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當時峨堡城繁華的街市上,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車鈴叮噹,馬嘶駝鳴,街道兩旁有賣小吃的,有玩雜耍的,還有西域藝人表演的優美舞蹈。飯莊、客棧的生意興隆。中原的商人們在誇自己的絲綢是如何輕柔美麗,西域的賈客們也不甘落後,稱讚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貴,本地的買賣人趕著成群的牛羊駝馬,任人挑選,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筆的生意在這裡成交……據史料考證,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極其繁華的峨堡,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大陸,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當時峨堡城繁華的街市上,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車鈴叮噹,馬嘶駝鳴,街道兩旁有賣小吃的,有玩雜耍的,還有西域藝人表演的優美舞蹈。飯莊、客棧的生意興隆。中原的商人們在誇自己的絲綢是如何輕柔美麗,西域的賈客們也不甘落後,稱讚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貴,本地的買賣人趕著成群的牛羊駝馬,任人挑選,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筆的生意在這裡成交……據史料考證,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極其繁華的峨堡,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大陸,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自明代始,海路漸開,海運事業逐漸興起,乘船比走陸路更為快捷,使商賈、使節大都改走水路,雖然陸行的絲路未廢,但作用已大不如以前了,這條古道也變得時通時塞,時興時廢,整個青海地區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蕭條,峨堡城也由盛轉衰。雖然到了清朝末年,峨堡的民間貿易曾一度興起,但其充當對外通商“口岸”的歷史作用已經漸漸消弱,加之海上運輸業的日益發達,沿海許多城市成為通商口岸,更加使這條古道變得人跡稀少,當地的商人、居民紛紛外遷。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當時峨堡城繁華的街市上,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車鈴叮噹,馬嘶駝鳴,街道兩旁有賣小吃的,有玩雜耍的,還有西域藝人表演的優美舞蹈。飯莊、客棧的生意興隆。中原的商人們在誇自己的絲綢是如何輕柔美麗,西域的賈客們也不甘落後,稱讚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貴,本地的買賣人趕著成群的牛羊駝馬,任人挑選,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筆的生意在這裡成交……據史料考證,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極其繁華的峨堡,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大陸,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自明代始,海路漸開,海運事業逐漸興起,乘船比走陸路更為快捷,使商賈、使節大都改走水路,雖然陸行的絲路未廢,但作用已大不如以前了,這條古道也變得時通時塞,時興時廢,整個青海地區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蕭條,峨堡城也由盛轉衰。雖然到了清朝末年,峨堡的民間貿易曾一度興起,但其充當對外通商“口岸”的歷史作用已經漸漸消弱,加之海上運輸業的日益發達,沿海許多城市成為通商口岸,更加使這條古道變得人跡稀少,當地的商人、居民紛紛外遷。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華民國23年(1934年),上海《大公報》記者範長江考察西北時曾路過峨堡,在其所著《中國的西北角》中曾描述:“行八十里,至一破舊古城俗名峨博城,圖上曰博望城,遍請本地之‘知識分子’,無有知此城來歷者”,可見當時的峨堡早已變得人煙稀少,商隊罕至,還有那座曾守衛絲路安寧的古城堡亦是一片廢墟,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撰文推算,張騫出使西域返回時,取道祁連山南時曾在這裡歇腳。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當時峨堡城繁華的街市上,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車鈴叮噹,馬嘶駝鳴,街道兩旁有賣小吃的,有玩雜耍的,還有西域藝人表演的優美舞蹈。飯莊、客棧的生意興隆。中原的商人們在誇自己的絲綢是如何輕柔美麗,西域的賈客們也不甘落後,稱讚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貴,本地的買賣人趕著成群的牛羊駝馬,任人挑選,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筆的生意在這裡成交……據史料考證,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極其繁華的峨堡,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大陸,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自明代始,海路漸開,海運事業逐漸興起,乘船比走陸路更為快捷,使商賈、使節大都改走水路,雖然陸行的絲路未廢,但作用已大不如以前了,這條古道也變得時通時塞,時興時廢,整個青海地區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蕭條,峨堡城也由盛轉衰。雖然到了清朝末年,峨堡的民間貿易曾一度興起,但其充當對外通商“口岸”的歷史作用已經漸漸消弱,加之海上運輸業的日益發達,沿海許多城市成為通商口岸,更加使這條古道變得人跡稀少,當地的商人、居民紛紛外遷。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華民國23年(1934年),上海《大公報》記者範長江考察西北時曾路過峨堡,在其所著《中國的西北角》中曾描述:“行八十里,至一破舊古城俗名峨博城,圖上曰博望城,遍請本地之‘知識分子’,無有知此城來歷者”,可見當時的峨堡早已變得人煙稀少,商隊罕至,還有那座曾守衛絲路安寧的古城堡亦是一片廢墟,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撰文推算,張騫出使西域返回時,取道祁連山南時曾在這裡歇腳。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綠意盎然的草原,仰望寧靜的天空,峨堡,這座曾經名揚絲路的古城就是鐫刻在山崖上的遠古歲月。卡約文化古遺址“古三角城”被列為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遺址,元代“峨堡古城”、宋代“古方城”、白石崖卡約文化遺址被列為州縣級文化保護遺址。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當時峨堡城繁華的街市上,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車鈴叮噹,馬嘶駝鳴,街道兩旁有賣小吃的,有玩雜耍的,還有西域藝人表演的優美舞蹈。飯莊、客棧的生意興隆。中原的商人們在誇自己的絲綢是如何輕柔美麗,西域的賈客們也不甘落後,稱讚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貴,本地的買賣人趕著成群的牛羊駝馬,任人挑選,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筆的生意在這裡成交……據史料考證,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極其繁華的峨堡,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大陸,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自明代始,海路漸開,海運事業逐漸興起,乘船比走陸路更為快捷,使商賈、使節大都改走水路,雖然陸行的絲路未廢,但作用已大不如以前了,這條古道也變得時通時塞,時興時廢,整個青海地區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蕭條,峨堡城也由盛轉衰。雖然到了清朝末年,峨堡的民間貿易曾一度興起,但其充當對外通商“口岸”的歷史作用已經漸漸消弱,加之海上運輸業的日益發達,沿海許多城市成為通商口岸,更加使這條古道變得人跡稀少,當地的商人、居民紛紛外遷。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華民國23年(1934年),上海《大公報》記者範長江考察西北時曾路過峨堡,在其所著《中國的西北角》中曾描述:“行八十里,至一破舊古城俗名峨博城,圖上曰博望城,遍請本地之‘知識分子’,無有知此城來歷者”,可見當時的峨堡早已變得人煙稀少,商隊罕至,還有那座曾守衛絲路安寧的古城堡亦是一片廢墟,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撰文推算,張騫出使西域返回時,取道祁連山南時曾在這裡歇腳。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綠意盎然的草原,仰望寧靜的天空,峨堡,這座曾經名揚絲路的古城就是鐫刻在山崖上的遠古歲月。卡約文化古遺址“古三角城”被列為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遺址,元代“峨堡古城”、宋代“古方城”、白石崖卡約文化遺址被列為州縣級文化保護遺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二軍指戰員在峨堡接見阿柔千戶南木卡巷寫下了“白雪罩祁連,凱歌進新疆”的詩句。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當時峨堡城繁華的街市上,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車鈴叮噹,馬嘶駝鳴,街道兩旁有賣小吃的,有玩雜耍的,還有西域藝人表演的優美舞蹈。飯莊、客棧的生意興隆。中原的商人們在誇自己的絲綢是如何輕柔美麗,西域的賈客們也不甘落後,稱讚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貴,本地的買賣人趕著成群的牛羊駝馬,任人挑選,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筆的生意在這裡成交……據史料考證,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極其繁華的峨堡,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大陸,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自明代始,海路漸開,海運事業逐漸興起,乘船比走陸路更為快捷,使商賈、使節大都改走水路,雖然陸行的絲路未廢,但作用已大不如以前了,這條古道也變得時通時塞,時興時廢,整個青海地區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蕭條,峨堡城也由盛轉衰。雖然到了清朝末年,峨堡的民間貿易曾一度興起,但其充當對外通商“口岸”的歷史作用已經漸漸消弱,加之海上運輸業的日益發達,沿海許多城市成為通商口岸,更加使這條古道變得人跡稀少,當地的商人、居民紛紛外遷。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華民國23年(1934年),上海《大公報》記者範長江考察西北時曾路過峨堡,在其所著《中國的西北角》中曾描述:“行八十里,至一破舊古城俗名峨博城,圖上曰博望城,遍請本地之‘知識分子’,無有知此城來歷者”,可見當時的峨堡早已變得人煙稀少,商隊罕至,還有那座曾守衛絲路安寧的古城堡亦是一片廢墟,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撰文推算,張騫出使西域返回時,取道祁連山南時曾在這裡歇腳。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綠意盎然的草原,仰望寧靜的天空,峨堡,這座曾經名揚絲路的古城就是鐫刻在山崖上的遠古歲月。卡約文化古遺址“古三角城”被列為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遺址,元代“峨堡古城”、宋代“古方城”、白石崖卡約文化遺址被列為州縣級文化保護遺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二軍指戰員在峨堡接見阿柔千戶南木卡巷寫下了“白雪罩祁連,凱歌進新疆”的詩句。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這條古絲綢之路上,留下過唐代高僧法顯、出使西域的張騫、大戰匈奴的霍去病、弘化公主、年羹堯、林則徐、範長江他們的足跡,他們遠去的身影,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厚重。從1936年到2014年,時間僅僅過去了79個年頭,可是當年範長江途經此地時聽到的一切,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早已不復存在。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當時峨堡城繁華的街市上,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車鈴叮噹,馬嘶駝鳴,街道兩旁有賣小吃的,有玩雜耍的,還有西域藝人表演的優美舞蹈。飯莊、客棧的生意興隆。中原的商人們在誇自己的絲綢是如何輕柔美麗,西域的賈客們也不甘落後,稱讚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貴,本地的買賣人趕著成群的牛羊駝馬,任人挑選,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筆的生意在這裡成交……據史料考證,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極其繁華的峨堡,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大陸,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自明代始,海路漸開,海運事業逐漸興起,乘船比走陸路更為快捷,使商賈、使節大都改走水路,雖然陸行的絲路未廢,但作用已大不如以前了,這條古道也變得時通時塞,時興時廢,整個青海地區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蕭條,峨堡城也由盛轉衰。雖然到了清朝末年,峨堡的民間貿易曾一度興起,但其充當對外通商“口岸”的歷史作用已經漸漸消弱,加之海上運輸業的日益發達,沿海許多城市成為通商口岸,更加使這條古道變得人跡稀少,當地的商人、居民紛紛外遷。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華民國23年(1934年),上海《大公報》記者範長江考察西北時曾路過峨堡,在其所著《中國的西北角》中曾描述:“行八十里,至一破舊古城俗名峨博城,圖上曰博望城,遍請本地之‘知識分子’,無有知此城來歷者”,可見當時的峨堡早已變得人煙稀少,商隊罕至,還有那座曾守衛絲路安寧的古城堡亦是一片廢墟,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撰文推算,張騫出使西域返回時,取道祁連山南時曾在這裡歇腳。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綠意盎然的草原,仰望寧靜的天空,峨堡,這座曾經名揚絲路的古城就是鐫刻在山崖上的遠古歲月。卡約文化古遺址“古三角城”被列為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遺址,元代“峨堡古城”、宋代“古方城”、白石崖卡約文化遺址被列為州縣級文化保護遺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二軍指戰員在峨堡接見阿柔千戶南木卡巷寫下了“白雪罩祁連,凱歌進新疆”的詩句。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這條古絲綢之路上,留下過唐代高僧法顯、出使西域的張騫、大戰匈奴的霍去病、弘化公主、年羹堯、林則徐、範長江他們的足跡,他們遠去的身影,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厚重。從1936年到2014年,時間僅僅過去了79個年頭,可是當年範長江途經此地時聽到的一切,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早已不復存在。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穿越祁連腹地,延伸觸角,遙想當年,枯黃的草已淹沒了歷史。

"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八月正是去青海旅遊的旺季,路上車子很多,又逢道路維修,車子排成了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時走時停,緩慢向前移動。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好在大家都是出來遊玩、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倒也顯得悠閒自在。車子停下來的時候,紛紛鑽出車子,點根菸、喝口水,欣賞著高原風光。藍天、白雲、草地、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山坡上的瑪尼堆四周的經幡.隨風飄動,給高原平添了神聖的色彩,心中對自然的敬畏、虔誠油然而生。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車子終於到了峨博嶺啞口,再向前就進入了青海省祁連縣境內。峨堡古城位於青海祁連縣峨堡鎮,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系青藏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互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翻過啞口,迎面而來的又是另一番。頭頂一片烏雲、下著雨。神奇的大自然,祁連山脈將南北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氣侯類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風光。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祁連山北麓是沙漠、戈壁、綠州構成的千里河西走廊。南面則是草原、湖泊、河流組成的青藏高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古城呈梯形,夯土築,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牆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均有甕城,甕城門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城牆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個馬面。城外有點將臺、烽燧遺址,仍依稀可辯。據《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亙尚存。”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跨入城門,拾階而上,站在瞭望臺上,極目四野,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亙不斷,城裡人工種植的牧草,像大海中翻滾的碧浪,輕柔而細密地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夕陽拋灑的晚霞裡,彷彿看見歷史深處印跡依稀綿延不絕的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至沓來。殘破的城牆邊沿上,一簇簇枯草搖曳著遠去的歷史,如煙往事,似腳下隨意生長的蒿草,從草原的周身瀰漫開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西寧府志·古蹟》載:“(峨堡古城)在衛治西北、永安城西140裡,元時築,今遺垣尚存”。“峨堡”為蒙古語,藏語稱之為“喀爾瑪”,意為紅色的古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在峨堡穿越而過。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內地)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大斗拔穀道(今扁都口)就經越峨堡,凡經大斗拔谷或者托勒川(今央隆鄉)踏入環湖地區,進入青藏腹地的軍隊商旅,無不得先叩響峨堡的城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峨堡成為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祁連草原牧區的先導區,秦漢以來,月氏、匈奴、吐谷渾、吐蕃、党項等眾多民族先後就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游牧生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歷史在文明與戰爭的碰撞中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閃耀光芒的華夏文明與久遠的中原文化由此步入羌塘草原,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架構著高原民族的文化記憶。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作為祁連山系南部的一個重要經貿交易重鎮的同時,也在軍事和戰略要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把峨堡稱為青海之北的第一站,還是青海的“北大門”,都名副其實,實不為過。這條絲綢古道繞山遠走,連通歐亞,使得華夏文明和西域、阿拉伯半島直至歐洲腹地都發生著關聯,從而有力地影響著世界文化的色彩和質地,縱觀人類挺進的步履,歷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綿延而來。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馳命走驛,不絕於途,商相敗客,日款於塞下。”古詩亦云:“絕少人煙處,王公地界分。良禽飛不到,胡馬自成群。失路泉難覓,無田草熟耘。京華何日至,捷足欲凌雲。”可以想象,那時,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商隊絡驛不絕,絲路上駝鈴叮噹,場面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東南遠眺,峨堡灘在陽光下更顯水美草鮮,牛羊茁壯。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在峨堡和阿柔(原阿力克)地區展開覆袁川大戰,一時墩臺烽燧,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煬帝在大帳中運籌帷幄,致使伏允20萬兵馬灰飛煙滅。煬帝獲勝後率40萬大軍風雪夜宿扁都溝,“士卒凍死大半,後宮妃、主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經由峨堡的“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用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馳名中外的茶馬市場,商貿興盛,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發揮著對外通商的“口岸”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峨堡扁都口距離甘肅省民樂縣城約35公里處,有一座古墓,相傳隋煬帝在穿過扁都口時遇到特大暴雪,隋煬帝把病死後的姐姐埋葬在此處,古墓被當地人俗稱為“娘娘墳”。“娘娘墳”墳冢不大,直徑約6—7米,高約2.5米,四周有大大小小數個挖掘的坑,在這荒無人煙的山野,“娘娘墳”這座古墓顯然已被盜挖數次,古墓遺物也亦蕩然無存,盜墓者以黑夜的掩護撕扯著文明的碎片,令人心疼,經文物部門勘查,“娘娘墳”被盜時間為1995年,真是“青山一隅埋孤魂,殘淚兩滴弔古人,隋煬大帝今何在?是非成敗轉頭空!”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東晉年間,在“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今武威等地),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戰事頻繁,交通受阻,東西往來的商隊、使節全部改由青海通過,使這條南道變得更加繁榮起來,凡東南至西,進出河西的商賈、使節都要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通過此地,峨堡便成為青海境內內地通往草原牧區的首站。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盛唐時期,經濟高度發展,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據史載,當時一批批的商賈、使節、僧侶、遊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絲路上的中間站——峨堡,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足夠的水和糧草,然後向東西出發。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練、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呢絨)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史書中也有吐谷渾得波斯良種馬,繁育出著名的青海驄的記載。此外還在音樂、舞蹈、藝術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和中亞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峨堡成為“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北宋年間,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後道路再次受阻,青海嘶羅政權實行惠商政策,經由峨堡“絲綢南路”繼續保持著繁榮。元代築峨堡城(博望城),以加強防衛和保護商隊、行人的安全,此後這裡又逐漸成為弛名中外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過往商賈也將絲絹、鐵器等出售或同當地人交換,一時間,商貿興盛,中原大量的絲綢凌絹、麻織品、瓷器等和西域的瑪瑙、玉器及當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產通過商人販運到這裡進行交易,後分別長途轉運到西域和中國內地。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當時峨堡城繁華的街市上,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車鈴叮噹,馬嘶駝鳴,街道兩旁有賣小吃的,有玩雜耍的,還有西域藝人表演的優美舞蹈。飯莊、客棧的生意興隆。中原的商人們在誇自己的絲綢是如何輕柔美麗,西域的賈客們也不甘落後,稱讚自己的玉器是如何稀罕名貴,本地的買賣人趕著成群的牛羊駝馬,任人挑選,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筆的生意在這裡成交……據史料考證,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極其繁華的峨堡,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大陸,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旱地碼頭”。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自明代始,海路漸開,海運事業逐漸興起,乘船比走陸路更為快捷,使商賈、使節大都改走水路,雖然陸行的絲路未廢,但作用已大不如以前了,這條古道也變得時通時塞,時興時廢,整個青海地區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蕭條,峨堡城也由盛轉衰。雖然到了清朝末年,峨堡的民間貿易曾一度興起,但其充當對外通商“口岸”的歷史作用已經漸漸消弱,加之海上運輸業的日益發達,沿海許多城市成為通商口岸,更加使這條古道變得人跡稀少,當地的商人、居民紛紛外遷。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中華民國23年(1934年),上海《大公報》記者範長江考察西北時曾路過峨堡,在其所著《中國的西北角》中曾描述:“行八十里,至一破舊古城俗名峨博城,圖上曰博望城,遍請本地之‘知識分子’,無有知此城來歷者”,可見當時的峨堡早已變得人煙稀少,商隊罕至,還有那座曾守衛絲路安寧的古城堡亦是一片廢墟,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撰文推算,張騫出使西域返回時,取道祁連山南時曾在這裡歇腳。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在綠意盎然的草原,仰望寧靜的天空,峨堡,這座曾經名揚絲路的古城就是鐫刻在山崖上的遠古歲月。卡約文化古遺址“古三角城”被列為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遺址,元代“峨堡古城”、宋代“古方城”、白石崖卡約文化遺址被列為州縣級文化保護遺址。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二軍指戰員在峨堡接見阿柔千戶南木卡巷寫下了“白雪罩祁連,凱歌進新疆”的詩句。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峨堡,這條古絲綢之路上,留下過唐代高僧法顯、出使西域的張騫、大戰匈奴的霍去病、弘化公主、年羹堯、林則徐、範長江他們的足跡,他們遠去的身影,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厚重。從1936年到2014年,時間僅僅過去了79個年頭,可是當年範長江途經此地時聽到的一切,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早已不復存在。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穿越祁連腹地,延伸觸角,遙想當年,枯黃的草已淹沒了歷史。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青海北大門,祁連山中峨堡古城|鄭周遊

今天的峨堡,寬闊的柏油路上南來北往的汽車奔馳而過,連接青海、甘肅、新疆三省區的227國道,翻越達阪山、橫跨祁連山脈,從峨堡經扁都口進入甘肅省地界,途徑門源縣、祁連縣峨堡鎮、甘肅民樂縣,一路鮮花盛開,綠意盎然的大草原上猶如珍珠般牛羊綴滿其中,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使這條國道成為中國西部“最美的國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