縣劃撥丁山、小溪、赤水、吼灘四里,作為溫水分縣的疆域,分縣治所設在溫水,民國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建立習水縣。仁懷縣劃撥出溫水分縣所轄的四里,同時還將赤水縣屬土城裡的小部分插花地東皇殿、太平場、圖書壩一併劃歸習水縣管轄。

習水分縣的建議是出於謝靜之的倡導,謝靜之,號汝卿,仁懷縣屬赤水裡官渡塘人,在清末任吉林民政使司民政使,官居一品,是封疆大吏,為西太后賞識,辛亥革命後,謝老由滬回故里,他認為:“仁懷縣轄區廣闊,赤水、丁山、小溪、吼灘四里,距縣城遙遠,鞭長莫及,兼以交通不便,山河梗阻,庶民納賦涉訟,無不呻吟於道途,要利政便民,必須分治。

那麼,為什麼要定名為習水縣呢?當時建立習水縣時,取縣名、定縣治所在地,也有過一番爭執。丁山、小溪、吼灘三裡的地方人士要求縣名定為“溫水縣”,縣治所在地設溫水。赤水裡的士紳們不同意,把縣名建議取“習水縣”,縣治設官渡塘。因為縣治所在地,是一縣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近水樓臺先得月”,士紳們當然要爭啊!平心靜氣而論,縣治在官渡塘,不如在溫水適中些。為什麼要取名“習水縣”,縣治又定在官渡塘?其中不是對事而對人的問題,謝靜之起了決定作用的。

以“習水縣”為名,其意義有二:一是習水是該縣的主要河流;二是在河中游高洞段產有鰼魚,巨口細鱗四鰓,類似松江之鱸(它和鱸魚的區別鰼魚背鰭,閏年長刺十三,平年只有十二),肉嫩味鮮,是魚類的上品。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原屬二郎裡的習酒鎮

習水仁懷二郎裡之爭

民國四年(1915年)習水建縣時,原本二郎裡是要劃給習水縣的。習水縣轄丁山、小溪、赤水、吼灘、二郎五里。仁懷縣僅剩安羅、李博二里,幅員面積大大縮小。仁懷不幹,貴州省公署便把遵義縣屬的大溪裡劃歸仁懷管轄,大溪裡即仁懷縣屬的大壩區。由遵義縣劃撥大溪裡與仁懷縣(大溪裡是遵義縣邊鄙小裡,就是現在仁懷縣所屬大壩區),遵義縣知事陽奉陰違,指使大溪裡的官紳陳泮香出面,借大溪裡的百姓不願歸屬仁懷縣為由,從中阻撓,仁懷縣曾幾次派員去大溪裡接管,都被當地人驅逐出境,惱怒了仁懷縣知事,具呈貴州省公署指控遵義縣地方抗令不遵,貴州省長公署行文遵義縣交劃,仁懷縣亦奉令接管。仁懷縣知事率警備隊帶武裝兵,進駐該裡首場大壩,辦理接收,扯了一年多的皮才告平息。

二郎裡劃入習水縣後,二郎里民眾戀其舊縣仁懷,不願歸習水,便呈文上請仍隸仁懷。仁懷縣知事亦呈文上請將二郎裡仍然歸仁懷管轄。可是習水縣強烈要求以桐梓河為界,雙方各有爭執互相扯皮一年多。最後雙方上文由貴州省政府裁定,民國五年(1916年)貴州省民政廳下文二郎裡改為仁懷縣管轄。

"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貴州赤水河

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在清代雍正之前都是以現在赤水市復興鎮或市區為縣城的老仁懷縣。三縣市分別建置也不是一帆風順,其間有不少精彩的歷史故事。我們今天就來回顧歷史,聽聽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剪不斷、理還亂的曾經往事。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明代的古仁懷縣地域

古仁懷縣的建立

宋代之前,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三縣市的大部分地域屬於四川瀘州市合江縣管轄。宋代起,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大觀三年(公元一一O九年)建滋州,置承流、仁懷兩縣,仁懷縣之名始於此。宣和三年廢州為武都城,以仁懷為堡,承流併入仁懷”。元朝改為仁懷長官司,明朝萬曆二十九年,李化龍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後,改土歸流,正式設官,恢復建置。縣城由復興場(現屬赤水市復興鎮)遷至留元壩(現赤水市治所在地)。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清代的仁懷縣和仁懷廳

仁懷和赤水分別建置

明末清初,因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需要,在生界壩寶峰寺(現仁懷縣屬冠英鄉)設立行署,管理仁懷縣縣政務。當時遵義府的遵義、桐梓、綏陽、仁懷四縣及正安州屬四川省管轄,雍正六年將遵義府的一州四縣劃歸貴州管轄,仁懷縣因之同屬貴州,並將原屬貴州的永寧縣(現在的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劃歸四川管轄。雍正八年九月(公元一七三O年十月)移貴州遵義府糧捕通判駐仁懷舊城留元壩(赤水市區),仁懷縣署遷到生界寶峰寺。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仁懷縣知縣杜詮奉命在亭子壩(現仁懷縣治所在地)築城,雍正十三年竣工,縣城遷入亭子壩新城內,至今仍是仁懷縣(仁懷市)的治所。古仁懷縣原本有十里,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拔縣屬的仁懷、河西、土城三裡歸糧捕通判管轄(赤水市舊稱)。乾隆四十一年建仁懷直隸廳(赤水市舊稱),光緒三十四年改為赤水廳。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廢府、州、廳設縣,改赤水廳為赤水縣。仁懷與赤水分別建立時,仁懷轄七裡,赤水轄三裡,仁懷的面積幾乎是赤水的兩倍以上。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民國時期的赤水縣、仁懷縣、習水縣

習水縣的建立

仁懷、赤水、習水三縣市,習水建立的歷史最短。習水縣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十年(公元一七五五年),設溫水經歷,道光二十年(公年一八三八年)改建為溫水經政廳,分管丁山、小溪、赤水、吼灘四里,行政上仍屬仁懷縣領導。民國三年(公元一一四年)將溫水經歷改為溫水分縣,從仁懷縣劃撥丁山、小溪、赤水、吼灘四里,作為溫水分縣的疆域,分縣治所設在溫水,民國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建立習水縣。仁懷縣劃撥出溫水分縣所轄的四里,同時還將赤水縣屬土城裡的小部分插花地東皇殿、太平場、圖書壩一併劃歸習水縣管轄。

習水分縣的建議是出於謝靜之的倡導,謝靜之,號汝卿,仁懷縣屬赤水裡官渡塘人,在清末任吉林民政使司民政使,官居一品,是封疆大吏,為西太后賞識,辛亥革命後,謝老由滬回故里,他認為:“仁懷縣轄區廣闊,赤水、丁山、小溪、吼灘四里,距縣城遙遠,鞭長莫及,兼以交通不便,山河梗阻,庶民納賦涉訟,無不呻吟於道途,要利政便民,必須分治。

那麼,為什麼要定名為習水縣呢?當時建立習水縣時,取縣名、定縣治所在地,也有過一番爭執。丁山、小溪、吼灘三裡的地方人士要求縣名定為“溫水縣”,縣治所在地設溫水。赤水裡的士紳們不同意,把縣名建議取“習水縣”,縣治設官渡塘。因為縣治所在地,是一縣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近水樓臺先得月”,士紳們當然要爭啊!平心靜氣而論,縣治在官渡塘,不如在溫水適中些。為什麼要取名“習水縣”,縣治又定在官渡塘?其中不是對事而對人的問題,謝靜之起了決定作用的。

以“習水縣”為名,其意義有二:一是習水是該縣的主要河流;二是在河中游高洞段產有鰼魚,巨口細鱗四鰓,類似松江之鱸(它和鱸魚的區別鰼魚背鰭,閏年長刺十三,平年只有十二),肉嫩味鮮,是魚類的上品。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原屬二郎裡的習酒鎮

習水仁懷二郎裡之爭

民國四年(1915年)習水建縣時,原本二郎裡是要劃給習水縣的。習水縣轄丁山、小溪、赤水、吼灘、二郎五里。仁懷縣僅剩安羅、李博二里,幅員面積大大縮小。仁懷不幹,貴州省公署便把遵義縣屬的大溪裡劃歸仁懷管轄,大溪裡即仁懷縣屬的大壩區。由遵義縣劃撥大溪裡與仁懷縣(大溪裡是遵義縣邊鄙小裡,就是現在仁懷縣所屬大壩區),遵義縣知事陽奉陰違,指使大溪裡的官紳陳泮香出面,借大溪裡的百姓不願歸屬仁懷縣為由,從中阻撓,仁懷縣曾幾次派員去大溪裡接管,都被當地人驅逐出境,惱怒了仁懷縣知事,具呈貴州省公署指控遵義縣地方抗令不遵,貴州省長公署行文遵義縣交劃,仁懷縣亦奉令接管。仁懷縣知事率警備隊帶武裝兵,進駐該裡首場大壩,辦理接收,扯了一年多的皮才告平息。

二郎裡劃入習水縣後,二郎里民眾戀其舊縣仁懷,不願歸習水,便呈文上請仍隸仁懷。仁懷縣知事亦呈文上請將二郎裡仍然歸仁懷管轄。可是習水縣強烈要求以桐梓河為界,雙方各有爭執互相扯皮一年多。最後雙方上文由貴州省政府裁定,民國五年(1916年)貴州省民政廳下文二郎裡改為仁懷縣管轄。

曾屬四川瀘州的貴州省赤水仁懷習水三縣市建立的歷史與糾葛的故事

現在的赤水市、仁懷市、習水縣

仁懷、赤水、習水三縣市現代行政區劃的確立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貴州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原仁懷縣的桑木、回龍、永安三個區劃歸習水縣管轄,將赤水縣原屬的土城,醒民、隆興三個區劃歸習水縣管,復由習水縣原屬的官渡、長沙兩區,劃歸赤水縣管轄,仁懷縣只劃出不調進,赤水縣和習水縣都互有進出。這次調出去的,就是當年仁、習兩縣分縣有爭執時的原二郎裡,赤水縣劃出的是原土城裡,習水縣劃出去的是原赤水裡,經過三次劃分後的現狀是:仁懷縣管轄的十里,只剩安羅、李博兩裡了(大溪裡是民國四年分習水縣由遵義劃歸仁懷的,不在原仁懷縣十里的範圍內)。赤水縣現在的區域有原河西里、仁懷裡、赤水裡。習水縣有原土城、二郎、吼灘、小溪、丁山裡。目前仁懷、赤水、習水三縣的土地面積和人口分佈是:仁懷市1788平方公里,人口70萬;赤水市1852公里,人口31萬人;習水縣3124平方公里,人口70萬,這些都是第三次三縣市行政轄區進行調整後的結果。

歡迎貴州遵義市下轄的赤水、習水、仁懷的朋友探討一下三地歷史上互相淵源深厚,又互相糾結的歷史故事;也歡迎四川瀘州的朋友探討一下,若赤水、習水、仁懷還屬於瀘州的話,瀘州在四川的地位是否比現在強大的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