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預言大清不出50年必亡,曾國藩半信半疑,結果44年後應驗

從公元1644年爾袞率領清軍入關,順治稱帝,到1911年清朝滅亡,大清享國267年。清朝後期,中國遭受西方列國入侵,又受太平天國運動的重創,可以說是奄奄一息。最終,在1911年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其實,早在公元1867年,就有人預言清朝不出50年必亡。最終果然應驗,四十四年後,大清王朝宣告滅亡。這個人就是心腹幕僚趙烈文。

此人預言大清不出50年必亡,曾國藩半信半疑,結果44年後應驗

1867年的一天,曾國藩到趙烈文處聊天,憂心忡忡地說:“得京中來人所說,雲都門(京城)氣象甚惡(形勢不好),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烈文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勢必會形成分裂割據的局面)。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指中央政府先垮臺),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趙烈文自稱)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指各省)無主,人自為政(地方割據),殆不出五十年矣。”

聽了趙烈文這番石破天驚的談話,曾國藩立刻眉頭緊鎖,沉思半天才說:“然則當南遷乎?”顯然,他不完全同意趙烈文的觀點,認為清王朝不可能完全被推翻,頂多發生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過的政權南遷後南北分治、維持“半壁江山”的局面。對此,趙烈文明確回答說:“恐遂陸沉(指亡國),未必能效晉、宋也。”他認為清政府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後還能苟延殘喘百餘年,恐將徹底滅亡。

此人預言大清不出50年必亡,曾國藩半信半疑,結果44年後應驗

趙烈文雖然回答得十分堅定,但曾國藩還是不能完全認同他的說法:“本朝君德正(皇上德行純正),或不至此。”趙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受報答)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趙烈文的回答,實際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明朝滅亡後,清軍因吳三桂衝冠一怒大開城門而入關,所以“創業太易”“有天下者太巧”;入關後為震懾漢人而大開殺戒,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誅戮太重”。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殘暴性這兩點,決定了它的統治缺乏道德“合法性”。雖然清王朝後來的君王“君德”比較“純正”,但善與惡並不能相互掩蓋和彌補。何況“天道”已經給了清王朝十分豐厚的回報,給他們帶來過文治武功遠超前人的“康乾盛世”,因此這些後來君王們的“德澤”,既不能抵消清王朝開國時的慘無人道,也不能成為後繼者享用不盡的政治老本和天然倚靠,更不足以補償其統治合法性的嚴重匱缺。

趙烈文雖然回答得十分堅定,但曾國藩還是不能完全認同他的說法:“本朝君德正(皇上德行純正),或不至此。”趙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受報答)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趙烈文的回答,實際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明朝滅亡後,清軍因吳三桂衝冠一怒大開城門而入關,所以“創業太易”“有天下者太巧”;入關後為震懾漢人而大開殺戒,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誅戮太重”。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殘暴性這兩點,決定了它的統治缺乏道德“合法性”。雖然清王朝後來的君王“君德”比較“純正”,但善與惡並不能相互掩蓋和彌補。何況“天道”已經給了清王朝十分豐厚的回報,給他們帶來過文治武功遠超前人的“康乾盛世”,因此這些後來君王們的“德澤”,既不能抵消清王朝開國時的慘無人道,也不能成為後繼者享用不盡的政治老本和天然倚靠,更不足以補償其統治合法性的嚴重匱缺。

此人預言大清不出50年必亡,曾國藩半信半疑,結果44年後應驗

不過,曾對趙的論斷仍無法或不願完全相信,總感到清王朝還有一線生機同治七年七月下旬1868年),曾國藩被任命為直隸總督由於直隸管轄京城四周,曾國藩終於有機會第一次見到慈禧太后、同治帝、恭親王奕欣及文祥、寶鋆等高官,在幾天之內四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見對此,他當然備感榮耀,直隸總督之職位不僅使他能近距離觀察清王朝的“最高層”領導,而且使他能對全國的形勢有更多瞭解,這時他才知道國家的頹敗遠遠超過自己原來的預料,而朝中根本沒有可以力挽狂瀾之人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1869年7月7日)晚上,他對剛剛來到保定直隸總督府的趙烈文坦承自己對時局、朝政的失望,對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奕欣、文祥、寶鋆、倭仁這些清王朝最高統治者們的人品、見識、能力、優點與弱點逐一分析點評了一番,分析點評的結果是他們皆非能擔當王朝中興重任之人最終,他不得不同意趙烈文兩年前的論斷,清王朝已經病入膏肓,難以救藥 。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統治。次年,滿清末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清朝就此結束。44年前趙烈文的預言果然應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