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清朝 光緒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慈禧 圖說三國 2018-11-28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在古時,皇帝是一國之君,一言九鼎。所有百姓都要臣服於皇帝,即便皇帝死了,那也是要受萬人朝拜,而之後舉行的葬禮更是十分複雜,要講究很多繁文縟節,再加上置辦喪葬用品。往往一場葬禮,都要花費上數以萬計的白銀。在現存的照片中,有一組清光緒皇帝葬禮的真實照片,這種穿越時空的場面,絕對是你未曾看到過的。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光緒皇帝一生都被慈禧操控,最後他早於慈禧一天,先離開人世。死後的光緒被埋葬在清西陵,而慈禧則被埋葬在清東陵,活著時關係緊密的兩個人,死後各歸其位,倒是互不打擾。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皇帝死後,必須要把皇帝安置進棺材內,在皇宮內要供奉數日,才能進行後面的送葬。在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組織起來後,最為吸引人的就是前面的隊伍,和隊伍中皇帝的梓宮。在古時,只有皇帝和皇后以及重臣的棺材,才叫梓宮,而且必定是十分尊貴。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梓宮都是上面有頂子,就像人還活著一樣,只是坐著頂轎子似的。給光緒皇帝抬梓宮的槓夫,總共有上百人。聽上去似乎很多,其實第一是因為棺材很重,需要多人抬,第二就是因為行進的路上棺材不能落地。從北京運到河北,一路幾百裡,怎麼也得歇歇腳,因此,就要有兩波槓夫輪流抬著。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這還不是最多的,清朝嘉慶皇帝,他的梓宮一共有7900多槓夫來抬。之所以這麼多人,是因為當時嘉慶皇帝死在了承德,必須要把他的屍體運回北京,舉行供奉。因為當時正是酷暑,為了防止屍體變質,朝廷官員命北京的巧匠抓緊趕製棺材。後來又僱傭了大量的槓夫,花了7天時間才把棺材運到皇帝所在的地方。

屍體裝殮好後,又匆匆運回北京。這回來的路上,每次的槓夫有128人,就這樣又花了十天才走回到紫禁城。想想當時的場面,應該比光緒皇帝這次送葬還要壯大。圖中的士兵,每個人的帽子都是用白布蒙著,這是對逝者的尊重。當時舉國不許唱戲,不許衣著光鮮,吹吹打打的事也都要被禁止。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可以看見,沿途的老百姓,都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抬起頭,恭敬地瞻仰儀仗。那時候的地,都是黃土道,街道上也沒有什麼高大的建築。人們都給送葬的隊伍讓出一條路,然後密密麻麻地跪了一地。可見當時皇權多麼至高無上,皇帝死後的風光同樣是普通百姓比不了的,很多人這一輩子,可能也就只能看見一次這種大陣勢。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在晚清時期,清朝的士兵已經有配備“新式”武器,就是火槍。開路的士兵,都肩上扛著槍走在兩側。他們既要維持百姓的秩序,又是皇權的一種特殊象徵。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這支送葬的隊伍,從北京到清西陵,總共要走240里路,估計行程是4天左右,在這期間,不光槓夫和士兵辛苦,還有其他人等,也有各自的事情。撒紙錢的人,在北京城內就開始忙碌,光從紫禁城出來,才到阜成門,也就十里路程,就撒了90萬枚的紙錢。

為了引領槓夫的腳步,梓宮前面,還有一根長長的槓子。這根槓子的作用,就是讓槓夫們保持隊形,一律以此為準。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一次皇帝的出殯,所涉及到的規矩,多的難以計算。花費的金錢,更是十分誇張,這次送葬,一共花費了3000萬兩白銀。當時已經是大清強弩之末的時候了,實在難以想象這麼多的銀子,是從哪弄出來的,最後還都是落在了百姓的頭上。

37歲光緒皇帝暴崩,出殯葬禮究竟怎麼樣?看看這些珍貴照片就知道

參考文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