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在清朝,佩戴東珠可以說是高貴身份的象徵。對於東珠的使用清朝有著嚴格的規定,皇帝朝冠金頂要用頭等東珠十二顆,二等東珠三顆。夏朝冠,冠前綴著金佛,上面鑲嵌頭等東珠十五顆,後面用頭等東珠七顆。尤其皇帝朝冠上的頂珠乃是所有東珠中最大的一顆。朝冠頂珠能有資格佩戴大東珠的,皇室男性中只有皇帝一人,親王也不可以,女性中只有皇太后和皇后。在皇室成員中,也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東珠的朝珠。皇帝的朝珠可用二等東珠一百零八顆,朝帶子可用頭等東珠四,二等東珠十二顆。

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朝冠

從皇帝到伯爵,再到文武一品,朝冠底座的裝飾都可用東珠,但數量和等級上都有嚴格區分。《大清律例》中規定,公侯文武百官,凡應用東珠,重量不得超過三分(一錢為十分),如果用了那就是違制。

東珠共分七等,重量在一錢(十錢等於一兩,十六兩等於一斤)以上就稱得上一等,而這隻能被帝后專用。皇帝對使用東珠賞賜大臣也是相當的吝嗇。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禪來到京師,如此好面子的乾隆僅僅賞給遠道而來的班禪五等東珠一顆。當然這也可能和六世班禪的地位有關。如果換做清朝最簡樸的皇帝道光,呵呵,七等的東珠也不可能拿出來賞賜班禪。道光的節儉,不僅對自己過度要求,對大臣也毫不手軟。對於地大物博的清朝,無所不有的皇帝,為何對東珠如此珍惜。這就要說到與東珠打交道的一批特殊的人。

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朝冠

東珠又被稱為北珠,出自遼東。那正是清朝的發源地。萬曆四十一年,努爾哈赤佔領了盛產東珠的烏拉部後,就命人在此採取東珠。到了順治時期,在烏拉設立了打牲烏拉衙門。此衙門對於清朝相當給力。東北的所產的人蔘、貂皮、東珠、鱘鰉魚都由此衙門源源不斷地進貢京師。在這些價值連城的貢物中,又數東珠最為珍貴。

在每年的四月,打牲烏拉的採珠人都會分佈到各條河流,進行採集東珠。他們會將木杆插入水中,如果是在蚌蛤聚集的地方,往往會聽到蚌蛤與杆子的摩擦聲。這時,採珠人在下水前要喝上幾口關東燒酒,在鼻子或嘴上插上蘆葦筒,以便換氣,接著拴上繩子,赤身裸體下去採集。當摸到蚌蛤後,大的他們抱住,小的會放在隨身帶的魚皮兜中。之後,搖動繩子,船上的人會把下水的人拽到船邊。

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朝珠

由於採集人在寒冷的水流中,經常會發生被凍死或被水流沖走的危險。同時,從四月到八月,四個月都在寒冷的水中,很容易得病。即使這樣,當他們把東珠打開後,很多珠子因為光澤度不夠,形狀不符合要求,而被再次扔到水中,因為不允許他們私藏。有時,這些被稱為“水下奴”東珠採集人,往往在數條河中也不能獲得一顆。有時,雖然採集了一船蚌蛤,打開以後沒有一顆珠子。至於皇帝朝冠上的那些高等級的東珠,更是一顆難求。即使採到那樣高品質的東珠,也不知沾滿了多少“水下奴”的鮮血。當時這些東珠因為沾滿無數人的鮮血,被人稱之為血珠。

清朝皇帝朝冠上的那顆最大東珠,沾滿水下奴的血淚,被稱之為血珠

朝冠

當時負責採集東珠的水下奴共有一千八百人,其中每三十人一個單位,需要交16顆東珠。如果在限定期限缺少東珠一顆,將缺少之人鞭責一十。如果發現有人私採東珠,為首者將被判絞監候,從者枷兩個月,鞭一百。

當滿朝的宗室王公和文武大臣每次看到他們朝冠上那高貴的東珠時,誰也不會想到這些東珠沾滿了多少人的鮮血。一顆顆潔白晶瑩、光彩熠熠的東珠背後卻是一段水下奴的血淚史。不覺讓人想起非洲的血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