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歷史上第一張報紙《青銅峽報》,報頭不請名家由工人題寫

原創首發/司馬千文

1958年8月26日,一支水電建設大軍開進了寧夏青銅峽安營紮寨,支起了帳篷,建起了乾打壘,打響了一場為時10年的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戰鬥。

青銅峽歷史上第一張報紙《青銅峽報》,報頭不請名家由工人題寫

由於施工隊伍是新組建的,職工四、五千,寧夏還從全區12個縣抽調1.8萬名民工,自帶工具、自帶乾糧參加工程大會戰。當時正值國家百廢俱興時期,缺乏大型機械,大部分工程如開挖基坑、運輸、混凝土拌合都是用最原始的工具——鍬、鎬、北斗、扁擔、木槓、架子車等,他們硬是靠著“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建起了中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閘墩式水電站。當時,為了鼓舞職工和民工的工作熱情,宣傳先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更好地傳遞工程局的工作意圖,統一思想認識,工程局黨委決定創辦一份機關小報。

青銅峽歷史上第一張報紙《青銅峽報》,報頭不請名家由工人題寫

正在這時工程局領導獲悉,《寧夏日報》社從上海要來一批新聞工作者。工程局宣傳部部長馮薦立即跑到區上,通過自治區有關部門的批准,從《寧夏日報》社要來董為琨、樑遺哲、楊爭三位原《解放日報》的編輯、記者。雖然大西北遠遠比不上大上海的優越環境,但三人都有一腔為社會主義建設獻身的熱血。他們甘願拋棄優越的環境,到最艱苦的邊疆地區貢獻青春年華。可三個人到青銅峽一看,滿目荒灘,人煙稀少,唯有剛建起的排排乾打壘和土坯窯洞,比銀川的條件差遠了,更不要說和大上海比。

三人住進了乾打壘,滿屋都是沙子,窗子也是空空地開著洞。三人只好自己動手,把屋裡沙子清除掉,地上鋪上幾塊木板,就成了家。西北的風沙果然名不虛傳,特別是進入冬季後,風多沙大,寒氣砭人肌骨。到了晚上,風沙颳得人根本睜不開眼睛,睡覺時就用被子蒙上頭,早晨起床,被子上是厚厚一層沙子。但他們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據楊爭在以後的回憶文章中記述道:“我們親眼看到,全局職工和民工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頂風冒沙,不畏嚴寒,這種自我犧牲精神,深深激勵著我們儘快將報紙辦起來,及時將大家建設大西北、戰勝困難的事蹟報道出來。同時,我們也想到自己是來參加建設的,不是來享受的,家庭裡的事顧不得多考慮,唯一的願望就是早日將小報辦起來。”個人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全部置之度外。

青銅峽歷史上第一張報紙《青銅峽報》,報頭不請名家由工人題寫

三人的分工是:董為琨是黨員,負責報社的日常工作;樑遺哲任編輯,負責稿件的處理;楊爭任記者,負責稿件的採訪和通聯工作。全報社統共3個人,事實上還有很多雜務要人去做,如組織群眾寫稿,退稿,建立通訊網等,還有稿件登記、初步審閱,以及報紙的分發等一系列工作,都要由3人兜起來。雖有分工,實際上是個大概的分工,逢著什麼幹什麼。

開始時,宣傳部考慮工程局沒有印刷廠,人手又少,主張辦油印小報,以後有條件再考慮改為鉛印。但報社的三名骨幹多次爭論討論,認為油印小報快是快,可是油印小報不為人所重視,印數又少,印出來質量保證不了,最後據理力爭,並個個信誓旦旦地向領導作保證發“血誓”,最後宣傳部和工程領導再三研究,決定還是鉛印,辦一張四開四版的鉛印《青銅峽報》。

宣傳部部長馮薦向工程局分管宣傳的副書記房洪濤請示寫個報頭,房洪濤說:找個字寫得好的同志寫吧,也不用請外面高人,就在工程局選。經人推薦,馮薦就去找到一工區主任張治宏,請他題寫了“青銅峽報”四個字。局領導傳看後都認為張治宏寫得好,就定了下來。他們主動提出3天一期,“天大的困難我們頂住!”當時局領導擔心只有三個人,他們美好的願望不可能實現。印報需要到外地去印,等到報紙印出來,3天就過去了,哪有組織下一期的時間?另外,又怕三人太辛苦,身體吃不消,這任務太艱苦。人總是要吃飯、休息睡覺的,精力是有限的,領導讓他們慎重考慮。經過三人再三要求,局黨委最終同意了他們的“請戰”。

青銅峽歷史上第一張報紙《青銅峽報》,報頭不請名家由工人題寫

他們打聽到最近的吳忠有印刷廠,可是廠裡從來沒有排印過報紙,對印報缺少經驗,字體、字號少得可憐,花邊、報花幾乎沒有。到別處去印,交通又成問題。局裡考察後,最終決定聯繫在此印刷。報社的三人一起上,都跑到30多裡之外的吳忠印刷廠去校對,指導排字工人排版、拼版。整天忙得團團轉,從早到晚吃飯、睡覺都沒個準。楊爭愛人生孩子時,他一天假也沒請,照常每天堅持上班,現在提起這事,年過八旬的老伴還直埋怨呢。有時沒有交通工具,他們就搭便車到吳忠去。記得寒冬的一天,三人坐拉運材料的木箱車到吳忠去校印報紙,三人凍病了倆。

1958年12月15日,青銅峽歷史上的第一張報紙《青銅峽報》誕生了。第一期共印了500份,從版面到內容,雖不盡如意,有些美中不足,但報社三個人的心裡還是樂滋滋的,就像自己的孩子誕生了一樣的心情。創刊號發到職工民工手裡,看到都是身邊的消息,大家都歡呼起來。真不知一張企業小報會有這麼大的作用,完全證明局黨委的決定是正確的。

他們的辦報宗旨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反映施工進度,宣揚職工群眾的先進思想、精神風貌和先進事蹟。報紙雖小,它和大報一樣,五臟俱全。一二版是本局重大新聞,三四版是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和文藝副刊,用消息、通訊、詩歌、歌曲、速寫、照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達到宣傳的目的。他們在實踐中注意選取短小精悍的文章,靠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等去吸引讀者,鼓勵讀者。

青銅峽歷史上第一張報紙《青銅峽報》,報頭不請名家由工人題寫

他們除了自己寫稿外,還動員組織幹部職工乃至文化程度不高的民工去寫。他們先向寫稿的職工和民工瞭解情況,然後給他說明怎樣寫,寫稿時應注意的問題,特別是將新聞的五個要素寫清楚。稿子寫好後,約定時間去取。發現稿子不清楚的地方,馬上進行補充,如此可以節省時間,提高稿件的刊用率,除了保證稿件源源不斷,還能培養通訊員。工人和民工看到自己的稿子變成鉛字上了報,那份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述,有的甚至像痴呆患者一樣對著報紙看了不下幾十遍,然後又將發表有自己稿子的報紙像珍寶貴物一樣藏在行李箱的深處。

當時楊爭除了採訪、組稿、親自撰寫主要新聞外,還額外擔當了發行員。報紙一出刊,他馬上送到各科室、二級單位,使全局職工和民工們能及時看到小報,同時還徵求群眾意見,將小報辦得更好。當年的毛頭小夥子現在也成了耄耋老人,回憶過去,三個人都無限感慨,雖說苦些,但都深深體會到在困難的環境裡更能鍛鍊人,緊張的工作更能培養人。“困難一條,辦法十個,困難大,我們的辦法更大”,這是1990年年屆62歲的楊爭著文時所發出的心聲。

青銅峽歷史上第一張報紙《青銅峽報》,報頭不請名家由工人題寫

後來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工程局又從《寧夏日報》社要來3名記者。從第23期開始,為了提高印刷質量,就改到《寧夏日報》印刷廠排字印刷。為了節省人力,物力,提高時效性,工程局又從新安江工程局印刷廠調來5名技工,選了幾名徒工,添置了印刷設備,組建了工程局的印刷廠。1963年9月,《青銅峽報》停刊。

《青銅峽報》的及時誕生,對宣傳先進,鼓舞士氣,促進工程進度產生了極大的作用。在當時一些同行業和業餘報紙中,不論是版面安排、欄目設置,還是內容質量、特色風格,《青銅峽報》都屬佼佼者。

來源:青銅峽文史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