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在區塊鏈系統上的Token經濟設想

區塊鏈資訊 讓時間淡忘 2018-07-24

其實還有一種,就是沒有價值支撐的空氣幣,雖然市面上現有的Token大多數都屬於此類,但不在本次討論範圍之內。而數字法幣也由於其特殊性,暫時不做深入探討。

通證的價值:

一直在說通證需要真實的價值支撐,價值又是如何體現在Token中的?

首先,Token要有物權屬性,能夠代表使用權,可交付實際物品或服務;其次,Token有流通屬性,至少在生態內是硬通貨;最後,在具備前兩者的基礎上,自然具有投資屬性,代表收益權,未來可以持續產生收益,升值空間隨著前兩個屬性的增加而升高。

以ETH為例,享受公鏈提供的基礎服務,在以太坊上運行智能合約,需要燃燒用ETH購買的Gas,因此持有ETH即意味著擁有調用以太坊系統資源的使用權,這即是其物權屬性; 而當生態內應用增多,不同應用間基於ERC-20協議的Token都需要通過ETH來進行生產資料的交換(包括ICO也使用ETH),此時ETH也具有了流通屬性;ETH雖然每年增發貌似降低了其投資價值,但考慮到其生態中應用的數量多,每個應用都需要燃燒Gas,而且以太坊即將轉為POS機制,會造成很大一部分幣為了掌握投票權被保留且希望獲得更多投票權的節點會大量買進而推高幣價,因此ETH也具有了投資屬性。

3. 區塊鏈和Token的結合 3.1 兩者相互依賴

缺少區塊鏈技術作為一致性和安全性保障的Token無非是Q幣、螞蟻積分,而缺少通證激勵體系的區塊鏈,也無非是分佈式存儲技術,區塊鏈和通證思想相互成就了對方,只有和區塊鏈技術結合的Token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通證。

區塊鏈以密碼學為共識基礎,其去中心化、分佈式存儲特性為通證提供信任基礎,使認為篡改記錄、阻礙流通、影響價格的難度指數級提升,對通證代表的權益提供了可靠保護;同時區塊鏈也是適合於進行價值交換的基礎設施,價值的載體是通證,交換的基礎是高度可信,這樣的系統之間摩擦很小,通證的流通速度越快,也就具有越高的價值。

3.2 兩者的結合方式

區塊鏈和通證構造的新產品形態,如元道先生所言,大概率在以下兩種中形成一種。

構建在區塊鏈系統上的Token經濟設想

前者就如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安卓/IOS兩大寡頭瓜分市場,基於某兩條高性能的特定主鏈開發對應的應用,而使用上也需要兩種經濟形態並行,這與去中心化的理念相悖,也影響開發效率;後者類似傳統信息互聯網,有一個類似IP協議的跨鏈通訊層,對下要能夠兼容多個基礎鏈,對上要能夠支持各種通證應用,但是它本身需要非常規約,最好規約到一個協議上。

而無論在何種形態下,通證都連接基礎鏈和應用,是打造大規模強協作平臺不可或缺的經濟激勵方式。區塊鏈用技術手段解決共識的合法性和一致性問題,Token解決數據的真實性問題,看起來天衣無縫,但依舊存在著問題。

3.3 通證無法解決的問題

通過發行通證作為經濟激勵工具,根據貢獻分發Token激勵;系統中每個角色都持有Token,持有越多的人越有動力去維護系統正常,作惡會讓系統不受信任,影響力下降,Token喪失流動性,進而失去價值,從而懲罰作惡的人。這一段在比特幣上驗證過的完美的邏輯,卻在最近BTG遭遇到的51%雙花攻擊中被證明,模型終究只是模型,人性總會戰勝機器。

攻擊者通過下圖所示的過程,在本次攻擊中獲得價值達1.1億人民幣的BTG。

構建在區塊鏈系統上的Token經濟設想

市場反應需要一定時間,在時間差內攻擊者已經利用通證的高流動性和跨邊界的特性將Token兌換為了其他數字貨幣甚至法幣。在設計Token經濟體系時,不能孤立地侷限在自有產品內,共識機制需跳出原有狹義領域,從項目共識升級為生態共識。當生態封閉時,懲罰機制可以有效防止作惡,但失去流動性的的Token,其獎勵效果大打折扣;而當生態豐富時,懲罰機制懲罰的卻很可能是循規蹈矩的用戶。

例如BTC總量2100萬枚,如果有大量Dapp部署在比特幣系統網絡上,每個Dapp的Token都與BTC掛鉤,用BTC做ICO,相當於金本位時代不斷印鈔,黃金的儲藏量和產量卻固定。最終結果是貨幣體系和黃金脫鉤,黃金成為避險資產,支撐貨幣的變為信用,背後是強權和稅收。

4. Token 系統設計

Token經濟系統包括建立數字身份,資產數字化並上鏈,Token權益設計,Token的分配、流通機制和價值錨定等步驟。雖然"去中心化"概念非常熱門,但在Token系統中,並不能完全去中心化,在初次分配中,項目方一定要預留調控手段,能夠對二級市場施加影響,不光是對幣價的調控,也包括對Token流向、生態內不同角色權益和流通邊界的調控。好比說財政政策和行政手段是中心化的強硬控制手段,那項目方要做的,就是在既定的規則範圍內,利用初次分配時預留的Token實施貨幣政策,但無法隨意增發,相對於傳統經濟中的中心,難度要高上很多。

4.1 構建唯一的可信數字身份

Token承載著價值,Token的流通即是價值的轉移,在現有的信息互聯網上實現價值轉移,需要基於可信的第三方中心做信用背書。中心之間數據隔離,用戶在每個中心上都有獨立的身份體系,將用戶的屬性和行為都割裂開來,無法形成唯一且可信的數字身份。

區塊鏈系統數據分佈式存儲、不可篡改和匿名性的特點,可以讓公鑰私鑰對成為公鏈上唯一的數字身份,在公鏈上的生態中產生的數據都權屬於此數字身份,數據的產生、存儲和使用過程,都牢牢掌握在用戶手上,對於用戶和系統來說,此數字身份雙向可信。

4.2 資產數字化

在現實世界中,產權明確歸屬於法人或自然人這樣的身份下,那麼在數字世界中,擁有了數字身份後,也就要明確數字資產的產權。數字資產既可以是線上產生的數據、挖礦挖出來的Token,也可以是數字化後的現實資產。其中現實資產既用非標通證來進行Token化方便流通,也可以直接通過智能合約進行C2C的產權/使用權讓渡。

如果在物聯網時代,想將一臺車數字化,只需車載系統內置數字鎖,通過智能合約將解密權限授予某個私鑰即可,房產也是如此,所有資產都會有內置系統,通過系統內的智能合約即可確權。

而目前線下資產的數字化,必然涉及傳統中心機構的確權,而經過線下確權的資產,上鍊之後也就失去了匿名性。比如現在如果想將一間房數字化,也可以增加一把數字鎖,不過卻只能是一把數字密碼的物理鎖,但如果我有物理鎖,隨便鎖上一間房,它就是屬於我了嗎?顯然不是。因此加鎖的行為,必須建立在資產已經確權的情況下,而現在的確權,依舊只能通過中心化機構的實名認證,可想而知,這樣的資產上鍊,必然關聯到線下的真實身份。

4.3 Token權益設計

Token所代表的權益,在之前通證的價值中已經進行闡述。物權、流通和投資三種屬性,可以在一種Token中體現,也可以分開設計,前者好比ETH,後者可參考Steem的Steem、SteemPower和SteemDollar的三Token設計。

4.4 Token的流通和分配機制

Token的分配和流通基於權益設計的基礎之上,如基於ERC-20協議的標準通證的流通性大於非標準通證,重投資屬性的Token流通性小於重物權和流通屬性的Token,因為如果人們傾向於相信某個token具有儲藏價值,那麼他們就會願意持有這些token,而不會迅速兌換成其他東西。人們持有資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預期這個資產未來會升值。

KYLE SAMANI指出,流通速度是影響token長期和非投機價值的關鍵,大部分的token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來說服持有者持有token超過數秒鐘。除去投機因素,具有高流通速度的資產很難維持長期價格的升值。而現在的幣圈,多數都是三權合一的設計,如何解決流通性和投資價值的矛盾,需要設計者在鼓勵持有(POS)和鼓勵使用(gas燃燒)的機制之間做好權衡。

Token的分配,首先需要確定Token的產出模式,相較於中心化機構的印鈔模式,通過智能合約限定Token的產出方式並公開源碼,更能體現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原則。儘管創始團隊會在首次發行時預留一部分,但也是依據團隊所投入的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來進行分配,並且創始團隊作為治理方,也需要掌握一定量的通證,來彌補初始設計中的獎勵偏差(分紅),同時也要設計好回收機制,彌補分配偏差(Gas燃燒、幣安銷燬等)。

在根據挖礦等機制產出之後,Token在市場上流通並依據效率原則自發形成再分配。這其中包括了交易所二級市場和場外C2C,二級市場的流通主要基於投資升值,場外市場則更多注重與物權的流轉(非標通證)和Token的使用(節點競選、Gas購買)。

最後為了防止極端情況或由於分配機制設計不完善而導致的分配不均衡,項目方需要通過手中預留的Token進行調控,而絕不是為了操縱幣價收割韭菜而拉盤砸盤。

4.5 價值錨定

價值錨定分剛性錨定和柔性錨定。剛性錨定就如SteemDollar(SBD),明確與美元的錨定關係為1SBD≈1USD,但除非如USDT那樣宣稱的有1:1的美元支撐,否則依舊存在波動性和溢價性。

柔性錨定就如般若鏈,核心在於系統資源和服務的調用,既可以使用法幣,也可以使用Token,兩者之間若出現價值差,則會出現套利者搬磚,通過市場調節實現法幣和Token之間的匯率錨定。

無論採取何種錨定方式,都需要有真實的價值支撐,無論是產品或是服務,都需得到市場的認可,否則幣價就好比空中樓閣,一旦泡沫破滅,便打回原形。

5. 結語

區塊鏈系統作為大規模強協作平臺,如何避免協作者們出現《烏合之眾》中所述的群體智商低於個人的情況?《群眾的智慧》裡給出的解釋是:群眾智慧依賴於四個前提,多樣性、獨立性、分散性和聚合能力,只有群體成員的觀點多種多樣且獨立提出時,聚合的人群才會體現出群眾智慧。

群眾智慧與烏合之眾的區別就在於對信息的流通、處理和控制能力。如果能有效控制信息,群體就很難表現出智慧。如今的大眾媒體和互聯網極大地促進了信息流通和反饋速度,使人們對事實的判斷趨於一致,而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網,在價值流通的過程中,人們會更多進行思考,畢竟關乎到切身利益,面對謠言你也許不會仔細思考,但面對假幣你一定會認真分辨。

但技術只能解決信息合法性和一致性問題,無法保證信息真實性,只有靠經濟力量,也就是通證經濟和智能合約,讓人們願意基於這個通證從過去的博弈關係變成協作關係,才能從技術和制度兩方面共同實現變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