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

孫曉玉

民勤是我的家鄉。

年輕時,我想著她煩人的風沙,口吻裡帶著不屑一顧,告訴別人,她的名字是沙鄉。人在中年,我抬眼去看那掛在樹梢的月,夜的天幕裡,也圓、也白,卻和30年前,大不一樣。朋友和我說起家鄉的事,就越來越喜歡使用她的另一個名字——綠洲,沙海里高高揚帆的一葉綠舟。

舟,與生命的銜接只有一個方向,就是水的方向。

錘鑿斧劈的碑文,熱血泅染的水案,一道道、一宗宗,閃動著水的波光、水的榮耀。無數新的舊的文字,只有一句話:一座舟的浮沉,在於一條河的生死。

河在這片土地上行走。

水聲激越,水色清亮。河綿延著兩岸的綠,吟唱著生命與生存之歌。歌聲裡,有水與沙的博弈,人與地的悲歡。有清寒的月光,照亮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鐵騎,穿越大漠,帶走了祭天的金人,帶走了金日磾——年幼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有洪武定鼎,徵西將軍馮勝來了,立馬小河灘,逐元北向。有李闖起兵,手下大將賀錦來了,鎮番城下折戟沉沙。有朱邪、有休屠,有羌狄、有沙陀,有回有藏、有蒙有漢,草木春長秋黃,他們在這片土地燃起炊煙,溫腸暖胃。

時光連了歷史,輕輕一躍。

民國十三年夏,一個叫安特生的瑞典學者,順著一條河的指引,站在滿是彩陶和銅器的沙井文化遺址,遮陽帽下的藍眼睛,歡欣若狂。一個文明的繁衍生存密碼,被他摺疊在馬車上,坐了羊皮筏子和輪船,盛放進大洋彼岸的玻璃櫃。

風從河面掠過。

河有一對水靈靈的眼,河有一雙長長的腳,河像母親一樣聖潔。這條河,叫石羊河。先秦名崑崙赤水,漢稱谷水,魏晉稱五澗水,唐宋稱白亭水,自元明清開始稱石羊河,經蔡旗斷面而入民勤,穿過茫茫黃沙,把一聲巨嘆,書寫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

青土湖,是河的尾闕,是撐船的竿、領風的燕,是大驚歎裡,情感最飽滿的一點!

青土湖古名“青牛湖”,湖有青牛,還建過一座“牧犢樓”,當時水草豐美,遠處水光葦影,近處青青稼禾。一頭牛不慌不忙,悠閒自得。主人摸摸它的頭,順順它的毛,捋捋它的脾氣,它就會搖搖尾巴,對著一棵草,深情地看上一眼,伸了舌頭一卷。太陽落山的時候,牛會慢慢抬起頭,朝著村落裡升起的炊煙,深情地哞叫一聲。

唐稱白亭,明曰鎮番的民勤,古為放牧之場。

兩岸煙雲裡,縣境內有水域面積4千平方公里,史稱瀦野澤。隋唐氣象中,演變為東海、西海兩塊水域。明清的風吹沙打,讓它日漸消瘦。沿至解放,青土湖水域面積仍有70平方公里。湖塘、溼地,蘆葦叢,為魚蝦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這兒不僅有魚,還多狼、獾、狐等,甚至虎豹之類猛獸,流傳著黑山虎來、紅崖隱豹、狼跑泉山等美麗的故事。

嘉慶年間,吳欽德等一群山西商人,循著祖輩的足跡,來到這片土地,以生意人的精明,十二分的熱情,與本地人稱兄道弟,開號設櫃,笑眯眯地從當地獵戶手中,接過一件一件毛色光滑的狐皮、狼皮,搭在駱駝背上,走出無邊無際的沙漠,跋山涉水,北上南下,換回了亮花花的真金白銀,賺得盆滿缽滿。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不夠長久。人口日益增多,水源越來越少,湖泊開始萎縮和死亡,鋪滿細細黃沙的河床湖底,成了沙漠的溫床。

1959年,青土湖完全乾涸。

風沙,終於卷地而起。風沙裡,飛走了鳥雀。沒有了水,生命在掙扎中變成隨風吹落的粉末,螺絲遍地散落,魚屑骨粉化作煙塵,零零碎碎,為數不多的幾點殘綠,煢煢孑立,訴說著青土湖的痛。

“三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古海。

三百年前,這裡還是波光粼粼。

三十年前,這裡仍有鴨塘柳林。

三十年後的今天,卻只落得:

一片荒漠,一道禿嶺。”

這是一首詩,卻也是一條河、一座湖的故事,故事講述著一條河流的流淌,一方子民的歡樂與苦痛,吶喊與期盼。

秋風裡,一捆捆金麥草,在陽光下亮閃閃。鄉親們吃一口黃沙吐一口氣,爬上了沙漠的頂。春光裡,草方格中忙碌著的鄉親,他們是滿臉憧憬的播綠人,手上密密的繭子,扯住了風沙的腳。

祁連山的雪水帶著綠色前行,行走在白天,流淌在夜晚,水一路流淌如笑,蕩起了層層漣漪。這個讓民勤心臟一起跳動的地方,在風沙的肆虐裡,乾涸之後終於迎來新生,有了水光綠色。

天藍雲白、碧草如茵。很難相信,這就是實施了整村搬遷的西渠鎮煌輝村。這個地方早期的名稱,有種說法是“皇惠”。大清雍正四年春,青松堡李海峰等72戶農民,遷徙柳林湖屯田,一片土地的寂靜,被墾荒者打破。無論什麼樣的輝煌,最終都得依靠自己去創造。今天,煌輝村的村民,搬遷到了移民新村。路是新的,寬寬展展。房是新的,亮亮堂堂。

碧波盪漾、雲影徘徊。眼前清亮舒展的水面,眼前浩浩無際的蘆葦蕩,是多麼來之不易,她含著陽光和大地的祝福,在風沙裡追尋著水的蹤跡,向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挺進,迎風而立、生機勃勃!

青土湖的美——在綠,綠裡水的光;在水,水中葦的綠。

水不斷、河不死,青土湖就會一直明媚如畫。近處有水聲,明媚著晨曦、煙霞;遠處有新綠,清朗著鳥啼、鴨鳴。附近的村莊裡,有人從青土湖回來,說:蘆葦叢裡,閃現著兔子的靈動,野雞的羽毛。遠處,躍過了矯健的黃羊,還有狐子的尾巴。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

孫曉玉

民勤是我的家鄉。

年輕時,我想著她煩人的風沙,口吻裡帶著不屑一顧,告訴別人,她的名字是沙鄉。人在中年,我抬眼去看那掛在樹梢的月,夜的天幕裡,也圓、也白,卻和30年前,大不一樣。朋友和我說起家鄉的事,就越來越喜歡使用她的另一個名字——綠洲,沙海里高高揚帆的一葉綠舟。

舟,與生命的銜接只有一個方向,就是水的方向。

錘鑿斧劈的碑文,熱血泅染的水案,一道道、一宗宗,閃動著水的波光、水的榮耀。無數新的舊的文字,只有一句話:一座舟的浮沉,在於一條河的生死。

河在這片土地上行走。

水聲激越,水色清亮。河綿延著兩岸的綠,吟唱著生命與生存之歌。歌聲裡,有水與沙的博弈,人與地的悲歡。有清寒的月光,照亮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鐵騎,穿越大漠,帶走了祭天的金人,帶走了金日磾——年幼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有洪武定鼎,徵西將軍馮勝來了,立馬小河灘,逐元北向。有李闖起兵,手下大將賀錦來了,鎮番城下折戟沉沙。有朱邪、有休屠,有羌狄、有沙陀,有回有藏、有蒙有漢,草木春長秋黃,他們在這片土地燃起炊煙,溫腸暖胃。

時光連了歷史,輕輕一躍。

民國十三年夏,一個叫安特生的瑞典學者,順著一條河的指引,站在滿是彩陶和銅器的沙井文化遺址,遮陽帽下的藍眼睛,歡欣若狂。一個文明的繁衍生存密碼,被他摺疊在馬車上,坐了羊皮筏子和輪船,盛放進大洋彼岸的玻璃櫃。

風從河面掠過。

河有一對水靈靈的眼,河有一雙長長的腳,河像母親一樣聖潔。這條河,叫石羊河。先秦名崑崙赤水,漢稱谷水,魏晉稱五澗水,唐宋稱白亭水,自元明清開始稱石羊河,經蔡旗斷面而入民勤,穿過茫茫黃沙,把一聲巨嘆,書寫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

青土湖,是河的尾闕,是撐船的竿、領風的燕,是大驚歎裡,情感最飽滿的一點!

青土湖古名“青牛湖”,湖有青牛,還建過一座“牧犢樓”,當時水草豐美,遠處水光葦影,近處青青稼禾。一頭牛不慌不忙,悠閒自得。主人摸摸它的頭,順順它的毛,捋捋它的脾氣,它就會搖搖尾巴,對著一棵草,深情地看上一眼,伸了舌頭一卷。太陽落山的時候,牛會慢慢抬起頭,朝著村落裡升起的炊煙,深情地哞叫一聲。

唐稱白亭,明曰鎮番的民勤,古為放牧之場。

兩岸煙雲裡,縣境內有水域面積4千平方公里,史稱瀦野澤。隋唐氣象中,演變為東海、西海兩塊水域。明清的風吹沙打,讓它日漸消瘦。沿至解放,青土湖水域面積仍有70平方公里。湖塘、溼地,蘆葦叢,為魚蝦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這兒不僅有魚,還多狼、獾、狐等,甚至虎豹之類猛獸,流傳著黑山虎來、紅崖隱豹、狼跑泉山等美麗的故事。

嘉慶年間,吳欽德等一群山西商人,循著祖輩的足跡,來到這片土地,以生意人的精明,十二分的熱情,與本地人稱兄道弟,開號設櫃,笑眯眯地從當地獵戶手中,接過一件一件毛色光滑的狐皮、狼皮,搭在駱駝背上,走出無邊無際的沙漠,跋山涉水,北上南下,換回了亮花花的真金白銀,賺得盆滿缽滿。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不夠長久。人口日益增多,水源越來越少,湖泊開始萎縮和死亡,鋪滿細細黃沙的河床湖底,成了沙漠的溫床。

1959年,青土湖完全乾涸。

風沙,終於卷地而起。風沙裡,飛走了鳥雀。沒有了水,生命在掙扎中變成隨風吹落的粉末,螺絲遍地散落,魚屑骨粉化作煙塵,零零碎碎,為數不多的幾點殘綠,煢煢孑立,訴說著青土湖的痛。

“三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古海。

三百年前,這裡還是波光粼粼。

三十年前,這裡仍有鴨塘柳林。

三十年後的今天,卻只落得:

一片荒漠,一道禿嶺。”

這是一首詩,卻也是一條河、一座湖的故事,故事講述著一條河流的流淌,一方子民的歡樂與苦痛,吶喊與期盼。

秋風裡,一捆捆金麥草,在陽光下亮閃閃。鄉親們吃一口黃沙吐一口氣,爬上了沙漠的頂。春光裡,草方格中忙碌著的鄉親,他們是滿臉憧憬的播綠人,手上密密的繭子,扯住了風沙的腳。

祁連山的雪水帶著綠色前行,行走在白天,流淌在夜晚,水一路流淌如笑,蕩起了層層漣漪。這個讓民勤心臟一起跳動的地方,在風沙的肆虐裡,乾涸之後終於迎來新生,有了水光綠色。

天藍雲白、碧草如茵。很難相信,這就是實施了整村搬遷的西渠鎮煌輝村。這個地方早期的名稱,有種說法是“皇惠”。大清雍正四年春,青松堡李海峰等72戶農民,遷徙柳林湖屯田,一片土地的寂靜,被墾荒者打破。無論什麼樣的輝煌,最終都得依靠自己去創造。今天,煌輝村的村民,搬遷到了移民新村。路是新的,寬寬展展。房是新的,亮亮堂堂。

碧波盪漾、雲影徘徊。眼前清亮舒展的水面,眼前浩浩無際的蘆葦蕩,是多麼來之不易,她含著陽光和大地的祝福,在風沙裡追尋著水的蹤跡,向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挺進,迎風而立、生機勃勃!

青土湖的美——在綠,綠裡水的光;在水,水中葦的綠。

水不斷、河不死,青土湖就會一直明媚如畫。近處有水聲,明媚著晨曦、煙霞;遠處有新綠,清朗著鳥啼、鴨鳴。附近的村莊裡,有人從青土湖回來,說:蘆葦叢裡,閃現著兔子的靈動,野雞的羽毛。遠處,躍過了矯健的黃羊,還有狐子的尾巴。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本期朗誦者:唐路,甘肅武威人,朗誦愛好者。

“書香武威”欄目稿件均選自武威日報·西涼晚刊“天馬”版面,歡迎廣大文學和朗誦愛好者積極錄音投稿,如有疑問請撥打技術支援電話:0935——2263397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

孫曉玉

民勤是我的家鄉。

年輕時,我想著她煩人的風沙,口吻裡帶著不屑一顧,告訴別人,她的名字是沙鄉。人在中年,我抬眼去看那掛在樹梢的月,夜的天幕裡,也圓、也白,卻和30年前,大不一樣。朋友和我說起家鄉的事,就越來越喜歡使用她的另一個名字——綠洲,沙海里高高揚帆的一葉綠舟。

舟,與生命的銜接只有一個方向,就是水的方向。

錘鑿斧劈的碑文,熱血泅染的水案,一道道、一宗宗,閃動著水的波光、水的榮耀。無數新的舊的文字,只有一句話:一座舟的浮沉,在於一條河的生死。

河在這片土地上行走。

水聲激越,水色清亮。河綿延著兩岸的綠,吟唱著生命與生存之歌。歌聲裡,有水與沙的博弈,人與地的悲歡。有清寒的月光,照亮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鐵騎,穿越大漠,帶走了祭天的金人,帶走了金日磾——年幼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有洪武定鼎,徵西將軍馮勝來了,立馬小河灘,逐元北向。有李闖起兵,手下大將賀錦來了,鎮番城下折戟沉沙。有朱邪、有休屠,有羌狄、有沙陀,有回有藏、有蒙有漢,草木春長秋黃,他們在這片土地燃起炊煙,溫腸暖胃。

時光連了歷史,輕輕一躍。

民國十三年夏,一個叫安特生的瑞典學者,順著一條河的指引,站在滿是彩陶和銅器的沙井文化遺址,遮陽帽下的藍眼睛,歡欣若狂。一個文明的繁衍生存密碼,被他摺疊在馬車上,坐了羊皮筏子和輪船,盛放進大洋彼岸的玻璃櫃。

風從河面掠過。

河有一對水靈靈的眼,河有一雙長長的腳,河像母親一樣聖潔。這條河,叫石羊河。先秦名崑崙赤水,漢稱谷水,魏晉稱五澗水,唐宋稱白亭水,自元明清開始稱石羊河,經蔡旗斷面而入民勤,穿過茫茫黃沙,把一聲巨嘆,書寫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

青土湖,是河的尾闕,是撐船的竿、領風的燕,是大驚歎裡,情感最飽滿的一點!

青土湖古名“青牛湖”,湖有青牛,還建過一座“牧犢樓”,當時水草豐美,遠處水光葦影,近處青青稼禾。一頭牛不慌不忙,悠閒自得。主人摸摸它的頭,順順它的毛,捋捋它的脾氣,它就會搖搖尾巴,對著一棵草,深情地看上一眼,伸了舌頭一卷。太陽落山的時候,牛會慢慢抬起頭,朝著村落裡升起的炊煙,深情地哞叫一聲。

唐稱白亭,明曰鎮番的民勤,古為放牧之場。

兩岸煙雲裡,縣境內有水域面積4千平方公里,史稱瀦野澤。隋唐氣象中,演變為東海、西海兩塊水域。明清的風吹沙打,讓它日漸消瘦。沿至解放,青土湖水域面積仍有70平方公里。湖塘、溼地,蘆葦叢,為魚蝦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這兒不僅有魚,還多狼、獾、狐等,甚至虎豹之類猛獸,流傳著黑山虎來、紅崖隱豹、狼跑泉山等美麗的故事。

嘉慶年間,吳欽德等一群山西商人,循著祖輩的足跡,來到這片土地,以生意人的精明,十二分的熱情,與本地人稱兄道弟,開號設櫃,笑眯眯地從當地獵戶手中,接過一件一件毛色光滑的狐皮、狼皮,搭在駱駝背上,走出無邊無際的沙漠,跋山涉水,北上南下,換回了亮花花的真金白銀,賺得盆滿缽滿。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不夠長久。人口日益增多,水源越來越少,湖泊開始萎縮和死亡,鋪滿細細黃沙的河床湖底,成了沙漠的溫床。

1959年,青土湖完全乾涸。

風沙,終於卷地而起。風沙裡,飛走了鳥雀。沒有了水,生命在掙扎中變成隨風吹落的粉末,螺絲遍地散落,魚屑骨粉化作煙塵,零零碎碎,為數不多的幾點殘綠,煢煢孑立,訴說著青土湖的痛。

“三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古海。

三百年前,這裡還是波光粼粼。

三十年前,這裡仍有鴨塘柳林。

三十年後的今天,卻只落得:

一片荒漠,一道禿嶺。”

這是一首詩,卻也是一條河、一座湖的故事,故事講述著一條河流的流淌,一方子民的歡樂與苦痛,吶喊與期盼。

秋風裡,一捆捆金麥草,在陽光下亮閃閃。鄉親們吃一口黃沙吐一口氣,爬上了沙漠的頂。春光裡,草方格中忙碌著的鄉親,他們是滿臉憧憬的播綠人,手上密密的繭子,扯住了風沙的腳。

祁連山的雪水帶著綠色前行,行走在白天,流淌在夜晚,水一路流淌如笑,蕩起了層層漣漪。這個讓民勤心臟一起跳動的地方,在風沙的肆虐裡,乾涸之後終於迎來新生,有了水光綠色。

天藍雲白、碧草如茵。很難相信,這就是實施了整村搬遷的西渠鎮煌輝村。這個地方早期的名稱,有種說法是“皇惠”。大清雍正四年春,青松堡李海峰等72戶農民,遷徙柳林湖屯田,一片土地的寂靜,被墾荒者打破。無論什麼樣的輝煌,最終都得依靠自己去創造。今天,煌輝村的村民,搬遷到了移民新村。路是新的,寬寬展展。房是新的,亮亮堂堂。

碧波盪漾、雲影徘徊。眼前清亮舒展的水面,眼前浩浩無際的蘆葦蕩,是多麼來之不易,她含著陽光和大地的祝福,在風沙裡追尋著水的蹤跡,向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挺進,迎風而立、生機勃勃!

青土湖的美——在綠,綠裡水的光;在水,水中葦的綠。

水不斷、河不死,青土湖就會一直明媚如畫。近處有水聲,明媚著晨曦、煙霞;遠處有新綠,清朗著鳥啼、鴨鳴。附近的村莊裡,有人從青土湖回來,說:蘆葦叢裡,閃現著兔子的靈動,野雞的羽毛。遠處,躍過了矯健的黃羊,還有狐子的尾巴。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本期朗誦者:唐路,甘肅武威人,朗誦愛好者。

“書香武威”欄目稿件均選自武威日報·西涼晚刊“天馬”版面,歡迎廣大文學和朗誦愛好者積極錄音投稿,如有疑問請撥打技術支援電話:0935——2263397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

孫曉玉

民勤是我的家鄉。

年輕時,我想著她煩人的風沙,口吻裡帶著不屑一顧,告訴別人,她的名字是沙鄉。人在中年,我抬眼去看那掛在樹梢的月,夜的天幕裡,也圓、也白,卻和30年前,大不一樣。朋友和我說起家鄉的事,就越來越喜歡使用她的另一個名字——綠洲,沙海里高高揚帆的一葉綠舟。

舟,與生命的銜接只有一個方向,就是水的方向。

錘鑿斧劈的碑文,熱血泅染的水案,一道道、一宗宗,閃動著水的波光、水的榮耀。無數新的舊的文字,只有一句話:一座舟的浮沉,在於一條河的生死。

河在這片土地上行走。

水聲激越,水色清亮。河綿延著兩岸的綠,吟唱著生命與生存之歌。歌聲裡,有水與沙的博弈,人與地的悲歡。有清寒的月光,照亮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鐵騎,穿越大漠,帶走了祭天的金人,帶走了金日磾——年幼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有洪武定鼎,徵西將軍馮勝來了,立馬小河灘,逐元北向。有李闖起兵,手下大將賀錦來了,鎮番城下折戟沉沙。有朱邪、有休屠,有羌狄、有沙陀,有回有藏、有蒙有漢,草木春長秋黃,他們在這片土地燃起炊煙,溫腸暖胃。

時光連了歷史,輕輕一躍。

民國十三年夏,一個叫安特生的瑞典學者,順著一條河的指引,站在滿是彩陶和銅器的沙井文化遺址,遮陽帽下的藍眼睛,歡欣若狂。一個文明的繁衍生存密碼,被他摺疊在馬車上,坐了羊皮筏子和輪船,盛放進大洋彼岸的玻璃櫃。

風從河面掠過。

河有一對水靈靈的眼,河有一雙長長的腳,河像母親一樣聖潔。這條河,叫石羊河。先秦名崑崙赤水,漢稱谷水,魏晉稱五澗水,唐宋稱白亭水,自元明清開始稱石羊河,經蔡旗斷面而入民勤,穿過茫茫黃沙,把一聲巨嘆,書寫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

青土湖,是河的尾闕,是撐船的竿、領風的燕,是大驚歎裡,情感最飽滿的一點!

青土湖古名“青牛湖”,湖有青牛,還建過一座“牧犢樓”,當時水草豐美,遠處水光葦影,近處青青稼禾。一頭牛不慌不忙,悠閒自得。主人摸摸它的頭,順順它的毛,捋捋它的脾氣,它就會搖搖尾巴,對著一棵草,深情地看上一眼,伸了舌頭一卷。太陽落山的時候,牛會慢慢抬起頭,朝著村落裡升起的炊煙,深情地哞叫一聲。

唐稱白亭,明曰鎮番的民勤,古為放牧之場。

兩岸煙雲裡,縣境內有水域面積4千平方公里,史稱瀦野澤。隋唐氣象中,演變為東海、西海兩塊水域。明清的風吹沙打,讓它日漸消瘦。沿至解放,青土湖水域面積仍有70平方公里。湖塘、溼地,蘆葦叢,為魚蝦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這兒不僅有魚,還多狼、獾、狐等,甚至虎豹之類猛獸,流傳著黑山虎來、紅崖隱豹、狼跑泉山等美麗的故事。

嘉慶年間,吳欽德等一群山西商人,循著祖輩的足跡,來到這片土地,以生意人的精明,十二分的熱情,與本地人稱兄道弟,開號設櫃,笑眯眯地從當地獵戶手中,接過一件一件毛色光滑的狐皮、狼皮,搭在駱駝背上,走出無邊無際的沙漠,跋山涉水,北上南下,換回了亮花花的真金白銀,賺得盆滿缽滿。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不夠長久。人口日益增多,水源越來越少,湖泊開始萎縮和死亡,鋪滿細細黃沙的河床湖底,成了沙漠的溫床。

1959年,青土湖完全乾涸。

風沙,終於卷地而起。風沙裡,飛走了鳥雀。沒有了水,生命在掙扎中變成隨風吹落的粉末,螺絲遍地散落,魚屑骨粉化作煙塵,零零碎碎,為數不多的幾點殘綠,煢煢孑立,訴說著青土湖的痛。

“三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古海。

三百年前,這裡還是波光粼粼。

三十年前,這裡仍有鴨塘柳林。

三十年後的今天,卻只落得:

一片荒漠,一道禿嶺。”

這是一首詩,卻也是一條河、一座湖的故事,故事講述著一條河流的流淌,一方子民的歡樂與苦痛,吶喊與期盼。

秋風裡,一捆捆金麥草,在陽光下亮閃閃。鄉親們吃一口黃沙吐一口氣,爬上了沙漠的頂。春光裡,草方格中忙碌著的鄉親,他們是滿臉憧憬的播綠人,手上密密的繭子,扯住了風沙的腳。

祁連山的雪水帶著綠色前行,行走在白天,流淌在夜晚,水一路流淌如笑,蕩起了層層漣漪。這個讓民勤心臟一起跳動的地方,在風沙的肆虐裡,乾涸之後終於迎來新生,有了水光綠色。

天藍雲白、碧草如茵。很難相信,這就是實施了整村搬遷的西渠鎮煌輝村。這個地方早期的名稱,有種說法是“皇惠”。大清雍正四年春,青松堡李海峰等72戶農民,遷徙柳林湖屯田,一片土地的寂靜,被墾荒者打破。無論什麼樣的輝煌,最終都得依靠自己去創造。今天,煌輝村的村民,搬遷到了移民新村。路是新的,寬寬展展。房是新的,亮亮堂堂。

碧波盪漾、雲影徘徊。眼前清亮舒展的水面,眼前浩浩無際的蘆葦蕩,是多麼來之不易,她含著陽光和大地的祝福,在風沙裡追尋著水的蹤跡,向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挺進,迎風而立、生機勃勃!

青土湖的美——在綠,綠裡水的光;在水,水中葦的綠。

水不斷、河不死,青土湖就會一直明媚如畫。近處有水聲,明媚著晨曦、煙霞;遠處有新綠,清朗著鳥啼、鴨鳴。附近的村莊裡,有人從青土湖回來,說:蘆葦叢裡,閃現著兔子的靈動,野雞的羽毛。遠處,躍過了矯健的黃羊,還有狐子的尾巴。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本期朗誦者:唐路,甘肅武威人,朗誦愛好者。

“書香武威”欄目稿件均選自武威日報·西涼晚刊“天馬”版面,歡迎廣大文學和朗誦愛好者積極錄音投稿,如有疑問請撥打技術支援電話:0935——2263397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

孫曉玉

民勤是我的家鄉。

年輕時,我想著她煩人的風沙,口吻裡帶著不屑一顧,告訴別人,她的名字是沙鄉。人在中年,我抬眼去看那掛在樹梢的月,夜的天幕裡,也圓、也白,卻和30年前,大不一樣。朋友和我說起家鄉的事,就越來越喜歡使用她的另一個名字——綠洲,沙海里高高揚帆的一葉綠舟。

舟,與生命的銜接只有一個方向,就是水的方向。

錘鑿斧劈的碑文,熱血泅染的水案,一道道、一宗宗,閃動著水的波光、水的榮耀。無數新的舊的文字,只有一句話:一座舟的浮沉,在於一條河的生死。

河在這片土地上行走。

水聲激越,水色清亮。河綿延著兩岸的綠,吟唱著生命與生存之歌。歌聲裡,有水與沙的博弈,人與地的悲歡。有清寒的月光,照亮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鐵騎,穿越大漠,帶走了祭天的金人,帶走了金日磾——年幼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有洪武定鼎,徵西將軍馮勝來了,立馬小河灘,逐元北向。有李闖起兵,手下大將賀錦來了,鎮番城下折戟沉沙。有朱邪、有休屠,有羌狄、有沙陀,有回有藏、有蒙有漢,草木春長秋黃,他們在這片土地燃起炊煙,溫腸暖胃。

時光連了歷史,輕輕一躍。

民國十三年夏,一個叫安特生的瑞典學者,順著一條河的指引,站在滿是彩陶和銅器的沙井文化遺址,遮陽帽下的藍眼睛,歡欣若狂。一個文明的繁衍生存密碼,被他摺疊在馬車上,坐了羊皮筏子和輪船,盛放進大洋彼岸的玻璃櫃。

風從河面掠過。

河有一對水靈靈的眼,河有一雙長長的腳,河像母親一樣聖潔。這條河,叫石羊河。先秦名崑崙赤水,漢稱谷水,魏晉稱五澗水,唐宋稱白亭水,自元明清開始稱石羊河,經蔡旗斷面而入民勤,穿過茫茫黃沙,把一聲巨嘆,書寫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

青土湖,是河的尾闕,是撐船的竿、領風的燕,是大驚歎裡,情感最飽滿的一點!

青土湖古名“青牛湖”,湖有青牛,還建過一座“牧犢樓”,當時水草豐美,遠處水光葦影,近處青青稼禾。一頭牛不慌不忙,悠閒自得。主人摸摸它的頭,順順它的毛,捋捋它的脾氣,它就會搖搖尾巴,對著一棵草,深情地看上一眼,伸了舌頭一卷。太陽落山的時候,牛會慢慢抬起頭,朝著村落裡升起的炊煙,深情地哞叫一聲。

唐稱白亭,明曰鎮番的民勤,古為放牧之場。

兩岸煙雲裡,縣境內有水域面積4千平方公里,史稱瀦野澤。隋唐氣象中,演變為東海、西海兩塊水域。明清的風吹沙打,讓它日漸消瘦。沿至解放,青土湖水域面積仍有70平方公里。湖塘、溼地,蘆葦叢,為魚蝦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這兒不僅有魚,還多狼、獾、狐等,甚至虎豹之類猛獸,流傳著黑山虎來、紅崖隱豹、狼跑泉山等美麗的故事。

嘉慶年間,吳欽德等一群山西商人,循著祖輩的足跡,來到這片土地,以生意人的精明,十二分的熱情,與本地人稱兄道弟,開號設櫃,笑眯眯地從當地獵戶手中,接過一件一件毛色光滑的狐皮、狼皮,搭在駱駝背上,走出無邊無際的沙漠,跋山涉水,北上南下,換回了亮花花的真金白銀,賺得盆滿缽滿。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不夠長久。人口日益增多,水源越來越少,湖泊開始萎縮和死亡,鋪滿細細黃沙的河床湖底,成了沙漠的溫床。

1959年,青土湖完全乾涸。

風沙,終於卷地而起。風沙裡,飛走了鳥雀。沒有了水,生命在掙扎中變成隨風吹落的粉末,螺絲遍地散落,魚屑骨粉化作煙塵,零零碎碎,為數不多的幾點殘綠,煢煢孑立,訴說著青土湖的痛。

“三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古海。

三百年前,這裡還是波光粼粼。

三十年前,這裡仍有鴨塘柳林。

三十年後的今天,卻只落得:

一片荒漠,一道禿嶺。”

這是一首詩,卻也是一條河、一座湖的故事,故事講述著一條河流的流淌,一方子民的歡樂與苦痛,吶喊與期盼。

秋風裡,一捆捆金麥草,在陽光下亮閃閃。鄉親們吃一口黃沙吐一口氣,爬上了沙漠的頂。春光裡,草方格中忙碌著的鄉親,他們是滿臉憧憬的播綠人,手上密密的繭子,扯住了風沙的腳。

祁連山的雪水帶著綠色前行,行走在白天,流淌在夜晚,水一路流淌如笑,蕩起了層層漣漪。這個讓民勤心臟一起跳動的地方,在風沙的肆虐裡,乾涸之後終於迎來新生,有了水光綠色。

天藍雲白、碧草如茵。很難相信,這就是實施了整村搬遷的西渠鎮煌輝村。這個地方早期的名稱,有種說法是“皇惠”。大清雍正四年春,青松堡李海峰等72戶農民,遷徙柳林湖屯田,一片土地的寂靜,被墾荒者打破。無論什麼樣的輝煌,最終都得依靠自己去創造。今天,煌輝村的村民,搬遷到了移民新村。路是新的,寬寬展展。房是新的,亮亮堂堂。

碧波盪漾、雲影徘徊。眼前清亮舒展的水面,眼前浩浩無際的蘆葦蕩,是多麼來之不易,她含著陽光和大地的祝福,在風沙裡追尋著水的蹤跡,向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挺進,迎風而立、生機勃勃!

青土湖的美——在綠,綠裡水的光;在水,水中葦的綠。

水不斷、河不死,青土湖就會一直明媚如畫。近處有水聲,明媚著晨曦、煙霞;遠處有新綠,清朗著鳥啼、鴨鳴。附近的村莊裡,有人從青土湖回來,說:蘆葦叢裡,閃現著兔子的靈動,野雞的羽毛。遠處,躍過了矯健的黃羊,還有狐子的尾巴。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本期朗誦者:唐路,甘肅武威人,朗誦愛好者。

“書香武威”欄目稿件均選自武威日報·西涼晚刊“天馬”版面,歡迎廣大文學和朗誦愛好者積極錄音投稿,如有疑問請撥打技術支援電話:0935——2263397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書香武威|青土湖,蘆葦蕩裡水的光(孫曉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