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的飼養方式和日常管理,塘養、箱養利弊分析'

鉗魚 畜牧業 飼料 昆蟲 長吻鮠 藥品 養殖一點通 2019-09-12
"

  斑點叉尾鮰,又稱溝鯰,它具有食性雜、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生長快、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等特點。斑點叉尾鮰喜歡群居於陰暗的環境條件下,適溫範圍0-38℃,5℃開始攝食,適宜生長溫度18-30℃,PH 6-8.5,溶氧3毫克/升以上。在池塘養殖條件下生長迅速,一般第1年可長至體長14-20釐米,體重30-100克;第二年可長至體長40-55釐米,體重800-1500克。體長5-6釐米以前是幼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體長10釐米以後至成魚階段主要攝食底棲生物、水生昆蟲、陸生昆蟲、動物性餌料等有機碎屑;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主要攝食配合飼料。

  斑點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養殖,也可在水庫等大水面放養,同時也是高密度流水養殖、網箱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的重要品種。我國目前斑點叉尾鮰的成魚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

"

  斑點叉尾鮰,又稱溝鯰,它具有食性雜、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生長快、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等特點。斑點叉尾鮰喜歡群居於陰暗的環境條件下,適溫範圍0-38℃,5℃開始攝食,適宜生長溫度18-30℃,PH 6-8.5,溶氧3毫克/升以上。在池塘養殖條件下生長迅速,一般第1年可長至體長14-20釐米,體重30-100克;第二年可長至體長40-55釐米,體重800-1500克。體長5-6釐米以前是幼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體長10釐米以後至成魚階段主要攝食底棲生物、水生昆蟲、陸生昆蟲、動物性餌料等有機碎屑;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主要攝食配合飼料。

  斑點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養殖,也可在水庫等大水面放養,同時也是高密度流水養殖、網箱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的重要品種。我國目前斑點叉尾鮰的成魚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

斑點叉尾鮰的飼養方式和日常管理,塘養、箱養利弊分析

斑點叉尾鮰

一、池塘養殖

  1、魚種放養

  池塘面積要求3畝以上,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無汙染,每10畝配備增氧機1臺。魚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藥物清塘消毒。養殖方式可以分為池塘單養和池塘混養兩種。

  斑點叉尾鮰魚種放養規格為15-20釐米,其他品種放養規格為每尾30-50克。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或在秋季將斑點叉尾鮰魚從大規格魚種培育池直接轉入成魚池養殖。

  2、日常管理堅持巡塘

  每天早、中、晚堅持巡塘,觀察魚攝食及活動情況。

  ①科學訓練

  每次出池搬運或過篩前,必須進行訓練,否則易因受傷而造成大量死亡。訓練的方法與家魚的訓練操作相同。第1次拉網上箱,不作任何操作,下午即放回原池。第二天上午再拉網上箱,下午即可過篩或搬運。操作結束後用2%-3%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2-3天,每天1次。

  ②調節PH

  每半個月用50-10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潑灑1次,以調節水體的PH至微鹼性,抑制水體中有害菌的生長。

  ③控制水位

  早春季節氣溫升高較快,池塘水位宜淺,控制在0.8-1米。冬季氣候寒冷,魚易凍傷池塘水位應加至最高處。

  ④加註新水

  高溫季節魚活動量大,代謝旺盛、水質變化快,要經常加註新水,可3-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視水體肥度、水色、水質而定,一般每次加水20-35釐米。維持透明度20-25釐米。

  ⑤定時增氧

  通過上下水層的流動,促進水體交流混合,增加底層的溶氧,以分解、散發有毒氣體;提前償還氧債。增氧機的使用方法一般為晴天中午開,陰天次日凌晨開,陰雨連綿或水肥需預防浮頭在當天後半夜開。

  ⑥預防疾病

  在魚病流行季節要提前預防。外潑內服結合使用,可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常用的體外潑灑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強氯精等;內服藥物有土黴素、呋喃唑酮等。

"

  斑點叉尾鮰,又稱溝鯰,它具有食性雜、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生長快、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等特點。斑點叉尾鮰喜歡群居於陰暗的環境條件下,適溫範圍0-38℃,5℃開始攝食,適宜生長溫度18-30℃,PH 6-8.5,溶氧3毫克/升以上。在池塘養殖條件下生長迅速,一般第1年可長至體長14-20釐米,體重30-100克;第二年可長至體長40-55釐米,體重800-1500克。體長5-6釐米以前是幼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體長10釐米以後至成魚階段主要攝食底棲生物、水生昆蟲、陸生昆蟲、動物性餌料等有機碎屑;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主要攝食配合飼料。

  斑點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養殖,也可在水庫等大水面放養,同時也是高密度流水養殖、網箱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的重要品種。我國目前斑點叉尾鮰的成魚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

斑點叉尾鮰的飼養方式和日常管理,塘養、箱養利弊分析

斑點叉尾鮰

一、池塘養殖

  1、魚種放養

  池塘面積要求3畝以上,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無汙染,每10畝配備增氧機1臺。魚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藥物清塘消毒。養殖方式可以分為池塘單養和池塘混養兩種。

  斑點叉尾鮰魚種放養規格為15-20釐米,其他品種放養規格為每尾30-50克。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或在秋季將斑點叉尾鮰魚從大規格魚種培育池直接轉入成魚池養殖。

  2、日常管理堅持巡塘

  每天早、中、晚堅持巡塘,觀察魚攝食及活動情況。

  ①科學訓練

  每次出池搬運或過篩前,必須進行訓練,否則易因受傷而造成大量死亡。訓練的方法與家魚的訓練操作相同。第1次拉網上箱,不作任何操作,下午即放回原池。第二天上午再拉網上箱,下午即可過篩或搬運。操作結束後用2%-3%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2-3天,每天1次。

  ②調節PH

  每半個月用50-10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潑灑1次,以調節水體的PH至微鹼性,抑制水體中有害菌的生長。

  ③控制水位

  早春季節氣溫升高較快,池塘水位宜淺,控制在0.8-1米。冬季氣候寒冷,魚易凍傷池塘水位應加至最高處。

  ④加註新水

  高溫季節魚活動量大,代謝旺盛、水質變化快,要經常加註新水,可3-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視水體肥度、水色、水質而定,一般每次加水20-35釐米。維持透明度20-25釐米。

  ⑤定時增氧

  通過上下水層的流動,促進水體交流混合,增加底層的溶氧,以分解、散發有毒氣體;提前償還氧債。增氧機的使用方法一般為晴天中午開,陰天次日凌晨開,陰雨連綿或水肥需預防浮頭在當天後半夜開。

  ⑥預防疾病

  在魚病流行季節要提前預防。外潑內服結合使用,可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常用的體外潑灑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強氯精等;內服藥物有土黴素、呋喃唑酮等。

斑點叉尾鮰的飼養方式和日常管理,塘養、箱養利弊分析

斑點叉尾鮰

二、網箱養殖

  1、水域選擇與網箱結構

  ①水域選擇

  要求交通方便、水面寬闊、避風向陽、環境安靜、無汙染、微流水,透明度大於1米,水深4米以上,PH6.5-8,溶氧5毫克/升以上,網箱面積與水域面積比大於1:300。

  ②網箱結構

  網箱排列為“非”字型,每畝網箱組裝成1排,各排間距100米以上,為適應水位變化,以浮動式網箱較好,網箱規格為3米×4米×2.5米的敞口式五面體網箱。

  ③大規格魚種培育

  魚種入箱前將準備放苗的新網箱放入水中浸泡7-10天,以著生附著物,減少箱體對魚體的擦傷,魚種入箱後即儘早餵食,投喂適口的全價配合顆粒飼料。開始時在箱中央距水面50釐米處懸掛直徑為1米的圓形餌料臺,使魚慢慢到臺上集中攝食,利用投餌措施對其進行攝食馴化,浮到水面搶食後,取走餌料臺。一般7月進箱的體長5-6釐米的魚種經過8、9、10三個月的養殖,平均體重可達到50-100克,且越冬成活率高。

  魚種進箱時間以水溫15℃以上較為適宜。此時,魚仍處於攝食生長階段,恢復快,病害少,成活率高。切忌在越冬期間水溫較低時運輸魚種。此時魚活動量少,進入網箱後魚一方面處於停食、半休眠狀態;另一方面為適應水體環境及抗風浪影響,體力消耗很大,不易恢復,發生魚病不易治療,死亡率高。

  斑點叉尾鮰:「水產大全」斑點叉尾鮰

  2、日常管理

  日常生產管理堅持24小時值班,每天記好養殖日記(包括水溫、飼料投喂量、魚攝食及活動情況、死魚情況),以便及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死魚及時撈出並送岸邊深埋。

  每10天拉動網箱鍛鍊1次,以增加魚的活動量,增強體質,同時抽樣稱重,並根據魚的生長情況調整投餌數量。

  定期洗箱換箱、清除網箱的附著物,以防細菌寄生,感染魚體。網箱長期在水中浸泡後吸附了魚體排洩物及水中汙物,著生了大量的絲狀藻類,既影響水體交換又成為嗜水氣單胞菌等使魚致命的菌體生長繁殖的場所,斑點叉尾鮰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極易引起病變。

  在水體較肥、規模較大、水位較淺、產量較高的養殖水體中,移排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產量越高,投喂飼料量越大,魚排洩出的代謝物越多,網箱下的沉積物及周圍的水環境惡化嚴重。有時甚至看到網箱周邊泛起浮膜,水下不斷冒出有毒氣體分解出的氣泡,水色變深發黑,遇到這種情況要立即將排位向上風口移動50米以上。

  調整密度,儘管斑點叉尾鮰適宜高密度養殖,但並不意味著放養密度越大越好。因為同一箱中斑點叉尾鮰魚數量太多,搶食不均,規格參差不齊,平均增幅慢;數量太少,搶食不凶,增重慢,箱體利用率低。因此在生長期的每個月都要對各箱中斑點叉尾鮰魚規格、數量進行調整,或分篩或手揀,以保持最佳密度,促進其快速健康生長。

三、飼料要求

  斑點叉尾鮰5-6釐米以下時偏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等;故可用我國傳統的肥水下塘法進行苗種培育。5-6釐米後開始轉入雜食性,以有機碎肩為主;精養情況下則完全依賴於配合飼料。因此,根據斑點叉尾鮰對各種營養物質的要求制定出科學的配方是養殖成敗的關鍵。

  1、蛋白質需要量及必需氨基酸

  所謂蛋白質需要量是指能滿足魚類氨基酸需求並獲得最佳生長的最少蛋白質含量。斑點叉尾鮰幼體階段(8-50克)適宜飼料的蛋白質需要量為35%-41%,50克以上的個體適宜的飼料蛋白質需要量為25%-35%。斑點叉尾鮰的必需氨基酸同其他魚類一樣均為10種。

  2、能量

  能量是動物維持生存、生長髮育的重要基礎,在魚飼料中衡量能量的指標通常以可消化蛋白(DP)和消化能(DE)的比值即蛋能比進行,理想的斑點叉尾鮰的DP/DE值為85-114,幼體階段比值較高。當飼料能量相對蛋白質含量不足時,飼料蛋白不是用於魚的生長,而是被轉化成能量來維持生存;反之,飼料中能量過高會降低魚的攝食量及其他重要物質的攝入,造成體內脂肪的積累。

  3、礦物質

  魚類對礦物質的需求部分通過鰓從體外水環境中吸收;主要從飼料中攝取。礦物質的主要功能為參與骨骼形成,是激素和酶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調節滲透壓及酸鹼平衡。

  4、維生素

  維生素在動物體內需要量甚微,但是動物體內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對維持正常生長、代謝、繁殖;參與體內酶的形成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

  斑點叉尾鮰,又稱溝鯰,它具有食性雜、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生長快、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等特點。斑點叉尾鮰喜歡群居於陰暗的環境條件下,適溫範圍0-38℃,5℃開始攝食,適宜生長溫度18-30℃,PH 6-8.5,溶氧3毫克/升以上。在池塘養殖條件下生長迅速,一般第1年可長至體長14-20釐米,體重30-100克;第二年可長至體長40-55釐米,體重800-1500克。體長5-6釐米以前是幼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體長10釐米以後至成魚階段主要攝食底棲生物、水生昆蟲、陸生昆蟲、動物性餌料等有機碎屑;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主要攝食配合飼料。

  斑點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養殖,也可在水庫等大水面放養,同時也是高密度流水養殖、網箱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的重要品種。我國目前斑點叉尾鮰的成魚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

斑點叉尾鮰的飼養方式和日常管理,塘養、箱養利弊分析

斑點叉尾鮰

一、池塘養殖

  1、魚種放養

  池塘面積要求3畝以上,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無汙染,每10畝配備增氧機1臺。魚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藥物清塘消毒。養殖方式可以分為池塘單養和池塘混養兩種。

  斑點叉尾鮰魚種放養規格為15-20釐米,其他品種放養規格為每尾30-50克。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或在秋季將斑點叉尾鮰魚從大規格魚種培育池直接轉入成魚池養殖。

  2、日常管理堅持巡塘

  每天早、中、晚堅持巡塘,觀察魚攝食及活動情況。

  ①科學訓練

  每次出池搬運或過篩前,必須進行訓練,否則易因受傷而造成大量死亡。訓練的方法與家魚的訓練操作相同。第1次拉網上箱,不作任何操作,下午即放回原池。第二天上午再拉網上箱,下午即可過篩或搬運。操作結束後用2%-3%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2-3天,每天1次。

  ②調節PH

  每半個月用50-10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潑灑1次,以調節水體的PH至微鹼性,抑制水體中有害菌的生長。

  ③控制水位

  早春季節氣溫升高較快,池塘水位宜淺,控制在0.8-1米。冬季氣候寒冷,魚易凍傷池塘水位應加至最高處。

  ④加註新水

  高溫季節魚活動量大,代謝旺盛、水質變化快,要經常加註新水,可3-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視水體肥度、水色、水質而定,一般每次加水20-35釐米。維持透明度20-25釐米。

  ⑤定時增氧

  通過上下水層的流動,促進水體交流混合,增加底層的溶氧,以分解、散發有毒氣體;提前償還氧債。增氧機的使用方法一般為晴天中午開,陰天次日凌晨開,陰雨連綿或水肥需預防浮頭在當天後半夜開。

  ⑥預防疾病

  在魚病流行季節要提前預防。外潑內服結合使用,可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常用的體外潑灑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強氯精等;內服藥物有土黴素、呋喃唑酮等。

斑點叉尾鮰的飼養方式和日常管理,塘養、箱養利弊分析

斑點叉尾鮰

二、網箱養殖

  1、水域選擇與網箱結構

  ①水域選擇

  要求交通方便、水面寬闊、避風向陽、環境安靜、無汙染、微流水,透明度大於1米,水深4米以上,PH6.5-8,溶氧5毫克/升以上,網箱面積與水域面積比大於1:300。

  ②網箱結構

  網箱排列為“非”字型,每畝網箱組裝成1排,各排間距100米以上,為適應水位變化,以浮動式網箱較好,網箱規格為3米×4米×2.5米的敞口式五面體網箱。

  ③大規格魚種培育

  魚種入箱前將準備放苗的新網箱放入水中浸泡7-10天,以著生附著物,減少箱體對魚體的擦傷,魚種入箱後即儘早餵食,投喂適口的全價配合顆粒飼料。開始時在箱中央距水面50釐米處懸掛直徑為1米的圓形餌料臺,使魚慢慢到臺上集中攝食,利用投餌措施對其進行攝食馴化,浮到水面搶食後,取走餌料臺。一般7月進箱的體長5-6釐米的魚種經過8、9、10三個月的養殖,平均體重可達到50-100克,且越冬成活率高。

  魚種進箱時間以水溫15℃以上較為適宜。此時,魚仍處於攝食生長階段,恢復快,病害少,成活率高。切忌在越冬期間水溫較低時運輸魚種。此時魚活動量少,進入網箱後魚一方面處於停食、半休眠狀態;另一方面為適應水體環境及抗風浪影響,體力消耗很大,不易恢復,發生魚病不易治療,死亡率高。

  斑點叉尾鮰:「水產大全」斑點叉尾鮰

  2、日常管理

  日常生產管理堅持24小時值班,每天記好養殖日記(包括水溫、飼料投喂量、魚攝食及活動情況、死魚情況),以便及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死魚及時撈出並送岸邊深埋。

  每10天拉動網箱鍛鍊1次,以增加魚的活動量,增強體質,同時抽樣稱重,並根據魚的生長情況調整投餌數量。

  定期洗箱換箱、清除網箱的附著物,以防細菌寄生,感染魚體。網箱長期在水中浸泡後吸附了魚體排洩物及水中汙物,著生了大量的絲狀藻類,既影響水體交換又成為嗜水氣單胞菌等使魚致命的菌體生長繁殖的場所,斑點叉尾鮰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極易引起病變。

  在水體較肥、規模較大、水位較淺、產量較高的養殖水體中,移排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產量越高,投喂飼料量越大,魚排洩出的代謝物越多,網箱下的沉積物及周圍的水環境惡化嚴重。有時甚至看到網箱周邊泛起浮膜,水下不斷冒出有毒氣體分解出的氣泡,水色變深發黑,遇到這種情況要立即將排位向上風口移動50米以上。

  調整密度,儘管斑點叉尾鮰適宜高密度養殖,但並不意味著放養密度越大越好。因為同一箱中斑點叉尾鮰魚數量太多,搶食不均,規格參差不齊,平均增幅慢;數量太少,搶食不凶,增重慢,箱體利用率低。因此在生長期的每個月都要對各箱中斑點叉尾鮰魚規格、數量進行調整,或分篩或手揀,以保持最佳密度,促進其快速健康生長。

三、飼料要求

  斑點叉尾鮰5-6釐米以下時偏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等;故可用我國傳統的肥水下塘法進行苗種培育。5-6釐米後開始轉入雜食性,以有機碎肩為主;精養情況下則完全依賴於配合飼料。因此,根據斑點叉尾鮰對各種營養物質的要求制定出科學的配方是養殖成敗的關鍵。

  1、蛋白質需要量及必需氨基酸

  所謂蛋白質需要量是指能滿足魚類氨基酸需求並獲得最佳生長的最少蛋白質含量。斑點叉尾鮰幼體階段(8-50克)適宜飼料的蛋白質需要量為35%-41%,50克以上的個體適宜的飼料蛋白質需要量為25%-35%。斑點叉尾鮰的必需氨基酸同其他魚類一樣均為10種。

  2、能量

  能量是動物維持生存、生長髮育的重要基礎,在魚飼料中衡量能量的指標通常以可消化蛋白(DP)和消化能(DE)的比值即蛋能比進行,理想的斑點叉尾鮰的DP/DE值為85-114,幼體階段比值較高。當飼料能量相對蛋白質含量不足時,飼料蛋白不是用於魚的生長,而是被轉化成能量來維持生存;反之,飼料中能量過高會降低魚的攝食量及其他重要物質的攝入,造成體內脂肪的積累。

  3、礦物質

  魚類對礦物質的需求部分通過鰓從體外水環境中吸收;主要從飼料中攝取。礦物質的主要功能為參與骨骼形成,是激素和酶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調節滲透壓及酸鹼平衡。

  4、維生素

  維生素在動物體內需要量甚微,但是動物體內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對維持正常生長、代謝、繁殖;參與體內酶的形成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斑點叉尾鮰的飼養方式和日常管理,塘養、箱養利弊分析

斑點叉尾鮰

四、投喂

  1、投喂原則

  堅持投餌定人定點:每人每天固定投喂相同位置;邊喂進觀察魚的攝食和活動情況;

  定質:保證飼料成分全面,飼料新鮮,無黴變,無異味,顆粒適口,粉末少;

  定時定量:斑點叉尾鮰屬有胃魚,正常情況下每次攝食量可達體重1%-2%,食物從攝入體內到排出需6-8小時;每天堅持同一時間投喂能促進食慾,保證魚體內相關消化酶同時達到最高值,以提高飼料消化率。

  2、投喂方法

  每次投喂開始時量要少些,間隔時間要長些,投速慢些,待魚集中搶食時數量多時,間隔時間短些,投喂快些,在喂到後期,間隔時間再長些,即遵循“少-多-少”、“慢-快-慢”的投飼技術,至80%左右的魚不激烈搶食時停止投喂。

  對養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養殖一點通,天天都有精彩的養殖資訊、技術文章分享。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