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宗秦漢”就是整日不停地臨秦漢印嗎?

秦漢 篆刻 趙之謙 吳昌碩 談藝錄 談藝錄 2017-08-27

“印宗秦漢”已為所有學習篆刻的新人所共知的一條學習篆刻的方法,但究竟要如何宗,宗點什麼?這一直是一個問題,之前寫過很多篇關於“印宗秦漢”在技法上“宗”什麼的文章,涉及“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各個方面,討論的算是較為詳細了,但近日在與印友討論的時候,依然還是就這個問題困惑不已。

字法上對繆篆的熟悉,篆法上對字法的相應處理,章法上的任疏任密,均分印面等原理,刀法上的”鑄、鑿、碾“印對刀法的的不同處理等固然是”印宗秦漢“需要仔細思量,但似乎如此之外,還有一件更要緊的事兒需要學習。

“印宗秦漢”就是整日不停地臨秦漢印嗎?

(漢印“太醫丞印”)

群裡有幾個朋友終日臨漢印,他們的臨印進度大概是慢的一週四到五方,快的則每天一到三方,但很快就陷迷茫,覺得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努力,每日就是陷入上石,奏刀,修理細節,大部分的時光都消耗在這些日常的技法積累上,似乎覺得總也不見長進,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回答這方面的問題。

印宗秦漢這個概念當起始於吾衍、趙孟頫,後經明代篆刻大家文彭、何震、蘇宣、汪關、朱簡這些大家的一力崇尚,而明代篆刻風氣內的“印宗秦漢”,基本還是基於上面我提到的這些技法上的因素,而到了清代浙派宗師丁敬,“印宗秦漢”的理論才完全成熟。所謂的完全成熟,是丁敬明確提出了宗秦漢主要是“宗”“神流韻閒”的氣息,而不是宗技法表面的東西。

丁敬提出這些理論除了論印詩外,主要是集中表現在幾方印的邊款上:

一方是王德溥印,丁敬在印的邊款上說:“秦印奇古,漢印爾雅,後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韻閒,不可捉摸也。今為吾友容大一仿漢鑄一仿漢鑑,容大用至耄耋期頤之年見其渾脫自然,當益知其趣之所在矣。”

“印宗秦漢”就是整日不停地臨秦漢印嗎?

(丁敬刻“王溥德印”及邊款)

一方是“金石契”,丁敬在印款上說:“秦印之結構端嚴,漢印之樸實渾厚,後人之不能摹擬也。”

丁敬這裡所謂的“後人之不能摹擬也”,大概就是指,只是簡單的臨摹,“比葫蘆畫瓢”一樣的一筆一刀的模仿是得不到真正的精髓的。

丁敬之前,大家已經把“比葫蘆畫瓢”或者說“照貓畫虎”的臨摹秦漢古印走到了極致,因此有了所謂的古板缺乏活力的“明人習氣”。工藝化到了極致,柔媚甜熟到了極致。整個印壇印風缺少陽剛之氣,丁敬以刀立派,以碎切徐進的刀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化入“神流韻閒”的氣息,由此開宗創立浙派。

但丁敬自己解決了“秦漢氣息”這個問題,並沒有給後世提供如何在篆刻學習中更快的獲得這種“氣息”,只隱約在“曙峰書畫”印款中提出“古人託興書畫,實三不朽之餘支別派也。要在人品高,師法古,氣韻自生矣”給印人提出了要求,學篆刻重要在於氣度遠大,學養深厚,學篆刻要有師古之心,而不是簡單地擬古之貌,要重內在氣韻,而不僅僅是學秦漢印的外在形式。

“印宗秦漢”就是整日不停地臨秦漢印嗎?

(丁敬刻“曙峰書畫”及邊款)

丁敬也開了藥方,提了要求,只是後人忽略了。

吳昌碩曾經懷疑,我們現在都臨秦漢印,說秦漢印是印學正宗,那秦漢人又是學誰的呢?“古昔以上誰所宗”,因此,我們所謂的“印宗秦漢”不是簡單的臨摹秦漢印的刻法,而是學習秦漢印的氣息,而且,這是“印宗秦漢”的重點。

再看近代名家們對漢印的學習的看法以及他們的收穫:

趙之謙說學漢印要學漢印的“渾厚”(“何傳洙印”邊款),並且他認為吳讓之“息心靜氣,乃得渾厚”(“會稽趙之謙撝叔印”邊款),趙之謙的認識是準確和精到的,由此為基,趙之謙學到了漢印重要的章法原則:“一聚一散”;

“印宗秦漢”就是整日不停地臨秦漢印嗎?

(趙之謙刻“何傳洙印”及邊款)

吳昌碩雖然學印從流派印入手,但其在漢印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他甚至認為“沒有漢印,就沒有我吳昌碩”,他一生所刻的白文印也基本都以漢印為底,他的觀點是反對“但索形似”的“贗古之病”,他看重的也是漢印的氣息;

黃牧甫則學趙之謙對漢印的認知,他的白文仿漢之作,平正光潔,看似平板,其實藏巧於拙,得到的也是漢印的耐人咀嚼的古穆氣息,由此為基,黃牧甫學到了漢印的重要的精神風貌:“平易正直”;

目前最為熱門的陳巨來也在他的《安持精舍印話》裡說:“仿漢鑄印,不在奇崛,當方圓適宜,屈伸維則,增減合法,疏密得神。正使眉目似一恆人,而穆然恬靜,渾然湛凝。”他要的也是漢印的“神”。

具體到我們現在學篆刻要做什麼,牽涉到的方方面面相對複雜,大略可以做的事情無外乎做下面這些事情:

1、認真查查字書,學習秦漢古印所用文字的字源,理解這些字的造字法則,當然可以同《說文解字》理解小篆的造字法則一起理解;

2、多看看古器物,去博物館看看,看看古代的器物、古碑刻,體會古器物、古碑刻上的文字,

3、多寫寫篆書,從書法學習中體會和精熟篆書的成字法則和氣息。

4、可以看看古文學書籍,堅實自己的古文學底子,諸如《二十四史》(特別是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諸如《古文觀止》中的優秀散文,諸如唐詩、宋詞、元曲中的優秀作品,積累自己的古語言學養。

5、讀各種經典的、優秀的現當代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讀各種各樣的哲學書籍,以端正自己的三觀,弘大自己的氣量。

6、多深入生活,體驗踏踏實實、鮮活的生活,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累積自己高雅的精神,形成自己獨特的精神氣質。

7、再有,就是現在大部分篆刻學習者正在做的事情,踏踏實實地精臨漢印,請注意是精臨,臨一方明白一方、理解一方,而不是慌慌張張、求量不求質地臨很多秦漢印。

以上這些,似乎大部分內容跟篆刻本身無關,但其實,正如學詩歌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一樣“功夫在詩外”。當然,如果是想當一個“印匠”,卻只用大量地臨習秦漢印和名家印就可以了,這種大量的練習也會有潛移默化的吸取到秦漢印的氣息,但究極還是“印匠”的路,而不是“篆刻人”的路,或者“篆刻家”的路。

(【老李刻堂】之177,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