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回望歷史:清末實行新政,令各省建大學堂,各府、直隸州建中學堂。自1902年始,山東各府直隸州相繼開辦中學堂。當時的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建中學堂有:東昌府啟文書院建東昌府官立中學堂,青州府松林書院建青州府官立中學堂。

1903年建中學堂有:曲阜縣昌平書院建曲阜縣官立中學堂,沂州府琅琊書院建沂州府官立中學堂,濟南府濟南書院建濟南中學堂。

1904年建中學堂有:泰安府岱麓書院建泰安府官立中學堂,武定府敬業書院建武定府官立中學堂,曹州府佩文書院建曹州府官立中學堂,登州府城內北大街建登州府官立中學堂,濟寧州運河道署建濟寧州官立中學堂,兗州府兗沂曹濟道道署建兗州府官立中學堂。

1905年建中學堂有:臨清州鈔關街官立中學堂,膠縣北大樓建膠州縣官立中學堂。

1906年萊州府考院建萊州府中學堂。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1912年,根據中華民國《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監督改稱校長,府直隸州轄設中學堂一律改成中學校,這樣,青州府官立中學堂更名為青州中學校。1913年,各地中學校不再以地區命名學校,而以順序數字冠以校名,省屬中學共16所:山東省立第一中學校 (原濟南私立山左公學),山東省立第二中學校 (原濟南府中學堂),山東省立第三中學校 (原濟南公勵中小學堂),山東省立第四中學校 (原東昌府中學堂),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校 (原泰安府中學堂), 山東省立第六中學校 (原武定府中學堂), 山東省立第七中學校 (原臨清州中學堂), 山東省立第八中學校 (原兗州府中學堂),山東省立第九中學校 (原曲阜縣中學堂),山東省立第十中學校 (原沂州府中學堂),山東省立第十一中學校(原曹州府中學堂),山東省立第十二中學校(原濟寧州中學堂),山東省立第十三中學校(原登州府中學堂),山東省立第十四中學校(原萊州府中學堂),山東省立第十五中學校(原青州府中學堂), 山東省立第十六中學校(原膠州中學堂)。

1913年,山東取消府治,實行省、道、縣三級制,青州府撤府更名益都縣,重新劃設省立中學設10所,中學設四年制:山東省立第一中學(濟南),山東省立第二中學(聊城),山東省立第三中學(泰安),山東省立第四中學(惠民),山東省立第五中學(臨沂),山東省立第六中學(曹縣), 山東省立第七中學(濟寧),山東省立第八中學(蓬萊),山東省立第九中學(萊州),山東省立第十中學(益都)。

(何思源先生撥款建設的大禮堂,80年代還有存)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1922年民國政府頒佈《學校系統改革令》,中學學制改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全省省立中學改為初中,並按新制招生,舊制學生延續完不再按舊制招生。1934年全省省立中學均更名為以本地區名的省立初級中學。這樣,山東省立第十中學,更名為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

(日偽時期的校徽)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日偽及拉鋸時期的松林書院]

1938年1月,日軍佔領益都縣城及火車站。4月,成立青州道道尹公署。8月,利用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的校名、校舍、設備,派任校長,聘任教師,招生開學。1942年暑假後增設高中部,招收高一學生一個班,校名因而易稱山東省立益都中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學校停辦。

抗戰時期的國民黨益都縣政府,於1942年冬在黃村、嶽泉招收學生。1943年春,在常家莊開學,使用“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校名,區別日偽所辦校以示正統。1946年7月,國民黨第八軍攻佔益都,時任校長趙立文帶領師生進入松林書院,開學上課。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光復益都等城鎮,趙立文帶領學生退至昌樂山堂村。8月,國民黨軍隊復佔益都縣城,趙立文帶領師生再進松林書院,後又退至昌樂堯溝。1948年清明節前後,國民黨軍隊徹底潰敗,學校解散。

先於國民黨部隊,早在1945年8月22日,共產黨魯中部隊率先解放益都縣城,29日成立青州市政府。1946年2月,在松林書院校址上招生辦學,稱青州中學。6月下旬,國民黨整編第八軍進攻解放區,學校奉命轉移。1948年國民黨部隊潰敗後,10月10日,由華東局直接領導的山東省立青州中學創辦成立,在學校大禮堂(1934年建成)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當時是全省唯一的直屬中學,定為正縣級。

解放後,青州一中的發展簡史本人在《青州一中輝煌簡史和星光燦爛的老教育家們》一文中已有詳述,不再一一羅列。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下圖的這份校史記錄,於明信1925年秋擔任校長,1927年春去日本賑災,僅從賑災時間來看就是不正確的。豈有地震4年後去賑災的呢?

附:1923年:關東大地震,造成10萬多人死亡,4萬多人失蹤。9月1日上午11時58分,東京南部的大島渚爆發里氏8.2級地震,震動4至10分鐘。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日本主要經濟政治中心東京、重要港口橫濱,以及靜岡、神奈川、千葉縣共57萬座房屋建築,190萬人無家可歸。據統計,東京約有35萬座房屋倒塌,60%的人失去家園;而橫濱90%以上的房屋或徹底倒塌,或損毀嚴重而無法繼續使用。地震結束後的統計數據顯示:死於火災與震中的人共有10萬多人,失蹤4萬多人。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下圖為校史宣傳頁,寫著於明信於1925年年底-27年秋任校長。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下圖為1991年校史記錄,于丹馥(應為于丹紱)於1923年秋~1925年秋任校長。並且把扈學庠放在於丹紱後面,順序排列錯誤。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對於本人在《爭鳴商榷》一文中“1910年,於明信…被任命為青州初級師範學校校長。於明信先生與青州一中結緣就在此時。因為,那時的青州一中叫青州府官立中學堂,兼有師範學堂的功能,應該是一所學校"的論斷,經過考證,應該是不正確的。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首先,師範學堂是單獨設立的。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0月,山東巡撫周玉山(周馥)考選了山東廩生、增生、附生104名,命在山東大學堂附設師範館,校址設在濟南舊城中心貢院內,這是山東興辦最早的師範教育。

1906年,山東十府、三直隸州各設簡易師範學堂一處。1914年8月,全國的師範學校進行了一次大調整,山東省內的師範學校也有較大的改變。除兩所女師外,原有的14所省立師範學校,分別併入岱北道、岱南道、濟西道、膠東道所設4所師範學校,校名分別為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址濟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校址曲阜;省立第三師範學校,校址聊城;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校址益都。這四所師範學校就是民國時期山東省的四大師範。

  其次,1910年的青州官立中學堂的監督有明確記載:四任監督林心抒(1909-1912)。於明信時為師範學堂堂長,不可能兼任官立中學學堂監督。

那麼,於明信究竟是哪年與青州一中前身學校結緣的呢?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隋式棠(1912-2011),教授,主任醫師,兒科學專家,陝西兒科學奠基人之一、中華醫學會陝西及西安兒科學會創始人和首任主任委員,獲省科研成果獎1項。五十至六十年代任醫學院小兒學系主任、兒科學教研組主任。)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在青州一中王巖老師的大力幫助下,找到了1925級校友,於明信後任校長隋星源的侄子,我國著名的醫學專家隋式棠的回憶文章《憶在母校求學時》,對此有了清晰的記載:1926年暑假前,扈學癢校長辭職,於明信(丹紱)接任省立十中校長,1927年暑假後,隋星源調任十中校長,于丹紱去職。

綜述之,於明信先生擔任山東省立第十中學校長的時間應為一年,1926年暑假前至1927年暑假後。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詳細的文字記錄,生動的情節,嚴謹可信。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山東省官立學堂的延革(青州一中)以及於青州一中校長明信任

  題外話:為求證此事,我託臺灣高雄新黨朋友某幹事長黃愈豐先生幫忙查詢臺北國史館有無記載未果。但經同學好友、現一中副校長高欣山介紹,幸會青州一中王巖主任。說起王巖,恰是我同級好友、84級6班王春梅的親弟弟,也是極好歷史研究,多有大作問世。而他大哥王興國在勝利油田,是醫學專家,也與我大哥董三義交厚。世界好小,緣份好近,越啦越親呀!在此感謝王巖老弟的指教了。

附《爭鳴商榷:青州一中校史記錄有誤--於明信當校長時間小考》一文

青州一中校慶時,關於著名教育家於明信擔任山東省立第十中學(青州一中前身)校長的時間記錄為1925年底至1927年秋。如圖所示。竊以為該記錄有誤。

  那麼,於明信先生究竟與青州一中有何淵源呢?

  於明信,字丹紱,男,1882年生於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葛家村,他天資聰慧,18歲時成為縣學一名廩生。1902年,進入山東師範館,與鞠思敏(名承穎,山東優級師範學堂畢業生,民初“山東四大教育家”之首)、王祝晨(名世棟,山東優級師範學堂畢業生,民初“山東四大教育家”之一)結為摯友。1910年,於明信在山東優級師範學堂畢業後,進京複試,獲優級師範科舉人頭銜,並被任命為青州初級師範學校校長(又有記錄為初級師範學堂堂長)。

本人認為,於明信先生與青州一中結緣就在此時。因為,那時的青州一中叫青州府官立中學堂,兼有師範學堂的功能,應該是一所學校。

於明信擔任校長時間不長。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於明信與同盟會會員賈振坤奔走於青州。同年12月,參加賈振坤等人策劃的諸城獨立起義。起義者一度佔領諸城縣城,但最終被清政府鎮壓,賈振坤等百餘人遇難。於明信僥倖逃脫,流亡青島,被德國人拘捕,擬交清朝地方政府處置。中華民國創立後,清帝宣佈退位,於明信獲釋。1912年3月,於明信當選為山東省臨時議會議員。1913年9月,與師範學堂校友和同盟會同仁鞠思敏、劉冠三(名恩賜)、王訥(字墨仙)、王祝晨、蔣衍升(字洗凡)等59人共同創辦私立正誼中學。於明信拿出個人積蓄用於辦學,並義務任教。稍後,於明信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獲碩士學位。1916年,他接替鞠思敏出任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

為什麼說一中校史記錄有誤呢?有資料記載如下;

[360百科]1923年春,受命去日本賑濟震區災民並留任山東省留日學生經理員。1928年歸國後,因不滿於山東軍閥兼主席的韓復榘,賦閒濟南七家村。

[來自博客]1923年,日本發生大地震,損失慘重。他受山東民眾之託,赴日本救濟災民,後任中國留學生監理員。1928年回國。

[齊魯晚報:山東四大教育家之一於明信]1923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後,於明信受山東人民之委託,攜鉅款赴日賑災,之後又受中國政府委託,四次東渡日本,出任山東省留日學生監理員,長期奔波於海外。

綜上所述,1925-1927年間,於明信先生正在致力於關於日本的業務,是不可能抽出時間擔任山東省立十中的校長的。所以,本人大膽推測,於明信先生是1910年到1911年年底擔任青州一中前身學校校長的。

關於於明信先生的子女,也有資料進行了記錄:他的兒女有的學有建樹,有的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長子于道泉是我國的著名藏文大師,著有《藏漢雙語辭典》和《藏漢對照拉薩口語詞典》等專著,為藏文研究做出卓越貢獻,是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詩的翻譯者。次子於道源是留日大學生,1938年赴延安,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電臺臺長,在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長女於式玉是留日大學生,任燕京大學日語教授,後赴美受聘於耶魯大學,1948年回國,隨解放軍進藏,積勞成疾病故。三女兒于若木(原名於式轂,又名於陸華)是1935年北京“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37年奔赴延安,與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結婚,在長期革命鬥爭中歷盡艱苦,為革命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抗戰期間和解放戰爭時期,於明信隱居於濟南,與書籍為伍,研究學問自娛。1948年他病逝於濟南七家村家中,享年66歲。他去世時,其子女多投身革命或在國外,沒有一個能顧得上在家中處理喪事。幸有生前好友陳炳晨遵其遺囑將其藏書全部捐獻給了省圖書館,並代子女操辦了喪事。

出殯那天,他生前教育界的好友和他的學生們紛紛送來了挽幛和花圈,並懷著沉痛的心情送殯直至墓地,且一步三回頭地鞠躬致意,久久不忍離去。

作為青州一中的晚學後輩,謹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奉獻上無上的敬意!

作者:董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