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喚魚池”摩崖題刻重光記'

""自流井“喚魚池”摩崖題刻重光記

千呼萬喚始出來

——自流井“喚魚池”摩崖題刻重光記

陳述琪|文

蜀中“喚魚池”摩崖題刻有三處,分別在青神縣靈巖寺、資中縣重龍山、自流井區釜溪河。相傳為北宋大文豪眉山人蘇東坡手跡,後兩處均拓自青神縣靈巖寺。青神縣靈巖寺“喚魚池”為橫排鐫刻,資中重龍山“喚魚池”改橫排為豎排,自流井釜溪河“喚魚池”襲用橫刻。

自流井釜溪河“喚魚池”摩崖題刻位於釜溪河沙灣石龍過江之東側,對岸是古廟盎然,其後有嫋嫋佛寺梵音。釜溪河一路西來,至此形成回沱之勢,河面陡然增寬,宛如池狀,故稱“峽子口沱灣”。岸上鬆茅山怪石嶙峋,樹木蔥蘢,日出則雲蒸霞蔚,日沒則金光閃爍。昔時千帆雲集,魚翔淺底,一派生機勃勃。

此處以王爺廟為中心,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大量古蹟遺存,形成最具“自貢”味的鹽文化核心水景區域。龍峰山有馮玉祥“還我河山”題刻,對岸鬆茅山有太虛法師“南無阿彌陀佛”榜書摩刻,有神道碑、“公正廉明”德政碑、法藏寺、民國胡廷潔公館等。

“喚魚池”摩崖題刻乃民國十六年(1927),由自貢商會會長郭湘(存疑,查《自貢百年商會》上卷:1927—1928年,自貢商會會長為王季良。)摹自青神縣靈巖寺蘇東坡之題字。郭湘(1878—1951),號夢芝,富順廟壩場(今大安區廟壩鎮)人。清末秀才,早年加入同盟會,民國二年(1913)當選四川省第一屆議會議員,民國十六年(1927)離任後在自流井經營鹽業(灶商)。民國三十五年(1946)當選富順縣議會議員。1949年10月,組織廟壩鄉解放委員會,迎接廟壩解放。

據陳仲貞《郭夢芝先生軼事》載:郭湘“書法端勁,頗近蘭亭”, 且“善對聯,喜吟詠”。 在自流井期間長期住沙灣附近,對這一帶的佳山佳水尤為鍾愛。於是郭湘親赴青神縣將靈巖寺蘇東坡“喚魚池” 之題字拓回,請人將其鐫刻於沙灣王爺廟對岸峽子口沱灣的一處巨崖之上。已故文史學者羅成基老先生為王爺廟題聯中有“東坡命字,潛虯媚姿,遊鱗眩錦”語,即本事源於此。

昔時,這裡便是自流井接官廳,曾建一亭。民國時期,亭尚在,亭上有楹聯兩副,其中一副即出自郭湘之手,聯曰:“百道奔流歸鎖嶺;一亭好景在溪山。”另外一副是:“路轉山腰,從此驅車忘道遠;人登峽口,何妨緩步看波平。”

上世紀八十年代培修王爺廟,自貢詩家碩儒紛紛撰聯以志其盛,聯語之中自然多涉喚魚池。金文達先生聯曰:“休道凌雲,欲跨石龍過江去;無須結網,且喚淵魚出水來。”張永谷先生聯曰:“魚兒真靈物耶?喚之即來,揮之即去,出自坡仙筆下;阿Q乃蠢材者! 打不知痛, 罵不知羞, 載於魯迅書中。”湯佛仁先生聯曰:“龍峰山色宜人,不如坐片刻,聽了喚魚再去;釜水濤聲悅耳,何妨下一次,早些邀友重來。”聯語典雅貼景,一時傳為佳話。

“喚魚池”成了自流井一大尋幽訪古的名勝,凝聚著老自貢人心中的縷縷鄉愁,濃濃記憶。因“喚魚池”題刻,在自流井又衍生出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其中以黃千紅《喚魚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自貢民俗集萃之三• 喚魚池》最為精彩傳神。

2004年,我市啟動人居優良環境整治工程,原設計釜溪河水位提高,“喚魚池”摩刻將隱身釜水之中。經有識之士呼籲,政府體民心察民意,重新復拓鐫刻“喚魚池”三字在距題刻東約50米,高出設計水面4米處,並利用崖石造景,建人工瀑布。但新鐫題刻,無論書法,還是刻工,都遠不及郭湘原題刻。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老題刻漸次被崖苔所覆蓋,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筆者多次在這一帶尋覓考察,都無果而終。亦請教在此擺渡的老船工李大哥,他告訴我:原來的題刻就在喚魚亭正下方的巨崖上,還有題款,釜溪河豐水期水位也沒有淹沒老題刻(洪水期例外),大約還有50公分左右,只是被滕苔覆蓋,無法看到了。老船工動情地說,政府如能把老的刻字清理出來,每年燈會前刷上紅漆,該多好呀!

"自流井“喚魚池”摩崖題刻重光記

千呼萬喚始出來

——自流井“喚魚池”摩崖題刻重光記

陳述琪|文

蜀中“喚魚池”摩崖題刻有三處,分別在青神縣靈巖寺、資中縣重龍山、自流井區釜溪河。相傳為北宋大文豪眉山人蘇東坡手跡,後兩處均拓自青神縣靈巖寺。青神縣靈巖寺“喚魚池”為橫排鐫刻,資中重龍山“喚魚池”改橫排為豎排,自流井釜溪河“喚魚池”襲用橫刻。

自流井釜溪河“喚魚池”摩崖題刻位於釜溪河沙灣石龍過江之東側,對岸是古廟盎然,其後有嫋嫋佛寺梵音。釜溪河一路西來,至此形成回沱之勢,河面陡然增寬,宛如池狀,故稱“峽子口沱灣”。岸上鬆茅山怪石嶙峋,樹木蔥蘢,日出則雲蒸霞蔚,日沒則金光閃爍。昔時千帆雲集,魚翔淺底,一派生機勃勃。

此處以王爺廟為中心,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大量古蹟遺存,形成最具“自貢”味的鹽文化核心水景區域。龍峰山有馮玉祥“還我河山”題刻,對岸鬆茅山有太虛法師“南無阿彌陀佛”榜書摩刻,有神道碑、“公正廉明”德政碑、法藏寺、民國胡廷潔公館等。

“喚魚池”摩崖題刻乃民國十六年(1927),由自貢商會會長郭湘(存疑,查《自貢百年商會》上卷:1927—1928年,自貢商會會長為王季良。)摹自青神縣靈巖寺蘇東坡之題字。郭湘(1878—1951),號夢芝,富順廟壩場(今大安區廟壩鎮)人。清末秀才,早年加入同盟會,民國二年(1913)當選四川省第一屆議會議員,民國十六年(1927)離任後在自流井經營鹽業(灶商)。民國三十五年(1946)當選富順縣議會議員。1949年10月,組織廟壩鄉解放委員會,迎接廟壩解放。

據陳仲貞《郭夢芝先生軼事》載:郭湘“書法端勁,頗近蘭亭”, 且“善對聯,喜吟詠”。 在自流井期間長期住沙灣附近,對這一帶的佳山佳水尤為鍾愛。於是郭湘親赴青神縣將靈巖寺蘇東坡“喚魚池” 之題字拓回,請人將其鐫刻於沙灣王爺廟對岸峽子口沱灣的一處巨崖之上。已故文史學者羅成基老先生為王爺廟題聯中有“東坡命字,潛虯媚姿,遊鱗眩錦”語,即本事源於此。

昔時,這裡便是自流井接官廳,曾建一亭。民國時期,亭尚在,亭上有楹聯兩副,其中一副即出自郭湘之手,聯曰:“百道奔流歸鎖嶺;一亭好景在溪山。”另外一副是:“路轉山腰,從此驅車忘道遠;人登峽口,何妨緩步看波平。”

上世紀八十年代培修王爺廟,自貢詩家碩儒紛紛撰聯以志其盛,聯語之中自然多涉喚魚池。金文達先生聯曰:“休道凌雲,欲跨石龍過江去;無須結網,且喚淵魚出水來。”張永谷先生聯曰:“魚兒真靈物耶?喚之即來,揮之即去,出自坡仙筆下;阿Q乃蠢材者! 打不知痛, 罵不知羞, 載於魯迅書中。”湯佛仁先生聯曰:“龍峰山色宜人,不如坐片刻,聽了喚魚再去;釜水濤聲悅耳,何妨下一次,早些邀友重來。”聯語典雅貼景,一時傳為佳話。

“喚魚池”成了自流井一大尋幽訪古的名勝,凝聚著老自貢人心中的縷縷鄉愁,濃濃記憶。因“喚魚池”題刻,在自流井又衍生出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其中以黃千紅《喚魚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自貢民俗集萃之三• 喚魚池》最為精彩傳神。

2004年,我市啟動人居優良環境整治工程,原設計釜溪河水位提高,“喚魚池”摩刻將隱身釜水之中。經有識之士呼籲,政府體民心察民意,重新復拓鐫刻“喚魚池”三字在距題刻東約50米,高出設計水面4米處,並利用崖石造景,建人工瀑布。但新鐫題刻,無論書法,還是刻工,都遠不及郭湘原題刻。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老題刻漸次被崖苔所覆蓋,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筆者多次在這一帶尋覓考察,都無果而終。亦請教在此擺渡的老船工李大哥,他告訴我:原來的題刻就在喚魚亭正下方的巨崖上,還有題款,釜溪河豐水期水位也沒有淹沒老題刻(洪水期例外),大約還有50公分左右,只是被滕苔覆蓋,無法看到了。老船工動情地說,政府如能把老的刻字清理出來,每年燈會前刷上紅漆,該多好呀!

自流井“喚魚池”摩崖題刻重光記

今春,適逢“釜溪河歷史文化長廊”建設,還原歷史本真,久違的郭湘“喚魚池”摩崖題刻在人們的期盼中,經清淤苔刷丹漆,重放光彩。

4月23日,我約同王明亮再度來到這裡,老船工一見我們,熱情地說,刷漆了,刷漆了,我渡你們過去。我急迫地問,有題款嗎?有,老船工肯定地說。船漸漸駛入沱灣,熠熠生輝的“喚魚池”三字,映入眼簾。誠如老船工所說,摩刻上下款確有題字。上款有“……書於青神……”,下款有“民國十六年……富順……”等字依稀可見。遺憾的是不知何故,題款並未清理和刷漆。題款雖小,透露出的歷史、文化信息量卻遠勝“喚魚池”三字本身。

帶著一絲遺憾,駛出沱灣。回眸望去,水河澹澹,漣漪四起。一陣河風襲來,頓覺清爽。老船工叮囑,請他們把題款也刷上紅漆吧,言猶在耳。

於是,我把題刻確有款識的信息告訴了熱心地方文化的星哥。很快,題款清理出來並刷了紅漆。我滿懷喜悅前去一探,可發現只漆刷了上款。於是,我再次撥通了星哥的手機,星哥也一臉狐疑。原來,施工人員匆忙間只看見右邊的刻字,而忽略了下款。隔日,施工人員清理並漆刷了下款。

5月1日,筆者同巴驕、巫德生先生品茗王爺廟。舉目遠眺,一幅絕美的釜溪“喚魚池”勝景圖躍入眼簾。

摩刻文字如下:

此東坡先生書於青神靈崖寺者

喚魚池

民國十六年丁卯冬樂至宋達廷鉤勒石上

富順郭夢芝紀錄

劉緝光察工

終於,一波三折,千呼萬喚,一通完整的“喚魚池”摩刻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青山之下,碧波之上,喚魚乎!魚樂乎!人亦樂乎!

2019年5月1日定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