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開發者大賽 | 李鳴:實物資產上鍊是區塊鏈規模化的前提

區塊鏈資訊 巴比特 2018-07-24

如今,不知“區塊鏈”概念的人少有之,但能解釋清楚“區塊鏈”如何應用的人亦少有之,這兩者之間的不平衡性為批評家所詬病。都說區塊鏈是又一個改變世界的偉大技術,那麼它究竟何時能落地?能在哪些產業先落地?這無疑是大眾最關心的話題。

今年6月,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在杭州蕭山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區塊鏈開發大賽。最終,角逐出包括特等獎、一、二、三等獎在內的10支獲獎團隊(如下表)。

工信部開發者大賽 | 李鳴:實物資產上鍊是區塊鏈規模化的前提

巴比特將對獲獎項目依次進行採訪報道。在系列報道參賽項目之前,我們採訪了工信部電子標準院區塊鏈研究院的李鳴主任,分享舉辦此次開發大賽的初衷、評選過程、行業思考與未來願景。

一、初衷:從標準化到產業化

李鳴表示:“標準可以引導和規範產業發展,標準來自於實踐也作用於實踐,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在中國龐大的應用需求面前,應用實踐會對技術提出更高的需求,倒逼技術快速的完善和發展。標準是一種推動,市場需求是一種拉動,推動和拉動共同作用對技術提升的效率會更高。

二、標準:依據區塊鏈參考架構

區塊鏈被人們廣泛看好的應用場景包括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社會公益、文化娛樂、智能製造等。這在此次的開發大賽獲獎項目中亦有體現。

據悉本次大賽從來自不同高校、企業等機構的參賽團隊的47個參賽方案中選取了36個進入決賽,大賽的評審工作分為初評、複評和終評三個環節,初評主要考察文檔,複評主要考察代碼,終評主要是綜合性的考察團隊,商業應用、未來規劃。”

評價方法主要依據《區塊鏈 參考架構》標準,參賽項目要符合標準的要求,包括功能架構及其相關的組件,其次是從技術,商業應用、代碼多個維度進行評價的。“

三、對比:這一屆基本是落地的項目,有實際應用

據李鳴介紹,對比2017年首屆中國區塊鏈開發大賽,今年落地的項目居多。他表示:“第一屆大賽的參賽項目很多處於創意或研發階段,很少有具體應用和商業實踐。但是,第二屆參賽項目很多已經到了應用實踐階段,多數已經有了大量用戶和數據。”

四、趨勢:實物資產上鍊是規模化的前提

此次獲獎的前三名,分別涉及供應鏈、版權和藝術品領域,供應鏈項目是基於區塊鏈可信、共識、防篡改的特性構建的溯源和互聯網金融商業生態,藝術品項目也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對藝術品進行溯源。它們都需要將實物從物理環境向數字環境轉換和映射。

從技術邏輯來看,區塊鏈1.0、2.0,也就是比特幣以太坊,它解決的是數字環境下原生數字資產的交易或交換,沒有解決實物資產上鍊和交易或交換的過程。如果解決實物資產上鍊的問題可以迅速將區塊鏈產業規模化,而實物資產上鍊需要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和補充。

李鳴表示:“區塊鏈規模化的前提是突破實物資產上鍊技術和方法,而實物資產上鍊的前提是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AI等技術的融合應用。”

五、判斷:傳統從業者+區塊鏈更有優勢

區塊鏈創業團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區塊鏈早期參與者使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某個應用領域的問題,另一種是傳統行業從業者在本領域使用區塊鏈技術,人們不禁思考,究竟哪一方更有優勢呢?

李鳴表示,任何技術都要解決問題,沒有實際價值、沒有用戶、沒有市場的技術沒有意義。 傳統行業的人對其行業特點和問題更瞭解,可以為現有的市場和用戶提供區塊鏈技術服務。

六、建議:更希望看到從0到1的部分

對於區塊鏈從業者,李鳴也給出了他的建議:“我們更希望大家重視從0到1的探索,去思考區塊鏈產業未來發展需要什麼?比如組件化技術、跨鏈技術、實物資產上鍊等技術。”物理資產與數字資產的映射是區塊鏈產業規模化的一個非常關鍵環節,解決這個問題相當於打通了物理和數字世界的通道。組件化技術可以大大提升開發效率、降低開發成本和人員的技能要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