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

"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美好情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也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因為,即使是在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是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單身女子才可以著盛裝並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聚會和玩耍。所以,有些民俗學家就提出七夕節也是單身女子的相親節日。趙魁夫教授說:“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裡執行的,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被允許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才被加入了諸如希望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的。”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載到: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從此,這一習俗便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場面就相當隆重了,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所以,七夕節是人們當時最為喜慶的節日。

"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美好情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也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因為,即使是在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是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單身女子才可以著盛裝並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聚會和玩耍。所以,有些民俗學家就提出七夕節也是單身女子的相親節日。趙魁夫教授說:“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裡執行的,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被允許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才被加入了諸如希望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的。”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載到: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從此,這一習俗便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場面就相當隆重了,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所以,七夕節是人們當時最為喜慶的節日。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一對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它便可得神力相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了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便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飛天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卻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了銀河兩邊。

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地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看在孩子們的份上,便准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見。於是,喜鵲們也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相會。

"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美好情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也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因為,即使是在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是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單身女子才可以著盛裝並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聚會和玩耍。所以,有些民俗學家就提出七夕節也是單身女子的相親節日。趙魁夫教授說:“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裡執行的,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被允許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才被加入了諸如希望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的。”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載到: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從此,這一習俗便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場面就相當隆重了,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所以,七夕節是人們當時最為喜慶的節日。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一對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它便可得神力相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了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便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飛天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卻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了銀河兩邊。

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地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看在孩子們的份上,便准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見。於是,喜鵲們也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相會。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民間姑娘們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郎君和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牛郎織女”的故事看似很美,但若從現代婚姻和育兒方面來說,它還是一個悲劇。

首先,兩人在結婚之前,沒有任何瞭解和感情基礎,僅僅因為形勢所迫或甜言蜜語就答應了結婚,算是草率。因為,愛情僅是婚姻的開始,卻不是婚姻的全部。進入婚姻以後,你儂我儂的愛情因子將慢慢被財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日子所掩蓋。

"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美好情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也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因為,即使是在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是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單身女子才可以著盛裝並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聚會和玩耍。所以,有些民俗學家就提出七夕節也是單身女子的相親節日。趙魁夫教授說:“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裡執行的,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被允許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才被加入了諸如希望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的。”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載到: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從此,這一習俗便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場面就相當隆重了,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所以,七夕節是人們當時最為喜慶的節日。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一對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它便可得神力相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了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便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飛天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卻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了銀河兩邊。

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地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看在孩子們的份上,便准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見。於是,喜鵲們也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相會。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民間姑娘們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郎君和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牛郎織女”的故事看似很美,但若從現代婚姻和育兒方面來說,它還是一個悲劇。

首先,兩人在結婚之前,沒有任何瞭解和感情基礎,僅僅因為形勢所迫或甜言蜜語就答應了結婚,算是草率。因為,愛情僅是婚姻的開始,卻不是婚姻的全部。進入婚姻以後,你儂我儂的愛情因子將慢慢被財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日子所掩蓋。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其次,古人講究的“門當戶對”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織女和牛郎家庭條件相差太大了,一個出身顯貴的女孩嫁給家徒四壁的窮小子後,難免困難重重,矛盾多多!即使女孩願意,女孩的父母也是不會輕易同意的。天下父母怎會忍心自己辛苦養大的掌上明珠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日子呢?不盼女兒嫁入豪門,那至少也要衣食無憂呀!

至於織女為什麼又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和牛郎過日子,這就是“富養女兒”的話題了。個人覺得“富養女兒”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何為富養?富養就是讓女兒在和風細雨中的物質環境中健康長大,在精神氣質上優秀而卓越,使其不輕易受誘惑和傷害,能辨善惡,能識真假。可是,織女自小在天庭長大,物質生活雖十分優越,但由於常年被“關”在深宮裡,日復一日的生活讓她覺得了無生趣,精神生活可謂極度匱乏。於是,缺乏社會經驗、禁不住甜言蜜語的織女偷偷下凡後,一遇到稍微俊俏的放牛娃就下嫁了牛郎。

"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美好情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也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因為,即使是在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是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單身女子才可以著盛裝並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聚會和玩耍。所以,有些民俗學家就提出七夕節也是單身女子的相親節日。趙魁夫教授說:“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裡執行的,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被允許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才被加入了諸如希望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的。”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載到: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從此,這一習俗便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場面就相當隆重了,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所以,七夕節是人們當時最為喜慶的節日。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一對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它便可得神力相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了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便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飛天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卻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了銀河兩邊。

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地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看在孩子們的份上,便准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見。於是,喜鵲們也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相會。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民間姑娘們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郎君和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牛郎織女”的故事看似很美,但若從現代婚姻和育兒方面來說,它還是一個悲劇。

首先,兩人在結婚之前,沒有任何瞭解和感情基礎,僅僅因為形勢所迫或甜言蜜語就答應了結婚,算是草率。因為,愛情僅是婚姻的開始,卻不是婚姻的全部。進入婚姻以後,你儂我儂的愛情因子將慢慢被財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日子所掩蓋。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其次,古人講究的“門當戶對”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織女和牛郎家庭條件相差太大了,一個出身顯貴的女孩嫁給家徒四壁的窮小子後,難免困難重重,矛盾多多!即使女孩願意,女孩的父母也是不會輕易同意的。天下父母怎會忍心自己辛苦養大的掌上明珠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日子呢?不盼女兒嫁入豪門,那至少也要衣食無憂呀!

至於織女為什麼又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和牛郎過日子,這就是“富養女兒”的話題了。個人覺得“富養女兒”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何為富養?富養就是讓女兒在和風細雨中的物質環境中健康長大,在精神氣質上優秀而卓越,使其不輕易受誘惑和傷害,能辨善惡,能識真假。可是,織女自小在天庭長大,物質生活雖十分優越,但由於常年被“關”在深宮裡,日復一日的生活讓她覺得了無生趣,精神生活可謂極度匱乏。於是,缺乏社會經驗、禁不住甜言蜜語的織女偷偷下凡後,一遇到稍微俊俏的放牛娃就下嫁了牛郎。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最後,相愛容易相守難,白頭到老才是全。婚姻的意義是什麼?是夫妻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一起形成的默契和習慣。這種習慣來自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是知道你胃不好,清晨盛上的一碗小米粥;可能是知道你半夜會口渴,床頭放著的一杯白開水;也可能是知道你怕冷,半夜為你蓋的半床被子……可正是這半夜的一杯水、老去時的相互陪伴、困難時的相互支撐才是婚姻存在的意義和最好狀態呀!

牛郎織女當時雖結了婚、生了孩子,卻沒能養兒育女、相守白頭......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劇嗎?不知道織女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呢?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會不會埋怨呢?更不知道牛郎會不會再娶呢.......

"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美好情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也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因為,即使是在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是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單身女子才可以著盛裝並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聚會和玩耍。所以,有些民俗學家就提出七夕節也是單身女子的相親節日。趙魁夫教授說:“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裡執行的,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被允許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才被加入了諸如希望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的。”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載到: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從此,這一習俗便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場面就相當隆重了,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所以,七夕節是人們當時最為喜慶的節日。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一對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它便可得神力相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了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便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飛天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卻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了銀河兩邊。

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地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看在孩子們的份上,便准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見。於是,喜鵲們也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相會。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民間姑娘們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郎君和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牛郎織女”的故事看似很美,但若從現代婚姻和育兒方面來說,它還是一個悲劇。

首先,兩人在結婚之前,沒有任何瞭解和感情基礎,僅僅因為形勢所迫或甜言蜜語就答應了結婚,算是草率。因為,愛情僅是婚姻的開始,卻不是婚姻的全部。進入婚姻以後,你儂我儂的愛情因子將慢慢被財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日子所掩蓋。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其次,古人講究的“門當戶對”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織女和牛郎家庭條件相差太大了,一個出身顯貴的女孩嫁給家徒四壁的窮小子後,難免困難重重,矛盾多多!即使女孩願意,女孩的父母也是不會輕易同意的。天下父母怎會忍心自己辛苦養大的掌上明珠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日子呢?不盼女兒嫁入豪門,那至少也要衣食無憂呀!

至於織女為什麼又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和牛郎過日子,這就是“富養女兒”的話題了。個人覺得“富養女兒”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何為富養?富養就是讓女兒在和風細雨中的物質環境中健康長大,在精神氣質上優秀而卓越,使其不輕易受誘惑和傷害,能辨善惡,能識真假。可是,織女自小在天庭長大,物質生活雖十分優越,但由於常年被“關”在深宮裡,日復一日的生活讓她覺得了無生趣,精神生活可謂極度匱乏。於是,缺乏社會經驗、禁不住甜言蜜語的織女偷偷下凡後,一遇到稍微俊俏的放牛娃就下嫁了牛郎。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最後,相愛容易相守難,白頭到老才是全。婚姻的意義是什麼?是夫妻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一起形成的默契和習慣。這種習慣來自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是知道你胃不好,清晨盛上的一碗小米粥;可能是知道你半夜會口渴,床頭放著的一杯白開水;也可能是知道你怕冷,半夜為你蓋的半床被子……可正是這半夜的一杯水、老去時的相互陪伴、困難時的相互支撐才是婚姻存在的意義和最好狀態呀!

牛郎織女當時雖結了婚、生了孩子,卻沒能養兒育女、相守白頭......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劇嗎?不知道織女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呢?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會不會埋怨呢?更不知道牛郎會不會再娶呢.......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古代貧苦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嚮往,是一種飽含酸楚、無奈、忠貞但美好的愛情故事。窮小子娶到美妻,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是在夫妻努力抗爭才獲得的,這是積極的、值得頌揚的一面。但是,寒門子弟,如何努力拼搏和收穫愛情才是現代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故事中的辦法並不值得學習:老牛不激勵牛郎通過努力工作成功,反而教唆牛郎偷走洗澡小仙女的衣裙。要放在現代,他們這種做法不但收穫不了愛情,還會換得牢獄之災和臭名遠播。

所以,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吧!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美好情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也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因為,即使是在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是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單身女子才可以著盛裝並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聚會和玩耍。所以,有些民俗學家就提出七夕節也是單身女子的相親節日。趙魁夫教授說:“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裡執行的,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被允許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才被加入了諸如希望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的。”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載到: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從此,這一習俗便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場面就相當隆重了,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所以,七夕節是人們當時最為喜慶的節日。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一對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它便可得神力相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了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便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飛天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卻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了銀河兩邊。

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地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看在孩子們的份上,便准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見。於是,喜鵲們也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相會。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民間姑娘們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郎君和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牛郎織女”的故事看似很美,但若從現代婚姻和育兒方面來說,它還是一個悲劇。

首先,兩人在結婚之前,沒有任何瞭解和感情基礎,僅僅因為形勢所迫或甜言蜜語就答應了結婚,算是草率。因為,愛情僅是婚姻的開始,卻不是婚姻的全部。進入婚姻以後,你儂我儂的愛情因子將慢慢被財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日子所掩蓋。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其次,古人講究的“門當戶對”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織女和牛郎家庭條件相差太大了,一個出身顯貴的女孩嫁給家徒四壁的窮小子後,難免困難重重,矛盾多多!即使女孩願意,女孩的父母也是不會輕易同意的。天下父母怎會忍心自己辛苦養大的掌上明珠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日子呢?不盼女兒嫁入豪門,那至少也要衣食無憂呀!

至於織女為什麼又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和牛郎過日子,這就是“富養女兒”的話題了。個人覺得“富養女兒”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何為富養?富養就是讓女兒在和風細雨中的物質環境中健康長大,在精神氣質上優秀而卓越,使其不輕易受誘惑和傷害,能辨善惡,能識真假。可是,織女自小在天庭長大,物質生活雖十分優越,但由於常年被“關”在深宮裡,日復一日的生活讓她覺得了無生趣,精神生活可謂極度匱乏。於是,缺乏社會經驗、禁不住甜言蜜語的織女偷偷下凡後,一遇到稍微俊俏的放牛娃就下嫁了牛郎。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最後,相愛容易相守難,白頭到老才是全。婚姻的意義是什麼?是夫妻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一起形成的默契和習慣。這種習慣來自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是知道你胃不好,清晨盛上的一碗小米粥;可能是知道你半夜會口渴,床頭放著的一杯白開水;也可能是知道你怕冷,半夜為你蓋的半床被子……可正是這半夜的一杯水、老去時的相互陪伴、困難時的相互支撐才是婚姻存在的意義和最好狀態呀!

牛郎織女當時雖結了婚、生了孩子,卻沒能養兒育女、相守白頭......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劇嗎?不知道織女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呢?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會不會埋怨呢?更不知道牛郎會不會再娶呢.......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古代貧苦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嚮往,是一種飽含酸楚、無奈、忠貞但美好的愛情故事。窮小子娶到美妻,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是在夫妻努力抗爭才獲得的,這是積極的、值得頌揚的一面。但是,寒門子弟,如何努力拼搏和收穫愛情才是現代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故事中的辦法並不值得學習:老牛不激勵牛郎通過努力工作成功,反而教唆牛郎偷走洗澡小仙女的衣裙。要放在現代,他們這種做法不但收穫不了愛情,還會換得牢獄之災和臭名遠播。

所以,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吧!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如果牛郎織女穿越到現代社會,他們會更幸福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