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這塊懸崖峭壁上分佈著43個墓穴,俯瞰人間1800多年

43個墓穴分佈在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懸崖峭壁上,如此大規模的墓穴群在西南地區十分罕見。這裡山勢險要,一條古道從上往下,在山腰間轉了幾個拐再通往山下。在懸崖上鑿壁為穴,究竟是死人墓穴,還是“神仙洞府”?村民們很困惑,甚至於長期以來不敢在這一帶活動。

綦江這塊懸崖峭壁上分佈著43個墓穴,俯瞰人間1800多年

43個墓穴分佈懸崖峭壁上

這裡就是三角鎮石欄村界碑,這裡因為墓穴群而充滿神祕的氣息。

是墓穴還是神仙洞府?

石欄村界碑位於三角鎮東面,從村級公路出發,經過30多分鐘的長途跋涉後,記者來到一處斜坡上,帶路的村民指著眼前的峭壁說,“你們看,崖墓就在這山壁上。”順著村民的手往上看,只見陡峭的山壁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墓孔。

蜿蜒起伏的山脈,自西向東延伸,佈滿墓穴的峭壁就是這處山脈中的一段。我們看到的墓穴群就分佈在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峭壁上。我們所處的位置實際上就是這座山脈的腰間。

記者認真地統計了一下,這座山壁上的墓穴共有43個,也就是說,這裡曾經沉睡著43名先人的魂靈,這個數據令人驚歎不已。

綦江這塊懸崖峭壁上分佈著43個墓穴,俯瞰人間1800多年

峭壁上的神祕崖墓

蒼海桑田,地質變化,距離地面最近的墓穴下堆積了泥土,長滿了雜草,最低的墓穴距地面的高度僅2米左右,墓穴門楣已被破壞得面目全非。為了探究墓室中的祕密,記者攀登懸崖進入到最頂上的墓室裡,最高一個墓孔距地面大約10米,石壁看上去很陡峭,但走近一看,發現峭壁上竟然還有用來攀登放手腳的槽。沒費多大勁就攀上了其中一個墓穴。

貓著腰鑽進墓穴,發現墓穴是洞口小裡面大,最高處有約1.8米,記者能夠站直身子。這個墓室有3層,第一個墓室有上下兩個平臺,第二個墓室在第一個墓室上方,僅1.5米寬,高不過1米,人只能蜷縮在裡面活動。

綦江這塊懸崖峭壁上分佈著43個墓穴,俯瞰人間1800多年

崖墓頂部

墓室頂部呈六角形,六角交接點是一個圓形體,圓裡有一個類似花瓣的圖案。

記者發現,墓室內不但有排水系統,還有通風口,瞭望孔,室內石壁上鑿有大小不等的小平臺和洞孔。墓室一角還有明顯被煙燻過的墨黑色痕跡。

記者再次攀壁進入另一座墓穴。這個墓室不大,長1.48米,寬1.48米,高0.95米。墓室石壁一角同樣有被煙燻過的痕跡。在記者進入的4個墓穴中,都是這種被煙燻黑石壁。看到這一切,記者有些納悶:這到底是葬人的墓穴還是活人居住的石屋?

崖墓曾經用於避難

帶著疑問,記者現場致電綦江區文物管理管所的工作人員,他告訴記者,三角鎮界碑崖墓群確係東漢時期的墓穴。

後來,記者在三角鎮的文物普查冊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記載:“界碑崖墓群位於綦江三角鎮石欄村,該崖墓群坐西向東,目前已現發現43座。分佈面積達1500平方米,每座墓穴相距2米到3米,多數門楣被損壞。M24為雙層門楣,兩面坡頂,墓室長1.48米,寬1.48米,高0.95米。該崖墓群對於研究東漢--六朝時期的歷史、葬俗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這段文字看,界碑崖墓群產生於東漢時期。記者在相關史料上查到,“人死後在巖壁上鑿洞穴埋葬”,是東漢先民的習俗和殯葬遺風。

綦江這塊懸崖峭壁上分佈著43個墓穴,俯瞰人間1800多年

峭壁上的神祕崖墓

那麼,墓穴內被煙燻黑的石壁又是怎麼回事呢?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說,漢代崖墓本身就是一種仿生人的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它比常見的墓室更具有隱蔽性和安全性。

明清時期,包括三、四十年代墓穴被人破壞後,人們把墓穴當成了躲避戰亂時的臨時居所,為了居住方便,人們將墓穴進行了改造。比如說,修了瞭望孔,通風口,排水系統等,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人們在洞內生活,煙熏火燎造成石壁被燻黑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綦江地處川黔古道旁,很早以來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成了一個是非之地。元朝末年(公元1363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明玉珍在重慶建立大夏國,年號天統,是年為大夏天統元年。這一年,南平綦江長官司改為綦江縣。明玉珍起義,“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反主轉戰,白蓮教活動日盛,清代貴州土司爭權佔地,直到近代的軍閥混戰。戰亂頻繁,綦江城備受摧殘,幾毀幾建,百姓民不聊生,到處躲藏。像三角界碑崖墓這類踞險而造的洞穴,自然就成了人們躲避戰亂的好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墓穴內被煙燻黑這種情況,在綦江境內的其它崖墓中都有類似的現象。

綦江這塊懸崖峭壁上分佈著43個墓穴,俯瞰人間1800多年

崖墓側面

崖墓文化千古之迷

據三角鎮文物普查彙編冊記載,除石欄村界碑的崖墓群外,三角鎮的桐埡金銀、黃泥灣、海會寺、洞子河、雙龍灣等地還遺存有5處崖墓群共22個崖墓,其中界碑崖墓群為最多。據不完全統計,三角鎮境內就多達65個崖墓,這種現象是十分罕見的。

據綦江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綦江境內崖墓眾多,而且造墓精緻,崖墓的石刻藝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雕刻精美,既有勞動古人生活狀況的寫照,也有東漢時期當地社會文化的縮影。

綦江這塊懸崖峭壁上分佈著43個墓穴,俯瞰人間1800多年

一千多年前的先民在死後為什麼要葬於巖壁洞穴?一直讓世人迷惑不解。

據文史資料記載,崖墓俗稱“蠻子洞”,是漢代較為流行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後漢書·馮衍傳》載:“鑿崖石以室兮,託高陽以養仙。”這是崖墓最早見於文獻的記載。到唐宋時期,因其年代久遠,時人不識,崖墓又被附會成了修仙煉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詩人陸游指崖墓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神祕的色彩。

清道光《綦江縣誌》記載:渝州遠近多七孔子,而綦江最多,橫于山顛,或河岩石壁上……去地什高,需數十步長梯可上人,窺內潔淨乾燥,空無所有。

抗戰時期,郭沫若到重慶曾經考古崖墓,但終因戰爭而停息。崖墓文化之迷,還有待世人進一步揭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