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說自己才是“中國”,用“中國”二字署名,一直爭奪歸屬權

  在封建社會,“中華”二字就是絕對的號召力,它代表著先進、文明、強大和文化。周邊鄰國以中華為核心,甘願年年上貢做附庸國,如果還能獲得中華政權的認可,那將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不過它們並不是認可中華所有朝代,至少蒙元和滿清不被他們認可。

此國說自己才是“中國”,用“中國”二字署名,一直爭奪歸屬權

對於滿清它們是打心底的瞧不起,認為中華大地是被蠻夷給竊取了,認為滿清破壞了中華的文明。所以清統治時期,經常發生反清復明的運動,不僅僅是國內,就連周邊鄰國都打起了反清復明的號召。

鄰國當中反應最強烈的當屬日本,清統治時期,日本正處於江戶時代,這個時候的日本並不認可清朝就是中國,它認為中華已經成為了蠻夷之地,自己才是正宗的中華。日本開始以中國自稱,認為自己傳承的中華文明比清朝還多。

此國說自己才是“中國”,用“中國”二字署名,一直爭奪歸屬權

日本人不僅想了,還實際行動了,它要將“中國”二字搶過來,這樣自己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一八七零年,日本派出外務大臣來清朝重新修建友好條約,經過一系列的修訂後,《中日修好條規》也完事了,本來各自署個名就好了,但這時候卻出了變卦。

日本和清政府的署名都是用“中國”二字,這讓日本外務大臣很是震驚,立馬向清政府抗議,聲明自己才是中國。那個時候的日本在國內已經宣傳了自己是中國,並且用了好長一段時間,他們認為滿清是蠻夷,根本不配用中國二字。

此國說自己才是“中國”,用“中國”二字署名,一直爭奪歸屬權

日本代表要求清政府用大清朝署名,不能用中國二字,而清政府比日本更為惱火,立馬就怒斥道:我們自古就是中國,歷史以來各國與我們簽訂條約,我們都是以中國自稱。日本和清政府吵的不可開交,日本之所以不退步,是因為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已經具備了和大清抗衡的實力。

最後還是李鴻章想了一個妙招,李鴻章根據兩國語言的差異,在中文版條約用中國自稱,在日語條約裡用大清國自稱。這樣一來兩國都沒了爭議,兩國都默認了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