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

明末清初之時,火器盛行,原先軍隊所裝備的傳統鐵甲和還是布面甲等,都在火器的威力下屈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種新式的鎧甲應運而生,那就是清朝時期,代替鐵甲,成為軍隊制式裝備的棉甲。

"

明末清初之時,火器盛行,原先軍隊所裝備的傳統鐵甲和還是布面甲等,都在火器的威力下屈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種新式的鎧甲應運而生,那就是清朝時期,代替鐵甲,成為軍隊制式裝備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明代的布面甲實際上只是鐵甲的一個變種,和傳統鐵甲不同的是,其甲片內置,布面朝外,看上去貌似布甲。

棉甲,聽名字,似乎完全不如鐵甲聽上去有防禦力,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火器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後,漸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統治權,在元朝時,火器發展迅速,原先傳統制式的鐵甲在戰場上對火器而言已經不具備防禦性,且笨重的鐵甲,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使用者的機動力。所以元軍就在鐵甲的基礎上做出改變,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處裝鐵甲甲片的布面甲就此出現,即後來清朝時期,棉甲的前身。

"

明末清初之時,火器盛行,原先軍隊所裝備的傳統鐵甲和還是布面甲等,都在火器的威力下屈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種新式的鎧甲應運而生,那就是清朝時期,代替鐵甲,成為軍隊制式裝備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明代的布面甲實際上只是鐵甲的一個變種,和傳統鐵甲不同的是,其甲片內置,布面朝外,看上去貌似布甲。

棉甲,聽名字,似乎完全不如鐵甲聽上去有防禦力,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火器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後,漸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統治權,在元朝時,火器發展迅速,原先傳統制式的鐵甲在戰場上對火器而言已經不具備防禦性,且笨重的鐵甲,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使用者的機動力。所以元軍就在鐵甲的基礎上做出改變,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處裝鐵甲甲片的布面甲就此出現,即後來清朝時期,棉甲的前身。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圖中甲冑是根據日本所藏的元代布面甲復原,但這是日本方面的錯誤,他們收藏的甲冑實為清朝前中期的棉甲。

"

明末清初之時,火器盛行,原先軍隊所裝備的傳統鐵甲和還是布面甲等,都在火器的威力下屈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種新式的鎧甲應運而生,那就是清朝時期,代替鐵甲,成為軍隊制式裝備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明代的布面甲實際上只是鐵甲的一個變種,和傳統鐵甲不同的是,其甲片內置,布面朝外,看上去貌似布甲。

棉甲,聽名字,似乎完全不如鐵甲聽上去有防禦力,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火器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後,漸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統治權,在元朝時,火器發展迅速,原先傳統制式的鐵甲在戰場上對火器而言已經不具備防禦性,且笨重的鐵甲,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使用者的機動力。所以元軍就在鐵甲的基礎上做出改變,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處裝鐵甲甲片的布面甲就此出現,即後來清朝時期,棉甲的前身。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圖中甲冑是根據日本所藏的元代布面甲復原,但這是日本方面的錯誤,他們收藏的甲冑實為清朝前中期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日本所藏的這套甲冑,形制上沿襲明代,紋樣為龍紋,典型的清初風格。

元朝滅亡後,明朝接手了布面甲,但並沒有對其有多大改進,只是將形制改為前開對襟,以便穿著。明末,明朝龍虎將軍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也就是日後的清太祖。清朝建立後,起初時,在鎧甲方面大多都是直接沿襲明代風格,但在布面甲上,清朝又加以改進,將布料改為多張薄棉片綴成的棉布,厚實堅韌,再在兩層棉布之間放置鐵甲,內外用銅釘牢牢固定,這就是清朝的棉甲形制。雖然聽上去、看上去防禦力都不如鐵甲好,但實際上,棉甲對於火器的防禦性比鐵甲要強,而且不會過於笨重,還能有效禦寒。

"

明末清初之時,火器盛行,原先軍隊所裝備的傳統鐵甲和還是布面甲等,都在火器的威力下屈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種新式的鎧甲應運而生,那就是清朝時期,代替鐵甲,成為軍隊制式裝備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明代的布面甲實際上只是鐵甲的一個變種,和傳統鐵甲不同的是,其甲片內置,布面朝外,看上去貌似布甲。

棉甲,聽名字,似乎完全不如鐵甲聽上去有防禦力,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火器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後,漸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統治權,在元朝時,火器發展迅速,原先傳統制式的鐵甲在戰場上對火器而言已經不具備防禦性,且笨重的鐵甲,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使用者的機動力。所以元軍就在鐵甲的基礎上做出改變,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處裝鐵甲甲片的布面甲就此出現,即後來清朝時期,棉甲的前身。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圖中甲冑是根據日本所藏的元代布面甲復原,但這是日本方面的錯誤,他們收藏的甲冑實為清朝前中期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日本所藏的這套甲冑,形制上沿襲明代,紋樣為龍紋,典型的清初風格。

元朝滅亡後,明朝接手了布面甲,但並沒有對其有多大改進,只是將形制改為前開對襟,以便穿著。明末,明朝龍虎將軍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也就是日後的清太祖。清朝建立後,起初時,在鎧甲方面大多都是直接沿襲明代風格,但在布面甲上,清朝又加以改進,將布料改為多張薄棉片綴成的棉布,厚實堅韌,再在兩層棉布之間放置鐵甲,內外用銅釘牢牢固定,這就是清朝的棉甲形制。雖然聽上去、看上去防禦力都不如鐵甲好,但實際上,棉甲對於火器的防禦性比鐵甲要強,而且不會過於笨重,還能有效禦寒。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努爾哈赤紅團花棉甲,形制上為對襟連體式樣,從肩部到袖口皆覆蓋鐵葉護手。

棉甲一經出現,就成為清軍的主要裝備,從入關立國開始,直到清朝滅亡,清軍中的制式裝備一直都是棉甲。作者不知其人的《乾隆大閱圖》中,(有郎世寧和金昆吾作畫之說,但未曾確定)共有《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描繪的是1739年時,乾隆皇帝於京郊南苑舉行大閱兵儀式時的情景。在清朝,祖宗遺訓,大清以騎射得天下,不可忘之,所以歷代皇帝大多尚武,閱兵儀式也是清朝極為重要的活動。圖卷中,受閱的八旗子弟,其中大約九成以上皆是身披棉甲,可見當時棉甲在清朝的流行。這也是為什麼現如今,清代棉甲實物留存最多,資料也是最為豐富的原因。

"

明末清初之時,火器盛行,原先軍隊所裝備的傳統鐵甲和還是布面甲等,都在火器的威力下屈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種新式的鎧甲應運而生,那就是清朝時期,代替鐵甲,成為軍隊制式裝備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明代的布面甲實際上只是鐵甲的一個變種,和傳統鐵甲不同的是,其甲片內置,布面朝外,看上去貌似布甲。

棉甲,聽名字,似乎完全不如鐵甲聽上去有防禦力,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火器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後,漸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統治權,在元朝時,火器發展迅速,原先傳統制式的鐵甲在戰場上對火器而言已經不具備防禦性,且笨重的鐵甲,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使用者的機動力。所以元軍就在鐵甲的基礎上做出改變,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處裝鐵甲甲片的布面甲就此出現,即後來清朝時期,棉甲的前身。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圖中甲冑是根據日本所藏的元代布面甲復原,但這是日本方面的錯誤,他們收藏的甲冑實為清朝前中期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日本所藏的這套甲冑,形制上沿襲明代,紋樣為龍紋,典型的清初風格。

元朝滅亡後,明朝接手了布面甲,但並沒有對其有多大改進,只是將形制改為前開對襟,以便穿著。明末,明朝龍虎將軍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也就是日後的清太祖。清朝建立後,起初時,在鎧甲方面大多都是直接沿襲明代風格,但在布面甲上,清朝又加以改進,將布料改為多張薄棉片綴成的棉布,厚實堅韌,再在兩層棉布之間放置鐵甲,內外用銅釘牢牢固定,這就是清朝的棉甲形制。雖然聽上去、看上去防禦力都不如鐵甲好,但實際上,棉甲對於火器的防禦性比鐵甲要強,而且不會過於笨重,還能有效禦寒。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努爾哈赤紅團花棉甲,形制上為對襟連體式樣,從肩部到袖口皆覆蓋鐵葉護手。

棉甲一經出現,就成為清軍的主要裝備,從入關立國開始,直到清朝滅亡,清軍中的制式裝備一直都是棉甲。作者不知其人的《乾隆大閱圖》中,(有郎世寧和金昆吾作畫之說,但未曾確定)共有《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描繪的是1739年時,乾隆皇帝於京郊南苑舉行大閱兵儀式時的情景。在清朝,祖宗遺訓,大清以騎射得天下,不可忘之,所以歷代皇帝大多尚武,閱兵儀式也是清朝極為重要的活動。圖卷中,受閱的八旗子弟,其中大約九成以上皆是身披棉甲,可見當時棉甲在清朝的流行。這也是為什麼現如今,清代棉甲實物留存最多,資料也是最為豐富的原因。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乾隆大閱圖》局部畫面,受閱的八旗軍,個個身穿棉甲,軍容嚴整。

在清朝,棉甲成為主流,其形制也被詳細的固定下來,共分為身甲、披膊、甲袖、前檔、左檔、甲裙、護心鏡七大部分,又按八旗旗色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色,在上述的《乾隆大閱圖》中也可以看出,八旗軍們都是按旗色站位,並沒有胡亂站位的情況。

"

明末清初之時,火器盛行,原先軍隊所裝備的傳統鐵甲和還是布面甲等,都在火器的威力下屈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一種新式的鎧甲應運而生,那就是清朝時期,代替鐵甲,成為軍隊制式裝備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明代的布面甲實際上只是鐵甲的一個變種,和傳統鐵甲不同的是,其甲片內置,布面朝外,看上去貌似布甲。

棉甲,聽名字,似乎完全不如鐵甲聽上去有防禦力,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火器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後,漸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統治權,在元朝時,火器發展迅速,原先傳統制式的鐵甲在戰場上對火器而言已經不具備防禦性,且笨重的鐵甲,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使用者的機動力。所以元軍就在鐵甲的基礎上做出改變,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處裝鐵甲甲片的布面甲就此出現,即後來清朝時期,棉甲的前身。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圖中甲冑是根據日本所藏的元代布面甲復原,但這是日本方面的錯誤,他們收藏的甲冑實為清朝前中期的棉甲。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日本所藏的這套甲冑,形制上沿襲明代,紋樣為龍紋,典型的清初風格。

元朝滅亡後,明朝接手了布面甲,但並沒有對其有多大改進,只是將形制改為前開對襟,以便穿著。明末,明朝龍虎將軍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也就是日後的清太祖。清朝建立後,起初時,在鎧甲方面大多都是直接沿襲明代風格,但在布面甲上,清朝又加以改進,將布料改為多張薄棉片綴成的棉布,厚實堅韌,再在兩層棉布之間放置鐵甲,內外用銅釘牢牢固定,這就是清朝的棉甲形制。雖然聽上去、看上去防禦力都不如鐵甲好,但實際上,棉甲對於火器的防禦性比鐵甲要強,而且不會過於笨重,還能有效禦寒。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努爾哈赤紅團花棉甲,形制上為對襟連體式樣,從肩部到袖口皆覆蓋鐵葉護手。

棉甲一經出現,就成為清軍的主要裝備,從入關立國開始,直到清朝滅亡,清軍中的制式裝備一直都是棉甲。作者不知其人的《乾隆大閱圖》中,(有郎世寧和金昆吾作畫之說,但未曾確定)共有《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描繪的是1739年時,乾隆皇帝於京郊南苑舉行大閱兵儀式時的情景。在清朝,祖宗遺訓,大清以騎射得天下,不可忘之,所以歷代皇帝大多尚武,閱兵儀式也是清朝極為重要的活動。圖卷中,受閱的八旗子弟,其中大約九成以上皆是身披棉甲,可見當時棉甲在清朝的流行。這也是為什麼現如今,清代棉甲實物留存最多,資料也是最為豐富的原因。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乾隆大閱圖》局部畫面,受閱的八旗軍,個個身穿棉甲,軍容嚴整。

在清朝,棉甲成為主流,其形制也被詳細的固定下來,共分為身甲、披膊、甲袖、前檔、左檔、甲裙、護心鏡七大部分,又按八旗旗色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色,在上述的《乾隆大閱圖》中也可以看出,八旗軍們都是按旗色站位,並沒有胡亂站位的情況。

明清時期,取代鐵甲的棉甲,其防護力究竟如何?

▲《乾隆大閱圖》中按照旗色,分兵列陣的八旗軍。

清代棉甲和鐵甲相比,在防禦刀劍和弓箭上略顯劣勢,但在應對早期的火槍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又加之重量較輕,造價便宜,還能禦寒等優點,故此棉甲在因元明清三朝皆被廣泛運用,清朝時還成功代替歷經數百年的鐵甲,成為主流,也隨之成為中國歷史上,十三世紀後實戰甲冑的主要代表之一。但在清朝中期後,火器的發展有目共睹,棉甲的實戰價值逐漸下滑。失去優勢的棉甲不再為大眾歡迎,於是原先棉鐵複合的棉甲,在清中期後改為純棉甲。不過純棉甲在樣式上雖然比棉甲要好看,但是已經成為真真正正的“棉”甲,其防護能力遠遠不如,淪為當時八旗子弟的儀仗用服。清朝末年,科技的發展,使清朝覆滅於世界,棉甲這一形制也隨之王朝的崩壞,而一同被世界所淘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