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

​公元573年,北齊後主高緯已經幹掉了權臣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內部的反對派幾乎全被肅清,剩下的也只是小貓兩三隻。

雖然沒有內憂,但外患已然凸顯。最先向北齊發難的,並不是同在北方的老對頭北周,而是遠在南方的南陳。此時的陳國皇帝已經傳到了第三代,陳宣帝陳頊[xū]以名將吳明徹為統帥,統兵十萬準備討伐北齊。

壬午,分命眾軍,以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忌監軍事,統眾十萬伐齊。——《資治通鑑》·陳紀五

"

​公元573年,北齊後主高緯已經幹掉了權臣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內部的反對派幾乎全被肅清,剩下的也只是小貓兩三隻。

雖然沒有內憂,但外患已然凸顯。最先向北齊發難的,並不是同在北方的老對頭北周,而是遠在南方的南陳。此時的陳國皇帝已經傳到了第三代,陳宣帝陳頊[xū]以名將吳明徹為統帥,統兵十萬準備討伐北齊。

壬午,分命眾軍,以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忌監軍事,統眾十萬伐齊。——《資治通鑑》·陳紀五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面對南陳那來勢洶洶的十萬大軍,皇帝高緯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重臣王紘說:“官軍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再次出兵增援淮南,很容易引得突厥和北周聯手進攻我國。這個時候應該輕徭薄賦,只要我們內部安穩了,南陳就不足為懼。”很多人都贊同王紘的觀點,但高緯就是不聽,執意派軍隊增援淮南地區。

齊人議御陳師,開府儀同三司王紘曰:“官軍比屢失利,人情騷動。若復出頓江、淮,恐北狄、西寇乘弊而來,則世事去矣。莫若薄賦省徭,息民養士,使朝廷協睦,遐邇歸心。天下皆當肅清,豈直陳氏而已。”不從。遣軍救歷陽,庚申,黃法氍擊破之。又遣開府儀同三司尉破胡、長孫洪略救秦州。——《資治通鑑》·陳紀五

後世許多讀者都認為,王紘是忠臣,高緯不納忠言,做得不對。可我們只要仔細研讀王紘的話,自然能讀出其中的深意。

王紘的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北齊應該改變重用宮廷勢力的局面,只要皇帝願意尊重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抵擋南陳根本沒有難度;

二、從目前形勢來看,淮南肯定是沒救了。如果我們繼續陳兵淮南一線,萬一被突厥和北周夾攻,我國命運堪憂。

南朝的局勢一直很明朗,東部是南陳,西部是西樑。西樑的國力弱於南陳,但西樑背後有北周,南陳想滅掉西樑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南陳輕易用兵北伐北齊,西樑就有可能趁勢偷襲,幹掉南陳之後獨霸江南。

可從南陳方面的情況來看,他們在出兵北伐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刻意防範西樑。是他們藐視西樑嗎?不。我認為,是南陳得到了某種保證,或達成了某種默契,西樑不會趁機偷襲。在這種背景下,南陳才敢大肆北伐。

誰能給南陳這種保證呢?北周!

這樣一分析,條理就通順了:北周與南陳達成協議或默契,南陳出兵北伐收復淮南,北周按住西樑不讓它輕舉妄動。一旦北齊陳兵淮南,與南陳針鋒相對,北周就可以夥同突厥一起滅掉北齊。

如果我們拋開政治鬥爭,單論王紘的這番建議,應該說王紘還是很有眼光和見解的。北齊的真正對手只有北周一個,南陳頂多只能騷擾,絕對構不成威脅。

從歷史環境來看,在南北朝之前,從來沒發生過“以南克北”的事件;從力量對比來看,南陳只是蝸居於江南東部的一個小國家,比起曾經的劉宋、南齊和南樑來說,差得太遠了。

劉宋、南齊和南樑都無法對北方造成威脅,甚至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一點,劉宋、南齊和南樑集整個南朝的軍力,都無法進入河北。在如此明顯的力量對比下,南陳除了收復淮南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但北周對於北齊的威脅可是實實在在的:從歷史上看,秦朝和漢朝都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天下;前秦的苻堅也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北方。北齊如果不管不顧地和南陳大戰一場,北周就可以輕鬆地撿一個現成便宜。

所以說,王紘建議放棄淮南,防範北周和突厥,絕對是正確的建議。

再者,宮廷勢力搞權力鬥爭或許還行,但行軍打仗他們差得太遠。如果不依賴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北齊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其實並不容易。王紘的建議或許有私心,但即使拿到檯面上來說,也能站得住腳。

而北齊後主高緯之所以否決了王紘的建議,主要還是對自己不自信,認為無法駕馭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既然無法駕馭,那就乾脆別用。

"

​公元573年,北齊後主高緯已經幹掉了權臣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內部的反對派幾乎全被肅清,剩下的也只是小貓兩三隻。

雖然沒有內憂,但外患已然凸顯。最先向北齊發難的,並不是同在北方的老對頭北周,而是遠在南方的南陳。此時的陳國皇帝已經傳到了第三代,陳宣帝陳頊[xū]以名將吳明徹為統帥,統兵十萬準備討伐北齊。

壬午,分命眾軍,以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忌監軍事,統眾十萬伐齊。——《資治通鑑》·陳紀五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面對南陳那來勢洶洶的十萬大軍,皇帝高緯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重臣王紘說:“官軍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再次出兵增援淮南,很容易引得突厥和北周聯手進攻我國。這個時候應該輕徭薄賦,只要我們內部安穩了,南陳就不足為懼。”很多人都贊同王紘的觀點,但高緯就是不聽,執意派軍隊增援淮南地區。

齊人議御陳師,開府儀同三司王紘曰:“官軍比屢失利,人情騷動。若復出頓江、淮,恐北狄、西寇乘弊而來,則世事去矣。莫若薄賦省徭,息民養士,使朝廷協睦,遐邇歸心。天下皆當肅清,豈直陳氏而已。”不從。遣軍救歷陽,庚申,黃法氍擊破之。又遣開府儀同三司尉破胡、長孫洪略救秦州。——《資治通鑑》·陳紀五

後世許多讀者都認為,王紘是忠臣,高緯不納忠言,做得不對。可我們只要仔細研讀王紘的話,自然能讀出其中的深意。

王紘的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北齊應該改變重用宮廷勢力的局面,只要皇帝願意尊重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抵擋南陳根本沒有難度;

二、從目前形勢來看,淮南肯定是沒救了。如果我們繼續陳兵淮南一線,萬一被突厥和北周夾攻,我國命運堪憂。

南朝的局勢一直很明朗,東部是南陳,西部是西樑。西樑的國力弱於南陳,但西樑背後有北周,南陳想滅掉西樑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南陳輕易用兵北伐北齊,西樑就有可能趁勢偷襲,幹掉南陳之後獨霸江南。

可從南陳方面的情況來看,他們在出兵北伐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刻意防範西樑。是他們藐視西樑嗎?不。我認為,是南陳得到了某種保證,或達成了某種默契,西樑不會趁機偷襲。在這種背景下,南陳才敢大肆北伐。

誰能給南陳這種保證呢?北周!

這樣一分析,條理就通順了:北周與南陳達成協議或默契,南陳出兵北伐收復淮南,北周按住西樑不讓它輕舉妄動。一旦北齊陳兵淮南,與南陳針鋒相對,北周就可以夥同突厥一起滅掉北齊。

如果我們拋開政治鬥爭,單論王紘的這番建議,應該說王紘還是很有眼光和見解的。北齊的真正對手只有北周一個,南陳頂多只能騷擾,絕對構不成威脅。

從歷史環境來看,在南北朝之前,從來沒發生過“以南克北”的事件;從力量對比來看,南陳只是蝸居於江南東部的一個小國家,比起曾經的劉宋、南齊和南樑來說,差得太遠了。

劉宋、南齊和南樑都無法對北方造成威脅,甚至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一點,劉宋、南齊和南樑集整個南朝的軍力,都無法進入河北。在如此明顯的力量對比下,南陳除了收復淮南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但北周對於北齊的威脅可是實實在在的:從歷史上看,秦朝和漢朝都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天下;前秦的苻堅也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北方。北齊如果不管不顧地和南陳大戰一場,北周就可以輕鬆地撿一個現成便宜。

所以說,王紘建議放棄淮南,防範北周和突厥,絕對是正確的建議。

再者,宮廷勢力搞權力鬥爭或許還行,但行軍打仗他們差得太遠。如果不依賴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北齊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其實並不容易。王紘的建議或許有私心,但即使拿到檯面上來說,也能站得住腳。

而北齊後主高緯之所以否決了王紘的建議,主要還是對自己不自信,認為無法駕馭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既然無法駕馭,那就乾脆別用。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陳宣帝陳頊利用北齊宮廷勢力當道的機會,直接收復了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高緯雖然選擇了增援淮南,卻也只是心存僥倖,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很快就棄守淮南,回師防備北周。陳頊在達成收復淮南的目標之後,也順勢宣佈停止北伐。

說到底,雙方誰也不是傻子。

無論形勢如何惡化,高緯就是打定主意不用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否則就算贏得了戰爭,自己也有可能小命不保。

再說了,丟失淮南也沒什麼了不起。當河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淮南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當西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洛陽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

無論是淮南還是洛陽,都是易攻難守之地。想守住不容易,打起來還是挺方便的。

無論局勢如何順利,陳頊就是打定主意見好就收,否則只能白白便宜了北周。“以南克北”這種事只能想想,如果要付諸於現實則困難重重。萬一北周毀約,命令西樑偷襲南陳,陳頊豈不是立刻要傻眼?

對於陳頊,他出兵淮南的目的,只是為了壓縮北齊的生存空間。只要達成這個目的,北齊和北周的實力對比就會失衡,產生摩擦的概率就會增大。

如果北方兩個強國展開大決戰,南陳就可以趁勢西進。趁著北周收拾北齊騰不出手的空擋,迅速消滅西樑,進而統一南方。

如果南陳做到了這一點,就算北周滅掉北齊,南陳也不會太害怕。因為北強南弱是自古以來的定式,而北方不管怎麼強盛,想要滅掉南方都必須控制長江上游,強渡長江滅掉南朝的事件還沒發生過。

如果南陳滅掉了西樑,進而奪下益州和雍州統一南方,北周就會失去長江上游的戰略優勢。到了那時,北周和南陳又要重回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通過這樣一番分析,大家應該對高緯和陳頊的策略有一個大致瞭解。這兩位雖然各有各的不足,但都是聰明絕頂之人,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高手。

"

​公元573年,北齊後主高緯已經幹掉了權臣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內部的反對派幾乎全被肅清,剩下的也只是小貓兩三隻。

雖然沒有內憂,但外患已然凸顯。最先向北齊發難的,並不是同在北方的老對頭北周,而是遠在南方的南陳。此時的陳國皇帝已經傳到了第三代,陳宣帝陳頊[xū]以名將吳明徹為統帥,統兵十萬準備討伐北齊。

壬午,分命眾軍,以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忌監軍事,統眾十萬伐齊。——《資治通鑑》·陳紀五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面對南陳那來勢洶洶的十萬大軍,皇帝高緯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重臣王紘說:“官軍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再次出兵增援淮南,很容易引得突厥和北周聯手進攻我國。這個時候應該輕徭薄賦,只要我們內部安穩了,南陳就不足為懼。”很多人都贊同王紘的觀點,但高緯就是不聽,執意派軍隊增援淮南地區。

齊人議御陳師,開府儀同三司王紘曰:“官軍比屢失利,人情騷動。若復出頓江、淮,恐北狄、西寇乘弊而來,則世事去矣。莫若薄賦省徭,息民養士,使朝廷協睦,遐邇歸心。天下皆當肅清,豈直陳氏而已。”不從。遣軍救歷陽,庚申,黃法氍擊破之。又遣開府儀同三司尉破胡、長孫洪略救秦州。——《資治通鑑》·陳紀五

後世許多讀者都認為,王紘是忠臣,高緯不納忠言,做得不對。可我們只要仔細研讀王紘的話,自然能讀出其中的深意。

王紘的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北齊應該改變重用宮廷勢力的局面,只要皇帝願意尊重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抵擋南陳根本沒有難度;

二、從目前形勢來看,淮南肯定是沒救了。如果我們繼續陳兵淮南一線,萬一被突厥和北周夾攻,我國命運堪憂。

南朝的局勢一直很明朗,東部是南陳,西部是西樑。西樑的國力弱於南陳,但西樑背後有北周,南陳想滅掉西樑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南陳輕易用兵北伐北齊,西樑就有可能趁勢偷襲,幹掉南陳之後獨霸江南。

可從南陳方面的情況來看,他們在出兵北伐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刻意防範西樑。是他們藐視西樑嗎?不。我認為,是南陳得到了某種保證,或達成了某種默契,西樑不會趁機偷襲。在這種背景下,南陳才敢大肆北伐。

誰能給南陳這種保證呢?北周!

這樣一分析,條理就通順了:北周與南陳達成協議或默契,南陳出兵北伐收復淮南,北周按住西樑不讓它輕舉妄動。一旦北齊陳兵淮南,與南陳針鋒相對,北周就可以夥同突厥一起滅掉北齊。

如果我們拋開政治鬥爭,單論王紘的這番建議,應該說王紘還是很有眼光和見解的。北齊的真正對手只有北周一個,南陳頂多只能騷擾,絕對構不成威脅。

從歷史環境來看,在南北朝之前,從來沒發生過“以南克北”的事件;從力量對比來看,南陳只是蝸居於江南東部的一個小國家,比起曾經的劉宋、南齊和南樑來說,差得太遠了。

劉宋、南齊和南樑都無法對北方造成威脅,甚至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一點,劉宋、南齊和南樑集整個南朝的軍力,都無法進入河北。在如此明顯的力量對比下,南陳除了收復淮南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但北周對於北齊的威脅可是實實在在的:從歷史上看,秦朝和漢朝都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天下;前秦的苻堅也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北方。北齊如果不管不顧地和南陳大戰一場,北周就可以輕鬆地撿一個現成便宜。

所以說,王紘建議放棄淮南,防範北周和突厥,絕對是正確的建議。

再者,宮廷勢力搞權力鬥爭或許還行,但行軍打仗他們差得太遠。如果不依賴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北齊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其實並不容易。王紘的建議或許有私心,但即使拿到檯面上來說,也能站得住腳。

而北齊後主高緯之所以否決了王紘的建議,主要還是對自己不自信,認為無法駕馭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既然無法駕馭,那就乾脆別用。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陳宣帝陳頊利用北齊宮廷勢力當道的機會,直接收復了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高緯雖然選擇了增援淮南,卻也只是心存僥倖,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很快就棄守淮南,回師防備北周。陳頊在達成收復淮南的目標之後,也順勢宣佈停止北伐。

說到底,雙方誰也不是傻子。

無論形勢如何惡化,高緯就是打定主意不用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否則就算贏得了戰爭,自己也有可能小命不保。

再說了,丟失淮南也沒什麼了不起。當河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淮南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當西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洛陽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

無論是淮南還是洛陽,都是易攻難守之地。想守住不容易,打起來還是挺方便的。

無論局勢如何順利,陳頊就是打定主意見好就收,否則只能白白便宜了北周。“以南克北”這種事只能想想,如果要付諸於現實則困難重重。萬一北周毀約,命令西樑偷襲南陳,陳頊豈不是立刻要傻眼?

對於陳頊,他出兵淮南的目的,只是為了壓縮北齊的生存空間。只要達成這個目的,北齊和北周的實力對比就會失衡,產生摩擦的概率就會增大。

如果北方兩個強國展開大決戰,南陳就可以趁勢西進。趁著北周收拾北齊騰不出手的空擋,迅速消滅西樑,進而統一南方。

如果南陳做到了這一點,就算北周滅掉北齊,南陳也不會太害怕。因為北強南弱是自古以來的定式,而北方不管怎麼強盛,想要滅掉南方都必須控制長江上游,強渡長江滅掉南朝的事件還沒發生過。

如果南陳滅掉了西樑,進而奪下益州和雍州統一南方,北周就會失去長江上游的戰略優勢。到了那時,北周和南陳又要重回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通過這樣一番分析,大家應該對高緯和陳頊的策略有一個大致瞭解。這兩位雖然各有各的不足,但都是聰明絕頂之人,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高手。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可如果基於英雄史觀看這次事件,那問題就太多了。

首先,高緯這個無道昏君,就是不納忠言不聽勸告,以至於北齊白白丟失了淮南地區;

其次,陳頊這個無膽鼠輩,擁有吳明徹這樣的絕世名將,居然還心安理得地偏安一方。

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先看北齊,高緯陷入了囚徒困境,即使他明知宮廷勢力救不了他,也只能硬著頭皮硬頂。現在的北齊必須臥薪嚐膽,等高緯真正長大之後,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變。

如果高緯真聽了王紘的話,北齊的外部情況未必會更好,但內部情況一定更糟。手握兵權的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一定會對宮廷勢力展開大清洗,高緯能在這場清洗運動中活下來嗎?難說。

再看南陳,比南陳強大的南方政權並不少,比吳明徹高明的將領也不少,他們都做不到的事,南陳又憑什麼能做到呢?

再者,北齊之所以選擇退縮,是因為他們想集中精力應對北周的威脅。如果南陳真這麼不知好歹,非要一意孤行地攻打河北,北齊絕沒有退縮的理由。

屆時,無論豪門士族、軍政大佬和皇權、宮廷勢力有多大矛盾,他們都會團結起來應對南陳的入侵。

對於北齊的這些既得利益者而言,如果對手是北周,他們或許會暗通款曲,合力埋葬北齊;可對手是南陳,他們絕對會抵抗到底。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南陳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國,他們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正如三國曆史上鄧艾滅蜀時,劉禪準備逃往吳國時大臣的諫言所言:“魏國如此強大,吳國肯定也會被消滅的。到了那時,我們還要隨著吳國再投降一遍,何苦來哉?”

如果北齊的既得利益者投降了南陳,將來難保還要隨著南陳一起投降北周,這又是何苦來哉?

投降不是什麼好事,一次就夠了,謝謝。

退一萬步說,北齊的確很弱,但北周可不弱。就算南陳真的殺進了河北,也註定是被北周全殲的命運。一支客場作戰的南方軍隊,對於河北地區而言還是入侵者,他們基本別想從當地獲得什麼幫助。

當南陳把北齊折騰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北周自然會主動出擊收拾殘局。如果能順道把北齊和南陳一塊收拾掉,北周武帝宇文邕恐怕睡著了都要笑醒。

"

​公元573年,北齊後主高緯已經幹掉了權臣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內部的反對派幾乎全被肅清,剩下的也只是小貓兩三隻。

雖然沒有內憂,但外患已然凸顯。最先向北齊發難的,並不是同在北方的老對頭北周,而是遠在南方的南陳。此時的陳國皇帝已經傳到了第三代,陳宣帝陳頊[xū]以名將吳明徹為統帥,統兵十萬準備討伐北齊。

壬午,分命眾軍,以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忌監軍事,統眾十萬伐齊。——《資治通鑑》·陳紀五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面對南陳那來勢洶洶的十萬大軍,皇帝高緯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重臣王紘說:“官軍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再次出兵增援淮南,很容易引得突厥和北周聯手進攻我國。這個時候應該輕徭薄賦,只要我們內部安穩了,南陳就不足為懼。”很多人都贊同王紘的觀點,但高緯就是不聽,執意派軍隊增援淮南地區。

齊人議御陳師,開府儀同三司王紘曰:“官軍比屢失利,人情騷動。若復出頓江、淮,恐北狄、西寇乘弊而來,則世事去矣。莫若薄賦省徭,息民養士,使朝廷協睦,遐邇歸心。天下皆當肅清,豈直陳氏而已。”不從。遣軍救歷陽,庚申,黃法氍擊破之。又遣開府儀同三司尉破胡、長孫洪略救秦州。——《資治通鑑》·陳紀五

後世許多讀者都認為,王紘是忠臣,高緯不納忠言,做得不對。可我們只要仔細研讀王紘的話,自然能讀出其中的深意。

王紘的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北齊應該改變重用宮廷勢力的局面,只要皇帝願意尊重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抵擋南陳根本沒有難度;

二、從目前形勢來看,淮南肯定是沒救了。如果我們繼續陳兵淮南一線,萬一被突厥和北周夾攻,我國命運堪憂。

南朝的局勢一直很明朗,東部是南陳,西部是西樑。西樑的國力弱於南陳,但西樑背後有北周,南陳想滅掉西樑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南陳輕易用兵北伐北齊,西樑就有可能趁勢偷襲,幹掉南陳之後獨霸江南。

可從南陳方面的情況來看,他們在出兵北伐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刻意防範西樑。是他們藐視西樑嗎?不。我認為,是南陳得到了某種保證,或達成了某種默契,西樑不會趁機偷襲。在這種背景下,南陳才敢大肆北伐。

誰能給南陳這種保證呢?北周!

這樣一分析,條理就通順了:北周與南陳達成協議或默契,南陳出兵北伐收復淮南,北周按住西樑不讓它輕舉妄動。一旦北齊陳兵淮南,與南陳針鋒相對,北周就可以夥同突厥一起滅掉北齊。

如果我們拋開政治鬥爭,單論王紘的這番建議,應該說王紘還是很有眼光和見解的。北齊的真正對手只有北周一個,南陳頂多只能騷擾,絕對構不成威脅。

從歷史環境來看,在南北朝之前,從來沒發生過“以南克北”的事件;從力量對比來看,南陳只是蝸居於江南東部的一個小國家,比起曾經的劉宋、南齊和南樑來說,差得太遠了。

劉宋、南齊和南樑都無法對北方造成威脅,甚至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一點,劉宋、南齊和南樑集整個南朝的軍力,都無法進入河北。在如此明顯的力量對比下,南陳除了收復淮南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但北周對於北齊的威脅可是實實在在的:從歷史上看,秦朝和漢朝都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天下;前秦的苻堅也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北方。北齊如果不管不顧地和南陳大戰一場,北周就可以輕鬆地撿一個現成便宜。

所以說,王紘建議放棄淮南,防範北周和突厥,絕對是正確的建議。

再者,宮廷勢力搞權力鬥爭或許還行,但行軍打仗他們差得太遠。如果不依賴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北齊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其實並不容易。王紘的建議或許有私心,但即使拿到檯面上來說,也能站得住腳。

而北齊後主高緯之所以否決了王紘的建議,主要還是對自己不自信,認為無法駕馭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既然無法駕馭,那就乾脆別用。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陳宣帝陳頊利用北齊宮廷勢力當道的機會,直接收復了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高緯雖然選擇了增援淮南,卻也只是心存僥倖,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很快就棄守淮南,回師防備北周。陳頊在達成收復淮南的目標之後,也順勢宣佈停止北伐。

說到底,雙方誰也不是傻子。

無論形勢如何惡化,高緯就是打定主意不用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否則就算贏得了戰爭,自己也有可能小命不保。

再說了,丟失淮南也沒什麼了不起。當河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淮南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當西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洛陽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

無論是淮南還是洛陽,都是易攻難守之地。想守住不容易,打起來還是挺方便的。

無論局勢如何順利,陳頊就是打定主意見好就收,否則只能白白便宜了北周。“以南克北”這種事只能想想,如果要付諸於現實則困難重重。萬一北周毀約,命令西樑偷襲南陳,陳頊豈不是立刻要傻眼?

對於陳頊,他出兵淮南的目的,只是為了壓縮北齊的生存空間。只要達成這個目的,北齊和北周的實力對比就會失衡,產生摩擦的概率就會增大。

如果北方兩個強國展開大決戰,南陳就可以趁勢西進。趁著北周收拾北齊騰不出手的空擋,迅速消滅西樑,進而統一南方。

如果南陳做到了這一點,就算北周滅掉北齊,南陳也不會太害怕。因為北強南弱是自古以來的定式,而北方不管怎麼強盛,想要滅掉南方都必須控制長江上游,強渡長江滅掉南朝的事件還沒發生過。

如果南陳滅掉了西樑,進而奪下益州和雍州統一南方,北周就會失去長江上游的戰略優勢。到了那時,北周和南陳又要重回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通過這樣一番分析,大家應該對高緯和陳頊的策略有一個大致瞭解。這兩位雖然各有各的不足,但都是聰明絕頂之人,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高手。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可如果基於英雄史觀看這次事件,那問題就太多了。

首先,高緯這個無道昏君,就是不納忠言不聽勸告,以至於北齊白白丟失了淮南地區;

其次,陳頊這個無膽鼠輩,擁有吳明徹這樣的絕世名將,居然還心安理得地偏安一方。

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先看北齊,高緯陷入了囚徒困境,即使他明知宮廷勢力救不了他,也只能硬著頭皮硬頂。現在的北齊必須臥薪嚐膽,等高緯真正長大之後,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變。

如果高緯真聽了王紘的話,北齊的外部情況未必會更好,但內部情況一定更糟。手握兵權的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一定會對宮廷勢力展開大清洗,高緯能在這場清洗運動中活下來嗎?難說。

再看南陳,比南陳強大的南方政權並不少,比吳明徹高明的將領也不少,他們都做不到的事,南陳又憑什麼能做到呢?

再者,北齊之所以選擇退縮,是因為他們想集中精力應對北周的威脅。如果南陳真這麼不知好歹,非要一意孤行地攻打河北,北齊絕沒有退縮的理由。

屆時,無論豪門士族、軍政大佬和皇權、宮廷勢力有多大矛盾,他們都會團結起來應對南陳的入侵。

對於北齊的這些既得利益者而言,如果對手是北周,他們或許會暗通款曲,合力埋葬北齊;可對手是南陳,他們絕對會抵抗到底。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南陳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國,他們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正如三國曆史上鄧艾滅蜀時,劉禪準備逃往吳國時大臣的諫言所言:“魏國如此強大,吳國肯定也會被消滅的。到了那時,我們還要隨著吳國再投降一遍,何苦來哉?”

如果北齊的既得利益者投降了南陳,將來難保還要隨著南陳一起投降北周,這又是何苦來哉?

投降不是什麼好事,一次就夠了,謝謝。

退一萬步說,北齊的確很弱,但北周可不弱。就算南陳真的殺進了河北,也註定是被北周全殲的命運。一支客場作戰的南方軍隊,對於河北地區而言還是入侵者,他們基本別想從當地獲得什麼幫助。

當南陳把北齊折騰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北周自然會主動出擊收拾殘局。如果能順道把北齊和南陳一塊收拾掉,北周武帝宇文邕恐怕睡著了都要笑醒。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在南陳北伐的過程中,北齊朝堂上還出現過一點小插曲,祕書監源文宗向高緯提出建議:給降將王琳全權,命他駐守淮南地區。

文宗曰:“如文宗計者,不過專委王琳,招募淮南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舊將將兵屯於淮北,足以固守。且琳之於頊,必不肯北面事之,明矣。竊謂此計之上者。若不推赤心於琳,更遣餘人制肘,覆成速禍,彌不可為。”——《資治通鑑》·陳紀五

我在寫陳霸先的時候曾經說過,陳霸先北上之後,最大的錯誤就是迫不及待地稱帝,以至於兩位親信周文育和侯安都在戰場上慘敗並被活捉,活捉周文育和侯安都的就是王琳。

這位和陳霸先同場競技的梟雄,於公元560年被陳霸先的繼承人——陳文帝陳蒨擊敗,最終帶著妻妾及左右親信十餘人逃亡北齊。

源文宗認為:王琳在江南地區擁有極大的影響力,既然我們無力經營淮南地區,那不如把淮南地區送給王琳。留給南陳,南陳不會念我們的好;留給王琳,他或許還會顧念幾分香火情,畢竟在王琳投靠北齊的這幾年,無論是高演還是高湛都沒有虧待過他。再者,王琳是被南陳趕到北方來的,雙方有深仇大恨,王琳斷然不會反水。

只要王琳能在淮南地區站穩腳跟,就等於在南陳和北齊之間建立了一塊可靠的緩衝區,北齊就可以專心應對來自北周的安排,但北齊後主高緯不接納這個建議。

在這種背景下,王琳雖然被派往淮南,卻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提出的意見都得不到採納,最終因淮南地區丟失而被俘。由於王琳在江南地區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吳明徹擔心夜長夢多,於是派人殺了他。

琳體貌閒雅,喜怒不形於色;強記內敏,軍府佐吏千數,皆能識其姓名;刑罰不濫,輕財愛士,得將卒心;雖失地流寓在鄴,齊人皆重其忠義。及被擒,故麾下將卒多在明徹軍中,見者皆歔欷,不能仰視,爭為之請命及致資給。明徹恐其為變,遣使追斬之於壽陽東二十里,哭者聲如雷。有一叟以酒脯來祭,哭盡哀,收其血而去。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聞者莫不流涕。——《資治通鑑》·陳紀五

通過這段記錄,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源文宗的看法非常正確。王琳雖然只是降將,但王琳在北齊將士心中的形象非常好。當王琳被殺的時候,江南地區的百姓也爭相祭祀他,得知他死訊的人都很傷心。

按照王琳這種南北通吃的本領,如果他能夠全權經營淮南地區,南陳真不一定能笑到最後。

高緯為什麼不願意讓王琳全權經營淮南地區?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高緯沒有壯士斷腕的果斷,他斷定淮南地區不可守,但他偏要試一試,心存保全淮南地區的僥倖;

二、王琳或許不會反水投降南朝,但他也不是宮廷勢力的人。高緯擔心王琳被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拉攏,那樣必然遺患無窮,抱著“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想法,高緯拒絕了源文宗的提議。

"

​公元573年,北齊後主高緯已經幹掉了權臣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內部的反對派幾乎全被肅清,剩下的也只是小貓兩三隻。

雖然沒有內憂,但外患已然凸顯。最先向北齊發難的,並不是同在北方的老對頭北周,而是遠在南方的南陳。此時的陳國皇帝已經傳到了第三代,陳宣帝陳頊[xū]以名將吳明徹為統帥,統兵十萬準備討伐北齊。

壬午,分命眾軍,以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忌監軍事,統眾十萬伐齊。——《資治通鑑》·陳紀五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面對南陳那來勢洶洶的十萬大軍,皇帝高緯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重臣王紘說:“官軍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再次出兵增援淮南,很容易引得突厥和北周聯手進攻我國。這個時候應該輕徭薄賦,只要我們內部安穩了,南陳就不足為懼。”很多人都贊同王紘的觀點,但高緯就是不聽,執意派軍隊增援淮南地區。

齊人議御陳師,開府儀同三司王紘曰:“官軍比屢失利,人情騷動。若復出頓江、淮,恐北狄、西寇乘弊而來,則世事去矣。莫若薄賦省徭,息民養士,使朝廷協睦,遐邇歸心。天下皆當肅清,豈直陳氏而已。”不從。遣軍救歷陽,庚申,黃法氍擊破之。又遣開府儀同三司尉破胡、長孫洪略救秦州。——《資治通鑑》·陳紀五

後世許多讀者都認為,王紘是忠臣,高緯不納忠言,做得不對。可我們只要仔細研讀王紘的話,自然能讀出其中的深意。

王紘的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北齊應該改變重用宮廷勢力的局面,只要皇帝願意尊重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抵擋南陳根本沒有難度;

二、從目前形勢來看,淮南肯定是沒救了。如果我們繼續陳兵淮南一線,萬一被突厥和北周夾攻,我國命運堪憂。

南朝的局勢一直很明朗,東部是南陳,西部是西樑。西樑的國力弱於南陳,但西樑背後有北周,南陳想滅掉西樑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南陳輕易用兵北伐北齊,西樑就有可能趁勢偷襲,幹掉南陳之後獨霸江南。

可從南陳方面的情況來看,他們在出兵北伐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刻意防範西樑。是他們藐視西樑嗎?不。我認為,是南陳得到了某種保證,或達成了某種默契,西樑不會趁機偷襲。在這種背景下,南陳才敢大肆北伐。

誰能給南陳這種保證呢?北周!

這樣一分析,條理就通順了:北周與南陳達成協議或默契,南陳出兵北伐收復淮南,北周按住西樑不讓它輕舉妄動。一旦北齊陳兵淮南,與南陳針鋒相對,北周就可以夥同突厥一起滅掉北齊。

如果我們拋開政治鬥爭,單論王紘的這番建議,應該說王紘還是很有眼光和見解的。北齊的真正對手只有北周一個,南陳頂多只能騷擾,絕對構不成威脅。

從歷史環境來看,在南北朝之前,從來沒發生過“以南克北”的事件;從力量對比來看,南陳只是蝸居於江南東部的一個小國家,比起曾經的劉宋、南齊和南樑來說,差得太遠了。

劉宋、南齊和南樑都無法對北方造成威脅,甚至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一點,劉宋、南齊和南樑集整個南朝的軍力,都無法進入河北。在如此明顯的力量對比下,南陳除了收復淮南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但北周對於北齊的威脅可是實實在在的:從歷史上看,秦朝和漢朝都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天下;前秦的苻堅也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北方。北齊如果不管不顧地和南陳大戰一場,北周就可以輕鬆地撿一個現成便宜。

所以說,王紘建議放棄淮南,防範北周和突厥,絕對是正確的建議。

再者,宮廷勢力搞權力鬥爭或許還行,但行軍打仗他們差得太遠。如果不依賴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北齊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其實並不容易。王紘的建議或許有私心,但即使拿到檯面上來說,也能站得住腳。

而北齊後主高緯之所以否決了王紘的建議,主要還是對自己不自信,認為無法駕馭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既然無法駕馭,那就乾脆別用。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陳宣帝陳頊利用北齊宮廷勢力當道的機會,直接收復了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高緯雖然選擇了增援淮南,卻也只是心存僥倖,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很快就棄守淮南,回師防備北周。陳頊在達成收復淮南的目標之後,也順勢宣佈停止北伐。

說到底,雙方誰也不是傻子。

無論形勢如何惡化,高緯就是打定主意不用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否則就算贏得了戰爭,自己也有可能小命不保。

再說了,丟失淮南也沒什麼了不起。當河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淮南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當西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洛陽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

無論是淮南還是洛陽,都是易攻難守之地。想守住不容易,打起來還是挺方便的。

無論局勢如何順利,陳頊就是打定主意見好就收,否則只能白白便宜了北周。“以南克北”這種事只能想想,如果要付諸於現實則困難重重。萬一北周毀約,命令西樑偷襲南陳,陳頊豈不是立刻要傻眼?

對於陳頊,他出兵淮南的目的,只是為了壓縮北齊的生存空間。只要達成這個目的,北齊和北周的實力對比就會失衡,產生摩擦的概率就會增大。

如果北方兩個強國展開大決戰,南陳就可以趁勢西進。趁著北周收拾北齊騰不出手的空擋,迅速消滅西樑,進而統一南方。

如果南陳做到了這一點,就算北周滅掉北齊,南陳也不會太害怕。因為北強南弱是自古以來的定式,而北方不管怎麼強盛,想要滅掉南方都必須控制長江上游,強渡長江滅掉南朝的事件還沒發生過。

如果南陳滅掉了西樑,進而奪下益州和雍州統一南方,北周就會失去長江上游的戰略優勢。到了那時,北周和南陳又要重回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通過這樣一番分析,大家應該對高緯和陳頊的策略有一個大致瞭解。這兩位雖然各有各的不足,但都是聰明絕頂之人,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高手。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可如果基於英雄史觀看這次事件,那問題就太多了。

首先,高緯這個無道昏君,就是不納忠言不聽勸告,以至於北齊白白丟失了淮南地區;

其次,陳頊這個無膽鼠輩,擁有吳明徹這樣的絕世名將,居然還心安理得地偏安一方。

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先看北齊,高緯陷入了囚徒困境,即使他明知宮廷勢力救不了他,也只能硬著頭皮硬頂。現在的北齊必須臥薪嚐膽,等高緯真正長大之後,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變。

如果高緯真聽了王紘的話,北齊的外部情況未必會更好,但內部情況一定更糟。手握兵權的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一定會對宮廷勢力展開大清洗,高緯能在這場清洗運動中活下來嗎?難說。

再看南陳,比南陳強大的南方政權並不少,比吳明徹高明的將領也不少,他們都做不到的事,南陳又憑什麼能做到呢?

再者,北齊之所以選擇退縮,是因為他們想集中精力應對北周的威脅。如果南陳真這麼不知好歹,非要一意孤行地攻打河北,北齊絕沒有退縮的理由。

屆時,無論豪門士族、軍政大佬和皇權、宮廷勢力有多大矛盾,他們都會團結起來應對南陳的入侵。

對於北齊的這些既得利益者而言,如果對手是北周,他們或許會暗通款曲,合力埋葬北齊;可對手是南陳,他們絕對會抵抗到底。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南陳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國,他們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正如三國曆史上鄧艾滅蜀時,劉禪準備逃往吳國時大臣的諫言所言:“魏國如此強大,吳國肯定也會被消滅的。到了那時,我們還要隨著吳國再投降一遍,何苦來哉?”

如果北齊的既得利益者投降了南陳,將來難保還要隨著南陳一起投降北周,這又是何苦來哉?

投降不是什麼好事,一次就夠了,謝謝。

退一萬步說,北齊的確很弱,但北周可不弱。就算南陳真的殺進了河北,也註定是被北周全殲的命運。一支客場作戰的南方軍隊,對於河北地區而言還是入侵者,他們基本別想從當地獲得什麼幫助。

當南陳把北齊折騰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北周自然會主動出擊收拾殘局。如果能順道把北齊和南陳一塊收拾掉,北周武帝宇文邕恐怕睡著了都要笑醒。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在南陳北伐的過程中,北齊朝堂上還出現過一點小插曲,祕書監源文宗向高緯提出建議:給降將王琳全權,命他駐守淮南地區。

文宗曰:“如文宗計者,不過專委王琳,招募淮南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舊將將兵屯於淮北,足以固守。且琳之於頊,必不肯北面事之,明矣。竊謂此計之上者。若不推赤心於琳,更遣餘人制肘,覆成速禍,彌不可為。”——《資治通鑑》·陳紀五

我在寫陳霸先的時候曾經說過,陳霸先北上之後,最大的錯誤就是迫不及待地稱帝,以至於兩位親信周文育和侯安都在戰場上慘敗並被活捉,活捉周文育和侯安都的就是王琳。

這位和陳霸先同場競技的梟雄,於公元560年被陳霸先的繼承人——陳文帝陳蒨擊敗,最終帶著妻妾及左右親信十餘人逃亡北齊。

源文宗認為:王琳在江南地區擁有極大的影響力,既然我們無力經營淮南地區,那不如把淮南地區送給王琳。留給南陳,南陳不會念我們的好;留給王琳,他或許還會顧念幾分香火情,畢竟在王琳投靠北齊的這幾年,無論是高演還是高湛都沒有虧待過他。再者,王琳是被南陳趕到北方來的,雙方有深仇大恨,王琳斷然不會反水。

只要王琳能在淮南地區站穩腳跟,就等於在南陳和北齊之間建立了一塊可靠的緩衝區,北齊就可以專心應對來自北周的安排,但北齊後主高緯不接納這個建議。

在這種背景下,王琳雖然被派往淮南,卻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提出的意見都得不到採納,最終因淮南地區丟失而被俘。由於王琳在江南地區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吳明徹擔心夜長夢多,於是派人殺了他。

琳體貌閒雅,喜怒不形於色;強記內敏,軍府佐吏千數,皆能識其姓名;刑罰不濫,輕財愛士,得將卒心;雖失地流寓在鄴,齊人皆重其忠義。及被擒,故麾下將卒多在明徹軍中,見者皆歔欷,不能仰視,爭為之請命及致資給。明徹恐其為變,遣使追斬之於壽陽東二十里,哭者聲如雷。有一叟以酒脯來祭,哭盡哀,收其血而去。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聞者莫不流涕。——《資治通鑑》·陳紀五

通過這段記錄,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源文宗的看法非常正確。王琳雖然只是降將,但王琳在北齊將士心中的形象非常好。當王琳被殺的時候,江南地區的百姓也爭相祭祀他,得知他死訊的人都很傷心。

按照王琳這種南北通吃的本領,如果他能夠全權經營淮南地區,南陳真不一定能笑到最後。

高緯為什麼不願意讓王琳全權經營淮南地區?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高緯沒有壯士斷腕的果斷,他斷定淮南地區不可守,但他偏要試一試,心存保全淮南地區的僥倖;

二、王琳或許不會反水投降南朝,但他也不是宮廷勢力的人。高緯擔心王琳被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拉攏,那樣必然遺患無窮,抱著“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想法,高緯拒絕了源文宗的提議。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基於種種原因,這場始於公元573年3月的北伐,於公元574年年底結束,歷時約一年零九個月,南陳奪取淮南地區,北齊收縮兵力防備西方的北周。

而就在公元575年8月,北周正式出兵東征北齊,並在公元577年年初滅掉了北齊。同年,陳頊再次出兵北伐,結果卻大敗而回,淮南地區全部丟失。曾經大殺四方的名將吳明徹直接被生擒活捉,一年之後病逝於北方。

史學界在評論北齊的滅亡時,通常把丟失淮南地區看做北齊滅亡的起點。但在我看來,很難說北齊滅亡與淮南地區丟失有什麼直接關係。

因為在南北朝的歷史上,淮南地區在絕大多時間內都由南朝佔據。而除了北齊滅亡時,總有人反覆強調淮南地區的重要之外,我也從來沒聽說過淮南影響北方命運的論調。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會在接下來的一兩天內詳述。如果從丟失淮南地區開始推論北齊必亡,其實是有失公允的。

"

​公元573年,北齊後主高緯已經幹掉了權臣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內部的反對派幾乎全被肅清,剩下的也只是小貓兩三隻。

雖然沒有內憂,但外患已然凸顯。最先向北齊發難的,並不是同在北方的老對頭北周,而是遠在南方的南陳。此時的陳國皇帝已經傳到了第三代,陳宣帝陳頊[xū]以名將吳明徹為統帥,統兵十萬準備討伐北齊。

壬午,分命眾軍,以明徹都督征討諸軍事,忌監軍事,統眾十萬伐齊。——《資治通鑑》·陳紀五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面對南陳那來勢洶洶的十萬大軍,皇帝高緯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重臣王紘說:“官軍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再次出兵增援淮南,很容易引得突厥和北周聯手進攻我國。這個時候應該輕徭薄賦,只要我們內部安穩了,南陳就不足為懼。”很多人都贊同王紘的觀點,但高緯就是不聽,執意派軍隊增援淮南地區。

齊人議御陳師,開府儀同三司王紘曰:“官軍比屢失利,人情騷動。若復出頓江、淮,恐北狄、西寇乘弊而來,則世事去矣。莫若薄賦省徭,息民養士,使朝廷協睦,遐邇歸心。天下皆當肅清,豈直陳氏而已。”不從。遣軍救歷陽,庚申,黃法氍擊破之。又遣開府儀同三司尉破胡、長孫洪略救秦州。——《資治通鑑》·陳紀五

後世許多讀者都認為,王紘是忠臣,高緯不納忠言,做得不對。可我們只要仔細研讀王紘的話,自然能讀出其中的深意。

王紘的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北齊應該改變重用宮廷勢力的局面,只要皇帝願意尊重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抵擋南陳根本沒有難度;

二、從目前形勢來看,淮南肯定是沒救了。如果我們繼續陳兵淮南一線,萬一被突厥和北周夾攻,我國命運堪憂。

南朝的局勢一直很明朗,東部是南陳,西部是西樑。西樑的國力弱於南陳,但西樑背後有北周,南陳想滅掉西樑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南陳輕易用兵北伐北齊,西樑就有可能趁勢偷襲,幹掉南陳之後獨霸江南。

可從南陳方面的情況來看,他們在出兵北伐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刻意防範西樑。是他們藐視西樑嗎?不。我認為,是南陳得到了某種保證,或達成了某種默契,西樑不會趁機偷襲。在這種背景下,南陳才敢大肆北伐。

誰能給南陳這種保證呢?北周!

這樣一分析,條理就通順了:北周與南陳達成協議或默契,南陳出兵北伐收復淮南,北周按住西樑不讓它輕舉妄動。一旦北齊陳兵淮南,與南陳針鋒相對,北周就可以夥同突厥一起滅掉北齊。

如果我們拋開政治鬥爭,單論王紘的這番建議,應該說王紘還是很有眼光和見解的。北齊的真正對手只有北周一個,南陳頂多只能騷擾,絕對構不成威脅。

從歷史環境來看,在南北朝之前,從來沒發生過“以南克北”的事件;從力量對比來看,南陳只是蝸居於江南東部的一個小國家,比起曾經的劉宋、南齊和南樑來說,差得太遠了。

劉宋、南齊和南樑都無法對北方造成威脅,甚至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一點,劉宋、南齊和南樑集整個南朝的軍力,都無法進入河北。在如此明顯的力量對比下,南陳除了收復淮南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但北周對於北齊的威脅可是實實在在的:從歷史上看,秦朝和漢朝都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天下;前秦的苻堅也是立足於西北,進而統一北方。北齊如果不管不顧地和南陳大戰一場,北周就可以輕鬆地撿一個現成便宜。

所以說,王紘建議放棄淮南,防範北周和突厥,絕對是正確的建議。

再者,宮廷勢力搞權力鬥爭或許還行,但行軍打仗他們差得太遠。如果不依賴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北齊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其實並不容易。王紘的建議或許有私心,但即使拿到檯面上來說,也能站得住腳。

而北齊後主高緯之所以否決了王紘的建議,主要還是對自己不自信,認為無法駕馭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既然無法駕馭,那就乾脆別用。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陳宣帝陳頊利用北齊宮廷勢力當道的機會,直接收復了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高緯雖然選擇了增援淮南,卻也只是心存僥倖,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很快就棄守淮南,回師防備北周。陳頊在達成收復淮南的目標之後,也順勢宣佈停止北伐。

說到底,雙方誰也不是傻子。

無論形勢如何惡化,高緯就是打定主意不用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否則就算贏得了戰爭,自己也有可能小命不保。

再說了,丟失淮南也沒什麼了不起。當河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淮南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當西北勢弱的時候,大可以放棄洛陽地區,收縮勢力安心發展,等強大之後再想辦法出兵爭奪。

無論是淮南還是洛陽,都是易攻難守之地。想守住不容易,打起來還是挺方便的。

無論局勢如何順利,陳頊就是打定主意見好就收,否則只能白白便宜了北周。“以南克北”這種事只能想想,如果要付諸於現實則困難重重。萬一北周毀約,命令西樑偷襲南陳,陳頊豈不是立刻要傻眼?

對於陳頊,他出兵淮南的目的,只是為了壓縮北齊的生存空間。只要達成這個目的,北齊和北周的實力對比就會失衡,產生摩擦的概率就會增大。

如果北方兩個強國展開大決戰,南陳就可以趁勢西進。趁著北周收拾北齊騰不出手的空擋,迅速消滅西樑,進而統一南方。

如果南陳做到了這一點,就算北周滅掉北齊,南陳也不會太害怕。因為北強南弱是自古以來的定式,而北方不管怎麼強盛,想要滅掉南方都必須控制長江上游,強渡長江滅掉南朝的事件還沒發生過。

如果南陳滅掉了西樑,進而奪下益州和雍州統一南方,北周就會失去長江上游的戰略優勢。到了那時,北周和南陳又要重回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通過這樣一番分析,大家應該對高緯和陳頊的策略有一個大致瞭解。這兩位雖然各有各的不足,但都是聰明絕頂之人,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高手。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可如果基於英雄史觀看這次事件,那問題就太多了。

首先,高緯這個無道昏君,就是不納忠言不聽勸告,以至於北齊白白丟失了淮南地區;

其次,陳頊這個無膽鼠輩,擁有吳明徹這樣的絕世名將,居然還心安理得地偏安一方。

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先看北齊,高緯陷入了囚徒困境,即使他明知宮廷勢力救不了他,也只能硬著頭皮硬頂。現在的北齊必須臥薪嚐膽,等高緯真正長大之後,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變。

如果高緯真聽了王紘的話,北齊的外部情況未必會更好,但內部情況一定更糟。手握兵權的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一定會對宮廷勢力展開大清洗,高緯能在這場清洗運動中活下來嗎?難說。

再看南陳,比南陳強大的南方政權並不少,比吳明徹高明的將領也不少,他們都做不到的事,南陳又憑什麼能做到呢?

再者,北齊之所以選擇退縮,是因為他們想集中精力應對北周的威脅。如果南陳真這麼不知好歹,非要一意孤行地攻打河北,北齊絕沒有退縮的理由。

屆時,無論豪門士族、軍政大佬和皇權、宮廷勢力有多大矛盾,他們都會團結起來應對南陳的入侵。

對於北齊的這些既得利益者而言,如果對手是北周,他們或許會暗通款曲,合力埋葬北齊;可對手是南陳,他們絕對會抵抗到底。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南陳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國,他們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正如三國曆史上鄧艾滅蜀時,劉禪準備逃往吳國時大臣的諫言所言:“魏國如此強大,吳國肯定也會被消滅的。到了那時,我們還要隨著吳國再投降一遍,何苦來哉?”

如果北齊的既得利益者投降了南陳,將來難保還要隨著南陳一起投降北周,這又是何苦來哉?

投降不是什麼好事,一次就夠了,謝謝。

退一萬步說,北齊的確很弱,但北周可不弱。就算南陳真的殺進了河北,也註定是被北周全殲的命運。一支客場作戰的南方軍隊,對於河北地區而言還是入侵者,他們基本別想從當地獲得什麼幫助。

當南陳把北齊折騰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北周自然會主動出擊收拾殘局。如果能順道把北齊和南陳一塊收拾掉,北周武帝宇文邕恐怕睡著了都要笑醒。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在南陳北伐的過程中,北齊朝堂上還出現過一點小插曲,祕書監源文宗向高緯提出建議:給降將王琳全權,命他駐守淮南地區。

文宗曰:“如文宗計者,不過專委王琳,招募淮南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舊將將兵屯於淮北,足以固守。且琳之於頊,必不肯北面事之,明矣。竊謂此計之上者。若不推赤心於琳,更遣餘人制肘,覆成速禍,彌不可為。”——《資治通鑑》·陳紀五

我在寫陳霸先的時候曾經說過,陳霸先北上之後,最大的錯誤就是迫不及待地稱帝,以至於兩位親信周文育和侯安都在戰場上慘敗並被活捉,活捉周文育和侯安都的就是王琳。

這位和陳霸先同場競技的梟雄,於公元560年被陳霸先的繼承人——陳文帝陳蒨擊敗,最終帶著妻妾及左右親信十餘人逃亡北齊。

源文宗認為:王琳在江南地區擁有極大的影響力,既然我們無力經營淮南地區,那不如把淮南地區送給王琳。留給南陳,南陳不會念我們的好;留給王琳,他或許還會顧念幾分香火情,畢竟在王琳投靠北齊的這幾年,無論是高演還是高湛都沒有虧待過他。再者,王琳是被南陳趕到北方來的,雙方有深仇大恨,王琳斷然不會反水。

只要王琳能在淮南地區站穩腳跟,就等於在南陳和北齊之間建立了一塊可靠的緩衝區,北齊就可以專心應對來自北周的安排,但北齊後主高緯不接納這個建議。

在這種背景下,王琳雖然被派往淮南,卻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提出的意見都得不到採納,最終因淮南地區丟失而被俘。由於王琳在江南地區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吳明徹擔心夜長夢多,於是派人殺了他。

琳體貌閒雅,喜怒不形於色;強記內敏,軍府佐吏千數,皆能識其姓名;刑罰不濫,輕財愛士,得將卒心;雖失地流寓在鄴,齊人皆重其忠義。及被擒,故麾下將卒多在明徹軍中,見者皆歔欷,不能仰視,爭為之請命及致資給。明徹恐其為變,遣使追斬之於壽陽東二十里,哭者聲如雷。有一叟以酒脯來祭,哭盡哀,收其血而去。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聞者莫不流涕。——《資治通鑑》·陳紀五

通過這段記錄,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源文宗的看法非常正確。王琳雖然只是降將,但王琳在北齊將士心中的形象非常好。當王琳被殺的時候,江南地區的百姓也爭相祭祀他,得知他死訊的人都很傷心。

按照王琳這種南北通吃的本領,如果他能夠全權經營淮南地區,南陳真不一定能笑到最後。

高緯為什麼不願意讓王琳全權經營淮南地區?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高緯沒有壯士斷腕的果斷,他斷定淮南地區不可守,但他偏要試一試,心存保全淮南地區的僥倖;

二、王琳或許不會反水投降南朝,但他也不是宮廷勢力的人。高緯擔心王琳被豪門士族和軍政大佬拉攏,那樣必然遺患無窮,抱著“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想法,高緯拒絕了源文宗的提議。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基於種種原因,這場始於公元573年3月的北伐,於公元574年年底結束,歷時約一年零九個月,南陳奪取淮南地區,北齊收縮兵力防備西方的北周。

而就在公元575年8月,北周正式出兵東征北齊,並在公元577年年初滅掉了北齊。同年,陳頊再次出兵北伐,結果卻大敗而回,淮南地區全部丟失。曾經大殺四方的名將吳明徹直接被生擒活捉,一年之後病逝於北方。

史學界在評論北齊的滅亡時,通常把丟失淮南地區看做北齊滅亡的起點。但在我看來,很難說北齊滅亡與淮南地區丟失有什麼直接關係。

因為在南北朝的歷史上,淮南地區在絕大多時間內都由南朝佔據。而除了北齊滅亡時,總有人反覆強調淮南地區的重要之外,我也從來沒聽說過淮南影響北方命運的論調。

北齊滅亡的原因,我會在接下來的一兩天內詳述。如果從丟失淮南地區開始推論北齊必亡,其實是有失公允的。

深陷囚徒困境有多可悲?看看北齊後主高緯就知道:良將賢才不敢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