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東營籍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能為祖國解決問題,既是我的榮譽,也是我的責任'

"

郝吉明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大氣汙染治理專家。他生於山東梁山,長於墾利,先後創造了多個“第一”:他是墾利第一位清華大學生,也是清華大學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從美國回校任教的博士,還是中國環境保護領域第一個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46年,郝吉明生於梁山。出生沒多久恰逢洪水氾濫,郝吉明的父母用手推車、扁擔竹筐,手推肩扛著一家人從梁山出發,把生存的希望寄託在黃河口這片廣袤又荒蕪的土地上。梁山到墾利,數百公里,一家人踏上了漫漫希望征途。寒風呼號、天降大雪,原本十一天的路程足足走了十九天。乾糧吃完便沿路乞討,乞討不來就挖野菜充飢,野菜也沒了只能靠相互打氣苦苦支撐。

就在快堅持不住的時候,恰巧遇到一家家境殷實又頗為心善的人家,看著郝吉明甚是喜歡,對郝吉明的父母說與其在你們家餓死,不如把孩子留下,起碼能吃口飽飯,也保證視如己出。為了讓孩子能活下去,哭斷寸腸的母親艱難地做出決定:要將郝吉明送人!就在骨肉分離的那一刻,特別懂事的哥哥郝吉榮哭著拽母親的衣角:別把俺弟弟送人,俺啥也不吃,俺不餓,都給俺弟弟吃……母親最後忍不住問還不太懂事的郝吉明,你是願意跟人家有飯吃還是跟著娘餓死?似懂非懂的郝吉明睜大眼睛抱緊娘:要娘!要娘!一家人抱頭痛哭卻從此斷了把孩子送人的念想!

那時候,日子是艱難的。有一年過年,郝吉明的母親燉了一鍋白菜豆腐加零星的肉末,母親掌勺,第一碗給父親,滿滿一碗,然後孩子們從小到大越來越少,最後一碗母親給自己舀,只有半碗菜湯……幾十年後,回憶起這些,郝吉明依然淚如泉湧。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1965年,郝吉明從墾利一中畢業,是墾利第一位考入清華大學的學子。黃河口老百姓的淳樸善良,父母的忠厚老實,成為了構建郝吉明“三觀”的第一塊基石。正因如此,坎坷的生活、求學經歷,不僅沒有磨滅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喚起了他對於祖國和人民深沉的愛。

在1981年1月獲得碩士學位後,郝吉明被派到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深造,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作為中國對外發放的“名片”,縱然有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曲折的求學經歷導致的年齡偏大、語言障礙嚴重、基礎知識薄弱等問題,但是郝吉明以“學海本無涯,唯勤是岸;青雲豈有路,以志為梯”時時鞭策自己,最終以一年半的時間順利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成績之高至今仍未有人突破。

博士畢業後,郝吉明拒絕了導師主動為其在美國安排的工作,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加入了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的創建工作。在郝吉明心中,祖國永遠是他最壯麗的少年理想、最寬闊的創造舞臺、最深切的責任和牽掛。

回到清華以後,郝吉明肩負雙重責任:在實驗室裡,他是一個嚴謹的學者;在課堂上,他是一位和藹的老師。在肩負繁重科研任務的同時,郝吉明還擔任著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同時開設了本科生課程。他給本科生上的“大氣汙染控制工程”課,2004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他為這門課編寫的教科書現在同時在150多個高等院校使用,影響相當廣泛。回國時,他曾立志要為國家培養十個博士生,如今早已幾倍於目標。

郝吉明致力於中國空氣汙染控制研究40餘年,先後主持全國酸沉降控制規劃與對策研究,劃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被國務院採納實施,為確定中國酸雨防治對策起到了主導作用;建立了城市機動車汙染控制規劃方法,推動中國機動車汙染控制的進程。2008年,郝吉明作為領銜專家領導完成了《第29屆奧運會北京空氣質量保障措施》,並獲國務院批准。

從一個揣著僅有的10元錢走進清華大學的懵懂少年,到現在兩鬢斑白碩果累累,郝吉明用踏實的步伐,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和諾言。如今,七十多歲的郝吉明仍然奮鬥在工作一線,當被問及是什麼支撐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為我國環保事業默默付出,他堅定地說:“能為祖國解決問題,既是我的榮譽,也是我的責任!”

(記者 王文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