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在抗倭戰場上初試鋒芒,結果大失所望,因此產生了新想法'

"
"
戚繼光在抗倭戰場上初試鋒芒,結果大失所望,因此產生了新想法

實際上,戚繼光雖然滿肚子軍事理論,但實戰經驗卻是零。

胡宗憲有這樣的用人氣魄,不可謂不雄壯。

戚繼光也不負重望,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

戚繼光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七月任寧紹臺參將,八月,就指揮了龍山所之戰。

龍山所在今天的浙江慈溪東北,當時,有八百倭寇來犯。

對於自己人生的第一場戰鬥,戚繼光非常重視,組織了萬餘人進行抵禦。

但是,戰鬥的場面非常難看。

交戰的地點在高家樓附近,戚繼光站在高石之上,對戰鬥的過程看得異常仔細。

數千官兵與敵初一接觸,就四下潰散得不成樣子。

戚繼光大急,彎弓搭箭,連接射殺三個倭寇頭目,這才稍稍壓下敵人的攻勢,而從其他地方赴來參戰的如參將盧鏜、把總盧琦、遊擊君秉衡、副使許東望和王詢等友軍從四面趕過來合圍,口中呼喝,給戰友、也給自己斗膽,這才總算趕走了敵人。

上萬官兵合圍八百倭寇,其戰果僅僅是將敵人趕走,不客氣地說,這次戰鬥是失敗的。

戚繼光無比失望。

但容不得戚繼光有太多想法,胡宗憲的戰鬥命令又下達了:要他配合總兵俞大猷追擊敵人。

前方已經提到過,俞大猷是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武舉人,他早年曾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門徒王宣及軍事家趙本學為師,學習《易經》,得到蔡清的真傳,推演出來兵法;後跟隨劍術大師李良欽學劍,由劍化棍,創獨門棍法,再融類旁通於十八般武藝,武功高強,曾到少林寺踢館,橫掃少林寺僧眾。

兵法和劍法,是俞大猷最引以為豪的兩項本領,晚年,他著作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

另外,俞大猷的詩詞也寫得不錯,編有《正氣堂集》。

"
戚繼光在抗倭戰場上初試鋒芒,結果大失所望,因此產生了新想法

實際上,戚繼光雖然滿肚子軍事理論,但實戰經驗卻是零。

胡宗憲有這樣的用人氣魄,不可謂不雄壯。

戚繼光也不負重望,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

戚繼光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七月任寧紹臺參將,八月,就指揮了龍山所之戰。

龍山所在今天的浙江慈溪東北,當時,有八百倭寇來犯。

對於自己人生的第一場戰鬥,戚繼光非常重視,組織了萬餘人進行抵禦。

但是,戰鬥的場面非常難看。

交戰的地點在高家樓附近,戚繼光站在高石之上,對戰鬥的過程看得異常仔細。

數千官兵與敵初一接觸,就四下潰散得不成樣子。

戚繼光大急,彎弓搭箭,連接射殺三個倭寇頭目,這才稍稍壓下敵人的攻勢,而從其他地方赴來參戰的如參將盧鏜、把總盧琦、遊擊君秉衡、副使許東望和王詢等友軍從四面趕過來合圍,口中呼喝,給戰友、也給自己斗膽,這才總算趕走了敵人。

上萬官兵合圍八百倭寇,其戰果僅僅是將敵人趕走,不客氣地說,這次戰鬥是失敗的。

戚繼光無比失望。

但容不得戚繼光有太多想法,胡宗憲的戰鬥命令又下達了:要他配合總兵俞大猷追擊敵人。

前方已經提到過,俞大猷是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武舉人,他早年曾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門徒王宣及軍事家趙本學為師,學習《易經》,得到蔡清的真傳,推演出來兵法;後跟隨劍術大師李良欽學劍,由劍化棍,創獨門棍法,再融類旁通於十八般武藝,武功高強,曾到少林寺踢館,橫掃少林寺僧眾。

兵法和劍法,是俞大猷最引以為豪的兩項本領,晚年,他著作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

另外,俞大猷的詩詞也寫得不錯,編有《正氣堂集》。

戚繼光在抗倭戰場上初試鋒芒,結果大失所望,因此產生了新想法

俞大猷中武舉人之初,被任命為千戶,守禦金門。當時已倭亂紛起,層出不窮,雖然規模不大,但俞大猷已看出了其燎原之勢,上書給提刑按察使司,大談防倭、剿倭要略。

俞大猷此舉的際遇與南宋武聖人岳飛早年越級上書給朝廷當局大談抗金方略相同。

岳飛遭到了宋高宗身邊重臣黃潛善、汪伯彥的嫌棄和驅逐。

黃潛善、汪伯彥在岳飛上奏的表書中批了八個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命人沒收了岳飛的兵刃、器甲和馬匹,削除軍籍,逐出軍營。

為此,岳飛不得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出走,一路向北,二次投軍,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投入了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帳下。

俞大猷遭到了按察使司的訓斥——“小校安得上書?”還被打了一頓亂杖,剝奪了千戶的武職。

所幸,兵部尚書毛伯溫出征安南,俞大猷又上書陳述作戰方略,請求從軍出戰,得到了毛伯溫的賞識。

不過,徵安南之舉半途而廢,俞大猷未能得到起用。

但毛伯溫已深深地把“俞大猷”三個字烙在腦海裡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蒙古軍大舉攻略山西,嘉靖詔舉天下勇士。毛伯溫即把俞大猷推薦給了宣大總督翟鵬。

後來,毛伯溫又徵調俞大猷為汀州、漳州守備。

所謂“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含笑映祭臺”,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俞大猷在平海賊、剿倭寇、討安南等戰爭中,累積戰功,到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擔任了寧波、台州諸府參將。

在張經主持的王江涇大捷中,俞大猷先敗後勝,在戰場上起到了主導作用。

不過,大捷的功勞歸於趙文華,俞大猷反因金山之敗被降職。

不管如何,俞大猷已經在抗倭戰場上已經打出很高的名氣了,戚繼光與之並肩作戰,信心滿滿,認為一定可以打個大勝仗來振作士氣。

但戚繼光終究還是失望了。

在雁門嶺,他和俞大猷雙雙中伏。

雖說是中伏,但敵寡我眾,完全可以反客為主,把敵人整個吃掉。

但是,官兵心慌意亂,一鬨而散。

倭寇在背後追逐砍殺,猶如虎趟羊群。

面對此情此景,戚繼光喟然長嘆。

他深刻地領悟到:唯有練兵才是第一要務,否則,無論你有多麼高明的戰略戰術、軍事理論,全都白搭。

"
戚繼光在抗倭戰場上初試鋒芒,結果大失所望,因此產生了新想法

實際上,戚繼光雖然滿肚子軍事理論,但實戰經驗卻是零。

胡宗憲有這樣的用人氣魄,不可謂不雄壯。

戚繼光也不負重望,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

戚繼光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七月任寧紹臺參將,八月,就指揮了龍山所之戰。

龍山所在今天的浙江慈溪東北,當時,有八百倭寇來犯。

對於自己人生的第一場戰鬥,戚繼光非常重視,組織了萬餘人進行抵禦。

但是,戰鬥的場面非常難看。

交戰的地點在高家樓附近,戚繼光站在高石之上,對戰鬥的過程看得異常仔細。

數千官兵與敵初一接觸,就四下潰散得不成樣子。

戚繼光大急,彎弓搭箭,連接射殺三個倭寇頭目,這才稍稍壓下敵人的攻勢,而從其他地方赴來參戰的如參將盧鏜、把總盧琦、遊擊君秉衡、副使許東望和王詢等友軍從四面趕過來合圍,口中呼喝,給戰友、也給自己斗膽,這才總算趕走了敵人。

上萬官兵合圍八百倭寇,其戰果僅僅是將敵人趕走,不客氣地說,這次戰鬥是失敗的。

戚繼光無比失望。

但容不得戚繼光有太多想法,胡宗憲的戰鬥命令又下達了:要他配合總兵俞大猷追擊敵人。

前方已經提到過,俞大猷是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武舉人,他早年曾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門徒王宣及軍事家趙本學為師,學習《易經》,得到蔡清的真傳,推演出來兵法;後跟隨劍術大師李良欽學劍,由劍化棍,創獨門棍法,再融類旁通於十八般武藝,武功高強,曾到少林寺踢館,橫掃少林寺僧眾。

兵法和劍法,是俞大猷最引以為豪的兩項本領,晚年,他著作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

另外,俞大猷的詩詞也寫得不錯,編有《正氣堂集》。

戚繼光在抗倭戰場上初試鋒芒,結果大失所望,因此產生了新想法

俞大猷中武舉人之初,被任命為千戶,守禦金門。當時已倭亂紛起,層出不窮,雖然規模不大,但俞大猷已看出了其燎原之勢,上書給提刑按察使司,大談防倭、剿倭要略。

俞大猷此舉的際遇與南宋武聖人岳飛早年越級上書給朝廷當局大談抗金方略相同。

岳飛遭到了宋高宗身邊重臣黃潛善、汪伯彥的嫌棄和驅逐。

黃潛善、汪伯彥在岳飛上奏的表書中批了八個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命人沒收了岳飛的兵刃、器甲和馬匹,削除軍籍,逐出軍營。

為此,岳飛不得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出走,一路向北,二次投軍,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投入了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帳下。

俞大猷遭到了按察使司的訓斥——“小校安得上書?”還被打了一頓亂杖,剝奪了千戶的武職。

所幸,兵部尚書毛伯溫出征安南,俞大猷又上書陳述作戰方略,請求從軍出戰,得到了毛伯溫的賞識。

不過,徵安南之舉半途而廢,俞大猷未能得到起用。

但毛伯溫已深深地把“俞大猷”三個字烙在腦海裡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蒙古軍大舉攻略山西,嘉靖詔舉天下勇士。毛伯溫即把俞大猷推薦給了宣大總督翟鵬。

後來,毛伯溫又徵調俞大猷為汀州、漳州守備。

所謂“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含笑映祭臺”,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俞大猷在平海賊、剿倭寇、討安南等戰爭中,累積戰功,到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擔任了寧波、台州諸府參將。

在張經主持的王江涇大捷中,俞大猷先敗後勝,在戰場上起到了主導作用。

不過,大捷的功勞歸於趙文華,俞大猷反因金山之敗被降職。

不管如何,俞大猷已經在抗倭戰場上已經打出很高的名氣了,戚繼光與之並肩作戰,信心滿滿,認為一定可以打個大勝仗來振作士氣。

但戚繼光終究還是失望了。

在雁門嶺,他和俞大猷雙雙中伏。

雖說是中伏,但敵寡我眾,完全可以反客為主,把敵人整個吃掉。

但是,官兵心慌意亂,一鬨而散。

倭寇在背後追逐砍殺,猶如虎趟羊群。

面對此情此景,戚繼光喟然長嘆。

他深刻地領悟到:唯有練兵才是第一要務,否則,無論你有多麼高明的戰略戰術、軍事理論,全都白搭。

戚繼光在抗倭戰場上初試鋒芒,結果大失所望,因此產生了新想法

也幸虧此戰結束後不久,胡宗憲在“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的指點下,成功運用離間計殲滅了勾結倭寇的海盜大頭目徐海,擒獲了倭寇著子陳東、葉麻。對另一個倭寇大頭目王直的招撫工作,也已向成功發展。即戰事趨於平靜。戚繼光趁機向胡宗憲遞上《練兵議》,強烈要求練兵。

在《練兵議》中,戚繼光說,“守不忘戰,將之任也;訓練有備,兵之事也。乃今軍書警報,將士憂惶”、“兵無節制,卒鮮經練,士心不附,軍令不知”。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誠得浙士三千,親行訓練,比及三年,足堪禦敵,可省客兵歲費數倍矣。”

胡宗憲於是在這年冬天分撥了三千紹興籍的士兵交給戚繼光訓練。

(以上為覃仕勇著作《大明戰神戚繼光》之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